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觉醒的她 > 第14章 木上有水(上)

觉醒的她 第14章 木上有水(上)

作者:痴痴笑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2-21 23:15:17 来源:文学城

没想到晚上九点睡觉,早上四点半起床毫无压力。

恰逢大暑时节,小泉圃主人特意准备了大暑特色早餐,并提醒客人出门记得带伞,说是每年大暑都有雷阵雨。吃过早饭,飞飞跟着王大仙开启新一天的旅程。至于具体行程,王大仙则只字未提。飞飞心想,如果提前告诉自己,到时候心中不免有所预期,一旦预期与现实不符,岂不失望。索性,保留神秘感,届时说不定会有意外惊喜。

晨光熹微,照现在的天气看,没有下雨的可能性。但是既然小泉圃的主人特意嘱咐,带伞还是有必要的。就算不下雨,遮阳也没问题。两人吃过早餐,出了小泉圃,王大仙照旧领着飞飞走昨天的小路上山。和昨天不同的是,今天这条小路上并非只有她二人。

只见不远处有一行人,五人一组,总共三组,正在向山顶移动。初看以为是寺里的僧人,再看队伍里还有部分女性,不论男女均身着原色长裤短衫,上山的速度快而有节奏。飞飞好奇地问王大仙,他们在做什么?

王大仙轻描淡写地回说:练功。

飞飞瞪大双眼,问练什么功?

王大仙只说先上山。

好像这种对话已经成了两人之间交流的规矩,王大仙不说自有她的道理,飞飞也不会继续死缠烂打,等时机成熟,心中的疑问自然会找到答案。老话说“知止”“知进退”“守分寸”在平常日用中若能践行,人与人之间的这个度如果能把握好,世上大概就不会有那么多烦人的人了。

这边二人按着自己的步伐和节奏上山,那边一行人也按着自己的步伐和节奏上山。只不过,对方的速度是自己的两倍,没一会儿功夫隐身山林之中不见了。二人到达山顶之后,照旧歇了歇脚,喝水吃干粮,然后沿着小路径直向清泉寺走去。

原来今天的分会场之一便是在这清泉寺中,另外还有两个分会场则在其他两个地方同时进行。也就是说,每个人一次只能选择一个分会场参与,每半天一个主题。飞飞心想,又是一次只能选择一个,剩下到官网的“番外篇”查看,但遗憾的是不能亲身参与,毕竟面对面的气场是不一样的。

二人进到禅堂,只见刚才在路上遇到的那一行人也同样在这禅堂之中,他们闭目静坐,并不为其他人事干扰。后面进禅堂的人在现场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也各自找蒲团坐下,学着他们的样子,闭目静坐。

如果说,上山的“动”是把心思专注在脚上,那么静坐的“静”则是把心神聚拢回内心,同样也是在训练注意力回收到当下。通过对注意力回收的训练,目的是唤醒最本能的觉知力,从而体察感悟到周遭最细微的变化,这就是练功,而所谓的修行,也不过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把注意力回收到当下。

静坐的时候好像总是会失去对时间的感知,也不知过了多久,一阵清远的钟声响起,众人缓缓睁开双眼,把目光聚集到讲台。这时,一位舞者上台,赤脚光头,短衫长裤,目光笃定,身体随着鼓点的节奏舞动,看着是在舞蹈,却像是在练拳,又好像是在书写,但最吸引人的始终是他坚定、深邃的双眸,神情庄严,不着一丝杂质,颇有禅意。但他不是僧人,而是舞者。眼前的这位舞者让飞飞想到一个词——“由艺入道”,或许就是这样的吧?

突然鼓声稍顿,舞者从台上下来,示意众人跟在他身后,一起出了禅堂。此时,禅堂外架起十多个大鼓,鼓手在侧,举着鼓棒,见众人出来,齐声击鼓,气势震天。眼前的场景相较开幕式上的鼓阵有过之而无不及。随着鼓声,舞者示意众人模仿他的动作——张开双臂旋转。不到一分钟,飞飞就已经转晕了。其他人有的晕到地上休息一会又接着转,舞者则一直旋转到鼓声停止。那种天旋地转的感觉,和平时犯颈椎病差不多,爬都爬不起来。

到目前为止,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舞者身上,而实际上一直陪伴大家的还有鼓声,但没有人会特意关注鼓声。人往往容易被眼前的事物吸引注意力,从而忽略了听到的声音和内心的感受。接下来,所有参与者都要动手击鼓,通过亲身击鼓,关注鼓声,打开耳朵,去倾听;打开心灵,去感受。

在鼓者的带领下,扎好马步,举起鼓槌,敲响身前的鼓,咚咚咚。出乎意料的是,声音稀稀拉拉,轻、重、缓、急,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继续跟着鼓者的节奏、手势击鼓,同时耳朵开始倾听自己的鼓声,倾听同伴的鼓声,慢慢地、渐渐地,声音逐渐和谐,节奏越来越统一。整个过程,没有言语,只是倾听自己和其他人的声音,去感受,去调整——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继“听香堂”之后,飞飞再一次体会到“静”,真是奇妙的感觉!原来“静”不是一动不动,“静”是没有杂念,是回到当下,是觉察,是心法亦是功夫。

当然,欲练此功,不必自宫!只需将注意力收回到此时此在,用心去感受。用庄子的话叫“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一上午的时间就在这样的训练中过去了。原来从上山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进入到训练的范畴,没有机心的状态,是最好的状态。一旦事先有所预期,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据王大仙说,这个舞团是特意从台湾邀请过来。舞团的创办人从小习舞,后来又长期修行,所以整个过程比较偏向于沉浸式体验。通过训练去帮助表演者剔除妄想、贪心和烦恼,从而在表演中获得内在的宁静,同时将这种近似禅修的体验带给观众。

飞飞虽然不能准确描绘出“禅修”是什么,但是在这样的训练中,却能体会到“艺术”再爬升一个维度必定是某种对终极真谛的思考与追寻,借老子的话说,“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当然每个人对“道”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从而才有艺术形式、呈现的多样性,但并不妨碍我们去探索“道”。“道”远非想象中的那么虚玄,用庄子的话说,“道在屎尿中”,用心体会,那么俯首皆是道。

中午照旧在斋堂吃饭。饭罢,奔赴下一场“大师分享会”。

午后一点钟左右,天空乌云密布,眼见着大雨将至。按民宿老板娘的经验,大暑当天如果下雨,多是雷阵雨。所以飞飞和王大仙两人有意识地坐上游览车,赶在下雨之前抵达分会场。

这次来到湖边的“长清山庄”。从山庄大门口远远可以看到主会场。此时,主会场的人群都躲进寮子,只有零星几个人举着伞,像是做好准备迎接大雨。

来到山庄内的会客厅,参与者每人一个蒲团,排排坐,只要还有空地,就能带着蒲团挤进去。如此一来,虽说这会客厅不算大,但容纳一百多号人也不是什么问题。

两把太师椅坐北朝南,中间还有一张桌子,看样子“大师”到时候是坐在这位子上。也不知他们会谈些什么?对于飞飞来说,此时内心里倒是充满了期待。这阵势比上午的禅修更引人期待。

这次是两位“大师”,讨论的主题是“古典美与现代诗”。

一位是儒雅温润的谦谦君子,一位是声音充满磁性,外表斯文精致的学者风范。

两位大师在对谈过程中,从《诗经》一路下来,到《牡丹亭》,再到《红楼梦》,最后回到现代。或许我们生活在一个不会写诗的年代,但是至少我们还可以读读诗,附庸风雅,去感受文艺之“美”!

两位大师侃侃而谈,在对话的过程中,最让人惊喜的是他们身上自然散发出的魅力,不是用外表可以衡量。这种气质是经过时间的浸泡与沉淀,最终像一坛酒越陈越香。飞飞虽然说不上阅男无数,但最起码也见过很大一批所谓“上流社会”的人,这些人非富即贵,但他们身上真的没有一丝这样的气质,有的只是自以为是的“精英范儿”,一开始可能会让人印象深刻,但时间长了如同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一场,飞飞听得很入迷。

期间,雷阵雨如约而至,但是,丝毫不影响厅内众人雅兴,反倒是为整场对话增色不少。雷声轰鸣,雨水顺着屋檐倾泻而下,由于声音太大,两位大师相视一笑,像是有默契一般地示意大家一起听雨。这种时刻很容易被忽略过去,在大多数情况,大家的第一反应会是先关门窗,认为雨声、雷声打扰到这么重要的谈话。但是在大师的眼里,这是大自然之美,是意趣,更是情趣。如果就这么忽略过去,是不是太不解风情了?

散场的时候,飞飞发现这一场有好几个熟人。先是姬羽领着两位大师前往休息室,接着又见世东、允恬也在其中。二人过来与王大仙和飞飞打招呼,一起往室外走去。

这会儿雨也停了,天朗气清,正适合散步。这“长清山庄”比“玖號馆”有过之而无不及,真是一座精致园林建筑。耳边知了叫得正酣,一行人走到“揽月台”,只见西天外,一抹晚霞,竟然在雷雨之后显得格外澄澈迷人。

而此刻草丛下,蜘蛛结着大网,坐等猎物上门。

你以为的世界,只是你关注的世界

被你忽略的地方,一直在继续它的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