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兴民晚上回来阴沉着一张脸,别看昨天闹得这么凶,晚上张小燕对他一通温柔小意,他已经原谅她了,夫妻两人重归于好。
此时看见他生气,张小燕心情却很好,难得跟公婆站在一起帮陈春花说话:“哎哟,小孩子去县城读书好啊,大家都想着他有个好前程,为什么你当爸的反而生起气来?怪没有道理的。”
姜兴民也不是对小浩要被带到县城去上学这件事情生气,小孩养那么大他连块尿布都没帮忙洗过,他气的是陈春花不把他放在眼里,家里人偏偏还帮她说话。
但张小燕可高兴坏了,谁愿意养一个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啊?她巴不得姜兴民赶紧把小浩送走,等她的孩子生下来了,成为姜兴民唯一的孩子,所有的东西都是她儿子的。
陈春花竟然把小浩带走了,她挺着腰也要大笑三声,暂时原谅她在结婚当天让她没脸了。
生米已经成了熟饭,别人说几句又不会死,反正她不嫁都嫁进来了,孩子都快生了,还怕别人说几句?
把小浩送走,姜兴民就跟没结过婚的没区别,以后只能对她生的孩子好,她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所以自然会帮着公婆说好话了。
姜锦源跟沈秀莲没把陈春花要抚养费的事告诉姜兴民,家里都靠姜锦源当村长的收入养着,姜兴民有个屁的钱!
他们心疼陈春花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在县城上班,直接答应了每个月给陈春花200块钱,比陈春花提的还高。
陈春花惊讶:“我都没想到他爷奶竟然这么大方,这钱他们肯定提都没跟姜兴民提。”
姜爱华笑道:“源伯这些年当村长,应该还是有些家底在的……”这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村子里再穷也是会有一些人情往来跟资源的,否则村长家怎么会是整个上社村最早建楼房跟买摩托车的人?
要知道一栋楼房建起来起码得三万多,一辆摩托车一万多,光是这两样家产就已经过五万了。
陈春花当了这么多年姜家的儿媳妇,自然是知道这一点的:“我就只当这钱是姜兴民出的,也不问他们怎么付,他们寄给我,我就收着。”
有这200块钱在,她就不用再另外出钱让房东太太帮忙带小浩了,两个孩子都跟在她身边,她心里踏实。
只是这样一来,她就不好找对象了。
她妈不是没有劝过她的,带着姜玲她还可能找个不错的,但带多一个儿子,这就不好说了。
陈春花想都没想就否认了她妈的提议,她没打算再婚,目前最重要的是好好赚钱,把孩子养大要紧。
进入十一月,天气突然一反常态地变得不好起来,一时晴一时雨的,姜爱华家田里的稻子熟了,玉米、番薯已经陆陆续续提前收成了,土豆还得等上一个月,姜成才跟罗家珍要上班,姜爱华怕一直下雨影响晒稻谷,挑了个好天气一口气请了10个人,一天的时间就把五亩地的水稻全部都割完运回了家里。
晒稻子的时候也非常辛苦,经常能碰到下雨天,反反覆覆晒了差不多有一周左右才晒干了,厨房的位置又堆满了粮食。
尾稻不用交税,口感较好,一般人都是留下来吃整年的,五亩地的水稻收了四千斤左右,比不上第一季的产量,但也不差了。
四千斤的稻谷也足够全家人吃全年了。
姜爱华家没有养猪,倒是建了两间猪圈,猪圈空出来打扫干净,把地里收回来的玉米跟红薯都堆了进去,一亩地的玉米跟红薯,把一间猪圈堆得满满当当,这是养鸡场半年的口粮了。
她在9月底的时候又多捉了300只小母鸡,现在养到半大了,每天消耗的粮食也不少,趁着姜成才放月假的时候又多修了两间鸡窝,现在也挤满了小母鸡。
刚晒完稻子,气温突然急转直下,枝头一下就挂霜了,又加上这雨连连绵绵不断,人只要一出门就一脚泥,进出变得非常不便。
姜爱华庆幸自己挑了个好天气一口气请了那么多人帮忙,这才赶在还有太阳的时候把稻谷全晒干进仓了,村子里那些地种得多的还有好些稻谷没有收回来,被雨一淋,再一冻,直接在枝头就结出冰霜来,太阳出来后再照一照,发芽了。
而大部分人虽然把稻子收回来了,可是没有太阳晒,在家里一直堆着,也开始发芽,整个上社村,不,应该说是整个梨花镇的人们都焦虑得不得了。
尾稻比早稻一百斤要贵十块钱,种田为生的农民都指望着尾稻能卖点钱好过年的,现在稻谷没晒干,不是发霉就是发芽,甚至还有很多烂在地里没收完,就没有哪个人不焦虑的。
只有五亩稻谷的姜爱华家反而是村子里少有的没有受灾的了。
但天气骤冷又下雨,她出入也很不方便。
姜成才夫妻从每天晚上都回来变成了几天回来一次,就这样还因为路太烂摔了好几回,姜爱华心疼了,让他们一周回来一次就好,怕姜成才担心家里只有她跟月华,她还去梨花镇买了一条半大的黑狗回来守门。
天气一冷也影响了母鸡下蛋,150只下蛋的母鸡平时每天能下一百二十多只鸡蛋的,这几天只有一百只左右,每天也就捡个**斤鸡蛋。
姜爱华算了一下,现在才十一月,已经有三分之一的母鸡不爱下蛋了,等到十二月一月二月这三个最冷的月份来临,下蛋的母鸡肯定会更少,收入可能要锐减了。
哎,搞农业,真的很难赚钱啊!
她也想到县城去生活,但她没有本钱,暂时还离不开农村。
这天一大早天色就阴沉沉的,九点多开始,从小雨下成了中雨,清溪里的水都上涨了不少,姜爱华抱着月华坐在家里,从大门往地里看去,发现还有人在冒着雨收割留在地里的稻谷。
唉,遇到天灾,农民的日子可真难啊!这个时候还没有收完稻子的,基本上在枝头也冻坏了,收回去得另外放着,免得跟好的混在一起,当了来年的谷种,这种有□□成都是不会再发芽的了。
一直下雨,温度很低,姜爱华家没有温度计,但她估摸着现在也就六七度左右,嘴里呼出的气都是白色的,家里的火盆一早就烧上了,她跟月华两个人就在门口烤火,火里还烤着几个番薯跟芋头当早餐。
这雨淅淅沥沥地下了一天,不但没停,到下午的时候反而越下越大了,这时候就算是披着雨衣也不可能在田里割稻子了,冻坏了身体要看病,花的钱说不定比这收回来的稻子还贵……
姜爱华下午披着雨衣喂完了鸡,回来的时候看了一圈家里的泥房子,连续下了这么多天的雨,今天还这么大,泥墙根都泡得湿湿的,看着更危险了。
她进屋后把存折跟现金都拿了出来,在数家里现在有多少钱。
自从月华找回来后,家里的经济大权就名正言顺地交到了她的手上,连姜成才跟罗家珍的工资也都交给她保管,她每个月去一回梨花镇上的农信社,把大头都存进去,如今看了一下存折的余额,有7500块钱了。
加上零散的现金五百多块钱,一共就八千块钱左右。
今年村子里建楼房的人多了许多,姜福添家拿到卖山的钱后就开始建,建了两层的小楼房,用大白抹了一遍就住进去了,虽然看着简陋,但在这个年代已经算是非常好的房子了。
旁人问一问花了多少钱,姜福添伸出了两个手指——两万,并表示还有材料费跟人工没有还完。
所以村子里现在对于建楼房有一个说法,存款不到万元不打地基,因为光是打一楼的地基就需要六七千块钱了,另外几千只够建起一楼的壳子,要想盖二层,那得再加一万。
姜爱华家的存款不够一万,所以一直没有动工。
姜成才跟罗家珍都觉得到明年年中的时候,家里的存款怎么说也能凑够一万了,到时马上就开始动工建楼房,先把第一层建起来再说,二层等有钱的时候再建。
但姜爱华的想法跟他们有点不一样。
她没有跟姜成才夫妻讲未来的规划,她计划着等丽华考上县城的高中,正好是月华可以上幼儿园的时候,到时搬到县城里去生活。
上社村太穷了,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留在这里会耽误了丽华跟月华的成长。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姜爱华发现重生后命运的轨迹变了,变得不可控了。
一些预想中的事虽然发生了,但时间对不上了,像月华被送走,时间就大大提前了,差点让她失去了妹妹,还有陈春花的事,是因为她卖掉了家里的山,导致两人的命运冥冥中被绑在了一起,最后她跟姜兴民离婚了……
这是姜爱华完全预料不到的结果,她想到自家那即将迎来的大祸,就像一个炸弹随时埋伏着,不知道哪一天会爆炸开来,所以她想带着家里人离开这里。
那个悲剧是发生在上社村的,如果她能带着全家去县城,进入一个完全新的环境,是不是就可以避开了?
她不敢再对自己未卜先知的能力有自信,因为她隐隐觉得很多命中注定的事情还是会按照它原来设定好的轨迹发生,她如果强行更改结局,就会有另外的一方付出代价……
离开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在上社村养个三四年的鸡,技术肯定已经到家了,本钱应该也攒下来一点了,她就可以到县城的郊区去租一块地,继续养鸡。
这样一来,家里就没必要非要建两层的楼房了,那么贵,而且住的时间还不久,为什么要浪费这个钱呢?
只要建一套三间的平房,面积做大一点,就可以住得舒舒服服了。
但她知道她只要说出来,姜成才跟罗家珍是一定会反对的,在这个年代的人们的观念里,只有二层以上的楼房才是出人头地的象征,一层的平房修得再华丽,那也是瓦房。
穷人才住瓦房。
姜成才跟罗家珍虽然在经济问题上对她让步了,但这种关系到面子跟出息的事,他们打心底还是会反对的。
所以姜爱华就没有提。
钱还远远不够呢,这么早提出来干什么?吵架吗?
掏光口袋只有八千块钱,一层的房子都建不起来,没必要因为这件事争吵。
但天上下着大雨,姜爱华看着墙根的泥土全湿了,心里有点发愁。
下了这么久的雨,这破泥房已经成了危房,她住在里面,瓦片上不时还漏下来几滴雨,屋里比外面还冷,还潮,而且看着真的不太安全啊……
她有点担心。
半夜,雨声越发大了,天气愈发寒冷,姜爱华搂着月华睡得正香,突然听到自家的黑狗疯狂地叫了起来,而且还用爪子一直扒拉着门。
姜爱华一惊,立刻把灯打开,以为家里来贼了,但从窗外看出去,雨声刷刷地一片,根本看不清任何东西。
姜爱华心里有点发毛,但小黑还是对着她的房门疯狂地叫着,一定是有什么不对劲。
姜爱华连忙穿衣起来,想开门又有点不敢,但想了想,小黑为什么是对着门内狂吠?要是发现家里进贼了,它肯定是对外吠的,难道是有危险?!
她的芯子里毕竟是个几十岁的成年人,生活经验跟阅历不是一个十八岁的姑娘能比的,家里养的动物突然失常,肯定是发生了什么人类难以察觉的危险,例如地震什么的……
想到这里,她一惊,迅速回到房间里连棉被带人把月华抱了起来,打开门冒着雨跑到了厨房,被子一卷把月华放在桌子上继续睡,她又跑回去,把存折跟钱全部都拿上,拿了几件厚厚的衣服,刚想穿上,突然听得头上一声脆响,似乎是横梁断裂的声音,她吓得差点尖叫起来,连滚带爬地跑出房间,刚冲出门,背后“哗啦”一声巨响,三间泥房瞬间坍塌,成为了一片废墟。
求收藏呀[摊手]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5章 第 45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