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科举文炮灰他一心学习 > 第14章 第十四章

科举文炮灰他一心学习 第14章 第十四章

作者:杨随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6-21 02:36:22 来源:文学城

原文中这段剧情,何家与乔知县联合起来给周家玩了一出“仙人跳”。

先让周家误以为自己得到了码头管理权,再让何家闹事伤人。周家管理码头才几天就出这事,乔知县有足够的理由把码头的管理权再收回来。

周家也不会找他要竞争码头给出的银两,毕竟是周家犯错,他乔毫观清白无辜,只看谁有能力。

周家让他的百姓受伤,那他这个“爱民如子”的好官,自然不能眼睁睁看着毫无行动。

原文里周家被算计,码头的管理权让给了何家,既然说以价格竞争,那乔知县也是收了何家银子的,具体给了多少却无人知晓。

那些“混混”去码头闹完事后,被何启安排在了下面村子里的宅院,远远儿地藏了起来。

因为找不到码头伤人的罪魁祸首,又刚进了一批货物,拿不出赔偿的银两,周列忙得焦头烂额。

他告诉乔知县是有人故意寻衅滋事,请他派人帮忙寻找。即使有那些民夫的人证,乔知县的态度就俩字:不信。

人家说,那些人都是你周家发钱,谁知道会不会被你家收买了。

周列也去信给了他在府城的友人与生意伙伴,友人回信的内容也围绕着你拿不出证据,又抓不到人,没有可能拿回管理权的。

这会儿,周老爷才觉出来,恐怕乔毫观与何家是一伙的。想想也是,人家是亲戚,可笑他当时真以为乔毫观公平公正。说是谁银子多谁胜,就是给他周列下的一个套。

自那以后,周家不似先前的风光,在整个县城都有点避着风头的意思。

许桥运在闹事中不仅受伤,后面还跛了脚,这件事一直压在小小的许柏言心中。

考中院试成为秀才那年,许柏言专门去了当时已经落寞不少的周家,拜访了周列这个同窗父亲,也是当年许桥运做活的主家。

周列见他聪慧,又科举有望,便将事情的真相悉数讲与他听,希望他以后可以查明真相。甚至说了他一直埋藏于心的秘密。

周列早年有交情的友人在县衙做账房。

他俩认识不是在本地,无人知晓,后面周家出事后才认出对方,就一直私下往来,平日见面只当作不认识。

那个人告诉周列,自何家得了码头管理权,除了交税,还会额外从盈利中抽出七成给乔知县私人。

码头管理权代表那一片的地方都归了何家管,挣得银子不少,七成是很大一笔钱了。可乔知县的生活往来都很朴素,并不像是有这么一笔钱的样子。

等等,七成?!

许桥温被自己的发现惊了一下。

为什么给乔毫观七成,会不会太多了点?

何启不像是这种人啊,费心又费力,最后盈利一大半给了别人?虽说这个挣钱的好事他没花多少钱就得了,也不像是何启的作风。

许桥温思来想去,就是想不明白。

想不通就不想了,他叹口气,且行且看吧,现在也没法了。

就是,本来许家不会有这场灾祸的,都是因为他多管闲事。原文的许桥温再怎么输光家产,那也是十几年后了,不像现在,早早就得罪了父母官,一家子在清源县都不好过。

许桥温愧疚至极,他沮丧地垂着小脑袋。

他一直以来的原则,便是帮助别人可以,不要伤害了自己在乎的人。毕竟人都有私心,他许桥温也不例外。

他前世没有亲人,很羡慕有家的人。这辈子的家人都很好,也很爱他,更是只有他一个小孩。

为了不是那么亲甚至毫不相干的人,将自己的亲人连累,是他不想看到的。

这次是他莽撞了,想到许桥运受伤就急急忙忙找了周老爷,帮了许桥运,帮了周老爷,最后给他家包括他们,带来了比不参与这件事更严重的后果。

许柏言家倒是还好,生活在村里,不怎么来县城,他们两家以后会处处受限。

如果他们再极端点,认为是他连累了他们,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看出来儿子的失落后悔,许遇元揉了一把许桥温的头,安慰他,“没关系,我儿子那是做好事,谁能知道一个在清源县待了这么久的知县背后有人呢,咱们先看你祖父有没有什么办法。”

是啊,谁能想到呢,连知府都管不了,他背后的人是有多厉害。

许遇元虽然感慨,心里却没有那么焦急。

他这么安慰儿子也不是空穴来风,他祖父那些朋友的孩子,和他父亲一直有联系,虽然感情没有上一辈之间那么好,也不会见死不救。

他爹小时候还被祖父那些朋友教导过,有一个拜师了的。他家那位师伯,官拜吏部尚书,他们可以写信去问一问师伯,相信他爹也是这么想的。

许林氏试探许及的想法,“老爷,那要不要去信……”

许林氏欲言又止,她也想到了丈夫的师兄,那个公公的好友之子,这些年一直与他家来往不断。

还有亲家,亲家老爷……

边氏不似许林氏那般试探,直接开口问了许及,“爹,师伯呢?他能帮帮我们吗?”

她嫁进来五年,在许林氏的放权下早早掌管家中中馈,对这些亲戚往来也很熟悉。

边氏想着,帮乔知县的是大官,师伯也是大官,问问总比他们自己琢磨强。或者,“我写信给我娘家爹问问也好。”

边氏娘家早先与许家差距大的不是一星半点。

许家因为许太爷在县城有宅子,还有五百亩良田,边氏的父亲边俞江,只是当年在许太爷这里求学的贫家小子之一。

许太爷惜才,遇上有天赋的贫家子会减免其束脩,减轻一部分学子的负担。

事实证明许太爷的眼光不错,边俞江考中同进士下放做了官,现在也升任别地知府了,边家的女儿也摇身一变成了官家小姐出身。

边俞江是个知恩图报的,发达以后仍然感念许太爷当年的恩情,将自己的小女儿边挽卿,嫁给了当时仅是童生出身的许遇元。

边俞江中进士的时候年纪已经不小了,边挽卿小时候家里也是穷过的,后面她爹做了官,家里也就比先前好一点。许家男人是这个时代少有的洁身自好,家中也算富庶,她没多思考就答应了嫁进许家。

这门婚事在别人看来是许家高攀了边家,边挽卿却不这么想。

要不是婆家祖父当年的帮助,他爹这会儿指不定在老家种地呢。哪能做了官,还将女儿嫁进了在当时的他们看来,是大户人家的许家。

许家的姻亲关系确实不差,要不何启也不能将何晦明送来不是?何启当初打的便是沾沾光的主意。

许桥温也想起来外祖如今是汝阳知府这事了,可县官不如现管,外祖也只能给他们提提建议,管不到乔毫观头上。

欸,许桥温眼前一亮,既然县官不如现管,他们搬家可以吗?搬去别地,乔知县也管不得他们。

许桥温语气满是期待,问:“祖父,我们可以移徙去别的县城吗?”

许及摇了摇头,他何尝不知道这个方法呢?

移徙需要官府出具文书,办理文书就得经过乔知县,他就不信乔知县会放弃这个能狠敲他们一顿的机会。

本朝的户籍管理十分严格,因为纳税与服役问题,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轻易改变户籍地的。好多几代以上在京为官的家族,他们的子弟科举也是要回原籍考试的。

平日里要想去百里以外之地,差不多就是别的县,需要官府盖印的路引。上书本人姓名,年龄,住址,事项原因,起止地点与返回期限①。

律法中明确写着,“凡无文引私度关津者,杖八十”②。官员有证明身份的腰牌,有功名的人也有文书证明身份,百姓只能用路引。如果私自前往一百里地以外又无路引,被打一顿就算了,还将你扔回原籍。

即使他是秀才,不经过乔知县办理文书,也不能在别的县久待。

除非像几十年前那样的旱灾,人真的活不下去了,只能背井离乡逃荒。

大部分人一起逃荒,活都活不下去了,如果还要惩罚,压得太多百姓该反抗了,那种特殊情况,朝廷才没有给处罚。

那时候安陵府来了许多逃难之人,朝廷命当地官员重新安排了百姓的户籍,让他们落户在了安陵府。

何晦明他家就是这样,才得以落户清源县何家庄。

可他们不一样啊,清源县这些年风调雨顺,收成也不错。再说了,逃荒苦啊,那真是人不当人,他宁愿被乔知县压迫这两年,也不愿背井离乡。

许及不想孙子小小年纪就担心这些,嘴角扯出一抹笑,看着他说,“好了,你就别操心了,乔知县已经连任两届清源知县了,指不定明年就调走了。”

“我再写信给你师伯祖和外祖问问,你们先别着急,这事还没个定论。咱家还是有点关系的,不至于那么糟糕。”

许桥温确实不知道古代搬个家这么麻烦,也不能说乔知县会一直连任清源知县,听了祖父的话,只能点点头答应下来。

希望可以得到好消息吧。

①路引上书本人姓名,年龄,住址,事项原因,起止地点与返回期限。【来自百度百科】

②“凡无文引私度关津者,杖八十。”【来自《大明会典》】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4章 第十四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