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凌晨六点 > 第6章 006

凌晨六点 第6章 006

作者:山辞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22 16:48:27 来源:文学城

言静无法理解清如的选择。

“你为什么不坐飞机?将近七个小时的高铁,屁股都要坐开花了。”

“你不懂,”施清如对着屏幕咯咯笑,“沿途风景是很珍贵的。”

“你少来,你平时旅游都懒得拍照的人,装什么文艺。”

施清如对她晃了晃新买的运动相机,“只准你拍vlog啊?我也要拍,当你的同行!”

她不只带了运动相机,还带了富士。照片、视频两手抓。

张言静知道她的德行,“你能有耐心剪辑再说做自媒体吧。对了,你买的什么座位?”

“商务座。”

张言静露出无奈的表情,“我就知道,你一点都不会委屈自己。我看你是准备一路睡到北京,醒来发现自己什么风景都没记录。”

“能别损我吗?”

“不能。我今天要去上海和几个博主合拍视频,不和你聊了。”

施清如一边收拾行李,一边问她:“上海的博主?都有谁?”

“徐烁、小鹿那几个。”

“哦,没听说过,玩得开心。”

如今从杭州到北京,坐最快的高铁只需要四个半小时。在施清如高中的时候,最快也需要七个多小时。那时候她陪不能坐飞机的祖父祖母去北京,逛了故宫、恭王府、什刹海等景点,没有去到长城,毕竟老人家爬不动。

故地重游。

算故地重游吗?

也许吧。

这次她还是没有坐飞机,因为陈安平是坐火车去的。青青网的相册里有一整页大约十几张照片,都是他从车内往外拍的风景。

沿途经过乡村、麦田、秃山还有湖泊,夕阳映出过道对面乘客的轮廓,唯独没有他自己。

虽然青青网的图片画质不够清晰,但陈安平的镜头是有温度的。

施清如觉得他也许在英国当摄影师,即使他大学的专业是计算机。

她也是。

他们两个或许都应该像骆泽川那样成为码农,但施清如的直觉告诉她,他没有。

码农的日子太忙碌了,陈安平会无法照顾他妈妈。

施清如有些后悔买商务座。

商务座车厢里太冷清了,和陈安平镜头下的世界完全不同。

过道对面只有在宽敞红皮座椅上睡觉或是办公的人。

列车行进一小时后,施清如终于坐不住,主动离开座位,前往用餐车厢。

她带着富士相机一路穿过几节车厢,印象最深的是孩童的哭闹声和一些短视频外放声。

无意的一抬眼,窗外嫩绿色的麦浪在晴空下随风荡。远处是些不时髦的房子,和成华中学的钟楼是同一派,受着西方的影响,骨子里还有东方的执着。几十年发展下来,早已成为国内特有的一种风格,不说好与坏,但施清如能感觉到——在阳光和蓝天下,它们散发着温馨与亲和。

离开高楼耸立之地,她举目能望见更远处的地平线。

只是望不到英国,也望不到十几年前的学生时代。

用餐车厢里人不多不少,但每一桌都坐了人,有一桌坐着两个休息中的列车员,正面对面在聊天。

商务座提供盒饭,但她没什么胃口。平心而论,她是一个间接性很挑剔的人。

施清如不想吃盒饭,却花了八块买了一桶泡面。

她可能是脑子有病。

病得不轻。

否则也不会踏上这趟旅程。

这么一想,她心里感到烦躁。

当面被滚水泡开的时候,她又想明白了。

她不是为了陈安平去的,她是想去看一看长城。

仅此而已。

施清如不是什么历史爱好者,所有知识点都是曾经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的。一脱离学校,她就忘得一干二净。

她想去长城只有一个原因——高中那次去北京没去成。她总觉得,这么出名的长城都不去,岂不是白去北京了?

张言静经常说她是一个执念很深的人。

她的执念很幼稚。

有一次她们一起去西班牙旅行,施清如在马德里的一家古董店看中一个外壳镂空的机械怀表,店主约莫看出她是个人傻钱多的人,趁机敲竹杠,报给她一个昂贵的价格。

张言静看不下去,好说歹说劝住了施清如。

谁知道回国后施清如对那个怀表念念不忘,第二年独自又去了一趟马德里,故地重游,把那个怀表买回来了。

有趣的是,怀表回家后,就此尘封在书房的柜子中,不见天日。

施清如甚至忘了它的存在。

餐车没有空桌,施清如便和一位绍兴出发的大姐拼了一桌。

大姐没有点火车上的吃食,自己带了茶叶蛋和玉米,还有一个泡着茶的保温杯。她在边刷短视频边品尝美食,看见施清如后便放下手机。

“小姑娘去哪里的?”

施清如吹了口热烫的面,回答道:“去北京。”

“去玩啊?”

“嗯。”

大姐很自来熟,问施清如要不要吃茶叶蛋。问是问了,但没给施清如拒绝的机会。

她手速极快地从食品塑料袋里取出一颗带壳的茶叶蛋,三两下剥去壳,把蛋挤进了施清如的泡面桶里。

施清如的动作一滞。

出门在外不能吃陌生人给的食物是她的原则。

但是大姐的眼神比窗外的太阳还炙热。

“我朋友都喜欢吃我煮的茶叶蛋,总向我讨要,你尝尝,肯定喜欢。”

施清如觉得老一辈人身上有种特质。

她们很自信。

这绝不是什么阴阳怪气,是她见多了年轻人的自卑感所比较出的结果。

她放下刚卷起来的泡面,叉起茶叶蛋咬了一口,虽然蛋的味道被泡面汤水冲淡,蛋黄部分的咸鲜还是非常惊艳。

和她爸王文忠的手艺比也不差。

王文忠可是煮茶叶蛋的高手。

“好吃。”施清如夸赞道。

大姐高兴地又问:“玉米要吃吗?又嫩又甜。”

施清如连忙摆手,“不用了大姐,我早上吃太多了,这会儿还挺饱的,吃不下这么多。”

“行,姑娘你要去北京哪里玩?”

“长城。”

“诶哟,长城有什么好玩的,特累人!风景都是一样的风景,不如去地坛公园逛逛。”

施清如不太想说自己的事,岔开话题,“大姐你也是去北京吗?”

“是啊,看我儿子去,儿媳刚生了孙女,我去照顾她。”她叹了声气,“本来早想去了,但我老伴前两个月摔了一跤,动了手术,也得我照顾,现在恢复得还不错,能自己照顾自己了,我才能去北京。”

这时火车驶入一段山洞隧道,手机信号受影响,车厢内也一片漆黑。

大姐不喜欢这黑暗,有一分多钟没说话。

泡面的热气往上飘着,在施清如下巴上蒙了一层水雾。

刚才听大姐说话的语气,她想当然觉得对方的生活很幸福。可这般听起来,施清如只觉得累人。

天南地北的一大家子都要她照顾,且只能指望她。

但也不对。

她一个啃老族,凭什么替大姐觉得不幸福呢?

施清如晃了晃脑袋,把别人的人生从自己的大脑里晃出去。

窗外天光又亮起,身后的山体快速倒退远离,铁路边几条不规矩的树杈子刮蹭着列车体。

“姑娘你和我儿子年纪差不多吧?”

施清如吃了一口泡面,“我三十了。”

大姐讶然,“真看不出来,那你结婚了吧?”

施清如笑笑,“没有呢,我还单身。”

“男朋友也没有?”

“没有。”

“诶哟。”

施清如瞥了她一眼,感觉到她想催婚,但碍于彼此是陌生人,忍住了没说。

“我儿子之前也没谈过,前年他单位同事给他介绍了一个,一谈就成了,今年孩子都有了。你长得这么好看,耳垂又漂亮,肯定是有福之人,缘分没准就在北京等着你呢,明年就结婚!”

也许是因为施琴和王文忠的婚姻生活很幸福,施清如耳濡目染,并不排斥结婚,甚至是向往的。

“哈哈哈,”施清如大笑道,“借您吉言。”

她摸了摸自己发炎的耳垂,上面戴着一对纯金耳钉。施琴说戴纯金的有助于耳洞的生长闭合,但也许是她的皮肤愈合能力太差,几个月过去了,仍旧没有长好。

流脓、结痂,取下耳钉清理,再戴上。

流脓、结痂……

循环往复。

又痒又疼。

将泡面桶扔掉后,施清如陪大姐又坐了会儿,没什么重点地谈天说地。

施清如是很能与人周旋的人。

只要她乐意。

但并不代表她付出了任何感情。

相反地,她的笑容与热情更反衬出她内心的漠然。

施清如以前不这样,但这几年她的精力下降,大不如前,便没有多少真情实感能给予他人。

聊天的时候,她时不时会举起相机拍一拍沿途的风光。

湖泊、山峦、麦田……

陈安平拍过的那些风景,也出现在她的镜头中。

只是一个在秋天,一个在春天。

秋天金黄色的美丽之后是冬日的寂寥。

而春天之后,还有更富生机的盛夏。

黄昏时分,遥山万叠云散。

施清如与大姐各自回到车厢,没有留下彼此的联系方式。

整趟旅程,施清如都没有在商务车厢待多久。

最后的时分,她打着哈欠靠在椅背上,手指随意地滑着相册的照片。

陈安平的那些照片。

大姐远赴北京是为了家人。

她是闲得无聊,没事找事。

最后浅眠了一刻钟,火车停在北京。

有句话说,秋天银杏叶黄时的北京是北平。

那春天呢?

施清如带着疑问走出车站,打车穿梭在拥堵的街头。

路边种着许多毛白杨,树枝的形状野蛮向上伸展,真是好有生命力的一种树。

高中来京时,她没有那么多闲心观察,现在她却连柏油路上的涂漆缺了哪一角都想看个明明白白。

大姐说,她的缘分也许就在北京。

但施清如知道这不可能。

在她将陈安平从记忆里彻底剔除之前,缘分的通道已被青春的石子堵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