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王尔德主要作品,包括童话、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戏剧《莎乐美》《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认真的重要》以及相关改编作品,考察王尔德唯美主义的思想怨言,梳理唯美主义的源流与时代关系。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呈现出强烈的自我风格,他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现代大受欢迎的原因,王尔德由最初的反叛时代风气开始,以被时代消费而告终。
王尔德生平及作品介绍
《莎乐美》是王尔德根据圣经故事改编而成的作品,莎乐美是希罗底的女儿,希律王的继女兼侄女。原故事是希律王娶了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引起了先知约翰的不满和谩骂,莎乐美为了帮助母亲出气,为自己的继父献舞,要求砍下施洗约翰的头颅。
王尔德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改编,希律王对于继女莎乐美存有不正当的欲念,莎乐美对此烦躁不已。希律王把先知约翰放在了古井里囚禁,莎乐美偶然遇见了他,对约翰产生了无法抑制的爱情,但是却遭到了约翰冷漠的拒绝,恼羞成怒的莎乐美答应了继父让她跳舞的请求,莎乐美为继父跳了七层纱舞,跳完后请求要约翰的头作为报偿,希律王愿以半壁江山换莎乐美一舞,但是不敢砍约翰的头,无奈君主一言九鼎,希律王最终无奈答应。莎乐美把约翰的头颅抱在怀里,吻了约翰的嘴,惊恐的希律王让侍从杀了继女,全剧在血腥中落幕。
最明显的改编莫过于莎乐美那句"约翰,我终于吻到了你的嘴唇!"极为残忍血腥,却不乏引人堕落的魅力,当时的人一边讥诮莎乐美败坏道德,一边对此剧趋之若鹜,在神秘的鼓点中,莎乐美身着孔雀裙翩翩起舞,她带着珠宝和面纱,满足了观众猎奇的心理和对东方的想象,残忍和美丽交相辉映。莎乐美身上展现出了种种物质和心理符号,她的美无与伦比,在残忍的外表下,又内蕴反抗精神,她对希律王的拒绝和厌恶就是对权力的反抗。但是王尔德没有沿用传统的善与恶对立的二元模式,莎乐美不能被称为善,全剧几乎没有有着完善人格的人,所有角色都蒙上了阴暗色彩。
莎乐美的“七重纱舞”具有极强的象征意味,莎乐美在跳舞的过程中,七层纱一层一层地落在了地上,象征这基督教七大美德的落地,王尔德借此表达了对道德和伦理的无情嘲弄。莎乐美被多次搬上荧幕,丽塔海华兹和布里吉德巴兹伦都跳过七层纱舞,丽塔海华兹因为电影魔改,而且外貌为金发碧眼的白人女性,这一版本的七层纱舞褒贬不一;巴兹伦在《万王之王》中的扮相比较古典,黑色直发和黑色眼影展现出了东方风韵,十七岁的巴兹伦演绎出了莎乐美的病态和疯狂,因而得到了许多观众的认可。
王尔德的作品通常没有复杂的情节,而是以深刻的寓言性和精彩的语言技巧制胜,在看似诙谐的对话中穿插意味深长的隽语,讥诮和嘲讽无伤大雅,却蕴含着悲剧内核,因此而展露出千人千面、雅俗共赏的魅力。王尔德也是一个行为艺术家,他反感所谓的"名人名言",结果自己出了多本王尔德语录集;他在书里对上流社会极尽嘲弄之能事,却频繁出入各类艺术沙龙,在身败名裂之前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地位。他生前生后都饱受争议,人们喜爱他,又排挤他。王尔德应邀去美国演讲,甚至不得不雇佣专人来应付成群结队的女粉丝。
莎乐美的超前性体现在通过对身体部位和细节的描绘,传达出一种现代视觉法则:"约翰!我爱上了你的身体。你的身体洁白得就像田野里还没采摘的百合,就像犹太国山顶上,扑朔着吹进山谷的积雪。就连阿拉伯女王后花园里的白玫瑰,也比不上你那么白的身体。"这中对于人体美的极尽夸张,对局部细节的突出,让我们思考,我们无法凭借作家的描述去复现约翰的原貌,但是对于某个碎片化的细节却印象深刻,这种碎片化处理的方式颇类似于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居伊·福楼拜是现实主义作家,但是他的许多描写方式给了现代主义启迪。因此,某一时期内的主流文学流派和思潮并不足以囊括所有作家的所有特点,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能在莎士比亚和红楼梦中发现女性主义的原因,或者说,我们在试图用现代理论重新解构原有的作品。
我们也可以采取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此进行解读,全剧中有种种不同的"看",希律王数次盯着莎乐美看;莎乐美的爱慕者也盯着莎乐美看;莎乐美也打量欣赏着约翰,在种种不同的对视当中,我们能够窥见彼此之间的权力关系。希律王地位最高,他对莎乐美的审视可以毫无顾忌;莎乐美对约翰也是如此,莎乐美是高高在上的公主,而约翰是被希律王关在古井里的阶下囚;叙利亚青年满怀爱慕地盯着莎乐美。观众也在盯着莎乐美看,莎乐美被物化成了欲念和美的符号。
另一处精彩的描写是约翰的嘴唇:"你的头发真难看。像是布满了污泥和尘垢,像是一堆毒蛇一样盘在你的脖子上。我才看不上你的头发......约翰,我爱上了你的嘴唇,你的嘴唇红润得就像是缠在象牙塔上的红丝带,像是被象牙尖刀一切两半的红石榴。泰尔花园里绽放的石榴花鲜红至极,艳过玫瑰,都比不上你的红唇。恭迎国王大驾,吓退敌人的红色号角,也都比不上你的艳唇。栖息在殿堂上的鸽子,由牧师喂养,小脚朱红,却也比不上你的红唇。在森林里见了金色老虎,猎杀了狮子的人,归家时满身带血,却也红不过你的双唇。你的嘴唇就像渔民在暮光的大海里捞起的一串珊瑚,美得可以进献给国王!它就像摩押人从矿里挖出的朱砂,美得连国王都要夺取。它就像波斯国王的弓箭,涂着朱砂,点缀着珊瑚。世上没有哪种红色能比得上它......请允许我轻吻一下它吧。"
莎乐美的爱属于一见钟情式的爱,而且完全是视觉上的,约翰的头发颇有圣经里另一个人物押沙龙的特点,在夸张的叙述中,病态的**和占有欲展露无遗。王尔德通过对于圣经的二度改编,消解了原有的庄严感,因此《莎乐美》常常被指斥为反宗教的,下节我们将详细讨论王尔德的宗教思想如何渗透在他的作品当中,以及王尔德对待宗教的态度。莎乐美也被塑造成为**的受害者,她时时受到继父希律王的骚扰,继父对于女儿的畸形爱通过"看"来传达,莎乐美母亲希罗蒂亚数次斥责希律王看莎乐美看得"太过分了",希律王因为位高权重,在希罗蒂亚母女面前显得无所顾忌:"莎乐美,过来跟我喝一两口。这可是上好的葡萄酒,凯撒王亲自给我送来的。用你那小小的红唇抿一抿,剩下的我全干了。"以及"莎乐美,过来和我一起吃一点水果。我就喜欢水果上留着你的小齿印。你就轻轻咬一口,剩下的我来吃。"
王尔德凭借剧作和童话出名,如《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很早就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林纾将其译为《少奶奶的扇子》。周作人翻译了许多王尔德的童话,王尔德最初被翻译为"王尔特",著名的《快乐王子》被翻译为《安乐王子》,王尔德的童话给了中国儿童文学很大的影响。我们在考察王尔德的童话时,同样能够发现,王尔德的童话有时候一点也不"美好",有时候情节不够紧凑,有时候结局不够圆满,但或许正因为如此,王尔德能跳出传统童话的框架和公式,带给人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历史角度——唯美、现代、媚俗、颓废以至于后现代?
王尔德作为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常常被冠以启迪“现代主义”之名,本节就《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一书,对现代主义与现代性这两个名词产生的原因以及现实面向行梳理,从中我们或许能够窥见王尔德和他的作品长盛不衰的原因。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描述的就是审美现代性的五个侧面。它们分别是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和后现代主义。”如果硬要生搬硬套的话,王尔德和他的作品无疑可以作为现代性的最好注脚,正如我们能从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家中分析出女性主义、浪漫主义以至于现代主义。从新批评的观点上说,只剩下文本,而文本本身具有无限延展和解释的空间,因此多么稀奇古怪的东西也不足为惧。因此为了展现本研究的价值,我们就不能够单从新批评的角度出发,而应该勾连出王尔德所处的时代与当代的关系。
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不能简单地同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对立,要承认“现代”,我们首先需要认同时间的不可重复,即时间是线性的,而不是一个无限循环的大圆,如果说“现代”代表着当下,那么所谓的浪漫主义在历史的语境中,比如它所兴盛的十八到十九世纪,就意味在场。
柏拉图弃绝诗人和艺术,而浪漫派将其重新拾起,我们可以把浪漫派视作对柏拉图精神的继承和扬弃。浪漫派、空想社会主义和乌托邦之间夹缠不清,按照基督教线性时间观念,末世在某一天会到来;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眼中,那个完美的社会亦是如此。(马克思所坚持的认为绝对正确的东西反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今天被改进的地方)颓废是一种死亡之后的新生,花朵唯有枯萎凋谢,才能迎来新的开放;基督唯有死了才能复活,颓废派坚信新生,所以不遗余力地把现在朝向死亡推动。"颓废是一个意志问题,是一种理想,它不是没落本身,而是接受和促进没落。"
在某种程度上,"现代"意味着对当时风气的不满和反叛,文艺复兴借着古希腊罗马文化确立了一种传统,古典成了一种资源,新古典主义由此而诞生。新古典主义反对呆板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但是在反叛中,新古典主义得到了承认,成为了正统和权威。其中产生了一种深刻的悖论性:新古典主义认为古代优于近代,借用牛顿的话说,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得更远,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还有一种说法是我们只不过是一些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侏儒。其中或许渗透着对古人贡献的崇敬,但是不可否认,无论侏儒如何矮小,他都比巨人看得更远。
另一种悖论来自于究竟古人优越还是今人优越,按照文艺复兴对于古典文化的推崇来看,灿烂光辉的"希腊古典文化"显然更加"现代",更接近与当时的文化追求,而当时文艺复兴要反对的东西,正是陈腐的老旧的。
上述解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王尔德所接受的教育对他艺术风格的影响,王尔德在剑桥大学学习古典文学,他的审美是古希腊罗马式的,但是在宗教上,王尔德在新教和天主教之间摇摆不定。王尔德出身于新教家庭,但是他中途想要改信天主教,遭到了父亲和哥哥的激烈反对,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威利给王尔德的亲哥哥留下了几千英镑遗产,但是只给王尔德一百英镑,并宣布说只要王尔德改信天主教,这一百英镑也没有。在临终前,王尔德才得以改信天主教。
因此,古希腊罗马留给王尔德的,似乎只剩下了唯美主义的理想,"正是在十八世纪期间,美的概念经历了一个丧失其超验特性而最终成为纯粹历史范畴的过程。"简单说来,美丧失了宗教的光晕而跌下神坛,柏拉图提供了一种完美的理式,但是理式永远无法被达到,古典主义美学塑造典范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泡沫因此破碎。既然理式无法凭借现实努力来实现,那么只好借助于想象力来创造另一个世界,这是浪漫派的出路。浪漫派臻于极盛后展现出一种趋于颓废的趋向,想象力到达顶峰后,还剩下了什么呢?只有美。为了弥补不足,唯美派迫切需要丰富自身的体验,好充实日渐衰落和空虚的理念。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唯美颓废派为什么极为重视体验,王尔德对于宗教的态度是一种"浪荡子"式的双面派,他试图体验种种不同的感觉——悲与喜、苦与乐,因此我们常常能看到王尔德仿佛是一个矛盾综合体,面对宗教,他时而无比虔诚;时而充满玩世不恭的意味;王尔德和波西的关系给他带来了牢狱之灾,但是王尔德真是同性恋吗?或许王尔德只是为了探索不同的性体验,爱情被作为丰富他经历的手段。新婚燕尔之时,王尔德对妻子康斯坦丁的爱未必不真诚,但是当康斯坦丁因为生孩子身材走样,王尔德很快表现出厌倦,但是王尔德在孩子面前则始终维持着慈爱的父亲面具,也没有和康斯坦丁反目成仇,王尔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表达了对康斯坦丁的感谢。
但是王尔德的反叛态度是很坚决的,在王尔德那里,连“善”也被作为一种美的形式,善是美的一种,爱情也不过是为了表现美和追求美,伦理和道德在很多时候被王尔德弃绝,只有在写给孩子们讲的童话的时候,王尔德才稍稍有所收敛,他毕竟照顾到了孩子们的心理。
唯美主义和颓废建立连接,成为“颓废唯美主义”,文学中的颓废倾向不是十九世纪才出现的,早在古希腊,柏拉图之理想国已经初现颓废之滥觞。柏拉图强调“理式”,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完美的范本,我们不可能画出完美的圆,但是理想的圆必定在我们的脑海里存在,真实的事物不过是理想的一种拙劣模仿。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王尔德旗帜鲜明地表现了他的艺术观点,道连·格雷,在西比尔演技下降后,狠心将其抛弃;但是得知西比尔为情自杀后,反而感到幸福,因为西比尔用自己的死,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戏剧化的艺术,从而实现了“生活模仿艺术”。
在十九世纪,现代性的发展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面向:一种现代指的是当时中产阶级的生活,由于工业革命,城市中产阶级发展壮大,他们的物质生活极大地丰富了,可以享受到种种便利;另一种现代是审美式的,以王尔德为代表的文化精英不满于中产的消费方式,认为中产阶级庸俗而且无聊,竭力在艺术中寻找一种美的理想,因此审美的现代性就变成了对现代生活的疏离,两种"现代"时常处于交战的矛盾当中。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被赋予了多重内涵,"它与其是源于无功利性的理想,不如说是源于对艺术完全无偿性的一种进攻性的肯定。"255,局部地否定掉功利是为了更好地去向现代生活发起进攻。
这一点被资本主义大加利用,上流社会为了表示自己和其他阶级不同,欢迎王尔德和他的艺术,王尔德在践行他的艺术理念的同时,也被同时代的人所消费,后来这种趋势蔓延到中产阶级身上,中产阶级追随上流社会,有彰显身份和品味的要求。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先锋主义在反叛的过程中也变成了消费品,原来边缘化、先锋化的艺术变成了主流。当一种艺术变成主流,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迎合了广大人群的需要,也就不得不带上了“媚俗”的标签。
唯美主义与日本**文化
在研读王尔德作品的过程中,笔者深刻感受到了西方对于东方的文化冲击,与其说是单向的,不如说,东方和西方文化本身就有相通之处,林语堂先生所论“不变的人性”虽为鲁迅先生所攻击,但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深植于柏拉图之理想国的土壤,本章主要分析渡边淳一的《泡沫》,处处体现着对美的追求,美臻于极盛时忽然袭来的衰败感,为日本文化所深深认同。《莎乐美》在日本大受欢迎,还得到了本土化改编。
日本对于王尔德之唯美主义的接受也不是单向的,王尔德《莎乐美》最著名的插图为比亚兹莱所绘制,而比业兹莱的艺术风格受到了日本浮世绘的影响。浮世绘是一种日本传统的绘画艺术形式,起源于17世纪中叶。浮世绘的主要特点是以印刷技术大量生产,数量众多而且价格相对低廉,因此大量普及并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浮世绘的主要题材包括日常生活场景,历史事件,文学作品,武士和戏曲等等,都以细致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表现出来。在浮世绘中,画家通常以清一色的平面视角展示场景和对象,采用高度简化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一种卡通化的效果,十分具有艺术魅力。浮世绘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因此特别适合应用到图书插画和家庭装潢中,中产阶级崛起也是比亚兹莱能获得广泛认可的原因,他的画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尽管他和王尔德一样,都有些瞧不起"市侩"的中产阶级,但是直到今天,他们所厌恶的阶层,仍是他们艺术的主要消费者。"媚俗艺术往往是一种均质消费者会渴望拥有并摆在家中的艺术。即使是摆在别的地方,如候车室、餐馆等等,媚俗艺术也意在表明某种“艺术性”亲密,一种为“美”所浸润的氛围,人们会希望看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被这种美包围。"媚俗艺术成为可能得益于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到来,电影、相片当然还有比亚兹莱的版画都是可以被无限复制的。
“媚俗艺术提供瞬时的美,主张在它自己和独创的、永恒的美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差别。”瞬时的美正是王尔德等唯美颓废派追求的,当颓废唯美派经历了时间淘洗契合了资本的商业逻辑,颓废唯美派借着商业的力量迎来了再一次复兴。颓废唯美派此时已经无法撼动社会结构,沦为了彻底的消费品,资本主义要求人们努力工作,勤俭节约,同时在下班后鼓励消费,颓废唯美被这种强大的力量规训和吸入。
鲜花、宝石和死亡
王尔德不避讳死亡、暴力和恐怖,唯美主义可以去描绘这些"丑陋"的事物,由反叛诞生的唯美和颓废反倒成为了消费主义的牺牲品,大众逐渐接受并且欣赏颓废所带来的美感,这一点在日本体现的很明显,日本有樱花七日的说法,樱花在臻于极盛时倏然凋落,极富物哀之美,相较于王尔德的尖刻,渡边淳一等日本作家的颓废更具生活化色彩,颓废为社会价值观所纵容,丧失掉了战斗性而变成了一种摆放在陈列架中的展示物,被欣赏和玩味。"正因为人生虚幻有如泡沫,此时此刻才应该尽情燃烧。"颓废由原来的未来面向转化为一种当下主义,对现实的否定转化为了一种无奈之下的认同。
《泡沫》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安艺是一名五十多岁的男作家,浅见抄子是三十多岁的和服设计师,他们本来各自有着各自的生活与家庭,出于偶然才坠入了爱河。在数次幽会中,安艺带着抄子旅游,两人在纠缠中彼此越陷越深,但是两人都无法摆脱自己的家庭,生性浪漫的安艺甚至在雪国中萌生出双双殉情的想法,但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无力承担抛弃家庭和抄子结合的后果,抄子终究只是他生活的一种点缀物,在抄子怀孕后,他的第一想法是堕胎,他沉醉于爱情的美妙体验,也认识和体味着人生的虚无。这中巨大的虚无感和那一句"尽情燃烧"都颇具唯美主义的色彩,《泡沫》的情节和《莎乐美》一样简单,基本上没有什么起伏和波澜,抄子和安艺最后依旧维持着这中不算道德的情人关系,两人的情感或许有加深,但是生活关系没有什么改变。最吸引我们的是书中风景的美丽和安艺自我体验的不断丰富。安艺原来只是把许多女性当做玩物,这种对体验美的极致追求和王尔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是当遇到和他真心相爱的浅见抄子,也同样畏葸不前,没办法“不顾一切”地和抄子在一起,渡边淳一涉及到了社会伦理问题,爱情最终让位给了社会伦理和家庭。在创造和接受的双向互动中,日本丧文化逐渐发展,日本还将《莎乐美》进行了本土化改编,莎乐美穿上了和服,跳起了日本舞蹈。
王尔德由反叛开始,以被消费而告终,我们以王尔德为例,考察了唯美颓废派的流变和时代互动。不管王尔德身前身后是如何褒贬不一,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他的反叛并非是完全没有价值的,而有开时代风气,启迪后世的功绩。王尔德本人也并不会纠结身后自己的艺术变成了自己所厌恶的媚俗艺术的艺术,他思考,他反叛,他创造,艺术和社会紧密结合,却一定要在某种程度上超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