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行舟能猜一二,大抵是王妃早有亲生儿子,也确定了世子人选,王妃将重心放在培养自己儿子身上,对阮阳自然疏于照料。
至于阮阳的母亲,蒋行舟记得稷王没有侧室,那位女子应该连妾都算不上。
“听我娘说,我父王在我很小的时候是很疼我的,但我记不得了。”阮阳说,“我只记得我长大了之后所有人都在说父王很忙,让我别去打扰他。”
“然后你就不去找他?”
“嗯。”
“那他没时间教你文韬武略的话,你是从哪里学的?”
“有夫子,父王还给我找了师父教我功夫。”
“那你还学得挺好。”蒋行舟轻笑,还有个后半句:就是文韬差了点,但他没说。
这也算是皇家密辛,蒋行舟自知言过,便点到即止。
“你为什么这么执着于调查赵历?”甚至不惜在赵历最警觉的时候也要冒这个风险,他一定有自己的理由。
话题转得有点快,可阮阳似乎没感觉:“只有解决了匪患,你才能升官,才能调回京城,这是最快的法子。”
“为什么这么急着要我调回京城?”
“因为你想回去,”阮阳说着,声音顺着夜风飘了出去,“我如果能帮你完成心愿,你也会同意帮我的。”
在阮阳看不见的地方,蒋行舟因这句话而不由紧攒手掌,只一刹那的工夫又舒展开来。
——不用猜也知道,这些都是“那个人”告诉阮阳的。那人知道蒋行舟想回京城,定是知道蒋行舟想回京城的原因是要查他老师的案子。
那人消息灵通到这个地步,定也掌握着什么藏在背后的隐情。
那人是谁?是老是少,是男是女?既然他还活着,现在又在何方?在西南郡,还是在京城?
若他跟着阮阳一起行动,是不是能找到这个人?
一个个问题接连而来,蒋行舟好一会才按捺住浑身的微颤。
他起先还犹豫要不要同阮阳联手,但现在,摆在他面前的路只有一条。
过了好一会儿,蒋行舟才道:“阮阳。”
“嗯?”阮阳回过头来,见蒋行舟的表情有些奇怪,刚要问,又见他打开方才带来的布包,里面是一个小陶罐,其内装着肤色的一团什么东西,注意力便被吸引去了,“做什么?”
蒋行舟点燃一盏灯炉,将罐子放在上面加热,挥手让阮阳去榻上躺着。
这是从《济生百章》上寻到的法子,树胶加上香料色粉熬制,趁热敷在面上抹平,待稍微凝固即可开始塑型,完全冷却后便会贴于肤面,更改原本的样貌。
到底也是碍着有求于人,阮阳便乖乖平躺着,蒋行舟要他闭上眼他便照做,却还是忍不住问:“这是做什么?”
“给你做一张人皮面具。”
阮阳闷闷道:“我不需要那种东西,我不会被人发现。”
蒋行舟轻哂:“那你怎么被赵历伤的?”
阮阳一噎:“那是因为他以莲蓬作饵,我是情急之下不得不出手。”
“阮少侠性情中人。”蒋行舟谑道。
“……”
蒋行舟动作很轻柔,阮阳只觉得那胶刚上脸时很烫,被蒋行舟用帕子沾水抹平时又有点痒,像初秋的落叶飘到了脸上,便下意识地一躲,刚摆好的姿势就这么歪了,又被蒋行舟捏着下颌掰了回去。
“别动。”
阮阳不动了,蒋行舟看着他微微翕动的睫毛,上面沾了一滴温热的胶。
“账本我都看完了,确实要记你一功。”蒋行舟小心地用指腹蹭去那胶,见阮阳唇角扬了起来,喝道,“别笑。”
刚夸一句就要笑,真是沉不住性子。
“你弄快些,有点痒。”阮阳解释着,清了下嗓子。
蒋行舟并未拆穿他,话锋一转,“赵历确实收过前任江安县令的贿赂,且这绝不会是唯一一次徇私。但,眼下这些证据还不够。”
阮阳略作思量:“我可以搞到其他县的账本。”
蒋行舟眉尾一抬:“需要多久?”
“西南郡,下隶十八县,每个县大约需要三五天工夫就能抄完,算上来回脚程,三个月左右即可完工。”
“好,”蒋行舟道,“你只切记,不要干其他多余的事,以免打草惊蛇。”
“我明白。”阮阳正要点头,又想起蒋行舟不让他乱动,“等拿了账本,找到证据后,你打算怎么做?”
蒋行舟不答反问:“如果是你手握铁证,你会如何处理?”
阮阳想,左右不过刀剑起落的工夫,他会为民除害,要贪官血债血偿。但这样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就像涵音子之死一样,没了一个贪官还会有别的贪官。
“想不出就对了。”蒋行舟道,“与其想你会怎么做,不如想想他们会怎么做。”
“谁们?我父王?”
“不是,是那些被你手握把柄的人。”
阮阳在心里重复了一遍这句话,若有所思。
蒋行舟拍拍他,“好了,起来看看。”
阮阳走到镜子前,借着月光烛火,镜中赫然映出了一个样貌平平无奇之人。阮阳原本生得俊朗,眉目精致,线条利落,而这人吊着一双小眼睛,眉骨平平,鼻翼不宽不窄,属于乍一看毫无印象的那一挂,谈不上美丑。
阮阳心生惊奇,前世今生他走南闯北多年,虽是见过戴着人皮面具改头换面之人,但让他自己体验起来还是觉得新鲜。
“你手挺巧。”阮阳赞道,没注意蒋行舟正在背后,回身时便与他撞了个满怀。
蒋行舟比阮阳高了大半个头,二人堪堪没有鼻子撞下巴。他手里还拿着陶罐,与阮阳结结实实这一撞,险些没摔在地上,好在阮阳眼疾手快接住,还了回去。
阮阳没来由有些尴尬,轻咳一声,面部表情也不大自然,不过有人皮面具遮着,看不出来。
“这个,怎么取下来?”阮阳指了指自己的脸。
“贴的时候用胶,摘的时候用粉,”蒋行舟给他示范,“你出门在外没有粉时,找点细土也勉强可以替代。”
不出半盏茶工夫,阮阳重新回到先前的模样。
“你怎么会这个?”阮阳看着他手中的一张面具。
蒋行舟吹熄灯炉,“那个人没告诉你?”
“没有。”
“看来他也不是什么都知道。”
“他知道,只是他没告诉我而已。”阮阳说,“他什么都知道。”
蒋行舟心道:还挺维护他。
-----
光宝三十一年六月,西南山匪在这农忙时节更为猖獗,郡守赵历组织镇压,效果甚微。
两日前,就在江安县城门外数百步之远的地方发现了两具尸体,都被抹了脖子,作普通农户打扮,身上银钱不翼而飞。
江安群众奋起激昂,山匪竟猖狂到如此地步,离县城这么近都敢动手,岂不是骑到脸上来了?
县令蒋行舟抚膺长叹,答应百姓势必还他们一个公道。
然而,匪患犹未平息。不知什么时候起,民间出现了一种声音,质疑赵历为何明明派兵镇压却一直没有成效,莫非是官匪勾结压榨百姓?
这流言很快不胫而走,民众议论纷纷,其中以江安县最是为盛,连茶馆里的说书先生都拍着惊堂木骂起了街。
江安县四面环山,受匪患侵害最为严重,民众的惶恐不安也最难纾解。
流言愈演愈烈,终于惊动了朝廷。
下了朝,弘帝在御书房发了一通火,催着御辇直往寿宁宫去。
至寿宁宫,屏风后被宫女簇拥着走出一位上了年纪的妇人,满头珠翠,面施浓妆,行止间犹可见年轻时的风韵,“皇儿来了?”
见了人,弘帝冷哼一声:“都是你那个蠢猪弟弟办的好事,愚蠢!愚蠢至极!”
赵太后也不恼,对左右吩咐:“都下去吧。”
宫女们应声退出了大殿,赵太后这才看向弘帝,她在前朝也有耳目,自然也知道最近的风向。
她见弘帝着实发了脾气,顿了顿:“他确实不成事,皇儿又何必动这么大的怒?”
“朕每回说要赐死稷王便有人阻拦,以至于这都一年了,还留着那老东西一条命,”弘帝一下下拍着桌子,惊得赵太后养的莺雀在笼子里大啼,“朕亲掌大权才不过一年就出了这种事,这下让他们怎么说朕?!”
他的心头大患便是稷王,但偏偏稷王交际甚广,想杀又杀不掉。
赵太后端了一盏茶给儿子,安抚性地笑了笑,“不过,赵历前两天倒是派人送来了一封信。”
弘帝正在气头上,斜眼一睨。
“他找到阮阳了。”赵太后接着道,“就在西南郡。”
“当真?”
赵太后缓缓点头:“就算给那厮一万个胆子,他断断也不敢骗我。”
弘帝稍作沉默,这才息了怒,慢吞吞端起茶呷了一口。笼子里的小雀还在叫,叽叽喳喳的,听得弘帝心烦不已,一挥掌便将笼子打落在地。
笼门被摔开了,可怜的小雀扑腾着翅膀要往外飞,却被弘帝一脚踩碎,登时便血肉模糊,死前只发出两声凄厉的惨鸣。
这小雀赵太后也养了有些时日,突然横死,赵太后却毫不在意,敛下眼,神情自若地抿了口茶。
“别养鸟了,吵得很。”弘帝将笼子啪地踢到一旁,厌恶地看了看脚底。
赵太后笑道:“和那赵历一个德行。”
半个月后,朝廷派了一位巡按御史,前往西南一带调查赵历徇私枉法一事。
-----
没多久,江安县迎来了一个人,称是李枫,掏出敕牒一看,便正是那位巡按御史。
那李枫赶着正午一路骑马进城,县民都来围观,马蹄哒哒哒在县衙门口停了。
“李御史。”蒋行舟仰头作揖。
李枫下马,客气笑笑,“蒋县令有礼。”
他环顾一周,将马缰往马夫手里一扔,笑道:“我一路走来,江安县政通人和,也是蒋大人青年才俊,治理有功啊。”
政通人和,这李枫睁眼说瞎话的本领也是登峰造极。
蒋行舟还没出声,他身后倒是传来一声轻哼。
李枫一愣,探头看过去:“这位是……?”
“是下官的随从,叫元小树。”蒋行舟抱歉地解释,“平时野惯了,李大人莫怪。”
听他这么说,李枫便又看了看那人——是个面相平平的普通人,穿着短打,一张脸面无表情。
李枫笑意渐收,转过去对蒋行舟道:“事不宜迟,不知书库怎么走?”
蒋行舟做了个请的姿势在前引路,不忘问说:李大人路途奔波,不如歇息一晚明天再忙活。
李枫又说:哪里哪里,事关重大不好耽搁。
二人客套了一路,到了书库门口,蒋行舟便道:“既然如此,县衙的案宗都在这里了,李御史慢慢看,有什么需要的吩咐便是。”
李枫回身,点点头,“多谢蒋大人。”
“小树,你留在这里照顾李大人,大人有什么吩咐,你只管照做。”
被称作元小树的身板一挺,蒋行舟见状,忍不住低下头去,在二人看不见的角度无声一笑。
这元小树便是戴着人皮面具的阮阳。既然阮阳与蒋行舟一同出入的机会多了,到底还是戴着面具方便。蒋行舟觉得“元软”二字容易被有心之人多做文章,便替阮阳换了个化名。
蒋行舟收回神思,对李枫颔首:“那下官先告辞。”
“蒋大人慢走。”
送走了蒋行舟,李枫和善地冲阮阳招手:“小树兄弟,有劳了。”
阮阳努力朝他笑笑,表情看起来却有些皮笑肉不笑的,笑意到眼下便止了。
李枫在书库转了一圈,又回来问阮阳:“你家大人把那账本放哪了?”
阮阳:谁家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