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眉上烟火 > 第47章 第四十七章

眉上烟火 第47章 第四十七章

作者:常文钟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3-15 14:25:04 来源:文学城

事情发展果如三总角在书房吊窗前所预料,五月中旬,宋王柴庄懋薨逝,消息传到汴京朝堂,皇帝先是安排宋王治丧事宜,而后择定王爵继承人。

也就是这个时候,在朝臣对此表示唏嘘叹惋的风平浪静下,礼部如常拟订尊先宋王为“皇伯考”,皇帝篌驳回礼部之请,哭着以孝之名提出要尊先宋王为“皇考”,态度坚定,可谓寸步不让。

一石激起千层浪,文武为此在黎泰殿同皇帝争吵不休,甚至开了大周国第三次大礼议,此期间,可怜先宋王灵柩一直被停放在宋王府。

柴周皇朝首次大礼议,是在成皇帝从其侄惠皇帝手中接取大位时,彼时满朝惠帝文武宁死不认成皇帝,并且大放厥词,把成皇帝骂成窃国之贼,成皇帝恼怒下大开杀戒,甚至诛人连带学生共十族。

皇帝杀疯了,硬臣也基本死完了,而后双方尴尬在原地,群臣想降又觉得下不来台,皇帝想停止杀戮又觉得朝令夕改有损威严,于是乎,为皇帝与大臣双方有个台阶下,礼部在柴氏宗府牵头下举办了首次大礼议,论叔取侄之九鼎是否合礼,天下人皆可来辩。

再举行大礼议,是在二十几年前仁宗皇帝崩殂之后,时国无东宫储君,以赵长源林祝禺为首的策华集团官员,欲尊先帝遗命推公主聘为帝,女子问鼎周史从未有之,反对派朝臣以及天下儒生沸反盈天发起变动,被林祝禺联合谢重佛、于冉冉、郁孤城等内外将领合力压住。

几位封地大王已假借奔丧之名陈兵汴都城外,与郁孤城率领的三大营对峙,赵长源不欲血染大明街,故而在黎泰殿与反对派大臣儒生进行大礼议,仁宗皇帝灵前辩礼法,半月为期,赵长源等官员凭三寸不烂之舌杀得反对派“尸骸遍地”。

前两次大礼议分别以成皇帝名正言顺继承大统,以及圣太上光明正大登问九鼎为告终,柴周帝国巨大而精密的运行机构并未出现混乱崩塌,皇权取胜的结局早已注定,第三次大礼议结果不会太出人意料。

朝堂上漏出只言片语消息,转头就能在老百姓口中掀起巨大风浪,关于大礼议,坊间传得沸沸扬扬。

童山长到布教司去听议回去,回来后转达上面要求,禁止学生们议论此事,违者以妄议之罪论处。

这日下差回到梁园,破天荒见柴睢在卧房收拾衣物,李清赏问:“你要出发去宋地么?”

“啊?”站在桌前叠衣服的柴睢疑惑扭头,“我去宋地做甚么?”

整日讲课下来累得不行,李清赏把自己扔进罗汉塌里瘫着,望着屋顶精美的雕画妆饰道:“不是说先宋王灵柩还停放在宋王府么,新前公主与驸马已回宋奔丧,你现在收拾行李,不是去宋地扶棺?”

亲自动手收整春装的柴睢继续叠衣服,平静地摇了下头,反问:“你是不是对我有甚么误解?”

“误解甚么?”李清赏抬起头,看见柴睢依旧站在小卧房中间的小桌子前,不紧不慢叠衣服。

柴睢伸出两根手指朝这边晃了晃:“普天之下,我只为两人扶棺,一是我相父,二是多年之后为赵阁老。”

至于其他人,哪怕其能劳皇帝篌亲自扶棺下葬,也万千排不上在太上面前捞资格。

“那二位是挽大厦于将倾的人物,功劳簿等身高,你扶棺理所当然,”李清赏重新躺平,突发奇想问:“和首辅百年之后也没这个资格么?”

说着又补充道:“听说大礼议结束后,和首辅会被罢官,首辅在尊皇考之事上启用封驳,三否圣意,和首辅走了条死路。”

柴睢嘴角勾起:“可以,还知道封驳权。”

李清赏哼哼:“小瞧谁呢,虽我还不太明白封驳权究竟代表甚么,但我知道上个封驳皇帝的人,是大望文相。”

内阁对皇帝拥有封驳权【1】,那是内阁与皇权较量的最后一个杀手锏,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使用。

“你说得不错,”柴睢对李清赏知道这些事略感意外,“内阁成立至今年五月之前,封驳权只使用过一回。”

便是林祝禺身殁后,女帝柴聘要禅位,内阁不同意,首辅赵长源使用了封驳权,皇帝没能立马禅位。

但事情到最后,帝聘还是成功禅位给东宫睢,从此隐居北山不问红尘纷扰,首辅赵长源也在帮新帝顺利登基并稳住天下后,自觉辞掉首辅之职,彻底退出了大周官场。

柴周邦交国及附属国闻讯纷纷来书,对文相致仕表示遗憾。怎能不可惜呢,此等擎天架海之才,几百年才出这一位。

赵长源在朝地位尊崇,绝无人敢因她挑战皇权而跳到明面上表示任何看法,连新登基的咸亨帝亦对她亦步亦趋,可她还是在行使过封驳权后,为维护天子威严而自觉地离开了朝堂。

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亦是皇帝之天下,内阁固然可以在必要时候牵制否决皇权,但也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听罢柴睢对封驳权的解释,李清赏撑着胳膊坐起身,问:“虽然赵阁老致仕是件非常遗憾的事,但若是事后和首辅像赵阁老般急流勇退,那他能否避开命丧皇权之手?”

柴睢正在叠件下裙,转头看过来一眼,没说话,但那清澈而平静的眼神已经表达得足够清楚。

——不是所有帝王都能做到如咸亨皇帝般视九鼎如平常,不惧自己威严不容亵渎的皇权受到挑战;亦并非所有臣子都能如赵长源般,做权臣做到连皇帝亦希望她大权在握。

柴睢叠放好最后一件青色直裰,手按在整齐的衣物上侧过身来,在李清赏短暂的沉默中轻声道:

“当年赵相致仕后,我曾收到过不止一封奏书,要求以目无天子之过追究赵阁老,还有更夸张的要求清查赵相之妻吴夫人,甚至列举了吴夫人许多罪状,他们觉得有必要对赵相问罪抄家,其中建议最狠毒的那几份奏书,出自赵相门生之手。”

人性之复杂,从非一言或一事能够表达。而赵长源之所以能够以权臣身份致仕后安然至今,五成因为圣太上和太上两人在这里站着,至于另外五成原因,则是因为赵长源之妻吴夫人。

那位吴夫人握着汴京将近半数的经济脉,其生意遍布天下往来四海,吴氏每年的生意营收,能占柴周朝廷总营收的十成之二,最高时占过三成。

朝廷敢动赵长源,那就得做好应对吴夫人带来的巨大经济打击。

李清赏从短暂的不可置信中回过神来:“你的意思是,和首辅非死不可?我们童山长不是这样说的。”

“不是说不让学生们议论大礼议之事么,”柴睢把叠好的衣物打包,“你们几位为人师表的竟然还敢带头?”

李清赏摆了下手:“就我们几个私下说说,别无他人知道,童山长说按照如今局面分析,太上梁王您明显无心朝堂,不会卷土重来,朝臣们个个人老成精,所以宋王必会被尊皇考,但也正因如此,皇帝才不会刻薄地要去和首辅性命,这叫收服人心,是为帝王权术,只是不知首辅继任者会是谁。”

她说:“这位继任者的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首辅被罢官后的处境。”

柴睢把收拾好的包袱装进立柜北边的箱子里,问:“你所言这些,都是你们童山长说的?”

李清赏:“日前布教司首官召汴京各公建学庠书院去布教司听议,事后吃饭时,他在饭桌上说出来的,不过不是原话,我们童山长说,司长说得委婉,他们皆是会其意而知。”

“然后你们童山长转头就把事情告诉了你们?”柴睢语调语速皆未变。

李清赏却听出几分不妥:“有问题?”

“并不算大问题,”柴睢走过来,冲坐在罗汉塌上的人伸手,“走了,吃饭。”

李清赏拽着她的手借力起身,拖着疲惫的步子跟在后面,边走边道:“我们童山长也是吃了酒才会同我们多说几句,平时他不说闲话,据说是和他当年被算计出国文馆有关。”

五月份天温已是挺热,夜幕来得也迟,日未落,月已升,天光亮着井葵小院里的屋舍与花圃,照在柴睢身上,带着岁月长安宁的温馨,李清赏愈发觉得喜欢。

柴睢冲那边的涤尘抬了抬下巴示意可以开饭,似有若无低笑了一声,道:“然也,你们童山长早些年的事,我也略有耳闻。”

“祸从口出”四个字,用来形容童山长的多年仕途最是合适不过。

李清赏无奈笑笑:“我们童山长人特别好,资助学生,认真负责,诚心想要每个适龄女娃都能接受完整的蒙学教谕,他唯一缺点就是喝点酒变得话多。”

能说不能说的都会往外说,读书人么,书生意气,三两酒下肚敢挥斥方遒,半斤下去直接口无遮拦。

天边云团朵朵,风拂树叶沙沙,柴睢回头看一眼被她牵在手里的人,道了句:“十几年过去他仍这样,保不齐会再吃口舌亏。”

“呸呸呸,”李清赏跟在后头避谶,“乌鸦嘴,这话不作数嗷。”

进得正厅,柴睢把李清赏手按进门后的水盆里洗手,提醒道:“出于好意建议你,你们童山长再和你们闲聊时,你能躲多远躲多远。”

李清赏没多想柴睢的话,洗着手点了点头。

大礼议后,和光下台与否对百姓而言不过是个闲来谈天,对柴睢来说却是牵扯极多,一不小心甚至还可能会影响梁园之安危。

柴篌量小性骄而狡诈奸滑,擅以无辜之表象遮掩深沉之心机,他可以装出与皇后夫妻情深的样子,到提防刘庭凑之事绝不需要怀疑,办和光时故意牵扯梁园更不是不可能。

駮神铜矿之事交给了和光,注定无论皇帝篌将对这位两朝元老要臣做出怎样的处理,梁园必须保证他性命无虞。

由是柴睢这阵子很忙。

饭很快送来后,李清赏坐在柴睢旁边吃,柴睢扒饭时顺手夹了块鸡肉放她碗里:“这道菜味不错,你尝尝。”

李清赏尝着味道不错,自己又夹一块,吃着吃着忽然叹道:“不知昊儿在学庠吃得到这些不,他最爱吃鸡块了。”

柴睢瞥她一眼:“这几次他回来家,你不是亲眼看见他没怎么变瘦么,你侄儿不是那会亏待自己的人。”

“这点你是真没说错,”李清赏忍不住笑,“听谢夫子说,昊儿近来学业突飞猛进,下回他再回来,我想我得犒劳犒劳他。”

柴睢咽下食物:“怎么犒劳,亲自下厨给他做桌子菜?”

收到李清赏撇嘴加将翻不敢翻的白眼:“要是你不怕我把你小厨房一把火烧了,可以试试。”

本来她做饭就勉强,以前照顾父兄多是从外面买半成食材,回家后切巴切巴煮煮就能吃,那么多年的折磨都没能让她厨艺有所精进,住进梁园后也不知为何,她更不想进厨屋。

柴睢抿起嘴笑得肩膀微抖,用胳膊肘捣她:“你越是这么说,我越是好奇你下厨会是怎么个情况。”

“少来,”李清赏端着碗向另一边转过一半身子,“想看也不给你看,梁园连个瓦片都不便宜,烧毁屋子我更赔不起的。”

耳边响起柴睢含笑的声音,慢语低声因此听着别样鼓动人心:“烧屋烧房不碍事,你要是能一把火把整个梁园烧了那才好,这样你就得把你自己赔给我,多划算。”

李清赏忍几忍没忍住,终于目光幽幽看过来,牙缝里透话道:“你、休、想!”

柴睢咯咯笑起来,笑得拿筷子的手一抖一抖。

·

梁地八州四季分明,汴京尤以为最,冬夏寒暑,春秋适宜,文人骚客借四季将汴京描述得令人心驰神往,笔下无不突出汴京代表着强盛帝国的至高之在,却然,五月的汴京也多雨水。

昨日大早火云绵延,今日一早天色铅灰,浓云仿佛被更高处的一道巨力不停往下挤压,哪怕被风吹散开,那道看不见的巨力也会将它们重新聚拢,继续往下压迫。

至半下午时,天暗如薄暮,眼瞅黑云将压到学庠房脊上,远处一声闷雷滚过,人们等待了一上午的大雨穿云层破迷障瓢泼而下。

门前雨檐下,蒲典一手端热水一手提着裙角往后退几步,退进敞开的屋门里面,望着被雨水溅湿的门口道:“下这样大,回到家不得衣服淋透。”

在屋里打扫灰尘的失独金阿婆道:“山长去布教司参议,没拿雨具。”

学生们下午两节合并的大课,由那溯列鑫渺负责,是故此刻李清赏也坐在差房里,歪头批改着上午时收上来的学生居学,假装没听见别人说话。

蒲典没搭腔金阿婆的话,在门口跺跺脚下踩的雨痕,点了声“李夫子”,纯属嘴秃噜瞎聊关心了句:“早上你来时我依稀见你也带雨具了。”

“也是带了把伞,”李清赏微笑着看过来一眼,收回视线继续批改居学,“早起见天色阴沉,又听说汴京夏来多雨水,出门时便顺手拿了一把,”

说着她微不可查地停顿了下,随口道:“我看见你桌边靠着的那把伞了呢,和我带的似乎一模一样。”

伞手柄末端的尾顶,恁小地方上刻着个不太明显的“梁”字,蒲典不姓梁,李清赏又确实是拿的梁园用具。

蒲典暗暗吃惊,李清赏在发现她们的雨伞相似后,竟默不作声如此细微地观察了,看来李娘子还是没有打消过怀疑念头。

那次小窄巷她举着斧头去救李娘子,事后李娘子对她的行为表示了合情合理的怀疑,怀疑她是梁园派来的。

瞬息之间,李清赏的耐心细致让蒲典浑身僵硬,旋即冷汗从后背刷然而下,手中杯子里,原本平静的茶水面上出现了一圈圈细微涟漪,然而暗卫长并非浪得虚名,所有反应快得只在吐息之间,面上看起来仍是毫无变化。

她笑了笑,显出几分自豪道:“我堂兄几年前夏天尝给梁园干工,我那把伞就是当时梁园发给他的,还有顶斗笠和一件蓑衣呢!梁园的东西就是耐用,那蓑衣穿好几年不曾漏过半点雨水,李娘子你的雨伞是那里买的?”

说罢她暗暗松口气,话题可算是勉强抛回去了。唉,当时若非郑芮芳那家伙把李清赏说得多么多么重要,重要到在暗卫视线内连根头发丝都不能无缘无故掉落,潜伏得好好的自己又怎会贸然行事!

李清赏仍是嘴角擒笑,那双看过来的眼睛里分明闪烁着某种“我就看着你嘴硬”的揶揄,道:“我的伞是今早出门时我房东主所给,却是不知道她从哪里弄得把梁园伞,”紧接着摇头轻叹,“她梁园的东西真容易流到外面,哈。”

蒲典结结实实被噎住,心道郑芮芳所言不错,平时看起来甜然爱笑与人为善的李娘子,其实是能镇得住梁园那个大犟种的大人物。

短暂的沉默笼罩下来,未几,外面雨声如根针般刺破屋里稍显凝重的氛围,噼里啪啦声传进门,敲打万物声音愈发喧响起来。正值此时,那抹布擦书架的金阿婆叹道:“李夫子这话实在说的对,这些年来,梁园给俺们那些鳏寡孤独送去的东西,数都数不过来。”

她举着抹布去擦稍微高些的地方,感叹声得以从原本佝偻的胸腔里堂堂正正传出来,伴着雨声一起响在别人耳畔:“大望历以前,俺们这般穷人家,年纪一大就是累赘,干不动活了还爱生病,不声不响死在哪里才是真正为儿女好,

可自从圣太上当皇帝,俺们那些老家伙扫扫地也能给自己赚个饭钱,至咸亨年,朝廷甚至给俺们那些没儿没女的老东西每月发米面粮油,还有肉!没有梁园里那位,哪有俺们现在不愁吃喝看病的好光景!”

一口气说太多,金阿婆转过头来不好意思地笑笑,露出嘴里黑黄牙齿与脱落而成的黑洞:“人一老就爱啰嗦,扰二位夫子清净了呢,你们见谅见谅。”

在稍微年长些的人看来,眼前这两个会断文识字的女娃娃是特别了不起的出息孩子,她们愿意起早贪黑不辞劳苦来教小妮儿们念书,更是值得百姓诚心诚意敬重,是故金阿婆平日里说话也很小心,生怕打扰到这些好孩子。

李清赏正连声说着不碍事不碍事,屋里忽然紫光一闪,紧接着“咵擦!”声巨响霹雳而下,滚雷轰隆而来,霎时间电闪雷鸣,屋顶似乎跟着震动。

“娘也,”蒲典抬头看屋顶,担心道:“不会下来道雷给咱们房子劈了罢?”

窗户上的透明瓦已经被雨水打模糊,李清赏也开始担心:“金阿婆,这种雨一般能下多久?”

金阿婆擦完高处,再度恢复佝偻模样,把抹布伸进低矮的小小木桶里涮洗:“这个实在说不准,有时候下一柱香工夫便停,有时候稍微下下会雨势转小,今个阴沉整上午,怕是落黑雨难停哩。”

李清赏看向门外,雨柱被风吹斜,如麻乱落,她心里莫名跟着有些不安起来。

柴睢会来接她罢,她想,雨下这样大,柴睢会来接她罢。

【1】封驳权:可以理解为一票否定权。

改革发展和稳定基本贯穿于周系列所有书,我写东西又比较墨迹隐晦,所以趁机说下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符合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对立统一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即好处和坏处交织在一起。

三者之间的斗争性在于:改革、发展会影响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偏偏稳定又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社会稳定的话改革和发展才能推进,比如我国这些年来内部环境比较的稳定,故敢在经济上主打改革和发展;巴勒斯坦这会儿肯定不会抓改革和发展的主题。

三者之间的同一性在于:发展的动力是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发展,改革和发展带来(更加)稳定的结果。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不断消亡,那么怎样让更能适应生活和生产的新事物产生、让逐渐和生活生产不相适应的旧事物消亡呢?两个字,改革(改革其实是两层意思,自上而下的为改,自下而上的为革,改和革都会有既得利益集团利益受损,所以二者不会凭温和手段推进,革命是血·腥·暴·力的暴·动,比较之下自上而下的改看起来稍微没那么暴·力。)

进行改革之后,发展相应而向前,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里,瓦特改良了蒸汽机,火车汽船等相应而生,世界进入更先进的蒸汽时代,也就是世界发展了,这就是改革推动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发展会带来更多利益,创造更多收益,百姓就业得到解决,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实现绝大部分的人安居乐业,社会和国家就会呈现出稳定之态,(史书上的种种盛世都不一定保证绝大部分人能安居乐业,我们看到的所谓盛世,其实可以理解为统治者们的狂欢。)

综上所述,只有改革和发展推进得好,民生向好发展,社会和国家才会更稳定。

三者之间是矛盾的,但不是没有解决办法。矛盾的平衡点在于改善人民生活,即:让老百姓过得好。让百姓知道跟着朝廷有饭吃,百姓知道改革和发展能让大家过得更好,才能朝廷说啥大家听啥,百姓才会支持朝廷改革,但封建制度里最大冲突点不在百姓,而在封建地主身上,要先消灭封建地主阶级,朝廷才能和百姓直接联系上。

如果消灭掉封建地主,那么社会性质就可能不再是封建,而是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再等资本主义把劳苦大众压迫到走投无路时,那么无产阶级就登上了历史舞台。

周系列里,如果封建制度结束,那么大望四柱里的赵林谢,以及赵她媳妇吴子裳,包括柴睢谢随之舒照等后辈在内,应该就都是资产阶级,即便这些人有点良心不压迫百姓,但改变不了资本家压榨工人掠夺剩余劳动力的本质。

以上,无关创作写文的东西就说到这里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7章 第四十七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