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第15章 第 15 章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第15章 第 15 章

作者:蒙娜丽鹅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3-03-29 10:16:55 来源:文学城

【还记得咱们刚才说过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吗?】

【对于身处曹氏集团的这些文人们来说,曹氏父子就是他们的大领导,那他们的作品自然是会有意无意地反应大领导的喜好的。】

【不说那些普通文人,就拿曹丕曹植两兄弟来说,也是一样。】

【我们都知道古代大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按理来说,在继承人只剩下曹丕和曹植的情况下,曹丕才是最佳继承人,那为什么前期曹操会更喜欢曹植呢?】

她如此问,答案实在太明显不过,那就是曹植的文采。

如若不然,今日所论之人就不一定是他了。

“吾早知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

曹丕心中不愤,倘若自己的文采能再出众些,那名扬千古的只怕就是自己了。

所幸自己也算是在后世留下了名头。

可若说父亲只因文采而看重子建,未免有失偏颇。

【其中除却曹植身边那些谋士的帮助和他本身不羁的性格,曹植出众的文学才华是曹操偏爱他的很大一个原因。】

【大概有人要问了,那个年代文采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难道曹丕没有才华吗?】

曹植闻言面上的笑容更深了些。

兄长有才,比之自己确实差了点。

不过此女所言当以为兄长的才华也不错。

他真是愈发看不懂这幕中女子到底偏向谁了。

【文采自然不是最重要的,要不然最后这曹魏天下也不是曹丕的了。】

此一句便狠狠地戳了曹植心窝子一下。

他向来认为,“辞赋小道”,不足以用来明理扬名。

果不其然,女子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可难道自己的其他才能比不过兄长?

不足信矣。

【诚然,曹丕亦是大才,不仅文采好,而且对文学创作还有独到的理解,为此创作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著名的文学专论,《典论·论文》。】

曹丕面色终于缓和了些,原来自己也是闻名于后世的。

不仅坐上了那个位置还写下了优秀的作品,不过这批评二字具体何意?

他不过一问,众人便纷纷表意。

“想来当是论说之语。”有人道。

先时女子提过一次,说起文人相轻的问题,此番又解释独到的理解,当是此意无疑了。

【借用曹丕文章中的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咱们简单地结合《典论·论文》进行理解,就是每个人的文章都会展现出一种精神气质。】

此言一出,曹丕脸色刷一下白了。

女子实乃神人也,他已经猜到女子接下来要说的话了。

【就那曹操的诗句来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①他的诗句当中所展现出来的这种胸怀与气质,这种霸气侧漏的感觉,那是当时少有。】

女子此言,即便是平日里瞧不上曹操为人的众人也不得不服。

曹操此子才能确实非等闲所及。

然文才非人品,此子窃国贼耳,此才不要也罢。

早已投奔曹操的众才子们更是没有不服的,如此文采,又如此惜才,他们自然早该跟从。

【咱们再看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②虽说曹植这气质比曹操是差了那么一点点,但其实还是很不错的。】

曹操见了此诗句,虽不想认女子对自己的看法,却也没办法否认此两句诗深得他心。

尤其是后一句“视死忽如归!”这才是他曹操儿子该有的气度!

如何能叫人不喜?

曹丕一行看到此诗句面色更是不好看。

无需多加思考,他们都能想象到曹操在看到此诗句时的高兴神情。

比之那日在铜雀台上的欢喜只怕有多无少。

反观二公子之作,显然是不及的。

“好一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刘备等人也不觉称赞此诗句。

“曹贼倒是生了个好儿子!”

不知是谁说了一句,那方才被诗句所影响而高涨的气氛突然沉寂下来。

谁说不是呢?

还不止一个呢,人家还有一个能当上皇帝的好儿子!

【那再一对比曹丕的诗句就很明显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③】

【这同是名句,你要说谁好谁不好,那真说不好,但这诗中表现出来的风格气质,那就是不同。】

【至少在文学造诣上,曹操是会偏向于脾性跟自己更接近一点的曹植的。用个不那么恰当的比喻,我一个学古典舞的,你不能让我去教hip-hop吧?】

【但是呢,文学并不能作为判定胜负的决定性因素,这个咱们后面再详说。】

曹丕、曹植一行人都快疯了。

此女像是在戏耍他们一般,每每说到关键处便不说了,每每众人才刚一放松,她就惊天一声雷。

其他人看热闹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想法?

他们现在甚至没有心情再去想女子说的诸如“hip-hop”这样的新奇符号了,快告诉他们曹丕是如何打败曹植,曹丕又是如何称帝?曹操何去何从?天下又是如何情况吧!

然而女子连他们的话都听不到,如何能听到他们心中所想,只自顾说自己的。

【也就是这个原因,这些依附于曹氏集团的文人们当时创作了许多同题材的作品,表面上他们因为曹氏集团的庇护获得了创作机会,实际上却无意间地压抑了他们自己的天性。】

【家人们可能会说了,曹操那么爱才,那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何至于就压抑天性了呢?】

看着女子眉眼微弯的样子,曹操心里有种不好的预感。

他自认为自己对那些文人已然仁至义尽,即便是曾痛骂自己的陈琳,现如今不也心甘情愿为自己卖命吗?

此女若不愿说他可不说,怎的还开始胡说了?

不过他也在反思,回想众人的创作,确实技艺如前,气性不足。

可谁让他们如此的?

大家的想法都大同小异,邺城众文人们也没觉得自己的天性有什么被压抑的。

虽同题材的作品多,可众人自是各有风格。

且平日里无论作何内容,丞相也未曾干预,此事如何也怪不到丞相头上。

就连曾经写了《为袁绍檄豫州》骂及曹操祖宗三代的陈琳也觉女子此言荒谬。

“此女莫不是以吾檄文与今作相较?”陈琳不解,问向一旁同观巨幕的阮瑀道,“再者吾二人如今檄文亦实事求是,难不成非要吾等痛骂丞相方才叫释放天性?”

阮瑀劝说:“随意看看,不必动怒,丞相也非不能明辨是非之人。”

然两人心中也并非觉得女子所言全无道理,但他们都不想承认。

若是认了,岂不是承认自己乃阿谀奉承之人?

【大家应该都知道建安七子有哪些人,七子之称出自魏文帝曹丕《典论·论文》,曹丕在文章中将孔融、阮瑀、王粲、陈琳、徐干、应玚、刘桢七人并称为“七子”,说他们“于学无所遗”意思是这七人在学问上没有什么遗漏的了。】

众人又被震住了。

不单单是因为这七人的名单。

魏文帝曹丕。

虽说先时已经说了曹丕之子曹叡为太子,许多人还是心存怀疑,后又听说曹丕得了曹魏天下,信的人又多了些。

可这时连称号都说出来了,那此事更不可能是空穴来风了。

曹操双手握拳撑在案几之上,那堆满了文书的案几咯咯作响。

子桓真的坐上了那个位置,可方才女子介绍自己时并未有此类称号。

那自己呢?

自己最后是何结局?

此女就不能多说点这些吗?

当真可恨!

“咳……”曹丕听闻此事,也激动地险些说不出话来。

反倒是一旁的人连忙恭贺,“恭喜公子,贺喜公子,秦末有陈胜吴广鱼肚藏书,如今巨幕现,此乃天意也,百姓必定随巨幕而从之,恭贺公子!”

曹丕连忙制止众人,示意继续观巨幕。

乐极生悲,没走到那一步谁也不知后事如何,但他表面淡定,心中依旧欣喜。

然有人欢喜就有人忧。

听闻曹丕这称号,曹植心中百般滋味。

曹植自问自己不会输了这个哥哥去,父亲最后怎会选他不选自己?

甚至魏文帝,仅凭这一“文”字,自己就必胜于他,刚才幕中女子不也说了吗?

此乃为何!

一时间,大家都在为这魏文帝而惊奇,倒是没多少人去在意这建安七子到底是哪七人了。

但女子的想法却不为他们的意愿而作暂停。

【建安文学的兴盛期大约从公元208年到公元220年,也就是建安十三年到建安二十五年,但建安十三年发生了一些大事,比如咱们熟知的赤壁之战,再比如咱们熟知的孔融也是在这一年逝世。】

曹操脸色难看至极,所幸此时屋内只他一人,并未有人看到他这盛怒之前的模样。

赤壁之战乃他的耻辱一战。

若他在赤壁打破了孙刘联军,那此刻恐怕他已经统一天下。

再提孔融之事,叫他更是头疼。

果然,自己的有些事只是暂且不提啊!

这么快就提到了。

【孔融让梨的故事咱们从小就学过,除此之外孔融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的文学典故,比如“小时了了”,再比如有名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而这个成语就来自孔融被灭门之前。】

【根据《后汉书》记载,孔融被抓的时候,他的孩子因为年纪小没被牵连,知道自己父亲被捕,还无动于衷地下棋,别人就问他们为什么,他们回答“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然后曹操知道了就把这两个孩子也杀了。】

【那教会我们谦让第一课的孔融如何会被灭门呢?】

【这个事情说简单不简单,说复杂也不复杂。曹操的儿子曹丕娶了袁熙妻甄氏,孔融就写信去讽刺他,曹操北伐乌桓,孔融又嘲讽他,如此几回,孔融就彻底得罪了这位权臣。】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招合徒众”、“谤讪朝廷”④、父母无恩……孔融被数罪并处,最后才落得个株连全家的下场。】

【孔融之死尚有争议。但有一点毫无疑问,曹操乃心狠手辣之人。】

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迈的马虽然伏在马厩之中,但它心中依旧想着驰骋千里。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萧瑟的秋风袭来,海中也泛起巨大的浪花。

②“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大丈夫志在四方,就算相隔万里也依旧像邻居一样。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

③“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内心闷闷不乐忧愁多,连续不断地思念故乡。

④《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第六十》: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曰: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官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5章 第 15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