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农家哥儿在末世 > 第5章 兰塘村5

农家哥儿在末世 第5章 兰塘村5

作者:棠梨煎蛋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3-04 18:54:49 来源:文学城

第五章

院子里,苗家兄弟已经把粮食都搬好了,在前院的空地上堆在一起,等着赵村长过秤。首先就是新收的花生,将近五百斤,去了土收拾的干干净净装在五个大麻袋里。之后就是零零碎碎的白米、高粱、豆子、粟米,都是又干净成色又好的,是沈家人一大家子预备秋收时自家吃的,一样有个几十斤,总凑满了七百斤。

连沈老娘藏在橱柜里的一口袋白面也被翻了出来,把沈老娘心疼的要命:“就那么一小口袋,是留着年节包饺子的……”他们家今年的旱地种了花生就没有种麦子,过年的饺子就指着这口袋白面了。

也亏得老沈家人口挺多,才能留下这么的余粮。即便如此苗兴还挑三拣四,嫌弃米不够白,面不够细,也就这新收的花生还算让他满意,捏了几个递给苗氏和沈青:“这花生还不错,回头我帮你们背去县城换了杂面,这四五百斤花生能换一千多斤的杂面,你们娘俩省着点能多吃大半年。”

花生这种精贵物哪有自家全留着吃的?能留下几捧过年的时候炒了待客就算大方了。沈家今年种了难伺候的花生也是为了多卖些钱,沈壮眼瞅着大了,要攒钱给他说媳妇了。苗兴盘算着,拿到县城卖了换成杂面或高粱、粟米,省省够吃两年。

他们娘俩才能吃多少?农家人其实也没有紧着正经粮食可劲儿吃的,都是一半粮食配上瓜菜野菜,还有红薯土豆混着米面一起煮,省粮食的很。

想到这里苗兴又道:“地瓜和土豆没给你们拿,这两样不比粮食顶饱,咱们自家也种了不少,等过些日子收了给你们背一口袋来。”这两样最不挑地,尤其地瓜,山上开片山地就能种,不值当什么,当然还是挑贵价的拿。

沈青连忙谢过了大舅:“这花生也不用全卖了,舅舅拿回去些给巧娘、小善、雪娘尝尝鲜,这都是我亲自拾掇的,干净的很。”比沈青大的就不提了,巧娘和小善是苗兴家的孩子,雪娘是苗旺的小女儿,年岁都还小。

沈青心里很清楚,今日能这么顺利脱离了老沈家,全靠借两个舅舅的势,他这两个舅舅虽然有些私心,但对他们娘俩也算尽心尽力,都是好人。沈青是感恩的。

苗兴摆了摆手。沈青这话说的让人舒坦,但他也不是不晓事的,这会儿沈青母子正是困难的时候,这点花生对他家来说是点零嘴,对沈青母子那可是能换口粮的:“她们都多大了,还吃什么零嘴,你们娘俩儿正是要紧的当口,也别跟我在这儿客气了。你只要把日子过起来,好好养活了你娘,我这个做舅舅的就算安心了。”

正说着话,赵村长拿了秤来了,当着众人的面儿一样一样验过重量,便由石渠村的人抬出去,送到山脚的宅子里。

就算老沈家还算村里殷实富足的人家,这下也算是彻底搜刮了个干净,真就给剩了点地瓜、土豆、麸子、米糠。可这时候哭闹也不顶用了,打也打不过,村长又不十分向着他们,沈家人只能在心下暗暗咒骂。骂苗家人,骂沈青,骂不向着他们的赵村长,唯独不觉得自家有什么错。

早有那喜欢传话的去给刘猎户家递了信,听说有人愿意租自家旧院子,刘猎户一家很是高兴,夫夫两个亲自过来帮忙收拾。那院子是他成亲前自己住的,在山脚下挨着上山的路,平常上山打猎方便的很。但成亲后就怕离山太近,担心山上的野兽下来惊扰了夫郎孩子,便搬去了夫郎所在的邻村下河村。

他之前也打到过一些大的猎物攒下了些银钱,便在下河村另置了宅子田地。这旧宅空着也是白放,离的又有些远,放些杂物都不方便取用。如今一年能换五百个钱就像白捡一样,把猎户夫郎喜的什么似的,两口子赶忙来了兰塘村。

这院子还不算很旧,不过房子长久没人住,失了人气就败的快一些,房顶的稻草都朽烂了。沈青他们到时,刘猎户和夫郎正抱了新的稻草来修缮。

沈青从前上山经常路过这个小院,要说他和刘家还是有些缘分的,只是从没进来看过这院子的内里,此时倒是头一次见这院子里头什么样。因挨着后山怕有野兽来扰,院墙垒的又高又结实,比人还要高出一些。院子不小,可能是猎户需要存放工具、拾掇猎物,前头又留了盖厢房的位置,前院后院都宽宽大大的,加起来能有半亩大小。后院还有个挺大的地窖,但屋子只盖起了三间正房,加上院门口搭了个稻草棚子,原是拴牲口的。

三间正房中间一间前头是堂屋,后头隔出来一半做厨房。东边一间刘猎户从前做卧室,西边那间做仓房。

东屋的炕是现成的,堂屋有桌子板凳,还算结实,其他的家具就没有了,屋里空荡荡的倒显得格外宽阔。补完房顶刘猎户便去找老沈家要钱,留自己夫郎招待沈青和苗氏。他高高大大往院门口一杵,加上常年打猎沾染的一些血腥煞气,沈家人在苗家人和村长面前还敢闹一闹耍耍赖,见了刘猎户却半句话也不敢多,肉疼地把钱麻利的出了。

这头猎户夫郎则拉着沈青和苗氏介绍这宅子,顺手帮着归置:“……这炕你们来之前我已经让我家那口子看过了,烟道都是通的,过两个月入冬了正好得用。房顶我俩刚才补过的,你先看看,要是哪里没补好就招呼一声,让我家那口子再来弄,千万别客气。”

刘猎户家虽然住在邻村,但刚才短短一会儿时间,已经有人把沈家的八卦和他讲了,猎户夫郎此时看着沈青和苗氏也是颇为同情:“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也招呼一声,我家那口子天天闲在家里没正干。这房子你们明年还要住的话,房租晚点给也行……”顿了顿,小声补充了一句:“最好也别太晚。”

沈青听了有点想笑,但更多的是感动,这是素不相识、头回见面的邻村人呢,能有这样的善意已经很好了,他心里很是感激:“多谢,明年我们应该还要住,我尽量按时把房租钱交了。”

猎户夫郎听了又高兴起来了。

一年五百文,沈青在心里盘算着,他勤快些,吃些苦,肯定能赚够。不过最好的还是再多攒些钱,再加上这次从沈家拿来的赔偿,去找村长买块宅基地,盖不起砖瓦房自己打点泥胚盖个小屋,也比租房子要安心得多。不过一年时间恐怕攒不够这笔钱,明年还是得租房。

沈青心里默默盘算着未来,恰好苗兴苗旺帮着搬完了东西,也从西屋里出来了,正听见沈青和猎户夫郎说话,便插话道:“青哥儿,你今后有什么打算?方才在沈家看你的样子,不像是脑子一热才说要走。心里得有成算吧?”

“我打算砍柴卖柴。我之前就去县城偷偷买过柴火,赚了一些钱的,没让家里人知道。”沈青自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觉得他们娘俩出来单过能过下去,饿不死才开的口。他摸了摸腰间,沈家人说他们没地,不肯分农具给他们。这把用来恐吓沈家人的柴刀却还别在他腰里,也没人改问他要,正好得用。

“那就是做樵夫了。”苗兴听了这话,嘬了嘬牙花子。村里人其实砍柴并不多。一般地里收了粮食,秸秆之类的一部分交税,充作军饷马匹饲料,剩下的就是庄户人家一年的柴薪。再不够,挖野菜、割猪草的时候顺手拾点枯柴干枝也差不多了。家里小孩子多的人家只把孩子们撒出去拾柴火,一年的柴薪就能丰丰足足的。除非家里地实在少的人家,或者临入冬之前,才会正经动柴刀、斧子去山上砍一些柴火。

但城里就不一样了。县城没地没山,那是一根柴火一片菜叶都得要钱买的。不过人家城里人也讲究,花钱买的柴火,要一条条劈成差不多的长短。如果是好木头,譬如说果木,就更能卖上价了。沈青之前帮家里担米去县城卖,在牙行看见有人卖柴就留意上了。

后来趁着农闲,偷偷上山砍了几次柴火背去县城卖。起初不熟练,砍的柴火不好,晒得不够干,有时也不够一整担,加上人家看他是个独身小哥儿还使坏压价,赚的不多。后来几次熟悉了就好了,现在沈青也算是熟知行规市场的老手了,一整担柴火四十文,一整束干草能卖二十文,谁也糊弄不了他。

苗氏正在东屋里头铺床,听见了便隔着窗子道:“难怪你常常往山上跑,有时候还能偷偷带回来点吃的。”语气却颇有几分忧愁。

“也不净是砍柴去了。去年卖秋粮时才知道,原来卖柴能赚这么多钱。”沈青摸了摸鼻子,他们乡下的柴不要钱,他就从来没往那边想过。要不是知道的晚,加上在家时还要忙地里的活儿抽不出时间,都不能够才攒这么几百文。

听起来是个不错的生计——在一个壮劳力做短杂工一个月才一两百文钱的当下,一担柴就能卖四十文,是很高的收入了。可苗氏还愁什么?苗兴怎么还直嘬牙花子呢?

只因做樵夫,虽然收入高,风险却也是极高的!要不村里人人都去卖柴火了,谁会放着钱不赚呢,乡下人都是很勤劳肯干的,最不惜的就是力气!

这首先就是不能砍村子附近的树,得往深山里去。因为村子附近的树都是属于整个村子的共同财产,家家盖房子、打家具,都是从这附近的林子里出。要是偶尔砍些柴自家烧火就罢了,你成日砍柴还要拿去卖钱,岂不是很快就要把村子附近的树砍光了?乡亲们心里也会不平衡、不乐意:凭啥砍全村的树往你自家搂钱?

况且村子附近能有多少树,哪里架得住天天砍。

这往深山里去可就苦了,一来是路远,背着一担柴一百多斤走那么远的山路,就不是所有汉子都能做到的。再者,深山里常有野兽出没,别说遇上什么老虎、熊瞎子,就是遇上野猪恐怕也是有去无回。加上深山人迹罕至,要是崴了脚或者受点伤,就是呼救都没人能听见。

更别提遇上天气问题了。砍了一半遇上暴雨怎么办?遇上下雪下冰雹怎么办?躲都没地方躲!硬挨着着了风寒,吃药也是不少钱。所以他们村里人虽然人人上山,靠山吃山,却都只在自己村子附近的山上活动,从不往深山里去。

而伐木本身,也是一个危险的活计。老人们都说,那树年头长了,有些也生出灵性来,你要砍它,它就恨上你了,倒的时候便会朝着人砸过去。这要遇上了还能有命在?

所以如今沈青说要做樵夫赚钱,苗氏和苗兴能不发愁么?可想劝又不知道怎么劝:苗兴又不能养沈青母子,再对沈青找的营生指手画脚,那不是讨人嫌么?

而苗氏自己没有挣钱的本事,要靠着哥儿养,就更不知道该怎么劝了。

沈青倒是看出来了他们的为难,安慰道:“娘,舅舅,你们别担心,我心里有数呢。我从小就在山上打转,之前虽然没有砍柴,却也常去深山摘果子、掏鸟蛋,对山上熟的很。不然我也不能吃这么壮,指着家里给的那点汤水饿都要饿死了。”

这倒是实话。沈青虽然急着赚钱,可也不是那不知轻重的。他带着娘出来单过,要真在山上出了什么事儿,娘可怎么活?就冲这点,沈青也不能不惜命。 他们分出来是为了能活的更好,可不是为了死在外头。

他确实是从小就在山上打转,对山里熟得不能再熟。沈璋没了之后沈志高对他们母子态度大变,沈家其他人也换了副面孔,连沈壮沈小娟两个小辈都敢作践他们母子。干最苦的活儿,吃最差的饭,一碗米汤里面米粒十个手指头能数的过来,稀得和水没两样。沈青十一二岁的时候正是长身体,饿的受不了就往山上跑,找吃食。

一开始酸掉牙的野果,生的荠菜、水芹,但凡能入口的都往嘴里塞。村里有些婶子阿麽看着不落忍,也会给几根自家菜地结的黄瓜,山上摘的野果。后来在山上混久了,沈青就开始扩展食谱,寻摸着掏鸟蛋烤来吃——沈青在村里悍名远扬,就是小时候村里几个小子想抢他留给苗氏的烤鸟蛋,被发了狠的沈青拿小臂粗的木棍追打了二里地。

从此但凡有小子想欺负他、抢他东西,沈青便不要命似的打回去。还是那句话,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沈青发起狠来两三个小子联手也打不过他,就这么传出了悍名,也是实实在在把那些小子打怕了。

可村子附近的东西就那么多,别家的小子来掏鸟蛋那是馋嘴,沈青却指着这个填饱肚子,哪里够吃,只能再往深山里去。

“这还要多谢谢刘老爹。”沈青看了一眼猎户夫郎。

关于文里的物价,有宝子提出疑问,在这里解释一下。

架空世界没有太严肃的考据,就浅浅的参考了一下宋明清(主要是明清年间所写的小说中提及的)物价,排除了一些物价奇怪的特殊时代,以及添加了一点自己的想法。

柴价基本上是30-45文一担160斤,引火的草价格也比较贵。在一线城市例如京城、南京、杭州等地就更贵,一担柴80文也有,或者100斤一担60文。这些说的是干柴,如果是湿柴,会比干柴便宜。

其中还查到了一个故事,让我觉得砍柴真的挺赚钱,也有一定参考。康熙年间有一个人带着三个儿子(长子15岁,两个幼子比较小,可以放在扁担里面挑着走的年纪)从广州去四川,到湖南浏阳时没钱了,身无分文,然后花了三年时间砍柴赚钱,三年赚了一百多两银子,然后继续往四川走。换算下来一个月可以赚约2.7两,每天0.09两。

而古代一个人平均一年烧500斤柴,大概三担左右。

再有就是做工的工资,一线城市本地人,没有一技之长,去给官方做工,日薪大概30文。有一技之长的工匠比如木匠,最高日薪能有70文。而乡下给私人做长工,年薪2500文,每月大概200文。

考虑到村民去做短杂工,在没有门路人脉的前提下有很多不稳定性,也接触不到官方的活计,难以遇到好的工种,所以设定为每月一两百文。不是说古代没有薪资高一点的杂工,但是没有门路的村民可能不容易接触得到。

我最开始构思这篇文的时候,并不知道柴价这么贵,柴价的设定其实本身也不太重要,因为对于整个剧情来说,砍柴只是沈青很短的一个过渡,他马上就要大开金手指了。但查完樵夫的资料后我觉得还蛮适合沈青这个人物性格的,就保留了卖柴高收益高风险的设定。

沈青就是一个胆子大能吃苦的人,敢于去冒险,去做高风险高收益的事情,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这样之后一些情节也会比较合理=3=

————————

不知道是不是存稿的原因,我的一键感谢好像坏了QAQ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兰塘村5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