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历史许愿墙:开局给辛弃疾换皇帝 > 第17章 第17章

历史许愿墙:开局给辛弃疾换皇帝 第17章 第17章

作者:干卿底事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8-04 22:40:49 来源:文学城

万朝观众对于李亚子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抨击。

身为帝王,岂能扮作伶人唱戏?

简直荒谬!

【咏絮才女谢道韫:万朝自李隆基之后,又出一伶人昏君,而且还是被三国皇帝哄抢的李亚子,更让人扼腕叹息。】

【竟陵王萧子良:何不给他李隆基的待遇,把他骂到吐血为止。】

【东晋大司马桓温:我来替黄宗羲发言:帝王乃天下之大害,须趁早除之。】

【承天太后萧绰:黄宗羲能得你这个知己,直呼「吾道不孤」。】

【梨洲先生黄宗羲:呵,我看未必,桓温在九锡到来之前,一视同仁地反感每一个皇帝,等加九锡之后么,霎时为之一变。】

【周太.祖郭威:各位莫激动,庄宗皇帝与李隆基二人,有若云泥之别。】

【周太.祖郭威:朕以前是庄宗的从马直亲卫,庄宗少年起兵,十余岁即独自领军抗衡逆贼朱温,又十五年终灭梁,中兴唐室,若神武英豪,近古无此人主。】

观众本来觉得这话很正常,夸一夸老上司嘛,结果被热心人士一科普,才发现……

好家伙。

你们一家子关系真够乱的。

郭威是柴荣的养父,从前在李亚子麾下当亲卫。

他的夫人,也就是柴荣的姑母兼名义上的养母柴皇后,以前是李亚子的妃子,在其死后离宫。

慧眼识英才,一下相中了彼时寒微、尚不曾发迹的郭威,缔结良缘,演绎一段佳话。

按照这个逻辑,柴荣见李存勖,应该叫一声……小爹?

但是,柴荣的岳父符彦卿,他爹符存审(那时还叫李存审)是李存勖的义兄。

所以,他少年时就当上了李存勖的亲卫指挥使,深受宠爱,可以自由出入禁宫、待如亲子的那种。

这叫什么?

我岳父和我名义上的前任小爹,亲如父子?

观众们直呼关系太复杂,根本搞不清!

天幕前的柴荣:气炸. jpg

一个个再胡咧咧,他要拔刀了噢!

【庐陵太守欧阳修:周太.祖此言甚是。唐庄宗不但精通文艺,而且是马背上开国、亲自平定天下的一代战神,当其全盛时,「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可惜后来昏招频出,陨身于兴教门之变。】

【庐陵太守欧阳修:关于这段历史,给大家看看我最近写的《新五代史. 庄宗本纪》。】

欧阳修说罢,飞速输入《庄宗本纪》的全文,上传到评论区。

因为这段文字非常长,观众只顾着看文了,压根没注意作者的名字。

如果早知道是欧阳修的文……

踏马的,我们根本就不会入坑好吗!

欧阳修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大好事。

他毕竟是个鸽子,本性就是咕咕,所以仅仅写好了《庄宗本纪》,还没写到李嗣源称帝的剧情。

想来唐宫上下,应该暂且相安无事吧,今天也为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呢!

……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唐宫此刻乱作一团。

文武百官惊悚地看到,《庄宗本纪》有这么一行字:

“甲子,魏王继岌杀郭崇韬及其诸子于蜀,继岌将兵在外,后教非天子命,可止而不止。”

啥玩意,郭相公死了,而且还被灭门了?

虽然史书上说是魏王杀的,但谁知道实际上是个什么情况,陛下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太可怕了,真的太可怕了。

郭崇韬是后唐第一重臣,兼管文武,功勋卓著。

其地位,基本相当于诸葛亮之于季汉,王猛之于前秦,于谦之于景泰,王朴之于柴荣。

他一死,国家焉能不乱,焉能不亡?

众人都吓得三魂没了七魄。

“这……”

李存勖本人更是愕然,将目光投向立在他身前的郭崇韬,急忙三步并作两步走下玉阶,解释道:“安时,你信朕,朕绝无害你之心。”

他现在刚刚开国,还处于明君英主状态,万万没想到自己过段时间就会宛如邪灵附体一样,怪事频频。

从“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到“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居然仅仅过了三年。

这搁谁身上遭得住?

别是被什么脏东西给缠上了吧?

郭崇韬半晌未语,只是定定地看着李存勖,这位自己亲手捧起的青年帝王。

从他刚继任晋王的时候,自己就一直陪伴在他身侧,兼任将相,送他登上皇位,为他出生入死、冲锋陷阵,为他治理中枢、灭国开疆。

哪成想,最后居然换来了满门俱灭的惨痛结局,内心的悲凉自不必多言。

杀他的命令不是李存勖所下,而是魏王在千里之外矫诏,事发时,李存勖并不知情。

但这并不意味着李存勖就能摘干净,对此毫无责任了。

天子万乘之主,坐拥万里之地,竟不能制区区一王,何等荒谬。

郭崇韬闭上眼,许久,一行清泪从面庞滴落,缓缓跪地说:“陛下,臣有一事相求。”

“使不得”,李存勖一震,急忙下座去扶他,“你有要求只管提便是,何必如此生分……”

郭崇韬不接他的话茬,仍是笔直地跪着,一动不动,唯有声音中带着一丝极轻的颤抖:“臣举兵破梁之时,一剑封喉直取汴京,陛下曾与铁券,恕十死,此言如今可还作数?”

李存勖沉声道:“自然是作数的。”

郭崇韬深吸一口气,将官服的衣袖从帝王手中抽出,复又散发抽簪,解开外袍,齐整地叠放在一旁。

他俯身长拜不起,乌发披散在肩上垂落如云,脊骨依旧萧然似青山般挺拔不屈,一字一句道:“臣请辞官归乡,高蹈山海,削迹岩林,终身不复启用。”

李存勖:“……”

郭相公,要不朕给你磕一个吧,你走了这朝廷还能运转?

二人这般僵持了一会,李存勖索性一撩衣袍,在他身旁席地坐下,又挥手示意其他人出去。

他道:“安时,你与朕辗转四方,开国登基,多年来既是同袍战友,也是死生知己,彼此之间何尝有疑虑。”

郭崇韬垂眸不言。

他也曾是这么认为的,觉得他们会成为乱世中最好的君臣,并肩而立,终结这一片烽火。

可是,史书青灯黄卷,何其残忍。

不论是他,还是李存勖,都倒在了漫漫征路上,没有抵达终点。

李存勖见他不答,沉默片刻,又轻声说:

“那年,你与朕在河东初相逢,已见亲厚,立誓要同心同德,共同平定天下。这大唐天下是朕的天下,也是你的天下,你说你「以天下为己任,遇事无所回避」,一往无前,无论朕遇见何等难事、亲临何等险地,都会与朕同行。”

“你还说,朕做千秋万岁的帝王,你就做朕的佐命元功第一。”

“梁唐交战多时,局势焦灼,众将皆劝退兵,朕不信别人,唯独只信你,夜间将你叫入军帐中密谋。彼时,也只有我们想到了一处,你说「数日灭梁」,胜则为王,败也无非同归黄泉路罢了。”

说到这里,他的语气微微转沉,带着一丝诘问。

“我们花费了十多年的岁月,才走到了帝座前。如今天下未平,疆域未统,北有契丹尘氛待扫,南有蜀吴未及平定,你要这样中道弃朕而去么?”

“陛下。”

郭崇韬纵然哀莫大于心死,打定主意不理他,也被这一通颠倒黑白给气笑了。

他抬起头,厉声道:“我何曾弃陛下而去,是你先食言的!”

“——朕没有。”

李存勖按了按眉心,叹息着说:“十余年了,平日在朝在野在军中,朕很少违逆你的意愿。”

“你说的二十五条国策未曾改动半分,你推荐的人才都一一启用,如今枢密院里,甚至只留了你一个人主政,就是想让你去除掣肘,安心治理国事。”

他说到最后,深觉委屈。

自己平日对宰相是何等信任依赖,现在明明还什么坏事都没做,却要背未来的锅。

缓了一缓,又道:“你说,自己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因此身居高位,常不自安。朕为了安你的心,封你为世袭国公,允你辞去节度使之位。”

“每日那些弹劾你的奏章,如山如海,朕统统一焚殆尽,从未理会过。”

郭崇韬未想到还有这么一出,一时怔然。

难怪……灭梁之后,许多朱氏旧部入朝为官,欲图报复,都没有后文了。

不只是他出将入相,为了君王征战。

在他看不到的地方,他的君王也是这般极力回护着他。

“这些年,陛下与我夙兴夜寐,共同创业”,他神色中带着一丝迷惘,叹息道,“怎能料到却是只能共苦,而不能同甘;只有善始,而无法善终。”

这句话很轻,却真如一柄利剑刺入心口。

李存勖望了他许久,声音低低地说:“事已至此,安时就不能看在这些年的情分上,再给朕一次机会吗?”

郭崇韬沉默,想起那些过往,眸中泛起了些微的挣扎之色。

长风吹动檐下金铎,铃铃作响,李存勖心中一动,忽然伸手拉起他,走向了玄武楼的最高处。

暮色已深,从这里俯瞰洛阳,满城华灯初上,蜿蜒如星河,历历在目,远处的北邙山依旧迎立西风,苍茫万古。

李存勖凭栏而立,衣衫猎猎飞动,指向烟光明灭的城池深处:“这是长寿宫,这是紫微宫,这是曜仪城,这是九洲池……这些都是由我们共同点亮的万家灯火。”

唐末民生凋敝,自平乱后几度经营,休生养息,方得如此。

郭崇韬远望着一片星火长川,俱与自己相关,也觉心口激荡。

耳边听得李存勖又道:“再往北就是兴教门了……也是帝王本纪中,朕身死的地方。”

你真的要抽身离去,坐视朕身死国灭吗。

李存勖站在星河中央,回身看他,银汉清浅,眸中也落了一池碎裂的星光。

像他这样少年英武、亲定天下的帝王,一生骄傲,从未向人低头,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也已经是极限了。

郭崇韬望着天际,沉默了许久。

直到李存勖心往下沉、觉得对方大抵不会同意的时候,才听见宰相声音沙哑地说:“为这万家灯火,只此一次。”

李存勖惊愕地看着他,仿佛没有反应过来。

郭崇韬冷冷道:“怎么?陛下还想再杀我一回?”

“当然不!”李存勖长舒一口气,如释重负,一把握住他的手,“怎会还有下一次,从现在起,你剑履不朝,拿着朕的天子剑如朕亲临,一应事务悉可自决,看谁还胡乱矫诏。”

说罢,目光望向天穹,神色一肃:“万朝见证朕的誓言。”

观众纷纷在评论区发「知道了」,表示郭崇韬放心干活,我们会替你监督你家陛下的,量他以后也不敢再作死。

郭崇韬抬手接过天子剑,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转眸看向他:“陛下,敢问今年的避暑宫阙还建吗?”

这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呢,李存勖以手扶额:“……不建了不建了。”

郭崇韬又道:“宦官、河南尹张全义为人贪鄙,理当褫夺衣冠,重审河南县令罗贯一案。”

“马上审马上审。”

“蜀中混乱,正是进兵收复之机,理当从凤州攻入,一举灭蜀。”

“都依你都依你,反正你是主帅,出征在外自行决断便是,朕在家中等你的捷报。”

如此说了十几条,庄宗陛下都一一应下。

本以为这回总算是过关了,不料郭崇韬又道:“陛下,这伶人曲子……”

李存勖无奈,凑过去小声跟他商议道:“朕统共就这么点爱好,你就包容朕偶尔唱一曲如何?保证关上门来,不传出去。”

庄宗陛下文武全才,精通梨园众多曲艺,诗文流传千古,确是其中内行。

郭崇韬一思索,还是比较习惯看他意气风发的样子,也不愿太拘束他。

于是微微点头:“好,但陛下须得居安思危,勤修己身,如此才能强敌轸灭,海内宾服。”

……

万朝观众通过领奖直播,看了好一出大戏。

眼前君臣相得的一幕很是感人。

从《庄宗本纪》来看,李存勖的战绩还是非常过硬的,属于实打实的军事天才。

文章写得太精彩啦,读到他少年起兵,“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而后奋威三垂冈,破璐州,战夹寨,败后梁,复大唐,灭前蜀,取两川,何等英雄气概,于最天崩地裂、万仞倒悬的绝境中杀出一条生路。

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都是当之无愧的战神帝王天花板。

谁能不为之拍案叫绝,深感荡气回肠。

再加上李存勖现在这个时间线,确实什么错误都没犯。

大家的态度,总体来说也比较友好,倒没有进行什么激烈的批评。

李世民对李存勖的好感度也挺高。

见少年横刀立马,挥师灭梁,如见自己当年还是秦王时,破阵诛敌高奏凯歌。

最让他感同身受的,是史书里的这么一句话:“(李存勖)继位以来,于今十年,攻城野战,无不亲当矢石,近者攻杨刘,身负束薪为士卒先,一鼓拔之。”

亲当矢石!

身先士卒,一鼓拔之!

这等画风和自己简直不要契合,李世民畅快地大笑,对贞观众臣感叹道:“亚子英武类我!”

众人叹服不已。

没想到啊。

除了咱们陛下,老李家居然还有第二个打仗这么莽、喜欢御驾亲征,上来就横冲直撞、三日不卸甲连续征战大杀四方、满朝文武卯足了劲都拉不回头……的战神帝王。

李世民含笑看向天幕,心想,难怪都说「生子当如李亚子」,哪个皇帝不想要这么一个骁勇盖世、横扫八荒的继承人。

哦,李亚子本来就是大唐的后世帝王啊……

那没事了。

李亚子虽然不是他直系后人,却入了大唐宗室族谱,奉李世民进太庙祭祀,为万世不祧祖。

这天子之位名正言顺,大可坐得。

他的一生,都在为了复兴大唐而奔走,历经血火,百折不渝,此等信仰无比令人动容。

评论区有一名后世诗人,正在作诗吟咏:“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

只手难扶唐社稷,李世民读到此处,不觉微微叹息。

像李存勖、郭崇韬这样的人,怀着满腔热忱策马挥鞭走向长夜,想要平乱复兴,终结混战。

他们纵然倒下了,倒在了和平到来之前,无法以一人之力扭转乾坤,却依旧是可敬的英杰。

然而,人比人得扔。

李世民看看天幕上的李亚子,十岁就随军征战,入朝献捷。

再看看一旁的太子承乾,生长于深宫,百姓艰难所未涉,充满骄逸之气,忍不住叹息了一声。

唉,家里怎么就摊上了这么一个不成器的囡仔……

李承乾狠狠打了个寒颤。

总觉得他爹这个眼神,简直就是想把他扔出去,换李亚子回来。

......

观众们看完《庄宗本纪》,都在思索,如何才能培养出一个像李亚子这样出色的孩子呢?

像李世民这种帝王中的文治武功最顶尖者,众人自知高攀不上。

而且,李世民的成长路径,也不太像能靠人力培养出来的。

李渊要是知道如何培养一个天才孩子,就不会有玄武门之变了。

但换成亚子的话,就比较亲民,不少观众都觉得还是可以卯足了劲拼一把,往目标上靠一靠的。

正打算索要一些史书新章节,获取育儿小技巧,结果下一瞬,就看见了作者的名字。

又是你,欧阳修!

万朝观众:笑容缓缓消失。

谁特么能想到,欧阳修一坑未平,又开一坑。

《新唐书》的债还没还完,他又来写《新五代史》啦!

欧阳修丢下一篇文章就跑,回头该吃吃该睡睡。

对评论区爆炸式增长的催更信息,根本不予理会,也不管众人对他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究竟有多么恼怒。

无所谓,现在主打一个「债多不压身」。

只要挖坑的速度够快,翻车就赶不上他. jpg

观众催更一阵,宛如出拳打在空气上,感觉无比心累,于是在评论区抨击道:“欧阳修,恭喜你获得了新一代「坑神」的美称!”

有人不禁好奇地发问:“新一代坑神?那上一代是谁?”

“是白起吧”,那人说,“虽然他和欧阳修是不一样的坑法。”

万朝观众:“……”

天幕前的白起:“……”

这还真是离谱中又带着一丝丝的合理呢。

下一章就要开始文案剧情了,期待!

*

今天写了郭崇韬,是整个五代史看完之后,最让我意难平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个是柴荣的宰相王朴)。

他们两个是极少数在那个灰暗动荡的时代中,还能怀有信仰、心向光明的人,可惜最后的结局都不好。

郭崇韬多好的人呐,才华横溢,文武双全,一身正气,宁折不弯,说是五代名臣之冠也不为过。

他的心中有家国天下,黎民百姓,独独没有给自己谋后路,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这样的人不该有一个好结局吗,命运何其残忍不公呢!

王朴也是,那么惊艳的人,和柴荣君臣相得,被称为五代君臣之首,可惜英年早逝,只留下一句“天欲祚宋,必先亡朴”。

他死后的第三个月,他的帝王也去了黄泉,史书彻底揭过后周这一页,进入了宋的篇章。

读史每每见到这种就会觉得,在命运的洪流面前,个人努力真的太渺小了,什么都不是。多少丹心铁骨都淹没在了岁月中,唉。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7章 第17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