熙宁六年,许回以女子之身,十四岁应童子科,高中案首,朝野皆惊。
满朝的大臣们为这件事吵了几天。
几乎所有人都不支持许回做官,从各个角度批判许回,向官家表明有她没我之决心。
他们绝不允许许回从男人手里抢饭碗!
这一刻,大臣们抛却了往日的成见,打破了地域限制,真正做到了同一个大魏,同一个梦想。
他们站在朝堂中心呼唤爱。
他们说:
“官家,女子怎可入朝堂?这于礼不合!”
“牝鸡司晨,阴阳倒悬,国危矣!”
“今许回乃以女子应童子科,纵使尽合程度,不知他日将安所用?况艳妆怪服,遍见朝士,所至聚观,无不骇愕。女子之职,惟麻枲丝茧,岂可治国安邦?伏惟官家慎之!”
“荒唐至极!我与贼女子不两立!”
总之,放了许多狠话。
可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呢?
一切还得追溯到童子试开考的那一日。
……
科考那一日,许回一袭布裙混在男子的队伍里,昂首阔步正往府门踏去。
守门的侍卫呆住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又仔细瞧了瞧,连忙举起刀剑拦住了她。
容长脸的侍卫严肃地说:“科考重地,女子不可入内。”
另一位圆脸的则笑着说:“小娘子,是陪你爹爹还是你哥哥来的?这儿不是玩闹的地方,回家去等消息吧!”
许回低头行了一礼,而后挺直脊梁,微笑着说:“多谢大人好意。只是我不是陪家人来的,我是应试的书生,是来参加童子试的。”
两名侍卫神色惊讶,“这女子怎可考科举呢?”
许回朗目一笑,“我朝可有哪条律法言明女子不许参加科考吗?”
“这还用说吗?我朝立国以来便没有女子参加过科举,你难道可以例外吗?莫要白日做梦,丝织女红才是你的本分。再说了,女子也识得圣贤之言、治国之道吗?恐怕连四书是什么也不知道吧?”
“就是。小娘子,你还小,不懂事。等你长大了便知道该如何做一个贤妇了。你家里人呢?他们也真够纵容你的,由着你胡闹。”
两位侍卫的言下之意便是,不管你是从哪里来的黄毛丫头,现在立刻给我滚蛋,这里不是你过家家的地方。
许回仍是微笑,“既然并无律法桎梏,大人又凭借什么阻拦我呢?童子试是为朝廷选贤取士,一应程序皆是遵奉官家旨意,按章办事。岂容侍从随心所欲,横加干涉?难道两位大人竟然做得了官家的主吗?”
天塌了,好大一顶帽子啊!
两位侍卫见她口角利索,不卑不亢,心知她绝不是一时兴起。还懂得以势压人,可见有些见识。
他们不免有些讶异。女子竟然也有为官作宰的野心吗?
只是要如何处理这桩荒唐事呢?
直接赶走?
不,不行。这女子口称圣意,想必有些来历,不是布衣。
说不准就是哪个大官的掌上明珠,过来微服的,断不能得罪。
那,私自放她进去?
更不行。上官怪罪下来,又当如何呢?
那些宰辅相公的怒火,他们这样的小人物可抵挡不住。
两人面面相觑,一时无言。
许回拿出自己的名帖,交与二人,“家父是御史大夫许垣许路明,这是我的名录,请两位大人验正。若是无碍,大人还是让我进去吧,耽误了这许多工夫,还有许多举子等着入场呢。倘若真的延误入场时间,破环了童子试,岂非大罪?”
听说眼前这个离经叛道,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人是许路明的女儿,侍卫们更加不敢妄动了。
许路明谁人不知?那可是御史台众位御史之首,满汴京都听说过他的大名。
我朝优待士大夫,御史可以风闻奏事,即使没有证据也可以上书责问。无论真假,都不会获罪。
因而才养大了御史的胆气,从早到晚,日日想着揪住百官甚至官家的错处。
那真是骂完皇帝骂宰相,批完中枢批地方,将朝堂上的衮衮诸公从头到脚刺得是体无完肤。
自己却意气风发,好不快哉!
只是这些大人们都比不上许大人。
不为别的,正是因为他许路明从来不搞风闻奏事这一套。他只要上折子参人,那必定是有十足的证据。
换句话说,也就是一告一个准。
但凡是他许路明盯上的人,就没一个有好下场的,撤职丢官都算是善终了。
然而,同时,许路明手下无冤魂,也成为了所有人心中的共识。
因而虽然他常常劝谏官家,骂官家是昏君,官家竟也容忍了他,没有一生气让他回家吃自己的。
两位侍卫把许路明的事迹一扒拉,哪里还敢得罪他和他的女儿?
圆脸侍卫瞥了一眼蹙着眉头的同伴,又望了望焦急等待排队入场的举子们,咬了咬牙。
“四哥,你且照常查验其他书生,我带这位娘子去见柳大人,请他做主。”
“也罢,七郎,你便领她去一遭,也好叫她死心,从此安心针黹女红。”
七郎点了点头,示意许回跟上。
许回早料到不能轻易地参加科举,好事多磨,便也不生气,面色如常地提着书箱跟着侍卫去了。
柳大人听完了侍卫的禀报,也觉得棘手。
他看着刺头许回,她穿着一身粗布的衣裙,灰蓝色的,上面没有花纹也没有刺绣,是百姓的衣服无疑了。
许回虽然仍作女子打扮,可她的头上却不是繁复的发髻和贵重的首饰。她模仿成年男子的装束,将头发归拢扎起来,只用一根粗糙的乌木簪固定。
那寒酸的,说是地上捡的树枝,也有人信啊。
唉,早听说许路明两袖清风,却不知道他对待自己唯一的骨肉,也这么抠门。荆钗布裙就出门了,也不觉得丢人,好歹是御史大夫的千金呀!
柳大人心里已经萌生了退意,但面上仍然八风不动,照例问话。
许回只是咬死了律法没有规定女子不可科考。
柳大人听着许回将律法背得头头是道,额头一跳。他并不愿意听着许回在这里滋哇乱叫,他忙着呢!没时间在这里过家家。
他更不愿意得罪许路明。他也不干净啊,怎么经得起许路明的探查呢?
再说了,就是放她进去考试,她又能考中吗?
天方夜谭!
这考场里聚集了多少天才?他们全都是少年成名,一落地就会念诗的文曲星。一个黄毛丫头,就是给他们伺候笔墨,也是不够格的!
想来许路明也是耐不住女儿的痴缠,让她亲自下场试一试,也好死心,省得整日瞎想。
柳大人将念头在心里过了一遍,便点头放许回进去了。
侍卫们可喜有人担责,也照做了。
就这么着,许回顺利地进了考场。
一个月后,是发榜日。
许回的名字赫然在上,并且名列第一。
这个消息像一个火星子,将整个汴京都点燃了。
街头巷尾,到处都在议论。
朝堂上,更是打出了狗脑子。
……
诸位大臣们都将利害关系说分明了,官家心里点点头。这台阶也有了,那就这么办吧!可不是他不爱惜人才,是臣工们拼命反对呀!
就在这时,许路明出列了。
众人都屏住了呼吸,等着许路明出招。
哼,他许路明有什么可怕的!他还能把他们全参了不成?嘿嘿,他们人多,许路明告不过来。
谁料到许路明根本不按常理出牌,他并没有就同僚们阻止他女儿当官一事进行打击报复。
相反,他将矛头直指从头到尾没有发表过意见的齐王。他参齐王残害百姓,为建造行宫大兴土木、强征民宅,致使周遭百姓无家可归、流离失所。
整个朝堂都沉默了,不知道许路明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都什么时候了?火都烧着眉毛了!女人都要来跟男人抢饭吃了,你还在关心齐王那点子无关紧要的事儿!
齐王更是有一万句脏话要说。
自己本来是要搞事的,碍着许回之事,都打算委曲求全了。
许路明倒好,惹到他头上了。
齐王越想越气。他的未婚妻,城阳侯周家的三娘子,前几天嫁人了!
他爹跟城阳侯早年间有了默契,口头定下了婚约,他和周三娘子眼瞅着就是一对儿了。
谁知道,年前周家突然翻脸了,连年礼都不送了。自己府上送过去的年礼也被退了回来。
过年规矩大,事情多,他不能第一时间去周家问情况。
等到各处的宴席结束了,衙门也正常运转了,齐王才有工夫亲自去周家走一趟。
这一去才发现,未婚妻已经定亲了。还是一个穷书生!
城阳侯嘴里说着不敢攀附皇子,实际上还不是瞧不起他。这也太不给面子了!
这些人狗眼看人低,碍着太子和晋王的权势,不敢和他走得太近。
可他万万没想到,城阳侯可是他爹亲自给他挑的岳家,竟然也害怕太子和晋王,离他而去了。
他不死心,一直想要挽回。定亲了又怎么样?结婚了还能和离呢!
然而,城阳侯坚持不松口,后来甚至闭门不见了。
齐王又去找他爹,结果他爹充好人,让他放手。
有没有搞错啊?
媳妇是你亲口定下的,现在人跑了,你也不管管?
齐王给那个书生搜罗了许多黑材料,预备从政治上击垮敌人。可对方太弱了,毕竟一个穷书生也很难和什么大案子联系在一起,别人也不信啊。
这黑材料费了很大的工夫才弄好的。谁知他爹全部扣下了。
他爹甚至私下找他说,他和城阳侯是好哥们,既然对方不愿意做儿女亲家就算了,反正只是口头婚约,又没有正式定下来。还说,男人要胸怀宽广,皇子还怕娶不到媳妇吗?改天,他老人家再给他指一个好的。
可他哪里听得进去?
他这边还在想办法下黑手,这头就传来了城阳侯府嫁女的消息。他真是气炸了,连城阳侯府一齐恨上了。
城阳侯冒着违抗皇命的风险,宁愿把女儿嫁给一个穷书生,也不愿意嫁给他——当朝齐王,官家的四儿子。
这也太丢人了,传出去他还怎么混啊!
他吩咐幕僚收集了许多城阳侯府的犯罪证据,这个比较好找,家大业大的,难免四处漏风。他甚至买通了两个御史,让他们出面揭发,免得他爹找他的麻烦。
正在摩拳擦掌之际,谁知道竟发生了女人中举的怪事?
眼见所有人的目光都在许回应不应该当官上,齐王也老实了。他心知这不是一个好时机,便让手下按兵不动。
灵感来源:
宋孝宗时有一个九岁女童林幼玉,考中了童子试,被封为孺人。后来宋宁宗时又有一个女童吴志端,考中了,得到了国子监挑试的资格。但是因为大臣们反对,被取消资格了。
她们两个人的事迹几乎没有,历史上也只有几句话。
今许回乃以女子应童子科,纵使尽合程度,不知他日将安所用?况艳妆怪服,遍见朝士,所至聚观,无不骇愕。女子之职,惟麻枲丝茧,岂可治国安邦?伏惟官家慎之!——改编自以下:
〈嘉定五年)四月十一日,臣僚言:「女童子吴志端令中书覆试。 窃谓童子设科,所以旌颖异、储器业也。本朝名公儒,如杨亿、晏殊之伦,载在史册,后世歆慕。今志端乃以女子应此科,纵使尽合程度,不知他日将安所用?况艳妆怪服,遍见朝士,所至聚观,无不骇愕。尝考《礼记》,女子之职,惟麻枲丝茧、织组紃是务,又 曰:『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志端既号习读,而昧此理,奔走纳谒,略无愧作。其执以为词者,不过淳熙间有林幼玉一人,以九岁中选。今志端但知选就,傍附八岁申乞,不思身已长大。十目所视,其可欺乎傥或放行覆试,必须引至都堂,观听非便。乞收还指挥,庶几崇礼化,厚风俗。若以其经国子监挑试,则量赐束帛,以示优异。」从之。《宋会要辑稿 选举一二》
《宋会要辑稿·选举九》记载:“自置童子科以来,未有女童应试者。自淳熙元年夏,女童林幼玉求试,中书后省挑试所诵经书四十三件,并通,诏特封孺人。”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第 1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