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如果那时候能发起一个投票,说我们这批入宫的三十六个人中,有一个将成为未来的皇后,让后宫中所有人来投票看看谁最可能,你觉得她们会选谁呢?我不知道其他人会怎么选,当时的我一定会把票投给杨婕妤,毕竟当皇后,第一看出身,第二看能力,从这两个方面来说,杨婕妤都是我们三十六人之首。
如果说,我们这三十六个人中,有一个会获得皇九子李治的青睐,那我会选徐惠,毕竟徐惠无论出身、容貌、才学都是顶尖的,最重要的是,她跟李治的年龄相仿,而且性子温婉,与以文弱著称的李治很般配。
如果说,我们这三十六个人中有一个会当上女皇,大家在看到这个选题的时候一定会笑着说不可能,谁会相信啊?毕竟那是一个女人科举都不能参加的时代,太后听个政还得垂个帘子,女人当皇帝,怎么可能?从来都没有过的事!如果非要选的话,我们都会选崔才人。她美貌绝伦?性格温婉?才华出众?治理后宫能力卓越?——重要吗?哪怕她是个白痴兼丑八怪,我们都会选她,也只有她才有可能获得朝臣的支持——因为她出身于博陵崔氏。
听过“恨不能娶五姓女”这句话吗?——这句话是李治当皇帝时他手下一个叫薛元超的宰相说的,他晚年自述平生有三大憾事:一是没能参加科举以进士及第,二是未能娶山东五姓的女子为妻,三是不能参与编修国史。
我们那时候的男子,以能娶五姓女为最大的荣耀。薛元超出身名门河东薛氏,最后官至宰相,却依然将“未娶五姓女”视为平生三大憾之一。这五姓是指:陇西或赵郡李氏、博陵或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又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跟老崔家一比,我们全都是暴发户,甚至当朝的皇族老李家都差点意思。虽然李家得天下后一直以陇西李氏自称,但陇西李氏和全天下人都不买账。要知道,薛元超的夫人就是太宗皇帝的侄女,正儿八经的郡主,如果他们老李家真被陇西李氏所承认,小薛同志还需要念叨“恨不能娶五姓女”么?
陇西李家不愿意认,其实也不意外,毕竟自古以来,这些氏族门阀最重视血统,他们“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傲慢地进行着内部通婚,以保持高贵的血统,而皇帝他们李家胡化甚多,自然而然就被他们给排斥在外了。为此,高祖和太宗两父子对山东旧族积怨很深,“王妃、主婿皆取当世勋贵名臣家,未尝尚山东旧族”。
崔才人之所以是才人,而我武才人之所以也是才人,不是因为我们老武家能与他们老崔家比肩,只是因为她父亲声名不显,而我父亲生前则官至正三品。说白了,就是她虽然生在崔家,但她爸没什么出息,我虽然生在武家,但我爸有出息,所以把我们给拉在同一起跑线上了。
为什么我们会看门第来票选“未来女皇”?因为我们那时候门第就等于权利!
两汉以后,隋唐之前,选官主要是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设计之初,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形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导致门阀掌握实际权力。自隋以来,虽然大力推行科举选官,但因为时间不长,加之战乱频繁,而且教育资源大多掌握在门阀手中,所以门阀的地位依旧不可撼动。老李家之所以能当上皇帝,那是因为拳头够硬,但治理天下,只有拳头怎么行呢?所以老李家也得和这些家族保持良好关系,最实际的表现就是,太宗和他儿子们的后院,或多或少都有“五姓女”的位子,朝廷重臣就更不用说了,这崔才人,到哪家都是不二选的当家主母,到太宗这只当上个才人,或许有太宗小心眼故意压制的原因,但也不排除她在家里不太受重视。不过,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利弊权衡都无需十四岁的我去操心,我当时只要知道,崔才人不能惹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