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女扮男装我拿到了登基剧本(科举) > 第12章 第十二章

饥荒来了囤米面,大疫来了囤药材,盐价贵了囤粗盐,经常是这样的做派,不论是为了自家消耗还是借机敛财都有的是好处。

收藏非金银却有价值的古董更是理财的好手段。

可贺云昭一听这些脑海中第一个冒出来的词就是‘杀猪盘’。

迎着贺母的眼神,贺云昭往榻上一坐,她便优哉游哉讲了个故事,“前朝有位商人,做的便是古董买卖...”

有一次这个商人收了一个玉盘,品相极好,但一到手里却发现这玉盘不对劲。

检验玉盘真假的方式只有一种,将水滴上去,若是如珍珠盘散开,那便是上好的玉盘。

来源便是那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位商人忧心一试,玉盘果然为假。

可他已经拿出一大笔银子买回了这个玉盘,若是砸在手里,不亚于伤筋动骨。

于是这位商人就想了一个办法,镀膜,在玉盘镀一层轻薄的油膜,有了这层油膜,水滴上去就如珍珠散开。

接下来这位商人就编了一个故事,什么权贵之家落难,传家宝流出,玉盘有什么悲惨故事等等。

如此一包装,玉盘就卖出去了。

“然后...”贺云昭停顿片刻,贺老太太听的入迷了,忙问:“然后呢?那玉盘被发现了吗?”

贺云昭笑笑,“然后自然是高价卖出去了,充满故事的玉盘被一轮轮倒手,中间接手的是否发现玉盘为假不知道。”

“但发现者不想玉盘砸在自己手里,没发现的人本也是为了赚钱才买下玉盘,自然不会单纯收下来。”

“玉盘一次次倒手,价格越卖越高,但油膜总有一日会消耗殆尽,骗局总会被揭穿。”

她挑眉看向贺母,意味深长道:“最后暴露在手里,便砸在谁手里。”

这‘滴水滚珠’盘也有个说法,千门三十六天局中的滴水滚珠局,这其中玉盘充当的就是荷叶的作用,荷叶聚水不吸水。

先找到一个物件,这个物件真假不重要,值钱1与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包装,让人们相信它是值钱的,它未来能赚来更多的钱。

可物件一旦真到了人手里,值钱与否已经不重要了,风险已经转接到承接人手里。

贺母神色复杂,还是有些难以相信,“你舅母怎会骗我,说不准她也是遭人骗了。”

贺云昭歪头看母亲,“也许是真的,也许是假的,也许舅母也是为人所骗,但不论是真是假这桩生意做不得。”

如果想用古董赚钱,就必然要想办法卖出去,‘滴水滚珠’利用的就是人的贪念。

贺老太太拿起一个烤的热热的橘子,她一使眼色,贺云昭便起身整理好衣摆告退,“祖母,母亲,我先去念书了。”

人就是这样复杂,贺母出嫁前还因为嫁妆的事情和父母闹过,吵着他们偏心眼,可出嫁后又是时时惦记着。

几个孩子出生时,贺母娘家姚家还送来不少东西,从绫罗绸缎到小孩的玩具,贺云昭小时候用的花椒木磨牙棒都是姚家送来的。

贺母心里其实也不相信有这种好事娘家弟妹会想着自己,这才犹豫着说了,若是真相信了,那定然已经拿出银子付定金了。

贺老太太平日里不怎么管事,这种时候她老人家心里明白的很,她先让小昭出去,维护一下贺母的脸面。

贺云昭这样从小是当男孩子长大的自然不懂其中的弯弯绕绕。

贺老太太心里却明白的很,也体谅这个儿媳,娘家人不在意她骗她,她的第一反应是丢面子。

尤其在自己自己孩子面前爆出这一点,就更是叫人难以自容。

贺母一听见贺云昭关门的声音,眼泪噌的一下便落下来,一颗颗的眼泪飞溅而下,气的她咬牙骂起来,“天打五雷轰的没良心种子,骗到我头上来了!”

贺老太太叹口气安慰道:“许是也不清楚,咱们不上当就好,得空提醒一二也成。”

姚家也不是什么小门小户,贺母的祖父曾任左都御史,当初两家正是门当户对郎才女貌。

现如今姚家当家的是贺母的父亲,任都察院佥都御史,吃的还是都察院的老本,好在人老实谨慎,再熬几年也能上去,只是比起贺母的几位叔父就算不得什么了。

贺母嫡亲的有一姐一弟,母亲偏爱长姐和幼弟,她夹在中间也是难过。

若说弟妹文氏前来没有她那弟弟指使,她是不信的,哭的也正是这个。

之后半个月,文氏几次派陪嫁妈妈过来说话,贺母均淡淡婉拒,文氏也明白这个姑姐不可能买古董,随即脸色一变,再不叫人过来了。

脸变的比六月的天还快,令贺母心里更恼了些,只不愿在孩子们面前多提什么。

年末,各家的年礼陆陆续续到来,贺锦墨陪着母亲整理礼单,再一份份写信送出去。

贺云昭明年二月就要院试,贺母对念书一事看的重,不欲叫他在这些事上多费心思。

可今时不同往日,贺云昭已有声名,往来年礼是去年的两倍还多,连远在江南的表舅舅家都送来一份厚礼,贺母忙又补了一份回礼。

贺云昭只好在正院外书房前的门房改了一小厅,来往的小厮管家将礼单一放,杨小满一边整理好单子一边同人说话,贺云昭便在屋里听着。

若有需要带句话的便招进屋子里来,贺云昭且听几句。

许是觉得贺家的下一代男丁起来了,从前的老亲故旧也试探的送来了些年礼书信。

其中不少是贺父有些交情的朋友,有事不一定能帮得上什么,但互通有无还是能做到的。

贺云昭也谦虚低调的回信一封,一来二去两家也便重新走动了。

曲家也送了一份年礼过来,显是为她准备的,多是读书人能用到的东西,贺云昭立刻便明白,曲家这是还傲着呢。

年礼便是各色东西都有,绫罗绸缎干果蜜饯是缺不了,各种滋补品也必不可少,换言之,是人人都考虑到。

曲家只送贺云昭读书能用的东西,这是说只承认曲瞻和贺云昭有交情,两府却不必走动。

贺云昭面无表情的看这礼单,原封不动回了一份相似的给曲瞻的东西。

元宵节,曲家再次派人上门补了各色妆花绸缎及名贵补品。

过来的管家一脸憨厚笑意,他一个劲的赔罪,“都是家中下人忙的昏了头,竟把东西落下了,我家太太一查便惊了一跳,小的们这才发现少了东西送来。”

“都知道我家二少爷同府上三爷是至交,若是叫下人们粗心影响了两位爷的感情,那真是万死不能谢罪。”

“府里太太一早吩咐了元宵节定把礼补回来,请您府上原谅则个。”

杨小满眯着小眼睛笑呵呵的应下了,转头将事情一禀,贺母这才哎呦一声。

告诉贺云昭道:“这事里头保不齐有什么糟乱在里面,多半是他们府上也不安生,这才闹出来。”

曲家偌大家业了,不会缺了这一点年礼,要真是仰着脖子瞧不起人,那也不会后补了礼过来,多半是其中还有什么曲折。

贺云昭不置可否。

翻过年的正月十八,贺云昭早早就到书院开始念书。

此时正是冷的时候,不似家中能砌火炕,书院就靠几个火炉取暖。

她熟练的拎着小木桶去了隔壁后房,拿铁夹子夹了一小桶木炭,回到书屋前。

木炭品质一般,比不得那些昂贵的无烟炭,但也不算特别差。

她刚来书院时,习惯早起自己来复习一遍学过的内容,冬日里实在冷就自己抱着手上用的炭炉暖手,整个人缩在椅子上看书。

守夜的老头一早瞧见小孩小小一个穿的鼓鼓囊囊早起念书,心里也一软,禀了刘苑先生后,就默认贺云昭自己生火了。

她早起念书时自己生炉子也能暖和暖身子。

从柜子里拿出火折子,小口用力吹气,很快就冒出了火星。

贺云昭在院子里等木炭燃了一会才把火炉提回屋里,如果点燃后之后立刻拿进屋子里会有很多黑色炭灰飘起,念一上午书鼻孔里都是黑的。

丁翰章私下时提到,“昨日朝上有将两名官员互相弹劾,一为西北籍贯,一为江南籍贯,恐会影响下月院试主考官的人选。”

在科举上,南北斗争已久,南方水土富饶,百姓能吃饱肚子的前提下自然愿意多念书,念书人多了文风就浓厚,出来的官员就极多。

北方贫瘠,旱灾水灾后人口更是减少许多,读书人少,能考上的就少。

加之宗族等观念,一个提拔一个,渐有党争浮现。

先帝年间,有一年会试二甲进士五十六人均为南方籍贯,惹得先帝大怒,彻查主考官,杀的人头滚滚,重新换一批主考官排序后北方籍贯上榜进士有十六人。

南北方的学子差异客观存在,先帝已经默许南方上榜人更多,但是一个也不给北方留未免做的太过分了。

要说的水平的差异,那更是无稽之谈,考的都是主观题,能进会试的那个不是学富五车,真就能靠着主观题就把人认为水平差。

如今朝上闹起来,再加上前段时间的内阁波动,也不知走向如何。

贺云昭猜测道:“或许是择一京外主考官。”

一语成谶,二月初二,主考官定下,是从东南调回来的直隶籍贯学政,且名额增多,八十人可中。

丁翰章一听名便道:“这人为官清正,不会过多偏倚,但只一点,不喜学子侍才而傲,不喜文章过多浮华。”

院试上有些学子在能写完题的前提下会尽早交卷,以求主考官的好印象,但在这位面前却正好相反,他喜欢严谨的学子,更喜欢严谨的文风。

贺云昭一惊,这可是极重要的消息,她写题一直快,也喜欢将文章写的漂亮些,若是不知道这个消息提前交卷了岂不是一脚踩在坑里。

丁翰章看她明白了,老头意味深长一笑,“这事知道的人少,轻易也不要透出去。”

至于他是怎么知道的,哈哈,任主考官的讲江景淮是在他任苏州学政时考上的学子,老爷子门清!

贺云昭心中一动。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2章 第十二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