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开局给古人盘点美食 > 第17章 诗酒中的盛唐后续

开局给古人盘点美食 第17章 诗酒中的盛唐后续

作者:开心大薯条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3-04-13 21:39:49 来源:文学城

唐朝的米酒种类多到能使人眼花缭乱,从颜色上来看,有浊酒,清酒,黄酒,红酒等;从产地来看,有名的则是郢州的富水春酒,荥阳的土窟春酒,富平的石冻春酒等十四种酒。

唐朝酒虽品种众多,但因其他酒不易得且价高,一般的酒肆大多只有浊酒。

那何为浊酒呢?

其实浊酒酿制过程中不太注意酒窖环境,自然会有各种微生物混进去。因浊酒易得,普通酒肆中便常有浊酒,百姓在自家也可酿制。

酿制方法也很简单,将酒曲捣碎,与糯米充分搅拌在一起并放入酒缸中,从中间掏个圆溜溜的酒窝,最后再撒上酒曲,将酒缸盖上等待发酵,便初步完成了。

之后只需耐心等待,在发酵过程中,糯米等谷物粮食中的淀粉会转化成糖,糖又转化成酒。等过了10天左右浊酒便可诞生,酿制的时间越长,酒便更醇香可口。

往往一杯浊酒端至桌前定睛一看,浅绿色的酒液里还有些许小蚂蚁似的漂浮物,各位客官千万别惊讶,浊酒酿制时间短,且并未过滤过,所以酒上会浮起一层泡沫,泡沫中又夹杂着酒渣,如此便形似绿色的小蚁,这便是大多数人能喝上的浊酒了。

唐朝有许多诗人对浊酒爱的深沉,大诗人白居易曾饮完酒作此诗: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在下雪日的黄昏,与好友围炉小聚,喝上几杯新酿的浊酒,岂不美哉?】

刚搬至洛阳的白居易看着天幕里的这首诗,唤来小童:

“取一壶浊酒来。”

月夜独饮的白居易一时思绪飘飞,不知是在怀念旧友,还是想起了昔日沉浮的仕途。不过饮着自己酿制的美酒,住着就旧时屋宅,也能稍缓此间心绪。

【说到这,有客官便会疑惑了,若不喜这‘绿蚁’浊酒的又当如何?

这时酿制时间更长,又过滤了多次的清酒就可登场了。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喜爱喝酒特别是高价清酒的诗人李白告诉我们清酒一斗要十千,差不多等于现在的五百多元。

所以唐朝有许多人都不能时时饮清酒,李白的迷弟杜甫就不常饮清酒:

“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你看,杜甫只需要十几元便能喝上一斗酒,当然这定是浊酒了。】

此时台阶上坐着的兄弟二人都沉默了,过了好一会儿,李白斟酌着对杜甫道:

“子美迷弟请放心,以后我有一壶酒,定少不了你一口。”

杜甫更沉默了,‘迷弟’未曾知晓是何意义太白兄便顺其自然的喊了起来,而且他酒量更好,一口怎么够?

【李白之所以被称之为诗仙,受人敬仰,自然是因为他能作出传世名诗。他的名作中,很大一部分是酒后所写,又有很大一部分与酒相关。

酒便是李白的灵感来源,酒与诗于李白而言是不可分割的,如此豪情万丈之作当然也是酒后的产物: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好诗,好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此子才情甚高啊,可惜,可惜不能为我所用!”

李世民读完诗很是激动,“看来这李白未曾得到重用,也不知是哪个孙辈时期的人物。”

李世民又很是困惑。

-

三希堂内,乾隆帝正在欣赏刚得的印章,看完天幕皱起了眉头:

“这首诗也还算不错,不过还是差了那么些意思,杜诗更合朕心意些。”

乾隆帝转而向李玉问道:“小李子,你觉得他二人如何?”

李玉差点儿崴脚给皇上跪下,耷拉着眉眼回禀:

“哎哟~万岁爷,奴婢可不懂这些大诗人的事儿,要奴婢说那都是极好的。”

乾隆甚觉无趣,唤李玉拿来《快雪时晴帖》。

“还是来试试朕新得的印章为妙啊。”

-

【由浊酒过滤出的清酒可不能直接饮用,大多要煮酒杀菌。煮得过沸的酒会影响口感,因此唐朝人都喜欢围炉小煮慢烧,此法便是‘烧春’。

唐朝时期,四川剑南有一烧春名酒,此酒是唯一载入正史的宫廷御酒,也是唐朝众多名酒中唯一留存下来的。

便是如今的剑南春!没想到历经这多么多还依然能传承下来,当真是酒中极品。

唐朝人们饮酒如此风靡,也是性格使然,强大的国家给了他们这样的底气与勇气。

试想“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样的诗句可不多见。】

李世民在殿中皱褶眉头走来走去,几乎晃花了长孙皇后的眼。

“二哥,可别晃荡了吧?”

“观音婢,我实在是想不通,到底哪个兔崽子时期能有如此多才气逼人的文人雅士出现?”

没等长孙皇后回答,李世民又转悠着继续看天幕去了。

【从许多唐朝诗人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们饮酒都是以‘斗’相论的,

如: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又如:

“外江三峡且相接,斗酒新诗终日疏。”

一斗酒便相当于现代的4斤,这些文人墨客酒量都这样好吗?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真的不会醉吗?

显然真的没有醉得不省人事,否则怎会在酒后能作出如此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来。

其实当时的酒都有些甜味,据记载唐朝酿酒主要使用压榨法,蒸馏技术还没出现,而酵母菌超过了一定酒精浓度便无法再发酵,因此唐朝的酒度数最多只可达到20度左右。

所以担心李白喝大了的小伙伴们可以放心了,唐朝饮酒只有胃口大不大,与酒量的关系实在很小。】

-

公元350年,一位喝上河水的小童兴高采烈地笑着,他和母亲及族人已经干渴了许久,一路由北往南的路上见过许多像他们这样的人因没水喝而倒在路上。

看完天幕后小童问母亲:“阿娘,酒是什么滋味?比河水还美味吗?”

这位妇人抚摸着男孩的头回答:“阿娘也不知。”

小童小声嘀咕:“像唐朝这样繁盛又美好的朝代为什么咱们没有遇见呢…”

妇人强忍着泪水道:“会好起来的,以后的日子定会好起来的。”

小童向往地看着天幕对母亲说:“以后等儿长大了做大将军,一定让阿娘过上好日子。”

【经历了分分合合的华夏文明,还能一直将传统的酿造工艺保存下来,确实是十分不易的,即使在现代,也离不开这些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古老的手工艺在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渐被取代,被遗忘,但匠人精神却被我们继承了下来。

从唐朝繁华的酒文化中便可领略其兴盛时的强大,华夏人们就是如此将华夏饮食文化代代相传,正如华夏文明般经久不衰,历久而弥香。

人们喜爱饮酒,文人墨客以酒和诗,皆因酒中的酸甜苦辣正如人生百态,他们在微醺中找到了宣泄情绪的出口。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所有喜悦的,沮丧的,孤寂的,愤懑的情感都能以酒迸发,又回馈至酒中去。

然美酒虽好,但是贪杯了你看刑不刑?

李白:我看刑哦~

杜甫:…

白居易:…

——

[1]《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2]《唐国史补》唐,李肇

[3]《行路难·其一》唐,李白

[4]《旧唐书·德宗本纪》,剑南春作为宫廷御酒而载于此

[5]《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翰

[6]《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唐,岑参

[7]《寄岑嘉州》唐,杜甫

[8]酒品种来源《李白与唐代酒文化》葛景春,《从李白的觞咏看唐代酒文化》黄永健

[9]酒度数参考《唐朝时酒的度数(各朝代酒的度数)》

[10]酿酒过程来自《舌尖上的中国 绍兴酒》,云上小史文《跟着李白去喝酒…》博文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7章 诗酒中的盛唐后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