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媚娘说大学 > 第15章 艺术

媚娘说大学 第15章 艺术

作者:姜悠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0-12-18 14:29:16 来源:文学城

老四李泰一出生(620年)就被自己的祖父唐高祖李渊册封为宜都王,次年(621年)三月,又进封其为卫王,以继李玄霸之后。那年,他亲爹李世民也只是秦王,两人平级,都是正一品。

本来作为秦王的嫡次子,李泰日后的爵位原本最高不过是从一品的郡王,然而李渊却直接将其封为了正一品的卫王(而不是从一品的嗣卫王),当时世人都将之视为对李世民父子的恩宠。老四李泰也成为人人羡慕的幸运儿,但随着他亲爹通过玄武门之变华丽转身为皇帝之后,人们对他的羡慕转为了同情——嫡皇子的命,却因为过继成了皇侄,好可怜的孩子。这话传到他亲爹妈耳朵里,两人心里都不舒服,于是便开始琢磨把这孩子要回来。

在我们那时,过继可是大事,开祠堂、告先祖、录祖谱……过程细碎又繁琐,而且李世民虽然是皇帝,但这过继儿子可是家事,老李家好多叔祖辈那时还健在,他们不点头,这事难成。加之贞观元年时,陛下初登大宝,召集群臣,论功行赏,封房玄龄、杜如晦等为一等功臣,职位在陛下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等之上,引起了众叔父辈的不满,当时朝堂为此闹得鸡飞狗跳,天天为了功劳一事争吵。后来陛下以“赏罚公平不能只以亲疏论功”的大道理让事情表面上平息下来,但此后朝堂中,皇亲与功臣之间隐隐有了泾渭分明的阵容,老家伙们表面上还能维持和气,但他们的孩子年轻气盛,见面就掐架,我在国子监才三年,就看到过不少这样的场面,我现在已经非常有经验,遇到这种场景时,能在第一时间找到最佳观众席位,摸出瓜子欣赏“打戏”!总之,贞观元年(627年)时,陛下把自家的老人家们给得罪了,于是认回自家老四的事情也就变得不太容易,给拖到了贞观二年(628年)才办成,那年李泰已经九岁了。

李泰被陛下认回后不久,陛下和长孙皇后又生一子——贞观二年(628年)六月,九皇子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陛下这才松了一口气。他为什么会松口气?这事还得从武德九年说起。

陛下于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发动“玄武门之变”,被册立为皇太子,同年八月,唐高祖李渊退位,他即皇帝位,年号贞观。也就是说,在贞观元年(627年)时,他已经在皇帝宝座上四个月了,那四个月间,有件事一直困扰着他,那件事就是:缺儿子。

老九李治得一年后才出生,皇六、七、八子虽都出生在贞观元年,可年初时他们还在娘胎里安稳呆着,那时候没有B超,陛下不知道他年底前能收获三子,所以年初时陛下膝下能确定有的儿子就是老大、老三、老五这三个儿子(老二、老四过继出去了)。其中老三、老五因为他俩外公的原因,不受老李家宗亲的待见,功臣中也只有少部分会支持他们,所以这俩兄弟基本无缘继承皇位,适合作为继承人的有且仅有老大李承乾一人。

贞观元年时李承乾9岁,聪明、懂事而且孝顺,但是,身体不太好,自小就病歪歪的,是个小药罐子,这要是有个万一……陛下能不愁吗?他愁死了!所以死活要把四儿子给要回来,为此,给了李家亲长不少好处——李泰回家之路那可是真金白银铺就的!

武德九年(626年),太宗他爹高祖李渊传位退居大安宫,自称太上皇,于贞观九年(635年)病逝。老四李泰自过继出去那年起,便被爷爷李渊接到身边教养,他爷爷对他宠爱有加,他亦与他爷爷感情深厚。他被要回去之时,已经九岁了,早已经记事的年龄。对于这个九岁的孩子而言,这件事唯一的变化只是称呼上他的二伯重新变回了爹,虽然称呼变了,但在他心里,“亲爹妈”依旧是“二伯、二婶”,与父母并不亲厚,接回去之后各种不适应,于是陛下只得将老四送回他爷爷身边生活。直到贞观九年他爷爷去世,他才回到陛下居住的太极宫,那年,他已经十六岁了。

李泰成亲比较早,贞观六年(632年)时,他爷爷觉得身体不适,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自己最宠爱的孙子成亲,于是给自己最宠爱的孙子选了王妃。那年王妃阎婉才11岁,而李泰年仅13岁,两人是真正的少年夫妻。

阎婉是阎立德的长女。他们阎家在我们那时是著名的工程世家,她家中几乎人人都擅长建筑、工艺、绘画。其父阎立德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外孙,一生历任将作少匠、将作大匠(掌管宫室修建之官),工部尚书等职位,一辈子都跟建筑打交道,那时不少建筑都由他主持营建或督造,比如:唐高祖山陵,翠微、玉华两宫,昭陵,唐长安城外郭和城楼等。

阎婉王妃的亲叔叔比他父亲更出名,对书画史稍微有点了解的人应该都听过他的名字,他就是著名画家阎立本,他的代表作品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像》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和“昭陵六骏”也都是出自他手——现在拿出来,那都是国宝级作品啊!可惜呀,在当年他身价就不低,不然我也囤上几件,现在拿出来……想什么呢!我现在就是一灵体,“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说的就是我,囤了也拿不出来,所以,算了,不想了!

阎婉在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之下长大,艺术修养自是不低。于是当年众人都争相模仿她的衣容装饰——没办法,人家那品位摆在那,衣服穿搭就是漂亮,没人家那气质却去学人家穿搭,结果就是后宫一水的“买家秀”,灾情严重——当然,我也未能免俗,成为了那滚滚洪流中的一员。不过,好在我颜值抗打,还能见人。

李泰与他的王妃,可算是志趣相投的一对。李泰本人才华横溢,聪敏绝伦,爱文学,工草隶,是当时的书法家、书画鉴赏家——我看过李泰的书法后,想起李治的狗刨体,真心觉得他们不是一个爹妈生的。

很明显,李泰是被他爷爷作为一个艺术家来培养的,其实如果不是后来他亲爹整一出“玄武门之变”,他的的确确就只是一个闲散王爷,写写画画的生活最适合他,可惜,人生总是充满了意外,他成了嫡皇子,有了继承皇位的可能,但九岁时的他,仍旧跟爷爷一起被太宗隔绝在宫中生活,于是他没有感受到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当他爷爷过世后,他从偏僻的角落回到了喧闹的街市,在这个街市上,游荡着许许多多的“失意者”,看到他,犹如嗅到血腥的恶狼,他们迅速聚焦到了李泰的身边,将自己对功名的渴望裹在李泰的身上,簇拥着他走上另一条路——远离艺术、远离浪漫、荆棘满地……那年李泰十六岁,正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少年。

少年李泰看不到这条路的险恶,但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长孙皇后,皇后开始细心引导,想将这场兄弟间的纠纷化于无形,可惜天不假年,在公公李渊过世的第二年,长孙皇后也去了,于是李泰又脱离了原来的轨道——当时,李泰的父亲太宗皇帝是怎么想的呢?

那时的太宗,已经不缺儿子了,他习惯性地对李泰宠爱,顶着朝臣们的劝谏,答应四儿种种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甚至允许李泰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这件事触动了朝中所有人敏感的神经。

太宗在做秦王时曾建“文学馆”,收聘贤才,以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十八人并为学士,当时称之为“十八学士”,而这些人,正是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底气。

与此同时,老大李承乾年岁虽长,但身体仍然时好时坏,在贞观五年和贞观七年时两度身染大病,病势沉重,万分惊险才救治回来,之后便长期静养。就在太子身体脆弱之时,大臣们在进谏太宗不要对老四李泰“宠禄过盛”时,会听到太宗说:“人的生命长短难以预料,万一太子不幸早亡,谁知道哪个亲王不会成为你们的君主?”——对此,我只想说:求太子李承乾的心理阴影面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