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祈盼着雨停的时候,大队收到公社通知,上游齐家村那一段可能会决堤,让大家去山上避一避。
听到这个消息,李叔让家里的小儿子去通知大家开会。
张会计来的最快,看到老李黑黄打皱的老脸,坐下也叹了一口气,没想到之前的担心成真。
昨天看着接连不断的大雨,还担心李家村这一块水位溢出,商量要组织大家搬到kr 那会村里在山上挖的藏身洞,只是没想到会是齐家村那块要决堤。
事情已经这样,无力改变,只能先组织大家往山上撤。
人员都到齐后,看着大队长和张会计严肃的表情,心开始下沉,饥荒那会都没见这么严肃,也是李家村这块也就63年那会粮食少收了一两成,其它时候就是吃不饱,但也不至于饿死,近十几年更是洪水都没发过,顶了也就是堤坝满溢一些。
有消息灵通的,知道要发洪水,家里已经开始收拾。
时间比较紧,吩咐完各人负责的区域,大家就都开始忙起来。
齐家村那边已经有县里和公社组织维护,尽量多拖延一点时间,让各村有时间转移。
邻近部队也尽力在往这里赶,各大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10小时内上山,生命安全第一。
各家的老人孩子带着一些口粮先上山,壮劳力把口粮被子,也一趟趟往山上拖。不能一下拖到洞口的,担心时间来不及,就先拖到大半山腰,然后再往山洞里搬。没车的,就临时编藤子,拉着被子粮食往山上走。至于猪和家禽早在孩子带着口粮上山那会哄着往上走了,能跟着走几只就走几只,剩下的直接绑了带走。
有配合的,也有那不配合的。
队里组织大家住到山上避难所处。避难所位于山顶背山处,那一块都是连绵的大山,安全又干燥,只要洪水淹不到山顶,那就没事,不过就是离村子有点远,搬粮食不容易。
公社年年组织筑河堤修堤坝,如果不是今年连续不断的特大暴雨,也不会决堤。
有一部分人家里修建的高,生活没太大影响。确实是不太认为洪水会来,就是来了,自家房子牢固,位置偏高也不太担心,就不太想往山上跑。
不过,好在除了极个别的,大家都往山上去了。
李沁家也赶紧收拾粮食被子书本往山上走,还好早先把猪和家禽卖了,现在也不用麻烦。
就在大家晚上在山洞里整理东西,想着明天早上下山还要搬那些的时候。突然听到,轰隆隆的声音,人们知道应该是洪水决堤了。
这会人们就开始庆幸,至少在山上,如果在山下,跑都没时间跑。
这会山下没搬的有点傻眼,有往山上跑,也有往房顶跑的,别说收拾粮食,这会人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从房顶往远处看,那真的是吓人啊,轰轰的水往前跑,转眼就到跟前。水没到房顶,不过一楼也是彻底淹了的。洪水带着木板,瓶子,罐子,猪,或者鸡鸭鹅之类的,轰隆隆往前跑去。
听着轰隆的声音,看着天上不断往下掉的雨,大家都沉默着。
洪水什么时候能过去,这是山上山下所有人的心声。想着山下的房子,家里的东西,地里的庄稼,洪水过后还能留下多少。
想着带的粮食够不够一家人活命,想着父母兄弟是否平安?
想着山下没来的邻家怎么样了?
想着早先发洪水时没了的家人,洪水过后留下的一片狼藉。
第二天下午的时候洪水变小,队里派人打听消息,组织青壮年救人。
看到有当兵的在救人,大家心里有底,知道国家在救大家,心里有盼头,愁苦的脸上都开出花来。
队里给部队人员带路的带路,打听消息的打听消息。
李沁她们晚上才知道,隔壁公社,有个不当回事,村子全被淹了,还没看到人。
姚英英看着全被淹的村子,心里恨极了大队长。她们在堤坝不远的树洞玩,看到有水溢出来,赶紧回家告诉爷爷。爷爷后边又让爸爸跑到队长家,把这事说了,可能会决堤,要不要通知大家搬家。结果,队长不做人,没什么事,不搬,这一块都十来年没发过水了,也懒得去看。爷爷担心真的发水,把这事告诉了村里人,自家又往山上搬,好多人家和他们一样,都搬到半山腰,只是没想到,这次的决堤这么厉害,直接就冲到半山腰,还好人在洞里深处,只是湿了些衣服粮食。
对生命不太在乎的,也只能说很遗憾。
真的很庆幸,工作有疏忽,对人员有造成损伤,但至少不是一整个村子,人们还是有经验,很小心堤坝的,大多数人逃过这一劫。
李沁她们听到一个村子人被淹的特别伤心,当知道这个村子大部分人平安无事的就特别庆幸,人无事就好。心里默默祈祷,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大家都会越来越好的。
丽乡附近多山,多水,有便利,也有不便。那会的救援,大多都是部队救援。救援设备不行,稍不注意,救援人员就会发生不好的事情。这次,救援,也不例外。很多人被救的同时,也有人被洪水卷走。
洪水退后,李沁家多了两个孩子,一个是没人养的李小体,他爸爸参与这次救援没再回来,妈妈改嫁;一个是下放人员的孩子孙苗,下放的人,淋雨高烧,没熬过去。
经了灾,县里各处都不好。李家村现在日子比别村好很多,一是这次损失相对别村,不大,二来,这两年村里挣到钱了,以后日子也不会差,拿不出钱帮县里,但是孩子还是可以帮忙养几个的。干部们商量着村里领养几个孩子,帮县里分担一些。本想着在村里单独分一间房给几个孩子住,孩子成年前每年分些口粮和钱,加上他们自己在村里干活挣的,上学糊口,是没有问题的。和县里协调后,收养了4个孩子,两个两三岁的,两个七八岁的都是没人养的时候的孤儿。
赵瓷家没有孩子,和队里商量,收养了两个小的。剩下两个孩子单独住,自己照顾不过来自己,直接播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又不合适。两个孩子大没大到自己照顾好自己,小也没小到需要喂饭穿衣,更何况村里孩子早熟,自己勉强也能洗衣做饭,但吃点不一样的饭,除了各家送,他们自己就没办法了。
李沁和家里人商量,平时受村里人照顾,现在村里为难,让两个孩子住家里,他们也能自己洗衣服,顶多就是多做些饭。他们也有自己的粮食,平时也是和小七小八小九几个一块上学打猪草,村里人也会轮流过来帮忙照顾的,合不来过两年他们就可以住到大队给的房子里。
李小体和孙苗在李沁家住了下来。
他们也是真的省心,在家跟着小七几个,洗漱收拾,上下学,打猪草。李沁几个除了多做一些饭,衣服多洗几件,没太操心。也可能是,那个年代,大家都是挣生存,没有别的想法,给吃给穿上学干活就行了。村子里的大娘婶子,时不时也会送点吃的,帮着做几件衣服,省了李沁几个好多活。
今年县里遭了灾,钱粮方面没法倾斜,县里和市里争取,今年多给了几个当兵名额。
李叔家的建国通过体检,当兵走了。
李江高中毕业没考上军大,今年碰到招兵,体检合格,也进部队了,军大等进部队后继续考。
赵斌杰和家里别了一年苗头,去年和陈明亮当兵走了,张卫国在消沉了一年,努力了一年后,今年考上理想的大学也走了。
清清去年考上技术学院,去了省里。清清顾家,本来在纠结要不要读,毕竟家里没有大人,大姐也就比自己大一岁,不能再给增加负担了。李沁给她分析,现在队里做罐头,家里收入还不错,有余力上几年学。等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家里就缓过来了,苦也就这几年的事,再有,李叔早就打过招呼了,上学的钱如果不够,队里给凑。
李江当兵走了,每月的津贴都寄回来贴补家用。山上的树遭了殃,队里生意受影响,收入可能只有去年的三分之一,庄稼也得重新种。李沁一个人上工,年底也不会分多少粮食,相对一大家子来说,就是村里照顾,也不太够,怎样都得私下买一些,这个缺口李江的津贴可以贴补上。下边弟妹明年的学费,还差点,算来算去,当工人最合适。现在工人工资高,还有各种票证,就是以后回村里,下边的弟妹也可以接她的工作。李沁高中毕业,在县城全是有学历的了,最后进了县城糖厂办公室。
李沁每天骑车带着老五上下班,老五在县城读初二。老四在县里读高二,一旬才放假。小六小七会做饭,加上村里人照顾,家里几个到也不用太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