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梦中几度秋夜月 > 第142章 流言又起

梦中几度秋夜月 第142章 流言又起

作者:兰泠君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06 13:23:58 来源:文学城

不出一日,涼都城南二街口,便出现了一具男尸。据说这男尸是因为夜半大雨,喝醉晚归,快走到家时,突然心悸倒地,猝死门外。后来听说,此人乃是工部的员外郎,好像叫什么刘合朋。

工部尚书朱道存得知此事,心知定是有人正在清理当年背叛明王的官员,惶惶不可终日。

就在此时,佟县又传来了急报,只因庆、淅两州瘟疫蔓延,半月之间,疫病已扩散到了周边,如今佟县病者上千,死者已过百人。

皇帝得知疫病消息,大为震惊,他不是已经派了官员和太医前往整治,如何还是让疫病蔓延了?便召集文武百官,连夜商议。

各官各有说辞。有说用火烧的,有说将病者送往山里的;有说何不派兵先将佟县围守,防止百姓乱走的;又有说不如立时加高河堤,避免来年又发大水。皇帝闻之,觉得这些方法皆有用处,正要纳议,不想帘后却传来太后的咳嗽声。

听见咳嗽,太常少卿孟祭突然上前,提议不如让皇上先迎娶皇后,以正大涼之仪,说仪正则气正,气正了,疫病自然退去。

皇帝闻之,顿觉无比震惊。此人的儿子才死了不到两个月,怎么有工夫管起别人娶妻之事来?

可太后却在帘后说了一声“甚妥”,许多官员们都齐声称“此法甚妙”,可不费一兵一卒,果然不愧是太常少卿。

这件事,明眼人一看,就知他是太后事先布好的“棋子”,只等着提出来,叫大家附和,因而众官又哪里是夸他,都是在拍太后的马屁。反正患瘟疫死的,又没有他家亲戚,既然这主意太后喜欢,丞相也不反对,半数官员自然不会自讨没趣。

只有少年皇帝夏彦的脸色,是又惊讶又难看。他哪里能想到,国家接二连三发生这样的事,众官想到的方法不是如何去救治百姓、防止疫病蔓延,竟然是迎娶皇后,简直荒唐!

就在夏彦无可奈何,站起来就想要退朝之时,一位老臣突然站了出来。

“皇上,臣有一议。”

老臣道:“如今边有外事,内有疫病,急需钱粮,若在此时迎皇后进宫,大肆铺张,费用国库,为百姓所不良。何不先派遣得力之官员,前往佟县发放药粮,派禁军把守城门要口,防止蔓延再次发生,以致危及周边。再派遣太医前往分选病患,清出疫者,将疫者单独圈禁,若死或烧或埋,若不死,也可困于山中,以免散出。”

众位官员本见皇帝已起身,以为马上可以退朝回家抱孩子,谁能想到,还有人会站出来提议,不由齐齐看去。只见这位老臣白须白发,麒麟袍身,慈眉善目,年近古稀,原来竟是才上京不久的靖国公玉无尘。

玉无尘乃是追随先帝的老臣,封“靖国公”,在南地拥有独立兵权,手上还有一支“靖军”,当年柳未安自封“天永皇帝”,四处祸乱,却始终未能跨过沅江,就是多亏了他的那支“靖军”。

夏彦见之,不由心中一喜,他怎么把这位老将忘了?

如今,朝堂之上除了他新提拔上来的一些年轻官员冒死上谏,几乎没有人敢站出来反对太后。此时见这位老国公真是有够直言,不由又生起斗志,坐回到龙椅之上。道:“此法甚好,老将军请接着说。”

靖国公又道:“围城困守,清出疫者,百姓必然慌乱,因此需再往城中发放药粮,以安民心,同时再派兵镇场,自然不会混乱。皇上,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发放之药粮不可在外采买,以免商贾作假,需直接从国库运出,严查清点。如此一来,定能平息疫病,免去祸患。”

夏彦大喜过望,周身通透,正要说“好”。谁知,嘴还没张开,付太后突然掀帘而出,金冠华衣,玉容冷厉,站在朝堂上怒目视下。

众官见太后突然出来,都失了脸色,纷纷垂首。宝座上的皇帝也是吓了一跳,那神情虽比不得耗子见猫,但是也差不了多少。

付姚脸色微变,站在一旁,心中暗道,太后今日怎么出了帘子,未免有些沉不住气。莫非,是连番变故让她失了主意?

正想着,就听付太后道:“靖国公之言,确为上策。但因疫病发生,选秀之事已然一拖再拖,如今皇后虽已封诏,却尚在本府,若迟迟不迎皇后进宫,岂非引百姓笑话?哀家已令太史监太史令观天查阅,皇帝已至娶亲之龄,若再不迎皇后,天下必有混乱。”

说到这里,她扫视了群臣一眼,接着道:“何不如,一面迎皇后进宫,一面派遣官员前往佟县发放药粮,岂不两全其美。”

她一言未罢,众官员都跟着附和道:“太后娘娘此言甚可。”

说完,又纷纷转头,看向站在最后面的太史令杨天术,都想不到,原来是这个四品小官给太后出的主意?

这叫杨天术的官员,眼睛睁得比铜铃还大,他的表情,看上去比谁都惊讶。他完全不记得太后是何时令他“观天查阅”,他每日上朝都是困困而来、乏乏而去,在国家大事面前,从无他说话之地,更是没有见过太后之面。

这不,自上任三年了,今天才是头一回在朝堂上看见太后的真容,岂能想到太后今日会将自己点出来?

可是,太后都说了已“观天查阅”,他一个小小太史令又岂敢否认?否认了,不就是说自己没去干活吗?一时间不敢承认,也不敢不承认,只好埋头看着地上的金砖,一个字也说不了。

就在这尴尬之时,是靖国公开口救了他,“太后娘娘之言,确也合理。不过,迎不迎皇后,何时迎皇后,理当由皇上说了算,皇上已然临朝,太后娘娘当以天威为准。”

一句话,说得太后脸色大变,那眼中之杀意,腾空而起。

这时,付姚连忙道:“国公此言,并非无理。不过,以本相之见,皇后要迎,疫病之事,也要平息。只是,如今正是用人之时,不知派谁前去佟县为好,还请皇上和太后娘娘示下。”

付丞相果然厉害,轻易不开口,开口就是制衡之术。

“这件事……”

皇帝刚要开口,付太后却抢先一步,冷声道:“这件事既然是由靖国公提议,何不就由国公领此军令吧!”

皇帝着实没想到,母后竟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直接抢他的话,虽心中不快,却又不好反驳。一来是心惧太后多年,二来也担心众官觉得他们母子不和,以后对他这个皇帝更加不予理会,便只好忍耐下来。

众位官员却是纷纷瞪大了眼睛。苍天,这位靖国公如今已经七十高龄,莫说领军令,怕坐上马背都不一定下得来,太后竟然如此不顾老臣之性命,要派他前去,都不由唏嘘同情。

再一想,幸好自己没有做那出头鸟,要不然,岂非自己倒霉?

然,这靖国公却是个厉害的,他竟欣然应允,高声道:“既然太后不嫌老臣年迈无用,那老臣就领此军令。”说到这里,他突然话锋一转,“但是,老臣也有一个条件,还请皇上和太后应允。”

皇帝赶忙道:“老国公,你快快说来,朕无不应允!”

太后冷笑一声,看了皇帝一眼,才慢慢道:“不知靖国公有何条件?”

靖国公道:“老臣此去,不领城兵,也不领县兵,老臣要禁军,要神威军——全军!同时,还要南军副统领付成元,全权听我指挥。”

他话音未落,众官的目光又齐齐看向了付成元。

付成元刚才在旁边就插不上话,此时一听,立时就要拒绝。他怎么可能听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指挥,这不是折了他的面子吗?他可是付成元!

岂料他还未来得及张嘴,太后却已开口道:“哀家可以答应你。”

什么?付成元不由惊讶地看着自己的太后姑母,她怎么能答应呢?正想开口说话,不料父亲一个眼神瞥过来,他到嘴边的话,自然也就生生咽了下去。

靖国公听了,恭敬向上道:“多谢皇上、太后!”

于是,不日之后,靖国公玉无尘和南军副统领付成元,便共领三千左、右神威军,带上粮药,浩浩荡荡朝佟县出发了。

话说太后如何会答应靖国公之提议,她同位前朝后宫多年,如何不知这个狡猾的老头打的是什么主意?

若要让付家的一个女人进宫,那就得让付家的一个男人出去,只要付成元跟了去,靖国公设法一个什么罪名,说他不听军令,降职或撤职,都是有可能的。但眼下之景,皇帝已亲政,就快要无她这个太后的立足之地,只有尽快让付云婉做了皇后,才能使付家长久荣华,也能让付姚的丞相之位更加稳定。

所以,此刻就算天塌下来,付云婉也要进宫。因为男人官职随时可以变换,做皇后的人,只能有一个!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眼看神威军前脚刚出皇城,随后,离涼都最近的宁音寺附近村落,就不知从哪里来了一批逃难的百姓。这些百姓虽然看上去都康健无恙,只是脏些,但周围百姓唯恐有人带疫病前来,都不敢开门,更不敢让他们靠近,生怕万一。

因此,那些人来了,没有吃、没有住,就只能聚集到宁音寺下,请求佛门施粥。

宁音寺虽是国寺,却不是国库,又哪里救济得了这许多人,便立叫本地官员上书皇帝,以请示下。

说来是讽刺,这些难民若是知道涼都城内遍地是施粥行善的小姐,不知道会不会后悔没有直接去京城?

当然,天子脚下有了难民,这可比千里之外疫病死了几千人还要重大,毕竟事关国家颜面,最重要的是,万一有人身患疫疾而来,岂可了得?

虽说人数并不多,但是涼都城知道了消息,也是人心惶惶,都猜测天下是不是已经乱了,外头是不是都患上了疫疾,所以难民都上涼州来了?怪不得,连神威军都派了出去,实在是叫人害怕。

总之,四城百姓纷纷揣测,三街六巷各有说法,人人不思作息,只愁将来。

就在这时,一则流言,也如同瘟疫一般,开始在大涼都城渐渐蔓延。

流言称,大涼国之鸿运,皆被“妖物”祸害,其“妖物”搅乱朝堂,逆天违理,欲效武后,雌统雄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