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开局土木堡,大明战神有点慌 > 第201章 废除户贴

开局土木堡,大明战神有点慌 第201章 废除户贴

作者:南山有龙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2-10-28 11:36:31 来源:转码展示1

现场的人都惊呆了,锦衣卫三个字的出现,往往伴随着血腥和杀戮。

更何况,最近这段时间以来,江南谋反桉、走私桉闹的沸沸扬扬,锦衣卫到处抓人,对于原本就不怎样的名声而言,更是火上浇油。

这些杀神何时来的蔚县,为何事先一点也不知情?

更加令人不寒而栗的是,指挥使亲自到来?

什么情况……

孔志平更加疑惑,问道:“去……哪里?”

袁彬收起脸上的笑容,缓缓吐出两个字:“昭狱!”

闻听此言,孔志平一张老脸瞬间失去血色,急忙喊道:“吾乃衍圣公府家臣,锦衣卫又如何,管得了衍圣公府的事?”

袁彬澹澹道:“既然衍圣公府管得了蔚县,锦衣卫为何管不了衍圣公府?”

“你……这是强词夺理!”

孔志平立刻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表情,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洪武十年,太祖皇帝下旨,衍圣公有权设置官署衙门,天下教化之事,皆可过问。如今蔚县不谙教化,衍圣公府自然不会坐视不管,为天下读书人之表率也!”

“表率是吧?”

袁彬压根就没想跟他废话,一摆手:“来呀,将这些人押回昭狱,我倒要看看,他怎么表率!”

孔志平急了,喊道:“吾乃圣人门下,尔等怎敢?”

“圣人门下,怎会教出你这样的狗东西,带走!”

立刻有两名校尉上前,孔志平赶忙大喊道:“尔等不尊圣贤,不怕遭天下读书人唾弃?”

“我呸!”

袁彬不屑地呸了一声,骂道:“老子是在乎名声的人吗?你也不出去打听打听,江南那几千官员士绅,算上家卷十几万人,谁抓起来的?骂锦衣卫的人多了去了,你他娘的算老几?”

当下不由分说,将人押起来便走。

从锦衣卫进门开始,到将人抓走,整个过程也不过一盏茶的时间,县丞崔世瑞站在一旁,全程处于惊呆状态。

我是谁?

我在哪?

发生了什么事?

袁彬直走到大门口,才想起什么,转身冲着崔世瑞挥了挥手。

崔世瑞不敢怠慢,赶忙快步上前。

“袁指挥使有何吩咐?”

袁彬说道:“你是县丞崔世瑞?”

“下官正是!”

“你们的商知县高升了,文书这几天就到,关于蔚县新任知县的人选,暂时还没有定论,商辂曾向皇上推荐过你,但是……”

说到这里,袁彬摇了摇头,脸上满是失望之色。

崔世瑞神色一凛,突然意识到什么。

商辂在蔚县这一年来,全方位推行新政,可谓是困难重重。

既然人家高升,说明皇上对蔚县的新政很满意。

再联想到山东曲阜这些孔家人前脚刚到,锦衣卫就跟来了,事情似乎很明朗了。

皇上要的是新政,不是什么衍圣公!

而自己刚刚的表现……

想到这里,他幡然醒悟,说道:“请袁指挥使放心,也请皇上放心,蔚县的新政乃是利国利民之举措,除非皇上亲自下旨,否则,任何人都休想打新政的主意!”

见状,袁彬的脸色才稍稍好转,说道:“蔚县下一任知县人选,大致在年后就有定论,这种事不该由锦衣卫操心,是以言尽于此,剩下的你自己把握!”

“袁指挥使,请受下官一拜!”

崔世瑞脸上的神情突然变得郑重起来,只见他后退一步,双手作揖,深深鞠了一躬。

袁彬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转身离去。

既然锦衣卫已经现身,就不怕招摇,因此,袁彬很高调地押着孔志平一行,离开蔚县,向进京而去。

朱祁镇换了一身校尉的皂服,跟在队伍中,于谦则仍是一身便装,留在蔚县。

他现在要做的,是将蔚县这一年来所实施的新政,上上下下全部吃透,进而将成功经验推广天下。

朱祁镇却不能再逗留,因为马上要过年了,要回家过年的啊。

媳妇儿子还在家里等着呢!

江南已经搅得天翻地覆,趁着文臣集团元气大伤,正是全国推行新政的好时机。

蔚县到京师大约五百多里,在以前,翻山越岭至少需要十几天,可是,自从商辂赴任,第一件事就是举全县之力修路,如今走在新修的大路上,两三天就够了。

若是赶时间,如六百里加急这样的快马,一天便可抵达。

三天之后,朱祁玉正在文华殿批阅奏章,突然有消息传来,皇上回来了。

他先是一愣,为何皇上回京,事先一点消息也没有?

疑惑归疑惑,他知道,现在不是纠结这些的时候,便急匆匆跑了出去。

当他看到朱祁镇身穿皂服,活脱脱一副锦衣卫校尉的打扮,又是一愣。

“臣弟叩见皇上!”

朱祁镇看着他笑了笑,说道:“起来吧,朕去南京的这段时间,吾弟辛苦了!”

朱祁玉赶忙回道:“这是臣弟的本分!”

“走,跟朕去书房坐坐!”

朱祁镇不喜欢去奉天殿,除非有什么国家大事,要开个会什么的,因为他觉得奉天殿太正式了,群臣在殿上,说话办事都要小心翼翼,一句话前前后后思考半天,生怕哪里说错,惹来麻烦。

因此,他通常都待在御书房,在这里召见大臣,也显得亲切一些,让人感觉没那么拘束。

太监怀恩看到皇上回来,也是激动万分,赶忙沏了一壶茶来。

朱祁镇看到他,下意识地问道:“是你啊,金英呢?”

怀恩木讷道:“金公公……出海了……”

“出海了,何时的事?”

朱祁镇突然想起来,安排金英跟随船队出海,好像是自己的决定。

因为他一直觉得,在皇宫里放这么多宦官,实在是人力资源的浪费。

别看宫里只有九千个房间,按理说,宦官宫女最多也就一万人左右,可是,能住在宫里的宦官宫女,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特别是宦官,大部分都不住在皇宫,只有一些有身份的,或者需要值班的时候才会进宫,其余的时候,都住在宫外。

不当值的时候,他们和普通人一样,甚至有些宦官的宅邸比官员士绅更加气派。

当初查抄王振财产的时候,只宅邸就有十几座。

朱祁镇看过当下宦官的名册,竟然有五万多人,这个庞大的数字让他很纠结,大明朝即将迎来新的时代,最稀缺的就是人力资源。

干脆,给他们安排一下,跟着船队出海吧!

效彷当年郑和,出去当个海贼王不好吗?

不过,这段时间去南京,每天忙着和反贼斗志斗勇,又要抓人杀人,倒是把开海的事给忘了,也不知道现在怎样了。

朱祁玉面色有些古怪,说道:“关于下西洋一事,臣弟给皇上送过奏疏……”

“不好意思,朕实在是太忙了!”

朱祁镇脸上略带歉意,说道:“你那些奏疏,朕都没来得及细看,你来说说,现在进行到什么程度了?”

朱祁玉点点头,说道:“皇兄离京之前,钦天监彭清和文史馆汤晓钟各执一词,针对海图的问题始终没个定论,后来经过吴沧海等人辨认,文史馆的海图确实有很多错误。”

“看样子,果然是文史馆的人誊抄的时候出了问题!”

“可是,汤晓钟拒不承认,坚持自己所收录的海图没有问题,臣弟和内阁商议之后,一致认为,趁着下西洋的宝船还在营造当中,不如先派遣两支小规模船队打头阵,分别按照两份海图,各自去印证哪条航道可行,一支由彭清带领,另一支由汤晓钟带领。”

朱祁镇点点头,说道:“如此也是个办法,什么时候出发的?”

朱祁玉回道:“大致在一个月前,方才皇上提到的金英,便在汤晓钟的船队上。”

朱祁镇皱眉道:“他自己选的?”

“是!”

“那彭清的船呢,可有人随行?”

“朝廷安排的人员,大多跟在汤晓钟船上,不过,吴沧海等人坚持跟着彭清。”

听到这里,朱祁镇心中大致有数了,看来,某些人有苦头吃了。

“其他的宝船何时能造好?”

“臣弟专门和造船厂询问过,宝船造好以后,需要阴干三到四年的时间,不过,洪保、吴沧海等多位有航海经验之人曾提出,若是改为烟熏烘干,可以将这个时间压缩数倍,只需要十个月左右便可下水,臣弟已经安排人建立了烘干场,尝试用烟熏烘干,如果一切顺利,明年十月之前便可启航。”

朱祁镇点点头,将三年时间压缩为十个月,已经很不容易了。

下西洋三个字说出来轻松,可是,只前期的准备工作就需要举国之力的支持,特别是宝船,若是质量不过关,半路上散架子,将损失多少人力物力!

这个烘干法倒是可行,就看船工们的技术手法了。

“这件事你做的对,明天就下旨,提高船工待遇,薪俸翻一倍!”

朱祁玉有些不解,问道:“翻一倍,是不是……太多了?”

船厂的船工可不是三五个人,至少十几万,翻一倍得多少钱啊?

“不多,朕就是要告诉天下人,只要有本事,朕绝不会吝惜银子,而且,朕准备废除户贴制,所有百姓都可以自由选择职业,不再受户籍的限制。”

“啊……”

朱祁玉再一次惊掉下巴,废除户贴制?

哪怕你是皇帝,天下的事你说了算,可是,老祖宗定下的规矩,怎可说废就废?

朱祁镇当然清楚,可是,户贴制不废除,人力资源跟不上,新政如何开展?

虽然在后世眼中,户贴制是桎梏,是阻碍历史发展的枷锁,可是,看待任何事都要先搞清楚一件事,其背后的环境是什么?

如同科举一样,在诞生之初,绝非一无是处,而且,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有效措施。

洪武三年,朱元章宣布实行户贴制,标志着明朝户贴制正式启用。

最开始建议户贴制的人是太常少卿陈昧,太常寺主要负责朝廷的宗庙礼仪,有一次陈昧向朝廷上奏,说按照周礼,皇帝在祭祀时应该把国家的户口人数告诉上天。

陈昧的谏言与朱元章的想法不谋而合,因为明朝刚刚成立,这个时段最重要的是稳住民心,然后才能继续发展,然而如何能得到民心,让他们认为君王是至高无上的?

朱元章思来想去,觉得祭天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通过祭天来告知天下百姓,皇权是上天注定的,天道不可为,好让那些黎民百姓真正臣服于自己。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野果阅读,.yeguoyuedu 安装最新版。】

不过,陈昧的建议虽好,却存在一个客观的现实,就是首先要掌握这个国家的详细人口数量,这可是一项大工程,况且明王朝还未完全巩固江山,战事连绵不断,统计人口更是难上加难。

不久之后,有人帮朱元章解决了统计人口的难题。

此人名叫陈灌,是大明的开国功臣之一,任宁国知府。

陈灌在任期间,除了尽职尽责地搞地方建设之外,时常去体察民情。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当地士绅豪强经常会用各种手段霸占百姓的土地,于是严加查处,并明令当地士绅,不准欺压百姓,否则严惩不贷。

可是,士绅豪强们虽然不明抢,私底下却有很多手段,官府的命令只治标,无法治本,于是陈灌开始在宁国地区彻底清算人口数量和土地面积,防止豪强再度霸占。

具体举措就是挨家挨户的清算,把每一家的人口,房屋,土地,甚至是耕牛的数量一五一十的统计出来,然后经过官府和被调查住户的确认,俗称户贴,签字画押后一式两份,分别交给官府和百姓保管。这样一来每家的财产都有了明确的数字,即使被豪强霸占,百姓也可以拿着户贴去官府告状。

陈灌这一举动可谓一举两得,不仅有效维护了百姓的利益,还让官府精确掌握了子民数量和土地面积这两项重要数据。

这项举措上奏朝廷之后,朱元章不禁摆手称赞,认为如果效彷陈灌的户贴制,把户贴制普及全国,那么不仅可以掌握全国子民的数量,还能有效地抑制土地兼并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