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迷途在1643 > 第十八章 盐的价值(下)

迷途在1643 第十八章 盐的价值(下)

作者:拉拉袖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11-21 13:22:59 来源:转码展示1

等老东家偿过之后,就眼巴巴地看着吴一,也不说话。

吴一问道:“老东家,你树的银两,我用这盐来折换成不?”

“成!成!怎么不成,不过还有么,再有这样一包,树你们随便砍。”

哎吆!这下轮到褚老跟吴一吃惊了,这盐有那么值钱么,一会回营地得去问问王德发去,历史教授也不清楚明代盐的真实价值啊,王德发野路子,对明代的野史知道的多。

比如,《金瓶梅》续,《红楼梦》外说《红楼春梦》,《碧血录》,《三朝野记》,《董心葵事记》等等,而像褚教授这样的就不会去看这些书,反而这些野书里,描写市井百姓的场景居多。

话不多说,吴一又拿出一包盐出来,给了管事,看那老东家欢天喜地着回了。

哎呀呀!不好!吴一垛脚,褚老问:“怎么不好?”

吴一说道:“今天,我给了女人们许多包盐,还给了林中豪许多,说是拿着当钱花,这下要糟,在没有弄清这盐的价值前,不许乱送了。”

中午时分,大家一边吃着饭,一边在听王德发的明朝食盐史。

王德发说道:“《说文解字》对“盐”字的解释是:“天生曰卤,人生曰盐。” 可是盐在明朝就是一种战略物资,官府有盐铁专卖法度,盐被官府控制,盐税很重,百姓想要盐就很困难,有些地方有钱也很难买到,如果那一家里有条咸鱼的话,

就会舔着吃半月,那么就来说说,现今的明朝盐是多少银子一斤。”说着,就随手拿出一纸包来,打开摊在折叠桌上道:“大家请看,这点盐是从李卫部拿来的,他们吃的就是这种盐,这盐黑糊糊的,一看就知道里面还有许多的杂质,就是这样的盐,要白银1两5分,普通人家吃不起。

这几天,李卫部众吃的可是我们的盐和白面,他们天天白面馒头加精盐,天天笑得见牙不见眼,偷着乐,这比大户人家吃的还好,为什么这么说,听我来换算一下,大家就明白了。”

一两银子可换成一千文铜钱,一斤猪肉是20文钱,一斤米是2.5文钱,能买400斤大米,可是明朝的一斤等于我们那个时代的一斤二两,也就是说够买480斤大米。

听到这里,大家全愣住了,乖乖,这一两银子这么值钱?只听程晨说道:“完了,今天我花掉了480斤大米,换了对耳环。”

李美芝道:“2包盐换了对手镯,那我花掉了960斤米。”

王德发道:“不能这样算,本身这耳环、手镯还有价值在。”

接着又说:“我们用那个时代以大米换算,一斤米是2–3元人民币,咱们就取2.5元一斤,现在用一两银子为标准来衡量购买力等于1200元人民币左右。”

哇!这下全炸锅了,我们全大手大脚惯了,还真不知道这一两银子能换这么多的东西,全小看了这个一两银。

王德发又道:“你们几个年轻人,立马把以前看电视剧里的东西改过来,什么大侠吃碗面条扔出纹银20两,小姐带着一千两纹银离家出走,什么听着店小二说道,今天生意不好,只赚了15两,什么往桌上一拍,一张银票就是一万两等等这些,编剧没文化就会出这种笑话,而大家还当真了,告诉你们吧,在明朝代表有钱有身份的人,一是丝织品,因为丝织品也很值钱,一匹黄绫就是一两五钱银,一匹细绢正好一两银。

其二是田地,一亩上好的地就是8两左右,有许多老百姓到死也没见过银子,他们用的都是铜钱。

其三就是食盐,老百姓买盐是买一两,或是二两,有些百姓已一月或是半月没吃盐了,这很普遍。”

林中豪一怕脑门说道:“妈的,本来我用三包盐换了三把斧头还在乐,这下可亏大发了,古人真狡诈。”

说完惹的边上女人们哇哈哇哈大笑。

王德发继续说道:“刚听吴一说,河对面辛家庄的老东家要每棵树一两银,后然要了2包盐后,就说树随便砍,这就是说,我们的盐市面上没有,2包盐,也就一斤多点,可他只要2包,为什么?大家可以算一下,就算我们要砍28棵树,按辛老东家要28两银,当然做买卖本可以还价,我们没有还价,可他为何要了2包盐而去呢?我估计,我们手里的盐价值就在5两左右一包,反过来说,手里有5两银也买不到这么好的盐,再说,这树本来就不值一两银,所以辛老东家快乐地成交了。”

直到下午收工,砍了20棵树,先把3个闲汉地痞打发了,说明天还要砍树,当天工钱当天结,当然这个工钱的算发就由王德发来操办了,按折算给每人10斤大米,把一包盐分成3份,每人100克,王德发是这样算的,米价按明朝是2.5文一斤,十斤25文钱,100克盐等于2两,也按明朝的盐计价就是30文左右,干一天活有50文的工钱在明朝就是市井间的作价,还搭上中午的饭食,也算高工资了。

一夜无话,可是第二天一早,营地外就围了几十人,说是全要求砍树,还自带斧头工具等,这就有意思了,王德发跟吴一,褚老等人说道:“用我们生活的标准来看待明人,是不可取的,他们有他们生活的标准,我们不能光在外表上看着这些明人百姓生活很苦,就用恻隐之心去同情他们,多给施舍,非要去扮演什么道德模范,圣母心态,那就是大错特错,有道是斗米恩,石米仇,施舍多了也不见对你就好感,相反会引来恶盗,在上小河村的遭遇就是如此,昨天他们看我们给的报酬公道,不拖欠,今天就有更多人来,褚老,我有个提议,现在李卫部除了13个青壮都有分工,其它人也要力所能及帮着做事,女人洗衣做饭,老人做点打杂,几个大孩子做下手,我们不养闲人,日子久了,他们当是因该白吃白喝,到那时就不好办了,今天,我们要一边砍树,一边去加固石桥,外面30几人全用得着,中午的饭食就由李卫部的女人们去做,青壮兵负责维持警戒和监工,对不出力的马上开革掉,想混水摸鱼没门。”

王德发说完就带着王磊孙国涛说是要去河里抓鱼,5个大学生说着也去帮忙,就这样一帮人又是闹哄哄地去了,临走还不忘说,一会抓了鱼,中午全吃烤鱼,让李卫部的女人老人们准备杀鱼,哈哈!

也就不到2小时,一拦网下去,就是几十斤的鱼,连忙拖到了营地,让李卫部余下的人处理,原子河里鱼真的很大很多,为什么明人不抓鱼呢?其实神头镇人就住在河边,不是不抓,是抓不着,因为没鱼网,有网也是很小很小,古人的网全是用麻线结成,先放在大锅里煮,这样就能把网变的很柔软,接着用猪血浸泡,晾干后用明矾水再浸泡,最后用桐油或是别的油过一次。一张鱼网很珍贵,网大了很重,一个人也拖不动,所以全是些小网兜。

那帮大学生还带来了一个消息,对面河边有几处热泉喷出,嚷嚷着要去泡温泉,这就是神头泉,连绵几里地上全有泉水,还带动了女人们也想去泡温泉。

人多力量大,到晚上收工时分,砍了50多棵树,石板桥边也打下了几处木桩,好在河水不深,看来再用一天就能完工,树桩足够用就再多加几处横梁,力求更安全。

当重卡车慢慢地驶过石板桥,到达河岸后,大家全都松了口气,其实重卡装载的不多,还没有8x8军卡重,就是车身长了点,轮子是12x12而已,在河边稍作休整后,车队慢慢前行,方圆八里。来看热闹的人很多,站满了原子河两岸。

车内,吴一在问王德发,“我们一路走来,过州县、走市镇,不跟官府打交道,夜宿野外小村,可接下去就要过朔州了,还要再过一条河,叫七里河,怕又要搭桥才行,本来真想在神头泉住下了,可是明年李自成的农民军就要来了,几十万的大军一过,怕连骨头也不剩了,还得往前走啊,可进朔州的话,就要跟官府打交道了。”

王德发道:“这个不怕,我们还有丁三公子在,这2天跟他聊了许多,虽是废物没什么大志向,跟官府打交道还是很管用的,他建议我们的旗号改成行商,我想了想也对,过州府关隘这种地方,最怕军队人马,改商队要好的多,还有,我们这么一个大车队,当真以为官府不知不管?沿途那么多的囤堡,星罗棋布,现在光周围就不下三个千户所,其实他们在看,在观望,经过上小河村的战斗后,一时对我们无从下口罢了。”

中午时分就到达了七里河村。距城还有10里,派出李卫部5骑先去朔州城探路,余下人临时驻车做饭。

一会儿,好玉林带来了一个消息,在七里河村,听村民们说,要过河,就是从村东头过,一路往南走就是朔州东城门,此时的七里河就是一个浅滩地,河里水量很少,看到一排的石凳,村民就是踩着这一排石凳过河,边上还有一条碎石,鹅卵石平整过的车道,下雨水大的时候,车就不能通行。

经过张恒一,张天乐看过后说,车能过,那么就从这里过河,反正都要过。

朔州现在东门位置在那个时代的朔州火车站那里,听李卫部来报,沿着东门外不用进城,可以绕城而过,到达南门附近,沿着恢河可通,南门外过恢河有坐石桥,很宽大,过大车没问

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