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马春花、福康安与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 第9章 第八章 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委员会;贸易逆差

珠江入海口呈一个喇叭形,只见水道之上,百帆竞流,风帆时代各式各样的船只都在这里能够找到:

典型的欧洲三桅帆船,最多的是英国的船,精神抖擞地挂着米字旗,虽然他们的水手还遭受着坏血病的侵扰。法国的船比英国的船更大、更富丽堂皇,这是是由于法王室正处于落幕前最后的辉煌,理性主义方兴未艾,法国的船是设计了卢浮宫的建筑师设计的——当然和英国务实主义的风帆船相比,有一点华而不实。荷兰、西班牙人由于在海权争霸中落于了下风,此时的商船看上去都有些破破烂烂。

而来自吕宋、满剌加的船只多是华商的平底帆船,挂着风篷;有来自日本的龟甲船,琉球的龙船,还有南洋岛上的划桨的蜈蚣船,甚至还有南岛的独木舟。

仿佛是风帆时代船舶的博物馆。

*

自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改四口通商为西洋一口通商后,除去开往琉球、日本、朝鲜、吕宋的近海贸易,来自西洋的所有船只必须全部在粤海关进行贸易。

广州成了辽阔的大清国土上,通向工业革命前夜的“现代世界”的最后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窗口。

可是此时已经是1772年,资产阶级革命的风暴在欧洲大陆酝酿着;而在海上争夺殖民地的英、法、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甚至丹麦的商人,都活跃地进行着通往亚洲的远洋航行——

但由于英国已经在风帆时代的海洋上取得了霸权,最多的当然是英国的商船。

借由英属印度的港口,孟买、加尔各答、马德拉斯,去往马六甲,再由马六甲转至广州。

因为这里拥有吸引全世界的消费品,在当时的欧洲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奢侈品:

茶、生丝和瓷器。

其中,最大贸易额的核心商品,是茶。

这种含有咖啡因的微成瘾性饮料,不光在欧洲成了所有上流社会贵妇客厅沙龙中必不可少的待客佳品,更重要的是,此时,中国作为茶的唯一原产地,让这种商品具有很好的课税性——

1772这个交易年度,从广州满载茶叶回到伦敦的东印度公司船只,一共有13艘。运走茶叶五十万箱,初期投入65万8钱余两白银。(当然一开始不需要准备这么多,东印度公司在1771年广州的白银库存只有19万两,其他的是以预先借贷的方式,从当地商人那里先支取商品。)

注解,交易年度:由于远洋航行时间久,又要等待季风,一般东印度公司结算的方式,是从第一年的2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10月份结束,也就是1771年2月从伦敦出发开始到1772年10月船只返回。差不多是从伦敦满载毛等英国产品出发,然后到达印度,将英国的毛织品在印度卸货卖掉,换成白银,然后船只满载白银,到达中国广州,在此将白银换成茶叶、瓷器和生丝,再满载茶叶返回伦敦。

也有直接从伦敦来到广州,满载茶叶回到伦敦。

然后统一在伦敦的茶叶拍卖交易所交易,在这里作为大英帝国财税收入,每单位重量茶叶要收2.5英镑的重税。

英国相当于通过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茶叶交易,所有英国“合法”茶叶都要交到伦敦拍卖,以让英国政府收取税赋。其他国家或是私营商贩从广州购得茶叶,在英国及英国殖民地销售,都算走私,在英国皇家海军的打击范围内。

垄断带来巨大的利益,东印度公司和中国最大宗的交易货物,当然无可争议的是茶叶,数量能够达到几十万担。瓷器甚至是作为和茶叶一起运输的压舱石。而生丝的数量则稳定在几千担。

但是1772财年,东印度公司赔本了。

年度结算发现,他们最终的收入,白银只有62万余两。

巨大的亏损也是黑斯廷斯着急让本尼-史蒂芬孙与约翰-史密斯去往广州算账的原因。

*

在珠江喇叭口的左岸,葡萄牙人以每年五百两白银的租金向广州府租借了澳门,这里因此也成了各国商人的落脚点。

“亲爱的约翰和本尼,还有杰弗逊医生,欢迎,欢迎。”主任休姆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今年老约翰-劳斯要退休回伦敦养老了,广州又湿又热,伦敦又湿又冷,真不知道对于身体来说哪里更好。

亲爱的本尼,听说你是巴斯人?——巴斯可是个好地方,如果我养老,我一定去巴斯的乡村。”修休姆絮絮叨叨地唠着,在海上闯荡的英国人很多都是穷白人和大老粗,他太久没有见到羞涩的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和文质彬彬的学者了。

“广州本地的东印度公司委员会一般有10-12人,每年的年金是450两白银;其他员工,书记员,都是每年三百两。还有一些给本地翻译和大班的劳务费,我非常确信这些区区的薪水,根本没有办法从根本上影响到我们的交易,我们的贸易额可是有几十万白银,换算出来,有120万英镑啊!

——这太奇怪了,每年我们运几十万担的茶叶回去,借贷、算账,筹措白银,兢兢业业地工作,为什么还是赔本了?

哎,我不该抱怨。这样,今天的晚宴,我为你们接风洗尘,顺便也为你们引荐一下当地我们合作的客商。

还有你们要小心,那些该死的法国人。”

杰弗逊医生道:“(七年)战争不是打完了吗?他们把整个北美和印度都赔给我们,还不服气?”

休姆笑笑道:“千万不要喝了酒再去水手俱乐部,有的架打了。”

*

本尼和约翰道:“休姆主任,我们还是先查账吧。”

由于委员会的存在,账目比较靠谱,连拿去贿赂当地海关的数目都加上了之后,还是实实在在地赔本了三万两。

“这样亏损下去,这不是办法呀。可是我理解不了,为什么,在伦敦和北美殖民地,茶叶卖得那么贵,还是赔了这么多?按照常理来说,应该赚的呀,没有赔的道理——我们购买茶叶,然后加价十倍二十倍在新殖民地卖出,就算是将船的损耗和人员费用都折算进去,甚至将大英帝国从本公司抽走的几十万英镑(当时一两白银大约等于20英镑)的税都除去,也不应该赔本呀!况且,广州商人潘启官还会把从伦敦退回的废茶的钱退还给我们——

我理解不了!”休姆主任急的直挠头。

本尼的眉头紧锁着,雀斑都皱在了一起。约翰问本尼:“大学生,你有何高见?”

本尼道:“休姆先生,也许我们不应用原来的账面理论理解这些交易了。

如果按照亚当斯密先生《国富论》的理解,贸易,就是交换。我们从英国满载毛织品,到印度换成白银,然后到中国用白银换茶……我知道了!”本尼突然灵光一现,他抓起办公桌上一把用于称量银块成色和重量的天平。“请让我用这个给大家解释。”

他道:“白银是一种货币,是一种等价物,它只是一个砝码。”

他将一块毛料的布片扔在天平左边的一个盘子里,再在天平右边的盘子里扔进一个银色的小砝码,天平的两边平衡了。

然后他将布片取出,又从装茶叶的瓷罐中抓出一把,放在左边的盘子里,右边也放上砝码,两边也平衡了。

“砝码也就是白银,在贸易中起到的是只是一个中介的作用,三角贸易的本质,是用英国的货物毛呢,去换中国的茶。我们期待在交易完成之后,将砝码收回,就是白银的收支起码平衡,甚至有得赚。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英国所有产品,在中国,都卖不上价。”

这一次,本尼将一把茶叶和毛料布片放在天平的两端,只见装茶叶的托盘当地一声沉下去,天平的指针朝着茶叶的盘子倾斜。

主任休姆道:“这说明什么呢?茶叶比毛呢重?”

约翰史密斯觉得那个词呼之欲出:“不,茶叶,比毛呢贵。”

本尼道:“是的。

由于我们进行的是公平交易,等价交换,我们运来的一船毛呢,换不出来一船的茶,那其中的差价,就只能用印度的白银来补。

相当于毛呢 白银=茶。”

本尼将一个砝码和一片布一起放在天平右侧的盘子中,才和天平左侧盘子中的茶叶平衡了。

“那么每次茶叶的交换,大英帝国都会损失白银!”本尼将两个盘子取下来,在天平上交换了一下位置,“中国人连我们的砝码都拿走了!”

“每一次交易,中国人都会拿走一个我们的砝码;每一次交易我们的白银都会收不回来;贸易额越大,大英流失的白银越多!

——买进越多的茶叶,大英的白银就会赔的越多!”本尼一锤定音地道。

“贸易逆差。”

休姆恍然大悟:“所以每年我们从印度刮走那么多白银,原来都是被茶叶留在了中国,根本没有回到伦敦!——可是茶叶生意这么赚钱,在广州本地买进,卖出的价格是几十倍,除了在伦敦茶叶拍卖交易所被抽走的国税,赚的钱都上哪儿了呢?”

约翰-史密斯道:“高额的茶叶价格(公司售出批发价,不包括零售),里面包括茶叶本身的成本,运费和运输损耗,大英帝国抽取的茶叶税,东印度公司的运营成本,股东的分红,以及公司盈余。

所有的这一切加起来,都是由英国本土和在全世界殖民地的消费者买了单。(还有零售商的利润)

现在没有盈余,茶叶的成本、运费运输损耗、茶叶税又是相对固定的,那只有两项了,东印度公司的运营成本,还有股东——他们拿走的太多了。”

休姆脸上一红,道:“也不能责怪绅士们分红拿得多,上帝创造我们不就是为了发财的吗?——我知道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军费傻花的太多了,他们起码拿走的公司的40%用来养雇佣兵、镇压印度土著。”

本尼道:“现在最重要的,是解决贸易逆差的问题。

这么下去,我们会越做越赔的!”

休姆为难道:“可是,一时半会儿,能找到什么商品,能够抵消茶叶的巨大价值呢?”

*

正说着,仆人的铃响了,一个穿着干干净净的黑色丝绸马褂、头上戴着一顶黑色瓜皮小帽的中国商人摘下帽子,像是个信使,笑眯眯地鞠了躬。

“我家大人差我送上一封信。”

休姆打开,开心地道:“这下好了,咱们不用待在澳门这个小岛上了,广州十三行的潘启官邀请咱们上广州赴宴——

你要知道,按照中国皇帝的规矩,洋人是不让上广州的。广州的菜,可是很著名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