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满庭芳 > 第19章 第19章

满庭芳 第19章 第19章

作者:榆冬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17 23:14:55 来源:文学城

既回京,不好在外逗留,韩旷索性直奔信陵坊韩宅。

韩宅门口照旧车马盈门,喧阗至极。

成安驾着马车不停的喊着“让一让,让一让”……惹来周围众人的唾弃之声。

“兀那小子,你做什么往前挤!”

“退回去退回去!我家承旨都没上前呢!”

成安无语,只好开口道:“我家郎君姓韩,这是回自己家。”

即刻就有好事者梗着脖子起哄:“我家郎君也姓韩,和韩相公五百年前是一家呢!”

周围人顿时哈哈大笑起来,空气里充满了快活。

韩旷无奈,往前一望,门前一条街被堵得水泄不通。

他环顾四周,忽肃然呵斥道:“尔等堵在韩家门口,到底是来拜见韩相公的,还是来给韩相公添堵的?”

“这街面难道是诸位买的不成?我等布衣素户,为何走不得?”

他说得义正言辞,神态肃穆,周围人惊疑不定地看着他。

“诸位既不让我走,且留下姓名来,我倒要问问御史台,哪家哪户买的街面,竟不让升斗细民过路?”

他这话说得理直气壮,寻常的小民躲着官府还来不及呢,哪儿会主动往御史台去?莫不是皇城司的?还是做御史的?

心细的、做官的有顾忌,纷纷让路。

左右这人又不去韩府,不过是过路的罢了,让一让也没什么。

心糙些的更是想也不想就往旁边挤了挤,腾出一点空来,甚至还帮着喊道:“让一让——人家路过的,让人家过去。”

前头的人不明所以,眼看着后面的人纷纷让路,出于从众心理,稀里糊涂地也跟着一道让开。

极快,韩家门前的街面上就被清出了一小条道路。

韩旷就带着成安和周小乙,牵马悠哉悠哉地走在街面上,顶着周围人的目光,慢条斯理地往前走。

就在他快走出韩宅范围时,忽然调转马头,直奔韩宅大门。

身后顿时响起了一片怒骂之声。

韩旷淡然的进了门,依稀还能听见后头人在骂“贼子好胆”、“奸诈小人”云云。

甫一进门,韩旷只将车马扔给门房,叫成安和周小乙自去卸货安置,直奔祖父书房而去。

刚一进书房,就听见韩家祖父中气十足的骂人声。

“我叫你用楷书影写一遍智永《千文》,你呢?写的如此潦草,莫不是楷书还没学会,倒先学做张颠了?”

韩旷听得发笑,也不知是哪个小子,被祖父揪住临字不端。

果不其然,他一进去,就瞧见屋中立着十一二个锦衣男子,从四五岁的小子,到二十二岁的四哥,直把屋子挤得满满当当。

他一进去,韩祖父还没说什么呢,里头当即有人冲着韩旷挤眉弄眼,示意他别进来,快逃。

“韩七,我看你不止是眼睛有疾,脑子也不好!我叫你写篇策论,问你‘论语不言学校,其说安在?孟子不及尊周,其指安出?’,这摆明了是要你解释为什么论语不提学校,其深意在何处?”

“你倒好,给我胡扯一通,说论语不提学校,是因为孔子弟子没记录!”

周围传来低低的闷笑声。

“笑什么?!”韩蕴越说火气越大,只管森森道:“你们以为自己比韩七强在哪里?”

底下十一个子弟不敢多言,只诺诺站着。

“韩十二,你来破这题。”韩蕴冷着脸,对着门口的韩旷道。

韩旷稍加思索,躬身道:“学校兴则教化明,王室尊则名分正。立言垂训,孰有大于此者乎?”

韩蕴脸色稍缓,“看来你游学三年,学业不曾落下。”

“学业乃立身之本,杂事虽多,却不敢耽搁。”

韩蕴“嗯”了一声,只招手叫他进来。

韩旷便立在韩七身旁。

众人垂首肃立,不敢多言,

韩蕴正坐在紫檀云纹玫瑰椅上,将众人功课搁在前头的墨漆翘头案上,一一阅览。

室内气氛越发紧张,针落可闻。

隐隐的,格眼窗外似飘来些丝竹之声。

韩蕴面不改色地对着身侧候着的老苍头吩咐道:“去告诉植哥儿一声,再传出这些靡靡之音,我就把他那些姬妾都送走。”

语调平静,像是在说今天天气不错。

老苍头脊背生寒,点头称是,就此退下。

韩旷对于好渔色的父亲并无任何怜悯,他少时就被送出去求学读书,此后又辗转游历,父母缘浅,亲情寡淡,便也只是静静的站着。

没过一会儿,外头那些丝竹之声就都没了。

韩蕴看完了诸位孙子、侄孙的功课,复又布置了些新的课业,这才问道:“今岁正是大比之年,你们当中可有人想试一试?”

韩旷便上前半步。

韩祖父拈着胡须没说话,只冷冷看向方才挨骂的韩七。

韩七看着地上的水磨方砖,仿佛能看出花来,就是不抬头。

半晌,队伍里犹犹豫豫,又走出一个年纪最大的韩四来。

见再无人走出来,韩祖父这才道:“先说好,此番若有意科举的,必要去文通楼苦读,直至省试前一日方可出门。”

话音刚落——

“不可!”

众人皆惊,暗道好大的胆子,便循声望去。

韩旷惊诧的发现出声人竟是他身旁的韩四。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着韩四,当然也包括祖父韩蕴的。

那种冰冷的、尖锐的,在朝堂上勾心斗角,恨不得扒开胸膛、刺破人心的目光,让韩四冷汗都下来了。

“我、我是说那地方太清苦了……”韩四急中生智,越说越顺溜,“没有灶台、不许点灯,夜里想熬一熬多看会儿书都不行。”

听起来倒也有些道理。

韩旷百无聊赖地想,只是连他都骗不过去,别说祖父了。

果不其然,韩蕴的眼神冷的像冰似的。

半晌,顾念着这么多人都在,晖哥儿也成年了,孩子都生了,韩蕴终究没说什么,只是淡淡道:“你既嫌清苦,那就不用去了。只叫十二郎去便是。”

韩七顿时就用深表同情的眼神看向韩旷。

前头的韩四不由得松了口气。

见他那副逃过一劫的样子,韩祖父心里搓火,又瞧见旁边韩七吊儿郎当、庆幸不已的样子,不由得冷冷道:“行了,除四郎、七郎、十二郎之外,其他人都散了吧。”

此言一出,其他人猛松了一口气,躬身称是,又拜别祖父,甫一出门,作鸟兽散。

屋内只留下年约二十二的韩四、二十的韩七,和十九岁的韩旷。

见三人垂首立着,韩蕴说道:”四郎,你早些年就是个荫官儿,这回参加的锁厅试虽说难度稍低,却也不可轻忽。况且你已有孩子了,做父亲的,不博出个功名来,哪儿有脸面回去见你妻儿?”

韩晖连连点头称是。

也不知放没放心里。韩蕴叹气,又对着韩曜道:“七郎,你厌恶官场污浊,不想去考进士,这也没什么。可我问你,待我和你父亲百年之后,你稍分得一些家产,日后难道就靠着这些家产坐吃山空吗?”

韩曜一愣,沉吟片刻道:“船到桥头自然直!”

韩祖父当场被气了个仰倒,“滚滚滚!”

韩曜嬉皮笑脸,“祖父,孙儿先告退了。”说着,行礼过后径自离去。

韩祖父不理他,只管对着韩旷道:“十二郎,你年岁渐长,却尚未娶妻,我早些年为你定下了一门婚事,你此番回来,不论考中与否,正好完婚。”

韩旷一愣,不知怎的,竟想起野亭暴雨的那一日,暖融融的篝火下,含笑望来的小娘子。

“是林二娘子,殿中侍御史林仲楚……兄弟家的小娘子。”

一听见二娘子、林仲楚几个字,韩四郎陡然一惊,待听见“兄弟”二字,这才又释然起来。

万幸万幸!

倒是一旁的韩旷回过神来,沉吟片刻道:“既然如此,就不叫成安解开我行李了。届时祖父若要离京,我也同去便是。只是不知祖父何时启程?”

韩四茫茫然地站着,还没想明白话题这么跳的这么快?刚才还在说十二郎的亲事,怎么就变成了祖父要离京了?

“我何时说我要外放离京了?”韩蕴板起脸。

是啊。韩四也诧异看向韩旷。

韩旷面不改色:“祖父大可以直接提此人姓名,却偏说这人是林御史的兄弟。可见落脚点还是在御史身上。“

“而御史是拿来钳制宰执的。如今两家要联姻,为了避嫌,祖父和林御史至少有一个得外放出京。”

韩祖父拈须正色道:“既然如此,为何不是林御史出京?”

“这并不重要。”韩旷冷静道,“祖父是宰相,和相府联姻,对林家利大于弊。”

“我不解的是,祖父为何答应?和御史联姻,利在何处?”

韩旷稍有些困惑,“我思来想去,只能猜祖父也想顺理成章的外放。只是祖父入京才不到一年,何以这么快就要外放?可是朝中几个大王又起纷争?还是西夏的战事影响到了朝堂?”

都说中了。

韩祖父嘴角微翘,却又板起脸,拈须道:“十二郎只猜对了一半。”

韩旷眉心微皱,稍显不解:“请祖父指教。”

韩祖父微微一笑:“你可知这位林仲楚的兄弟是哪位?”

韩旷摇头:“我从不曾在士林里听过此人声名。”

“你自然不曾听过,盖因此人年约四十,久居乡下随侍父母,后又为父守孝,不曾入仕。”

韩旷蹙眉:“那为何要为我定下这样一桩婚事?”

韩祖父便拈须笑道:“那是十六年前,我和峻之兄定下的。”

韩旷对于祖父的友人不甚了解,更别提一个已然十余年不曾往来的友人了。

“这位峻之兄是?”

韩祖父恍惚片刻,叹息一声:“三年前就殁了。”

韩旷一时沉默,也不好再说什么。

只听得自家祖父叹息一声,继续道;“我是一年前进的京,此前全在外地辗转,音书难通,回京后才知道峻之兄已殁了,连一炷清香都没来得及上。”

少年时踌躇满志,中年时各自离散,老年又不复相见,多少旧时往事,都杂糅在了这一声叹息里。

韩蕴颇为感伤,说完了又稍缓片刻,平复心情:“不仅是图一个外放,也是完成和老友的旧日约定罢了。”

韩旷沉默。他素来知道祖父的性子。与其说是什么旧时之约,还不如说是为了外放,顺便完成一下约定呢。

哪个轻,哪个重,祖父素来分的明白。

韩旷原本应该答应的。

或者说,婚姻不就是为了结两姓之好吗?既是祖父旧时友人的孙女,想来也是知书达理的,他有什么好不答应的?左右娶谁都一样。

可韩旷就是在那一瞬,余光瞥见了自己青绿云鹤纹的香囊。

里头有两枚铁钱。

他鬼使神差道:“既是祖父友人的孙女,自然是好的。只是我尚未登科,唯恐耽误了那位小娘子。倒不如再等等,待我登科后再说。”

再等等吧,他才十九,晚些成婚也没什么。

况且对于目前的韩旷而言,还有什么事能比科举更重要的?

韩蕴也不愿意他分心,更高兴他有志向学,便点头道:“是这个理。纵使要成婚也断不会现在就成。你先专心学业,其他的事总得等来年二月后再说。”

两人又说了几句,韩旷顾不得神思不属的韩四,拜别了祖父后,径自前往文通楼。

1. 千文:与《急就章》不同,《千字文》在宋代仍然作为识字与习字双重功能的教材使用——《北宋书法教育研究》

2.影写智永千文: 鉴于北宋文献中记载《千字文》作为习字教材的资料欠缺,我们不妨引用一下元人程端礼的一则记载,这则记载,是程端礼根据南宋朱熹教育思想制定的教学程序和计划,故也可以说与宋代的书法教育有一定的间接联系。其中载:

小学习写字,必于四日内以一日令影写智永《千文》楷字——《北宋书法教育研究》

3. 论语不言学校,其说安在?孟子不及尊周,其指安出?——《经学、科举与宋代古文》的一道策论题

4. 学校兴则教化明,王室尊则名分正。立言垂训,孰有大于此者乎?——《经学、科举与宋代古文》

5.锁厅试——不是科举出身的现任官员参加贡举考试,也另辟考场,称“锁厅试”——《宋朝简史》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9章 第19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