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四人中,杨婕妤最年长,她出生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大唐开国那一年出生,与帝国同岁。其次的是崔才人,她出生于武德四年(621年),比杨婕妤小三岁。我排老三,我出生于武德七年(624年),正好也比崔才人小三岁。老幺徐妹儿出生于太宗执政的第一年,也即贞观元年(627年),与我也是相差三岁——我们四人的年龄排列得相当整齐,每一间隔都是正好三岁。春节已过,年历翻到了贞观十二年。我们那时候计算年龄都用的虚岁,出生时记为一岁,以后每到农历正月初一,便增龄一岁。也就是说,小徐惠今年十二岁了。
女孩十二岁被称为金钗之年,因为到了这个年龄之后,就可以梳妆打扮佩戴金钗。若是未曾定亲,这时便可以开始相看如意郎君,只等十五岁及笄成年后就成婚。但因为太宗于贞观元年下诏,规定男二十岁之前须娶,女十五之前须嫁,否则官府就会找上门来,所以民间女儿家一般十三四岁就出嫁了。但无论官府如何规定,家境尚可的人家都会选择将女孩子留到十七八岁再嫁人,因为老辈人传下来的经验说太早生小孩,女人容易伤根本,所以不急着将女儿太早嫁人,以免白发人送黑发人。
从我们四人的年龄来看,今年十五岁的我,属于官定出嫁年龄;十八岁的崔姐姐,是豪门适宜婚龄,十二岁的徐妹妹,属于绝对早婚;二十一岁的杨姐姐,在我们那时候看来算是晚婚了,可饱读诗书的崔、徐二人都说,杨姐姐这年龄出嫁才符合古礼要求。
古人提到年龄时一般不直接说多少岁,而是喜欢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前面提到的“金钗之年”以及接下来要说的“摽梅之年”。“摽梅”是指梅子成熟后落下来,古人以此来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因而将女子出嫁年龄称作“摽梅之年”。那么“摽梅之年”是多少岁呢?——二十五岁!
周礼规定:男子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古人认为:“男三十而筋骨坚强,任人为父;女二十而肌肤充盛,任人为母”。对此,《尚书》也说:“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通于纴织纺绩之事,黼黻文章之美。不若是,则上无以孝于舅姑,而下无以事夫养子。”
关于周代的成婚年龄,由于史料记载不一致,故看法尚未统一,有人指出三十岁才娶、二十岁才嫁太晚了,毕竟因为战乱饥荒,平均寿命不长,认为这里的三十岁和二十岁应该是年龄上限,而非下限。但有一点大家都没有争议,那就是其后历朝历代大都提倡早婚。
西周礼制规定,男子二十岁成年,女子则十五岁及笄是为成年,到春秋时期,尚有典籍规定男女未达到成年年龄不得成婚。但之后男女成婚年龄一降再降,许多朝代甚至将婚龄写入律法,规定过了年龄未嫁者需面对加倍赋税、官吏择配、征集服役等的处罚。久而久之,不早早嫁人便是有罪,这种观念成了世俗准则,代代相传。另一方面,过早婚嫁,以至许多父母不懂得怎样抚养教育儿女,造成婴儿死亡率增高的结果却被世人所忽视。
周礼中这女子二十岁成婚是上限还是下限依然存疑,但十二岁年龄尚小却无争议。徐惠金钗之年就被纳入宫中,太宗到底是怎么想的?
对于徐惠此次选召入宫,宫中流传着一个说法,说刚开始的时候,名录中并没有徐惠的名字,添加她名字的人不是太宗,而是另有其人。此人一手飞白体写得出神入化,模仿太宗的笔迹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这个人能模仿太宗笔迹而不被人怀疑,能出入太宗居所而不被人察觉,能添加名字而不被太宗追究,是谁呢?这个人只能是当今圣上的掌上明珠——晋阳公主李明达。
晋阳是李唐龙兴之地,太宗追随高祖李渊自晋阳起兵,遂登皇极。公主封号晋阳,明达小公主受太宗重视可见一斑。此外,这位晋阳公主也是有史可考的唯一一位被皇帝亲自抚养的公主。
太宗与长孙皇后夫妻恩爱,伉俪情深,长孙皇后离世后,痛失爱妻的唐太宗悲恸之下决定亲自抚养妻子留下的一双幼小儿女,太宗这一慈父之行,被载入史册:“晋王及晋阳公主,幼而偏孤,上亲加鞠养”。与晋阳公主被同时留在身边抚养的晋王,就是后来的高宗,现在才十一岁的小屁孩——李治。后宫都在传,小晋阳公主知道什么,肯定是小皇子李治听说了徐惠的美貌,想见见美丽的小姐姐,于是怂恿不谙世事的小晋阳出手,于是才有了这徐惠年方十二就要拜别父母,从今以后埋没在这无边深宫的悲惨境遇。
听完我的转述之后,她们三人先是目瞪口呆,然后齐声鼓掌,口称精彩。见此情景,刚才还眉飞色舞、神采飞扬的我,立马泄气了,看来,我又说错话了。
徐妹妹说,太宗想纳之人,是东海徐氏之女,不一定非得是徐惠。家中适龄女子虽未出嫁,但大多自幼定亲,加之家族不求入宫之人提携,只求不惹祸事,所以族中长辈选来选去,就选上我了。
崔姐姐说,东海徐氏,儒以经世,文以传家,人才辈出,太宗聘娶徐氏女,以此向天下昭示爱重之心!
杨姐姐说,东海徐氏,非以姻亲发迹,也非军功显名,明经术以绾青紫,出闾阎而取卿相,与今上大力推行的科举之制相合。
徐妹妹说的,我完全听懂了;崔姐姐说的我大概听懂了;杨姐姐说的,我好想问,她说的是什么意思啊?但我看着崔姐姐和徐妹妹都在点头,若有所思的样子,我也跟着点了点头,装出一副“你说的好有道理”的样子——毕竟是第一次见面,我也要面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