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 第13章 商鞅变法

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第13章 商鞅变法

作者:苦竹根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5-30 20:26:05 来源:文学城

【对于这些改革之法,百姓将信将疑,当时的统治者只知征兵征粮,百姓处于“散养”状态。出将入相只看血统,官吏公卿被大家族世代把持,百姓从未见过诗书,更遑论明理,没有人相信他们也能拥有自己的土地和财富。】

【商鞅便想了一个办法,他在南门立了一个三丈高的木头,用十金招募能将其搬到北门的民众。这件事并不难,但报酬却十分丰厚,民众感到奇怪,没人敢应募,商鞅又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终于有一个人应募,商鞅果然给了他五十金,这就是徙木立信的典故。】

【徙木立信立的是政府的公信力,是告诉国人,我商鞅说的话是算数的。】

正快马加鞭赶往秦国的商鞅看着天幕的画面,幸好天幕中的那个商鞅是他人扮演的,不然,自己根本逃不出魏国。

古人看着天幕中那些面色红润,身强体壮的百姓,心中疑惑,这些人到底吃什么长大的,难道他们都能吃饱饭?

有人觉得这些人可能是贵族,可是自古以来只有伶人扮演角色取悦贵人,却没有贵人会做这种低贱的行当。

【几年后,商鞅又进行第二次变法:迁都咸阳,统一秦国的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革除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评论区:

“原来我政哥不是第一个统一度量衡的。”

“这是秦国的政治惯性,按照商君法执行下去就得统一度量衡,行郡县制。”

秦始皇暗暗点头,没错,这是已经在秦国验证过切实可行的政策,自然要推广到全国。

“戎狄风俗是什么?”

“难道以前父子兄弟同室而居,这……”

“大惊小怪,上古社会有一段时间是群婚制,还有游牧民族的收继婚制,当时的人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

“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风俗都是一代代先人一点点完善的。”

“不能用现在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古人。”

天幕之下的人看的目瞪口呆,远古时期的群婚制他们从未听说过,倒是游牧民族的收继婚制,他们可是一惯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抨击鄙夷的,这种野蛮的风俗难道不是因为他们不通圣人教化,不知道德廉耻吗?

【此外,还有“分户令”,分解大家庭势力,鼓励个体小家庭。反对子女无条件服从家长,反对丈夫对妻子的统治,秦国是中国古代父权夫权的低谷期。】

天幕下秦汉之后的人暗暗点头,所以说暴秦亡的不冤,“三纲五常”是圣人教诲,导人向善。秦人乱了纲常,不亡才怪。

可是评论区的文字却与他们所想画风迥异。

“这就是我喜欢秦国的原因。”

“这些思想好先进啊,跟我们现代差不多。”

“可惜没有坚持下来,要不然中国古代定能多几个传奇女子。”

“谁说古人一定不如后人的,宋明清的文人真该回到秦朝好好受一番教育。”

一些女子心有所感,盯着评论区陷入沉思。

【这些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确立了法治的思想。经过变法,秦国出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

【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譬如,商鞅变法中“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为平民进入上层打通了通道,使秦国欣欣向荣,日益强大。但却打破了延续几百年的贵族的世袭制,因此得罪了贵族势力。商鞅在秦孝公病重期间,独揽军政大权,也使得秦国内部权力斗争激化。】

评论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因此秦孝公死后,公子虔罗织罪名,巫其谋反。这个公子虔,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太子老师,太子犯法,处罚老师,公子虔被处以劓刑,就是割掉了鼻子。】

公子虔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还好,鼻子还在。

听闻孝公派人去迎接商鞅,他的双眼折射出渗人的寒芒,反正变法之策已悉知,商鞅就不必留下了。他派出亲信埋伏在国都外的小道上,只等商鞅一到便下杀手!

【商鞅逃亡到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骗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

【商鞅回秦后潜回封邑商於,发动邑兵攻打郑县。秦惠文王派兵征伐,商鞅失败战死。其尸身被处以车裂之刑。商鞅虽然被杀害,但商鞅变法的措施在秦国继续实施了下去,他主张的法家思想也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评论区

“商鞅居然是被自己的法律给坑死的。”

“这说明秦国变法之策深入人心啊。”

“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邦兴味的目光看向萧何,其他人也悄悄注视着萧相。

萧何摸不着头脑:商鞅乃是三百多年前的古人,与我何干……

【不止是秦朝,汉承秦制,将秦朝的法治思想全盘保留了下来,只在具体实施中有所区别。此后两千年封建帝制,都是在秦法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从另一个角度实现了“秦法永存”。】

评论区:

“商君籍没,秦法永存!”

“法治虽然严苛,但比人治更公平。”

“我们现代都是依法治国。”

秦孝公:“君已知结局,无怨吗?”

商鞅:“不怨,只有秦国能世代奉行变法之策,只有秦国能让臣千古留名!”

秦孝公:“孤定会给商君留一条退路。”

商鞅:“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商鞅见过不少变法的国家,没有哪个变法者能有个好下场,更甚者,人亡政息,变法之策中途夭折,那才是真的死不瞑目。

秦始皇:又是汉承秦制,秦朝的法律既然没有错,为何会亡国!

刘彻:法治比人治更好吗?

他陷入了沉思,不知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后世能得个什么样的评价?

【我们用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商鞅变法当然也有消极影响。其一,打击工商业,重农抑商,虽保证了兵员,但却与社会发展规律背道而驰。】

【其二,弃绝文化,愚民弱民,防止以古非今,私议政令,但却导致秦国成为文化荒漠,秦国有名的能臣贤臣几乎都是东方六国之人,而秦人只知服从。】

历代秦王:细思恐极啊!

【第三,便是倡导君主独裁,以我们如今的眼光来看,中央集权,君主独裁在当时有其先进性,却为千年后的君主**埋下了祸根。】

【另外,在商鞅变法中,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普通民众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

这一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却不敢苟同,他们内心深处将自己凌驾于国民之上,称自己为天子,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他们的权威来自于天,“损天下而奉一人”是理所当然的。

一部分人已经发现了天幕的倾向,似乎天幕是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这样的想法让他们倒吸一口凉气,却不敢宣之于口。

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也发现了一些端倪,但他们没有开口,群臣却义愤填膺,为自家君王抱不平。

董仲舒:“陛下乃是天子,自当乾纲独断,这天幕有失偏颇,不听也罢。”

主父偃:“普通百姓知道什么,若是他们不肯服徭役,不缴纳税赋,如何富国强兵。”

“国家大事历来是肉食者谋之!”

……

有人将这些想法发到了评论区,立刻引来一场大骂战。

评论区:

“这是哪来的腐朽思想,清朝已经亡一百多年了,你们心里的辫子居然还没割掉!”

“皇帝若是天子,怎么会有昏君暴君,怎么没有一道雷劈死他们。”

“汉武帝独尊儒术,信天人感应,认为自己是天子,既然天子秉持上天的意志,怎么会做错事(狗头)。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轮台罪己难道不是他的罪过吗。”

“从汉朝末年,皇帝的权威就已经下降了。”

“前有“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有被当街射杀的皇帝,这天子当的也太窝囊了。”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

这些思想对古人来说极其叛逆,若是能穿越时空,他们怕是要抓住每一个发言的网友处以极刑吧,罪名就是“妖言惑众”。

若是明君盛世,社会稳定,百姓能有一口饭吃,虽然内心有所意动,但只要能活下去他们就不会铤而走险。

那些乱世昏君的年代,一些有志之士已经握紧了拳头,天幕给他们指明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反正都要饿死了,不如反了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