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单位
1.肾单位
①肾小体
[1]肾小球(毛细血管球)
[2]肾小囊(脏层、囊腔、壁层)
②肾小管
[1]近端小管(近曲小管、髓袢降支粗段)
[2]髓袢细段(髓袢降支细段、髓袢升支细段)
[3]远端小管(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
髓袢(髓袢降支粗段、髓袢降支细段、髓袢升支细段、髓袢升支粗段)
尿的生成过程: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及分泌
(一)肾小球滤过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1.近曲小管
原尿中65%~70%的Na 在此段被重吸收,Na 主要通过钠泵和H -Na 交换的方式被重吸收。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中,CO2和H2O在碳酸酐酶的催化下生成H2CO3,H2CO3外经碳酸酐酶催化分解成H 和HCO3-。
H 对H -Na 反向运输系统的作用非常重要。
【碳酸酐酶抑制药乙酰唑胺】可通过减少H 的产生从而抑制H -Na 交换,促进Na 排出产生利尿作用。
但由于近曲小管及其以下各段肾小管代偿性重吸收增加的影响,乙酰唑胺的利尿作用较弱,又因HCO3-排出较多,易导致代酸,现少作为利尿药使用。
2.髓袢降支细段
此段髓质高渗,水被渗透压驱动而重吸收。
3.髓袢升支粗段(高效利尿药的重要作用部位)
原尿中20%~25%的Na 在此段被重吸收,但不伴有水的重吸收。
此段管腔膜上存在Na -K -2Cl-同向转运体,基膜侧存在Na -K 泵(Na -K ATP酶)。
该泵先将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Na 泵出到组织间液,在细胞内与管腔液间形成Na 的浓度差,进而启动管腔膜上的Na -K -2Cl-同向转运体,将1个Na 、1个K 、2个Cl-转运到细胞内。
进入细胞的K 可经管腔膜上的K 通道再循环返回管腔,重新参与Na -K -2Cl-转运循环。
细胞内的Cl-可通过基侧膜的Cl-通道进入组织间液。
造成管腔内正电位状态,进而驱动Mg2 和Ca2 的重吸收。
[尿的稀释过程]由于此段几乎不伴有水的重吸收,原尿流经该段从肾□□到肾皮质的过程中随着Na 、Cl-的重吸收而被逐渐稀释,渗透压也逐渐由高渗变为低渗,直至形成无溶质的净水。
[尿的浓缩过程]同时Na 、Cl-被转运到髓质间液,与尿素一同形成髓质高渗区。当低渗尿流经处于髓质高渗区的集合管时,在抗利尿激素(ADH)的影响下,大量水被重吸收,形成高渗尿。
【以呋塞米为代表的髓袢利尿药】通过抑制Na -K -2Cl-同向转运体,对尿的浓缩和稀释过程均有影响,既降低了肾的稀释功能,又使髓质的高渗无法维持而降低了肾的浓缩功能。故利尿作用强大。
4.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原尿中Na 约10%在远曲小管被重吸收,2%~5%在集合管被重吸收。
Na 重吸收方式:
①远曲小管近端的Na -Cl-同向转运体
[过程]该转运体将Na 、Cl-同向转运进入细胞内,再由钠泵将Na 泵出间质,Cl-被动重吸收。
此段Na 、Cl-同向转运不受K 影响,转运速率较粗段为慢。
【噻嗪类利尿药】主要通过抑制Na -Cl-同向转运体,影响尿液的稀释过程而利尿。
②远曲小管远端和集合管H -Na 交换
[过程]管腔液中的Na 与肾小管分泌的H 进行H -Na 交换,进入管腔中的H 与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NH3结合成NH4 从尿中排出。
③远曲小管远端和集合管管腔膜侧存在的K -Na 交换
[过程]管腔液中的Na 经Na 通道进入细胞内,细胞内的K 经K 通道排入管腔液,形成K -Na 交换。此过程主要受醛固酮的调节。
【醛固酮受体拮抗药如螺内酯】抑制K -Na 交换,排钠保钾而产生利尿作用。
【氨苯蝶啶和氨氯吡咪】通过抑制该段Na+通道,减少Na 和水的重吸收而利尿。
强效利尿药(髓袢利尿药)
呋塞米
依他尼酸(毒性较大,可致永久性耳聋)
布美他尼(作用较呋塞米强50倍)
中效利尿药
氢氯噻嗪(利尿作用中等,温和持久)
氢氟噻嗪(同上,效价稍强)
苄氟噻嗪(同上,效价较强)
环戊噻嗪(同上,效价最强)
氯噻酮(吸收排泄均较慢,作用更持久)
吲达帕胺(代替噻嗪类用于伴高脂血症的高血压)
低效利尿药(保钾利尿药)
螺内酯
氨苯蝶啶
阿米洛利(保钾利尿药中作用最强,无降压作用)
乙酰唑胺(作用弱,易产生耐受性)
脱水药
甘露醇
山梨醇
高渗葡萄糖(有反跳现象)
一、利尿药
[呋塞米]高效利尿药
【药理作用】
1.利尿
强、速、短,排出大量等渗尿
易引起低血钾、低血钠、低血镁、低氯性碱中毒
2.扩张血管
①扩张肾血管→肾血管阻力↓→肾血流量↑→改变肾皮质内血流分布→改善肾缺血、缺氧状态
[机制]呋塞米对降低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促进前列腺素合成有关
②扩张容量血管(静脉血管)→回心血量↓→左室充盈压↓→肺淤血/肺水肿↓→用于心力衰竭的病人
【临床应用】
1.严重水肿
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
2.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急性肾衰竭早期的防治]
①扩张肾血管→改善早期少尿与肾缺血
②利尿→冲洗肾小管,防止其萎缩和坏死
[大剂量呋塞米治疗慢性肾衰竭]但禁用于无尿病人
3.急性药物中毒
主要用于某些经肾排泄的药物或毒物中毒的抢救:长效巴比妥类、水杨酸类、溴化物、氟化物、碘化物
4.高血钾和高血钙症
增加钾排出,抑制Ca2 重吸收
【不良反应】
1.水和电解质紊乱
低血容量、低血钾、低血钠、低血压、低氯性碱血症,长期应用可引起低血镁
以低血钾最常见。
[预防]补充钾盐,或加保钾利尿药螺内酯。缺镁可诱发缺钾,两者同时存在,必须先纠正低血镁
2.耳毒性
眩晕、耳鸣、听力减退或暂时性耳聋→避免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为代表)使用
[机制]可能与药物引起内耳淋巴液电解质成分改变有关
3.高尿酸血症
诱发或加重痛风
[机制]①利尿后→血容量↓、细胞外液容积↓→尿酸经近曲小管重吸收↑
②药物与尿酸竞争有机酸分泌通道→尿酸分泌↓
4.胃肠道反应→大剂量时可引起胃肠出血
5.其他
偶致皮疹,嗜酸性细胞↑、白细胞与血小板↓等过敏反应,间质性肾炎,骨髓抑制。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痛风者及小儿慎用,高氮质血症及孕妇忌用
[氢氯噻嗪]中效利尿药
【药理作用】
1.利尿
①用药后排出尿量↑、尿中Na ↑、Cl-↑、K ↑,Mg2 ↑、HCO3-↑
②增强远曲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减少尿酸排泄
2.抗尿崩症
明显减少尿崩症尿量和口渴症状
机制与氢氯噻嗪对磷酸二酯键的抑制作用有关。
能增加远曲小管及集合管细胞内cAMP的含量,提高远曲小管对水的通透性。
同时增加Na 、Cl-的排出,造成负盐平衡,导致血浆渗透压↓,从而渴感↓。
3.降压
早期→利尿、减少血容量
长期→排钠较多,血管对儿茶酚胺类敏感性降低,血管扩张
【临床应用】
1.水肿→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
轻、中度心源性水肿的首选药
肾性水肿的疗效与肾功能损害程度有关
肝性水肿要防止低血钾诱发肝昏迷
2.高血压
轻、中度高血压单用或合用
3.尿崩症
肾性尿崩症及加压素无效的垂体尿崩症
4.特发性高钙尿症和肾结石
远曲小管重吸收Ca2 ↑,尿钙排出↓
【不良反应】
1.电解质紊乱
保钾利尿药防治
2.代谢异常
①血糖升高(与剂量有关)
可能抑制胰岛素分泌
②高脂血症
升高TG[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降低HDL[高密度脂蛋白]
糖尿病患者和高脂血症者慎用
3.高尿酸血症
竞争性抑制尿酸排泄
4.加重肾功能不良
可使肾小球滤过率↓,血尿素氮↑,肾功能不良者慎用
5.过敏
过敏性皮炎、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坏死性胰腺炎
[螺内酯]低效利尿药
【药理作用】
①作用弱,起效缓慢而持久。口服1天后起效,2~4天达高峰
②作用发挥依赖体内醛固酮的存在,对切除肾上腺的机体无利尿作用
【临床应用】
①伴有醛固酮升高的顽固性水肿
肝硬化→肝脏灭活醛固酮能力减弱
肾病综合征→肾脏疾病继发内分泌紊乱,醛固酮增多
②充血性心力衰竭
【不良反应】
①头痛、困倦、精神错乱
②高血钾(肾功能不全及血钾过高者禁用)
③性激素样副作用→男性□□发育和性功能障碍;女性多毛、声音变粗、月经不调
[乙酰唑胺]
【临床应用】
①治疗青光眼
②防治高山病
③纠正代碱
④癫痫小发作辅助治疗
二、脱水药
又称渗透性利尿药,提高血浆渗透压而使组织脱水。
共同特点:
①静脉注射后不易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
②易经肾小球滤过,但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
③在体内不易被代谢
④无明显其他药理作用
⑤对机体无毒性作用和过敏反应
【简概:起物理作用而不起化学作用】
[甘露醇]临床上用其20%的高渗溶液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药理作用】
1.脱水
口服不吸收,只发挥渗透性腹泻
降低颅内压和眼内压
2.利尿
①组织脱水→血浆渗透压↑、血容量↑、血液黏滞度↓→血液稀释→循环血容量↑、肾小球滤过率↑
②通过肾小管不被重吸收→减少水重吸收→渗透性利尿
【临床应用】
1.脑水肿(首选)
2.青光眼(急性发作及手术前降低眼压)
3.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与强效利尿作用合用)
【不良反应】
少见。
静脉注射过快可引起一过性头痛、眩晕和视物模糊
慢性心功能不全者、尿闭者禁用。
活动性颅内出血者禁用,但开颅手术除外。
今日被和谐词—肾-乳-头、男性-乳-房-发育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第 2 章 利尿药与脱水药——初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