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迷途在1643 > 第十七章 盐的价值(上)

迷途在1643 第十七章 盐的价值(上)

作者:拉拉袖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11-21 13:22:59 来源:转码展示1

经过一夜休息,一早就列队出发,沿着桑干河一路向南,在这里,桑干河将变为原子河,现在的队列是,重卡后面3辆重机摩托,丁三公子2辆马车,不过一辆马车已被李卫部占了,后面是李卫部六辆驴车及昨天缴获的16匹好马,全用作驼货,把缴获的刀枪箭甲捆扎好,另四匹带伤的空马,走路没问题,需要时日养伤,舍不得扔也就带上了。

今天这一路走的很顺,路宽地平,远处西北面的山岭隐隐可见,

到下午时,遇到一列商队,全是车辕大马 ,整整有上百辆之多,全停路边让行,也不理会,商队的护卫全拔刀而立看着车队擦身而过,目瞪口呆中,最后费见深烧包地打开车顶天窗,露出半身,学着古人恭手对着路边看上去像管事的2人,大声说道:“多谢承让,后会有期!”引的2管事模样的赶紧回礼,一脸懵逼。

傍晚时分,车队来到了一个叫神头镇的地方,这小镇就一条直街,官道穿镇而过,在镇南原子河上有坐7孔石板桥,前面探路的好玉林回报,车队怕是过不去,不是宽度不够,宽度3米,正好,(古时一般的城门洞就是3米宽,刚好能同是过2辆马车),就怕会压断,车队只好停了下来,经过张恒一再一次观察后,看到石板虽然厚,却不匀,中间有几块还有明显断痕和残破,经过5人组商量后,决定在镇南桑干河边扎营,这一次扎营跟以往不同,在营地周围用挖机先挖出一条沟渠,宽度正好是挖2铲,大约1.5米左右,深度2米,中间留一个3米的道连通官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因为距镇太近,其实就在镇边上,为了不引起围观,最重要是防盗,不让陌生人溜进营地,挖掘机开动了2个小时,把所有柴油全用完了才刚刚挖好,营地紧靠河滩一个高地处,挖起的碎石土放在营地内侧,这样无形中又多了一道土坎墙,沟的深度又加深了不少,这也是古代行军打仗扎营的巧门。虽然营门处没有门,就用一颗小树做成了横杆栏着,由李卫部派出2人轮班值守,看上去还真不错,有点像鬼子据点的味道。

丁三公子呆立在沟渠边,眼望着挖掘机喃喃自语:“真是利器啊,有了这淫巧机器之物,还要人做什么?这帮人越看越不简单,好像也没领头之人,每做一件事却调理清晰,含义悠长。”

其实丁三公子这一天来,被震撼到的事有无数,决定要好好查看,现在赶他走,还不愿意呢。

其一,早餐送来的是方便面。来人简单地教会一下怎么个食用法就走了,那种滑滑亮亮的纸拆开,倒出里面的面食,看了半天也想不出,这弯曲的面为什么会是一整块而不散,来人说放在烧沸的水中就会变软,这些小纸包里是盐和调味用的,拆开倒进去可食,一人一包,3人三包。

这味道浓郁,香辣可口,鲜美无比,面条弹牙劲道,这是怎么做到的,这红红的纸上缺笔少划写着康师傅牛肉什么这面字,缺笔太多,只有半个面字,反过来,这些小字精美异常,还有图解食用之法。

一个上午,三人就在马车中反复研究方便面的包装纸。

其二,李卫部派人送来的是面饼,这面饼就是当地人吃食,可搭配的是一小瓶酱菜,也就是八宝十锦菜,装在一个玻璃瓶中,在明朝人眼中那就不得了,不是酱菜本身,而是这玻璃瓶,摆弄了半天也打不开,用力太大怕弄坏了,最后厚着脸皮找李卫部的人,只见那人用手一拧就开了盖。

接下去一个下午三人在车内反反复复地研究这玻璃瓶,密封盖的开合技巧,重要是瓶上的贴纸,上面的缺笔字太多,有些符号听也没听说过,好多字认得,意思却不知,好多不认得,比如这sb-t是什么意思?250克又是什么,真空消毒是什么,最大疑问是,不值钱的酱菜装在一个稀有玻璃瓶中,这不是金罐子里装臭豆腐么。

其三,就是这挖沟之器,一挖就是一大车的土石,再看那帮人的营地中,自会发光的烛灯,比蜡烛明亮数倍却不见火苗烟气,这些全不是人间之物啊,现在回想昨夜哪些能连续发射的火铳,不用点火,也不用装弹,区区几十人,打退了三千人马的进攻,哎呀呀!这些是什么人,来自哪里,又往哪里去?

闹哄哄地一夜后,早上王晓琳、李美芝、马克琳、程晨一帮女人说是要去镇上诳街游玩,经5人组商量后同意她们去,不过由好玉林、朱康警戒一起去。

费见深说:“这二十多天,全在紧张当中,难得今天有空闲,就让她们放松放松也好,不然精神压力太大。”

褚老说:“她们去放松,我们却没时间放松,现在就商量出一个过桥的办法。”

林中豪接口道:“没有什么好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木头加固这桥,大家看,这桥每一孔道的夸度太大,我们用木桩在每孔中间2边固定,在石板下面做横梁,特别是中间石板有断纹处多加横梁,这样我数了一下,共9根横梁,就用圆木,18根木桩,接下去就是砍树,也不用大树,直径15至20公分最好,这样工程也不是很大,从镇上找几个木匠、铁匠和民工2–3天就能完工。”

张天乐马上说:“这办法好,谁还有补充吗?没有的话,就这么决定了,林中豪负责找木匠和民工,工钱就是米面和盐,这些在明朝就是硬通货,我跟老费去找树林,恒一负责工地警戒。”

为了确保女人们诳街安全,李卫部还派出5人前后警戒,主要为了跟当地人沟通,免的有误会节外生枝,林中豪带着2名李卫部人员请木匠和铁匠,铁铺有3家,可木匠只有一家做木桶的,好在用木匠只是做木桩,把一头削尖,在横梁处钉骑木,技术含量很低,铁匠主要是打铁钉、骑钉,也不是什么技术活,民工就难了,一时半活还招不到,最后只招了3个闲汉地痞。又用3包300克装的含碘精盐在铁匠铺换了3把斧头,分配给了3闲汉,镇西有一片小树林,正好用来做成木桩及横梁,直到中午时分,砍了有7棵树时,从河东急匆匆跑来一管家模样的人,说这些树是他们东家的,跟着林中豪要赔偿并停止砍伐要讨说法,话语听气来虽然客气,可威胁味道很浓。原本林中豪想不理采的,可一想没这个必要,用现代人的思维当然是,砍人家的树就要先理赔,就好言问道:“我们需要30棵树,赔偿多少啊?”

那管家说道:“这个我也不清,得问过东家才行。”说完又急急地过石桥而去,过不一会,那管家带着东家老头,二个长随模样而来,这时,林中豪用手台早就把这个情况通知了营地对外联络组成员,就在河边褚老和吴一就拦下了这些人,褚老说道:“这位老哥,我们是外来的,路经此地,有大车要过桥,怕这石桥承受不住压坏,所以想用镇西的树木加固,好让大车通过,不知此地的树是有主的,请海涵。”

说话不亢不卑,说明来意,那东家也不是难缠之人,就坡下驴道:“好说,好说,不过这树林是我们辛庄辛家的,要树木花银两就可。”

褚老回道:“不知辛东家要多少银两啊。”

那东家回道:“这样吧,你们也是为了修桥,就按一棵树一两纹银怎样?”

其实现代人对明末的银两价值还真不清楚,吴一听说是一两,就满不在乎地说道:“好!就一两,”又从兜里拿出一包300克包装的精盐,给了东家道:“你看看这个值多少银两。”

管家抢前一步,接过盐,反复看了仔细,吴一说道:“可以打开,看看里面是什么。”说完用一把折叠小刀戳了一窟窿,立马从白色纸袋中洒出细细盐来,一边吴一又说道:“可以尝一下。”

管家一脸疑惑,用手指拈了一点,放口中偿偿,这一偿不打紧,惊的管家连双手也抖了起来,手里的盐随着抖动,淅淅漱漱撒落下来,随后激动的大叫“东家,是盐!是盐啊!”

边上的2个长随疑惑了,“盐就盐呗,没吃过似的。”

只见管家一瞪眼,“你们懂什么?此盐非彼盐。”

明代食盐多苦涩,其实也有好的盐,称为白盐,是西南盐井所产,山西的盐全是盐池所产,因提取工艺落后,加上官府限量专卖,平常百姓想要吃点盐是很不容易的,盐的品种也多,比如还有黑盐、赤盐、胡盐、柔盐、臭盐、马齿盐等等,按照产地区分,还有石盐、伞子盐、木盐、蓬盐、崖盐。平常百姓吃的最多就是黑盐跟赤盐,在西北地区就是赤盐多,此盐中含硫较高,闻起来有股气味,而黑盐多杂质,有泥土腥味。

明朝的盐还有一个特点,特别是在西北和关外,盐是结成大块的,就跟一包香烟大小,吃时,就在食物上擦一擦,要不就用刀刮一刮,刮下点盐末出来调味,当然也可以捣碎了吃。

像这样,白如霜,细如雪,咸中带鲜,纯度如此之高连听也没听说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