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上海的风裹着黄浦江的水汽掠过邯郸路。沈蘅芷站在光华楼前的樱花树下,望着法学院报告厅穹顶的青铜獬豸雕像。二十年前那个雪夜,她曾蜷缩在图书馆地下室背诵《唐律疏议》,而今手中的讲稿扉页上,"复旦大学杰出校友"的烫金字正在晨光中流转。
"沈院长,这是今天的提问清单。"助理小林递来平板电脑,屏幕上跳动着实时弹幕。第三条提问格外刺眼:"女性在司法系统中是否先天弱势?"她摸了摸耳后朱砂痣,翡翠耳坠的凉意渗入肌肤,恍惚间又听见母亲临终时氧气管里咕嘟的气泡声。
十点整,穹顶水晶灯次第亮起。沈蘅芷踏上讲台时,后排突然竖起"明璋后援会"的灯牌,蓝光映着她深灰色套装的珍珠纽扣。她翻开讲稿,瞥见第一页夹着泛黄的纸片——正是二十年前考研时写的"致未来的我"。
"各位学弟学妹,"她将激光笔指向大屏幕,深青色西装袖口露出半截白玉手镯,"今天我想从《礼记·大学》说起。"投影突然切换成特写镜头:母亲月华临终前交付的翡翠耳坠,在显微镜头下显露出夹层里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手稿。
台下响起倒抽冷气的声音。沈蘅芷轻点屏幕,父亲沈云山的手写批注如星辰铺展:"1988年3月8日,建议增设生育歧视专项罪名(草稿)"。后排几个女生突然举起手机,闪光灯照亮了她们眼角的泪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她的声音穿透礼堂穹顶,"于法律人而言,修身是恪守程序正义的定力。"大屏幕切换成七年前暴雨夜的监控画面:年轻的她浑身湿透,正将黑色礼盒投入廉政信箱,"齐家是面对至亲仍不改初心的勇气——就像我母亲烧毁离婚诉状那夜,我选择守护司法尊严而非血缘亲情。"
礼堂陷入死寂。沈蘅芷转动耳坠,翡翠在聚光灯下折射出奇异光晕:"治国是让每份判决书都成为社会进步的界碑。"画面跳转到2021年跨省拐卖案庭审,林疏桐扯开衣领露出"贞"字烙印的瞬间,"平天下则是以仁爱之心化干戈为玉帛——"镜头定格在云南山区女子法学院的照片,玉兰树下刻着"各正性命"四个朱红大字。
提问环节,第一个站起来的男生戴着《律政精英》联名款领带:"请问您如何看待传统礼教与现代法治的冲突?"他的袖扣闪着铂金冷光,像极了当年诬陷她收礼的被告律师。
沈蘅芷解开西装第二颗纽扣,露出锁骨下方的疤痕——那是七年前被暴徒袭击时留下的。"去年终审某性别歧视案时,有人当庭投掷《女诫》辱骂法官。"她举起判决书复印件,封面上并蒂莲纹样浸着咖啡渍,"我在判词中写道:'礼法如古玉,当琢其糟粕,存其温润。'"
后排突然响起清亮的女声:"学姐,我是云南女子法学院的首届毕业生!"扎着马尾的姑娘举起平板,屏幕上正是刻着"各正性命"的玉兰树,"我们在每个案卷袋里都夹着玉兰花瓣,就像您当年在判决书里夹银杏叶!"
沈蘅芷感觉眼眶发热。她想起林疏桐锁骨上的烙印,想起顾怀瑾在墓前说的"破军星像獬豸的独角"。此刻礼堂穹顶的青铜獬豸仿佛活了过来,独角正指向提问席后排——那里坐着个穿粗布旗袍的老妇人,腕间戴着"女德研究会"的沉香木珠。
"最后这个问题来自直播平台。"小林的声音有些发抖,"'您认为女性需要特殊保护是否本身就在强化性别差异?'"
沈蘅芷走向台前,高跟鞋敲击木地板的声响像法槌落下。她摘下翡翠耳坠放在投影仪下:"这是我母亲的枷锁,也是打开平权之门的钥匙。真正的平等不是忽视差异,而是尊重每个灵魂独特的纹路——就像《说文解字》释'理'为'治玉',我们要做的不是打碎玉石,而是顺着天然肌理雕琢出它本来的光芒。"
掌声如春雷滚过礼堂。老妇人突然颤巍巍站起,沉香木珠串哗啦散落:"妖言惑众!《女诫》有云......"
"《女诫》还说过'清闲贞静',"沈蘅芷打断她,大屏幕亮出林疏桐在山区讲课的照片,"可这位被烙'贞'字的姑娘,正在培养中国第一批少数民族女法官。"她举起手机,直播画面切到云南教室——二十个穿着民族服饰的女生齐声背诵:"阴阳和合,各正性命!"
散场时,樱花雨落满肩头。沈蘅芷在光华楼转角被个短发女生拦住,对方递上自制白玉法徽:"我...我父母说女孩读法律没用......"女孩哽咽着指向法徽背面刻的"明璋","但您让我知道,美玉本不分阴阳。"
暮色中,沈蘅芷摸到西装内袋的结婚请柬。洒金笺上顾怀瑾的字迹力透纸背:"愿以獬豸为证,白玉为盟。"她望向黄浦江对岸的灯火,忽然明白父亲当年在产房外默诵《斯干》时,早已将"弄璋"的期许刻进了时代肌理——而今这块璞玉正在无数双年轻的手中,雕琢出万千种可能。
晚风拂过法典形状的纪念碑,樱花纷扬如雪。她知道,从今夜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再只是古籍里的铅字,而是镌刻在每道年轻掌纹里的星河。而法律这条长河,终将在对正义永恒的追逐中,奔涌向更辽阔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