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小婵在家里呆在了两个星期。zuowenbolan
她去南坡看了看, 那里栽满了果树, 枝繁叶茂。
队里的养鸡场就设在那里,用竹篱笆围了起来, 好大一块地方哪。
小鸡都是放养的,在林子里觅食。
鸡吃小虫子,那藏在树干里的虫卵,一叨一个准, 剔得干干净净的, 对果树的生长很有利。鸡拉的粪便也是上好的肥料, 沤在土里能增加养分。山地变得肥沃起来,果树长得好, 果子结得就好。
这就是立体养殖,一举多得。
这个建议是林小婵提出来的,村里采纳了, 效果很不错。
村民们自家养的小鸡, 也有搁在林子里的。
白天放出去, 晚上圈起来。为了防止弄混了,有的村民就在鸡脚上绑一块红布,有的用墨汁在鸡翅膀上涂抹一下, 真是花样百出。
山里野食多,野兽也多。
那狐狸和黄鼠狼是专门吃鸡的,一抓一个准儿。村民们多有防备,晚上就把鸡赶进笼子里,扎上口, 有的干脆把鸡轰到树上去。
要说,土鸡上树一点也不奇怪。
那翅膀就是用来飞的,哪像后世的菜鸡那么肥大粗笨?肉味就更没法比了,不晓得九十年代推广菜鸡是出于什么心理?那种短视,只有明白过来后才晓得吧?
相比起其他村民,李秀竹一点都不贪心。只在院里养了几十只小鸡,够自家吃的就行。一年四季,鸡蛋不缺,鸡肉也不缺。
山里的日子,是越来越好了。
不管是集体经济还是家庭副业,都搞得不错。这里很封闭,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儿。村民们过着小日子,听到山外的动静,就咧咧嘴儿,谁都不往外说。
林知山每天去护林站报到,然后去巡山。
上面要求保护珍稀野生动物,包括大花熊、小花熊、金丝猴等等。护林员们在巡山时,看到受伤的小动物,就装在竹篓子里背回来,救治一下。
这种田园生活,很宁静,也很美好。
只要不去攀比,心情就根外舒畅。
林知山跟小婵说:“小婵,不用担心家里,咱这日子过得美着呢!”
李秀竹也说:“小婵,回去了好好学习,我和你爹身体都好,一点毛病都没有……”
“爹,娘,你们要坚持练气啊……”
林小婵叮嘱着。
爹每天活动倒没啥,秀竹妈妈做编织活儿,常常坐着,低着头,对颈椎不好。她想让秀竹妈妈少干一点,秀竹妈妈嘴上答应着,可手却停不下来。
这趟回来,林小婵给秀竹妈妈买了一大瓶凡士林。
这个可以擦脸,还可以护手。
常年干活,爹和娘的手都粗糙了,冬天还裂口子。
林小婵很心疼。
李秀竹就笑着说:“小婵,山里哪跟城里一样啊?娘早就习惯了……”
“娘,还是要保护啊……”
李秀竹笑着答应下来。
她也是爱美的,穿着军装改的褂子,就舍不得脱下来。小婵买了一块花布,说做件新衣裳,她打算天暖和了,就去镇子上让裁缝做一件。
她今年四十了,再不穿就没机会了。
林小婵见秀竹妈妈这么开朗,很高兴。
不管是过去的紧巴日子,还是现在的好日子,秀竹妈妈都能平静对待。
这就是山里人的质朴吧。
*
林小婵进了山,就不想走。
可假期是有限的,她要回去报到了。
返程的前一晚,林小婵跟秀竹妈妈挤在一起,说着知心话儿。
马灯熄灭了,屋里黑漆漆的。
“小婵,你虚岁十九了,有没有中意的啊?” 李秀竹悄悄问道。
“娘……”
林小婵红了脸,好在天黑看不见。
“小婵,娘知道城里说对象晚,可也该考虑了……”
“娘……”
林小婵想跟秀竹妈妈说一说杨晓光。她没跟任何人提起过,就想跟秀竹妈妈分享一下,让秀竹妈妈也高兴高兴,可真轮到开口,却不好意思说。
李秀竹起了好奇心,就一个劲地打听着。
林小婵糯糯了半天,才说:“娘,还记得那一年进山来玩的杨晓光吗?”
“记得啊……”
“他也考上军校了……”
“欧呦,那好啊……”
李秀竹猜到了一点,笑得嘴都合不拢了。
小婵长大了,是个大姑娘了。
说到这个,就想起了大根和二根。
“小婵,你大哥今年二十一了,怎么也该说个对象了……”
“娘,大哥念军校呢,不能谈对象……”
“娘知道,可就是忍不住往这上面想……”
“娘,不着急……”
林小婵拉着秀竹妈妈的手,捏了捏。
在一起的日子越来越少了,也越发珍惜。
*
第二天,是返程的日子。
林小婵去跟太爷爷道别。
林世风呵呵笑着,说:“小婵,等放假了,就回来哦……”
“太爷爷,我一定会回来的……”
林小婵喜欢大山,喜欢家人,就开开心心地应下了。
小婵要回城里了,李秀竹准备了两只腊鸡、几圈腊肠,还有腊肉、干菌、酸笋、蜂蜜等等。
“小婵,带回去给你爹你娘尝尝……”
“娘,不用装那么多……”
李秀竹却不由分说,把旅行袋撑得鼓鼓的。
林小婵一阵感慨。
山里真是大变样,以前是她从部队上装着大包小包回来,现在正好颠倒过来。
小根扛着旅行包,去送姐姐。
林小婵叮嘱着:“小根,练气不要松懈,那个对脑子好,对身体也好……”
“姐,你放心吧,我练着呢……”
林小根咧着嘴笑了笑。
他去县里半年,眼界就不一样了。他希望考个学,留在城里,到时候把爹娘都接过去,不用那么辛苦了。
林小婵很欣慰。
小根长大了,知道操心了,也能体谅父母的辛苦了。
他们几个都离开了大山,守在家里的只有小根了。
*
林小婵回到驻地,天已经黑了。
第二天,就去体育大院销了假。
她的关系还挂在那里,算是体育大院的人。
带回来的土特产,自然要分一分。
“小婵,给你徐阿姨家送过去……”
李秀娥装好一只腊鸡、一圈腊肠,一块腊肉,还有一包干菌,用布盖着,省得被人家瞧见了。
林小婵提着篮子去了杨晓光家,还挎着书包。
徐春芳一见,笑得合不拢嘴。
“小婵,咋带这么多东西啊?”
“阿姨,您尝尝,都是山里的特产……”
杨晓光听到动静,就从屋里出来了。
他瞄了瞄小婵,半个月未见,好像吃胖了一点。
杨晓光不好意思跟小婵说话,就点了点头。
林小婵也很腼腆。
徐春芳看着俩孩子,想笑又憋回去了。
林小婵呆了一会儿,就告辞了。
杨晓光赶紧跑到阳台上,朝下瞅着。
林小婵感觉到了,却不回头。
她扬了扬手,意思是去菜园子。
杨晓光赶紧穿上外套,准备出门。
走到门边,又停住了。
得等个十分钟,省得妈妈怀疑。
十分钟过后,杨晓光就兴冲冲地赶到菜园子。
林小婵已经到了,正跟张连长讨论大棚蔬菜的事儿。
这两年,化工工业发展起来了,塑料布就没那么紧缺了,大棚也建起来了。赶在冬天,除了萝卜白菜之外,还能吃上黄瓜和西红柿。军区首长表扬了后勤处,张排长也升到了连长,管着一百多号人,干得就更起劲了。
杨晓光一来,就在蔬菜大棚里晃了晃。
看到那青翠欲滴的嫩黄瓜,恨不得摘下来咬两口。
林小婵也流着口水。
这是科技成果,不能随便乱吃。
张连长猜到了俩人的心思,就趁人不备,摘了两根黄瓜,递给小婵。
林小婵飞快地装进书包里。
她今天挎着书包过来,就是准备偷黄瓜的。
杨晓光也大着胆子,掐了两个西红柿,装在口袋里。
二人出了大棚,兴奋得两眼放光。
吃东西自然不能在这里,就朝果树园子溜去。
林小婵在前面走着,杨晓光在后面缀着。
俩人一前一后,进了果树园子。
这边是桃园,早就落果了,也没人注意。
那边的橘树园子就不一样了,正是金桔收获时节,有战士看着,防止大院里的孩子来偷桔子。
林小婵和杨晓光找一个向阳面,开始分享劳动成果。
那黄瓜又嫩又脆,“咔嚓”咬一口,一点渣渣都没有。
林小婵觉得这是吃过的最好吃的黄瓜。
杨晓光也有同感。
他从口袋里掏出了两个西红柿,半青半红的,还没熟。
林小婵很有经验,说:“这个先别吃,放两天就好了……”
杨晓光递给林小婵:“哎,那就放你那儿吧……”
他怕自己忍不住给吃了
林小婵接过来,就搁在挎包里。
二人吃了黄瓜,又在林子里转了转。
才一前一后地溜回了家。
*
体育大院没什么事儿,林小婵就在家里住着。
杨晓光也去打了一卯,跟队友们话别。
开学了,他就要去外地了。
再回来,就是暑假了。
趁着这几天功夫,杨晓光天天去菜园子跟林小婵见个面。
那黄瓜又偷了几根,张连长知道也没说破。
这蔬菜大棚,林小婵和杨晓光都出了不少力,尝个鲜儿也没啥。如果不是有纪律,他都想给小婵家里送过去一些。
到了二月末,杨晓光坐火车去了外地。
林小婵也去医学院报到。
那边离驻地不远,只有三站路。
医学院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不能随便离校。再加上课业都压缩到了一起,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都有课,星期天也不闲着。
这么一来,林小婵忙得脚不沾地,想回家也没功夫。
林骏山和李秀娥虽然习惯了,可还是想得慌。
赶在星期天,李秀娥就跑到学校里瞧瞧,还送了一包吃的。
林小婵心里美滋滋的,嘴上却说:“妈,这个违犯纪律,可不能再送了……”
“好,下回不送了……”
李秀娥嘴上答应着,还是打算每个星期都过来。
母女俩说着话儿。
林小婵看着妈妈,这些年几乎没什么变化,还是那么秀美,也没发福,还是那么苗条。
这日子舒心,就是不一样。
李秀娥也看着小婵。
穿着军装,留着齐耳短发,个子比妈妈高一个头。
这是打排球锻炼的结果,亭亭玉立的,真是好看。
从学院回来,李秀娥开心了好几天。
和平上学了,建设也会跑了,一家人安安稳稳的。
公爹和婆婆在部队上住着,也习惯了,回老家反而觉得生疏。骏山很孝顺,说:“这边条件好一些,让爹娘住在这边,咱也放心……”
这些年,李秀娥跟公公婆婆处得很好。
婆婆很勤快,帮了不少忙,和平和建设都是婆婆带着,家务活儿也不让她沾手。
当然,遗憾也是有的。
公爹和婆婆在这边,小婵的外公外婆一直没法过来。还有大川只来过一回,住了两天就回去了。
*
杨晓光在军事学院,也很忙。
跟林小婵分开了,只能偷偷想想。
部队里有要求,学员不能谈对象。
他和林小婵是秘密的,写信也是同志关系。
最盼望的就是假期。
放暑假了,就能见面了。
---
(晋-江-独-家,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