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惊蛰 > 第1章 第 1 章

惊蛰 第1章 第 1 章

作者:加图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08 03:37:17 来源:文学城

(壹)

窗外又响起了绵绵的雨声,轻丝不断,银竹森然,想是惊蛰已至,万物复苏。可我等待的斯人,仍然未曾到来。

夜半之时,虽说桃信开,仓庚鸣,可我身在囹圄,仍然受不住此处的阴冷湿寒,只好将整个身体全都蜷缩在角落里那一顿干草垛里,好借此取暖。就在这半梦半醒之间,不由得想起了诸多年少纷杂的往事,不过那时侧帽投壶,裘马轻狂,又怎会想到今日这般凄惶的下场?

我后悔吗?我也无数次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可是我不知,到底该后悔这漫漫人生里的哪一个抉择,是我踏入秦国,还是我尝尽风雪,去往鹿吴山中赴学。这么想着,一阵脚步声忽地将我从梦中惊醒,那是我听过无数次的声音,我知道,是他来了。于是我便赶忙起身,整理仪容衣冠,好与他相见。

天子推开了牢狱的门,我也下意识地跪下朝他叩首,余光里,尽是他黑色秀金样的龙袍。

“卫错,你悔吗?”他开口问道。

我抬起头,看到他的那一瞬间,心底忽然有了答案,何来悔恨二字,如今的这一切,都是我同他多年来的夙愿啊。

(贰)

我生于关中,是个总被大雨萦绕的地方,出生之时,原本蔽日的乌云骤然散开,喜鹊啼鸣,父亲的门客说这是吉兆,断言我日后必有作为,父亲便为我取名为错,取自“他山之石,可以为错”,小字夏璜,美玉之名,便暗含了他对我的诸多期许。

我的父亲是晋国的封君,相当于关中之主,他将关中治理的很好,百姓称赞,我亦平安成长到了十二岁,在这之前,我早早展现出了少年聪颖,四岁便出口成诗,十岁时读晋国的法制,还写出了一本《指摘》,道出其中不足之处。父亲不想埋没我的天资,便将我送往鹿吴山,向时之大贤季子求经问道。但鹿吴山太高了,那一步步,需要我自己走完。那时正值凛冬,即便穿上了我最厚的衣衫,却也仍觉刺骨的寒冷,仆人早已遣散回家,我已无退路。好在我终于抵达了他的居所,那几间简陋的茅草屋,就是我日后生活长达三年之久的地方。

许是要检验我的诚心,季子并未立马开门,而是我在外跪了两个时辰,受不住寒晕了过去,他才将我背进了家门,也是因此,让年幼的我落下了病根,从此便无比畏寒。我醒来时,望向身侧的季子,只瞧见他正捧着我的《指摘》细细研读。季子告诉我,“原本只以为你同那些慕名而来的纨绔子弟并无二致,没想到鹿吴山多险,你小小年纪,也敢一人攀上。我看了你的书,实在不错,只不过还有几处仍需完善,你若诚心拜我为师,我便将自己这一身才学倾囊相授。”

我自是感激万分,立马从榻上下来跪倒在他面前。

十二年前那场百家争鸣的盛宴我未曾有幸一睹,但也听说了季子的声名,他不过二十余岁的年纪,在一众老者中尤为耀目,所追寻的法学更是让他扬名立万。有人说他是难得一见的天才,也有人斥责他毫无人性,心机深重。这一声声的争执,终究把一个心怀抱负的季子逼上了鹿吴。

我见到季子时,他不过三十有三,风华正茂的年纪,只能独与这满屋的黄书老墨耳鬓厮磨,这是他的不幸。我也知道,他要传承给我的,不只有他的衣钵,还有他未实现的宏图大志。

所幸我并不愚钝,在“法”上面也有着超乎常人的见地和理解,很多事情也只需他稍加点拨,便能云开月明,在鹿吴山上,我也写下过诸多文章,但全被季子藏匿,不肯公诸世人,我懂得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也知道他是怕我锋芒太盛,反像他一样遭了祸患。

可并非所有的的祸患都是能够躲避的,大多数,都是始料未及,让人猝不及防。

(叁)

我再次回到晋国,回到关中,已是三年之后了,那年我十五岁,滨洛之岁,射策之年,一封从关中来的信遥寄到我的手中。父亲并无其他言语,只要我速速回去,我只好拜别季子。临行前,天上又下起了大雪,他站在破旧的茅草屋前送我,聪慧如他,怕也是预料到这可能将是我们为数不多的相见了,便一再告诫我,要我凡事切莫争锋,道不先行,自有退路。但他也告诉我,我这样的人,一定不会被埋没于世的。

我望着前方大雪苍茫一片,竟已找不到来时的路了。

历经千帆,我终是回到了关中,三年未见的父亲已经老态毕现,他看着我,又叹息着摇头,嘴里不停地说着,“天不佑我夏璜。”

我才得知,是国君效法古人,在国都稷下办了学宫,要天下才子尽数前往。但在这些才子里,倒是少有寒门,大都是一些贵族子弟,尤其是封君之子。我顿时了然了他的用意,说的皮里阳秋,不过是靠我们这些质子来牵制父亲罢了,国君将对臣下疑虑摆在明面上,本就不是一个国家的长久之相。况且如今天下大乱,秦,梁,晋,楚,燕,齐各国盘踞,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又有中原之外的蜀,伏等国虎视眈眈,外不安宁,内起纷争,晋国危矣。

可父亲从来都是忠君体国的良臣,对国君的号令向来唯命是从,即便他知道,这一去,可能要断送了我。那夜,他拉着我到了祠堂,我借着月华看清了他的表情,如此悲恸,如此无奈,他告诉我,“孩子,你从小便被上苍眷顾,又尝尽苦楚才拜季子为师,天下众人皆知你的名号,这是为父的错,是我没有保护好你。可你去了稷下,便不得不自己护好自己了,长而易折,你切切要掩己锋芒啊!”

又是同季子一样的话术,我迷茫地看着父亲,问他:“冬有酷暑,夏有霜寒,可这数十年来,我读书从未有懈怠,难道不是为了有朝一日将我之才华尽数施展吗,可为何,如今我方有小成,却要守拙弄愚?”

父亲跪倒在祠堂的蒲团上,言语间近乎痛彻心扉:“过慧易夭啊,你可知,当日太子扶苏亡于上郡,孙子被剜双膑,就连十二年前季子被逼上鹿吴,种种讥诮,言犹在耳啊!”

那时我仿佛明白了,得失相依,这是我的幸事,或许也是我的不幸。于是父亲走后,我独自跪坐在祠堂中,望着满墙的牌位兀自神伤,良久,终于下定了决心。我将昔日所作法例,注文,诗词,全都拿进了祠堂,在炭盆中借着香案上的火将其燃烧殆尽。

连同我的不甘,愤懑,怨怼。

窗外一片澄明,天已露白,黎明方至,我当启程。

去往稷下的路并不好走,风沙漫天,仿佛看不到希望一般,我顶着这漫天的风沙和刺骨的寒冷,拖着自己病弱的身体,脚程虽慢,却也抵达了终点。

待到所有质子到齐,国君特地为我们办了一场浩大的洗尘宴,那也是我第一次踏入晋国的皇宫,金雕玉刻,极尽奢靡,舞女面若桃花,腰似杨柳,看样子也是花了不少心思的。我居中席,觥筹交错时忍不住遥遥望了一眼高座上的人,他已年过半百,青丝成霜,一双老眼也已浑浊不堪。在高座旁,也有一个年龄同他相近的人,不着华服,却难掩威仪,我猜测,他应该就是那个晋国位高权重的宰相,公孙策问。

我打量他的同时,殊不知,他也在往我这里相看着。待到舞女舞毕,他便站起身,目光紧盯着我,问道,“早就听闻关中君有一子,名为徒错,才思敏捷,冠绝今古,如今难得一见,不知可否领教一二?”

我惊诧,站起身道:“不过儿时胡言乱语罢了,怎可在陛下面前班门弄斧?”

他没有说话,反倒旁边同为质子的人劝慰着,要我展露一番。在此句句逼迫下,我也不得已,只得开口:“关中距此有千里之遥,路上便作诗一首,字句潦草,便在此献丑了。

“风漫漫兮路茫茫,我所思兮在何方?渭水长兮我所望,何以得兮何所徨?”

话音落,座上便响起掌声,掌声过后,便是口耳相贴的窃窃私语。

“原以为这个关中才子有多大本领,倒也不过如此啊。”“

“言过其实罢了。”

“词是好词,不过也同那些无病呻吟的文人一样,只懂得伤春悲秋。”

我默然不语,饮尽案上冷酒。抬头间,却发现那公孙策问仍在看着我,苍老的眼睛里泛着精光,时至今时,他还是怀疑我的吗?良久,待到议论散去,他又向我看来,声音仍旧浑厚,“徒错,老夫听闻你父亲将关中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人人称赞,更有甚者称他为关中王呢。”

我品出他话中的意味,脸色被惊的煞白,立马朝大殿中央跪过去,急急叩首谢罪:“王上,宰相大人,家父绝无此事啊!父亲能将关中治理的好,全是仰仗王上之神威,至于那关中王,不过是有心之人想要离间君臣之谊罢了,王上切不可轻信小人之言!”

公孙策问看了我许久,似乎在想我这话里到底有几分真,几分假,终于,王上还是一笑泯然,说不过同我开开玩笑罢了,怎么还当真了,才许我回了座位。一场洗尘宴,一场鸿门宴。

我也终于懂得了父亲和季子,为何要对我千叮咛,万嘱咐。

(肆)

那一夜过后,他们或许相信了,又或许没有相信,但总之,现在终究是人为鼎镬,我为麋鹿。

在稷下学宫中求学两年之余,策问先生偶尔也会亲自教习我们,过得倒也相安无事。但这也不过是寸土之安,晋国之外依旧是硝烟四起。

秦国的国君病逝,长子稚楚即位。对于稚楚,我也早有耳闻,此人骁勇善战,也是因为有他,秦国这些年来日益壮大,他的马下,不知踏平了多少城池。

在纷争未起时,各国也曾定下盟约,约好每年的三月十五为射鹿之日,今年的射鹿之日便由秦国举办。晋国君老迈,受不得这般路途颠簸,便由策问君代劳。射鹿本就是各国才子展露拳脚的地方,故而,他便从学宫中挑选了几个优异的学子一同前行,令我未曾想到的是,这几个人中,我亦在其列。

秦国都城郢都在稷下以北,我们要提前三月出发方可抵达,越向北,天气也骤然转凉,在其他学子还在穿着薄衣布衿,兴冲冲想要一睹那稚楚真容的时候,我便缩在马车里裹上了狐裘,无意他们的言辞。历经许久,终是到了驿站,那时,刚刚登基的稚楚便亲自来迎我们,秦国强悍,策问君自然也对其多有忌惮,言行举止无不恭敬守礼。

我同质子们也见到了久仰的稚楚君。

剑眉星目,意气风发,名不虚传。

同他一起来迎接我们的,还有另外一个人,在质子们急着与稚楚君攀谈时,他身旁的一个少年开了口,问道:“徒错何在?”

我走上前,恭恭敬敬行了一礼,但心底还是不禁一惊,这里怎会有人知晓我的名讳。策问君问稚楚:“这位是……”

稚楚回答:“舍弟稚渠,年幼不知礼数,还望使者见谅。”

我抬头望向稚渠,看着与我一般无二的年纪,面容瘦削,清峻颀长,眼神里满是对我的探究,他问道:“你便是徒错?”

我点头,躬身行了一礼:“关中徒错,见过公子。”

他没有再问下去,也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悄然退到一旁,好像只是为了看一看,我到底长什么样子。

射鹿之日时,我再次见到了这个稚渠,他坐在右侧首席,仅次于稚楚君,在稚楚君握紧大弓射向烽火台时,他也定定地望着。那时我没读懂的眼神,后来才明白,那是他的渴望,是对权力,对天下的渴望。

我们共同举杯庆贺之后,他忽然朝我望了过来,问道:“早就听闻关中徒错是季子的徒弟,敢问这许多年来,季子都教了您何事?”

我淡笑:“不过一些陈词滥调,鄙人才疏学浅,不值一提。”

“那敢问徒兄,何为法?”他步步紧逼,毫不退让,我攥紧了手中的铜杯,盯着里面摇晃的黄酒,“法,是法令如山,赏罚分明,上达天听,下及幽冥。”

“那我且问你,如今的秦与晋如何?”

“两国比邻而居,应永以为好。”我还没有开口,别有人替我回答了,我看过去,是冀州君之子成钰。他说此话,估计也是想要从秦国手里讨得一些好处,为日后做打算。

但稚渠君似乎并不满意这样的回答,又朝我看着,等待我来开口。

策问君也朝我看了过来,向我点点头,让我尽管开口。我犹豫许久,迎着他的眼神说道:“晋国之患,在天下。秦国之忧,不在颛臾。”

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我藏有半句未说,那半句话,是我留给自己的退路。

射鹿之争开始,看着文人辩法,争得面红耳赤,武人骑射,箭羽风息。我也不由得想起了少年之时,我也曾是关中射驭的一把好手,只是如今这病体残躯,只怕连弓箭也提不起来了。不只是弓箭,连嘴也张不开了。

留在郢都的最后一夜,我不知为何,总是辗转难眠,窗外月华飒踏,便起身迎着冷风走了出去。我知道,自己终究是不甘心的,不甘心这般低眉顺眼,守拙弄愚。于是在悄无声息的寂静之夜,我也拿起了那把青铜之弓,妄图再射一箭。

可是这夜,似乎并非如此静谧。

我在此地,看到了稚渠君。他手握长弓,执箭射向烽火台,箭羽牵动风声,我仿佛看见了他的锐利。我本不欲惹人注目,便想转身离去,却被他叫住了脚步。

“徒错君。”稚渠握着长弓向我走来,不知为何,那道瘦削的身影竟然如此悲怆。“今夜来此,是否同我一样,怀才不遇?”

我被他的话语惊到了,连忙否认,“不过夜中无眠罢了,随意走走。”

“我在此等了你多日,明日你便要离开,也容不得同我交两句心吗?”他说道,“关中才子,言过其实,竟也只是苟且偷生的懦夫。”

我不解地问道:“公子何出此言?”

“秦国之忧,不在颛臾,而在于萧墙之内也,王上不懂,可我明白。”稚渠君一步步向我逼近,忽然吟咏道,“风漫天兮路茫茫,我所思兮在何方?渭水长兮我所望,何以得兮何所徨?我看过你所做的诗了,当日姜尚于渭水垂钓,方得武王青眼,徒错啊徒错,我知你心中愤懑,难道你就甘心一生都困在晋国碌碌无为?”

我哑然沉默,不知当如何应答。因为我比任何人都要清楚,如今的晋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无力回天了。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外强中干,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这样的一个国家,除了破而后立,别无他法。

而我,一个区区谋士,一个废土之国的臣子,被君上处处猜忌,事事提防,被父亲成全他的忠义的谋士,又能做什么?我望着他的双目,那如稚子幼鹿一般的渴求,终是曲高和寡,我不敢同他自比伯牙子期,却也难得有人知我至此。

稚渠又向我走进了一步,“徒错,你知道吗,在你之前,我也曾赴往鹿吴向季子求教,我在外跪了一整天,他却始终未曾相见,可是他却收你为徒了,徒错,你既在其位,就该承其志,当其重。”

我好像懂得了他的悲怆来自于哪里了,于是我看向他,问道:“那稚渠君呢,您身在泱泱秦国,又有什么悲恸可言?”

他的神色一下黯淡下去,自嘲般地笑了笑,“是啊,父亲与兄长,都是留名青史的英雄大才,我又有什么悲恸可言。”

那时我不知,也没有看到,立于父辈荣光之下的他,又是怎样的一番苦楚。他不为兄,不为长,他被父辈的羽翼庇护,也被父辈的羽翼遮盖。

最终,他看向我,眼神中是我未见过的坚定:“徒错,终有一日,我会要你甘心情愿的与我比肩。”

(伍)

后来的稚渠,确实向我证明了他的手段,不止是向我,更是向天下。

我同策问君回到晋国之后,策问君的身体便大不如前,他已年过花甲,身体老迈,到底是风烛残年,再不如往日那般了。宫里的医师去了一趟又一趟,回来的时候都是摇头叹息,就连晋国君,都接连几日不朝,日日陪在策问君的床侧。

可是人力总敌不过天意,策问君还是在那年冬日离去了,国君对其加以国葬之礼,亲自扶棺下葬。我跟在人群后面,踩在雪地里,一脚深,一脚浅,满天的大雪落在偌大的晋国王宫之中,将一切的繁华全都掩盖。这样的一代忠臣,终也就此落幕了。

策问君死后,晋国君就将我们这些学宫中的学子封官作用,这些人里或任重要官职,或被放还家乡,唯独我,被晋君留在稷下做一个先生,做一个散人。不能回关中,又被困在这稷下。

又是一年惊蛰,想必这时的关中又是连绵不断的雨了吧,只可惜,我如何也望不到了。可生逢此世,上天从不给人伤春悲秋的机会,只会一味地推着人向前。

那一年,西去的不只有晋国的公孙策问,还有秦国的国君,稚楚。他在狩猎时坠马,不幸跌落山崖,死无全尸。偌大的秦国顿时群龙无首,稚楚无后,王位自然而然地就落到了他的胞弟稚渠身上。我听到这个消息时,也忍不住惊讶了一下,稚楚正值壮年,如此骁勇善战的一个人,怎么会在狩猎时坠马死去。我的脑海里忍不住浮现了一个可怕的想法,但很快又被我否决了,毕竟稚楚可是从小护佑他长大的兄长。

但稚渠毕竟年幼,秦国上下有很多不服他的人,都在此刻蠢蠢欲动,加之当时稚楚侵吞了太多国土,只一味开疆拓土却并不加治理,那些国家也想趁此内忧外患之际夺回土地,不知为何,许是因为那夜的知心相谈,我忽然有些担心他的处境了。

但令我没想到的是,在这么复杂的情况之下,晋君竟然也想来分一杯羹,竟然全然不顾当时稚楚对我晋国手下留情,未有攻占的恩情,也想要来吃一口肉。

那日大殿上,又有人传来口信,说稚渠应对无法,心焦力卒,正欲让位。听完这个消息,晋君苍老的面孔也展露了笑颜,拍着大腿连连说了三个好字,立马就有人奉迎,“王上,现在正是天时地利人和全然聚齐,只待我军出战,便可轻而易举地夺下那秦国关隘,到时秦国的国土岂非手到擒来?”

“是呀王上,此时不战,更待何时?”

一声声劝谏,把晋君弄得不分东南西北,只是此时,我也顾不得父亲和季子的告慰,也要告诫晋君,毕竟,我一人之生死怎能和国家危亡相较?我从群臣的末尾走出,跪在大殿上叩首:“王上,臣有事要奏。”

晋君看了我一会儿,才缓缓开口:“原来稷下学宫的先生啊,你有何异议?”

“臣以为,事出反常必有妖,秦国此番只怕会是请君入瓮,恐有曹社之谋啊!”

立马便有人驳斥我:“糊涂,那秦稚渠不过是一个还未及冠的毛头小子,怎么可能会有这般心机算计?”

“稚楚那般骁勇,难不成与其一母同胞的稚渠会是个无用之人?”

他一开口,便引起了更多人的反对,晋君沉默良久,看着跪在殿上的我,终究没有听取我的谏言:“先生还是回学宫好好教书吧,这朝堂上的事,以后便莫要插手了。”

我自然料到他不会听我的话,毕竟摆在他面前的,是多么大的利益。可是,即便这样,我却也不得不为。我还是跪在地上,不停地重复着那句话,讲明其中利害关系,到最后,晋君嫌我烦了,便让人将我赶出大殿,我就跪在殿外,还是不断乞求。那时刚刚冬去春来,天气还是无比冷冽,我被冷风一吹,就开始无休止的咳嗽,可换来的,仍然只有晋君的不予理会。我忽然有些后悔了,我少时求学问道,落下寒疾,又因为来到稷下烧毁平生所做,如此这般,究竟是为了什么?

那日鹿吴山上的雪,将我的双眼遮住,直到今天。

(陆)

晋君最终还是发兵秦国了,后来,不出数月,兵败如山倒。稚渠从来没有打算让位,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他那样的人,只要让他得到一点机会,便会死咬不放,又怎会舍得从王位上下来。

最后的结果,是稚渠率军征战,东引泗水,淹了晋国四十五万大军,还反占了晋国东傩,阗鬆两座城池。得知这个消息时,晋君好像一下子老了十多岁,整个人都瘫倒在了王座之上。

他再召见我,已是十日之后了。我被宫人引入内殿,殿中只有晋君一人。他跪坐在棋盘前,看着满盘的棋子,不住地摇头叹气。

“故信庸庸之论,破金石之策,袭当世之操,失高明之徳啊!”

我走上前,跪在他的身侧向他行礼,抬头时,却看见他满头的白发。

“寡人,悔之晚矣!”他又哀叹了一声,才将目光转向我,递给我一封信纸。我接过,上面并不是晋国的字样,而是秦国的,是稚渠的来信。

他在信中承诺,可以归还晋国那两座城池,且三年之内绝不兵戈相向,但条件是,要晋君将我这个关中才子全须全尾的送到秦国,送到郢都。我难以置信地看着晋君,他也转过头来看着我,又叹了一句:“秦稚渠,贤才也!”

“那王上可是想好了?”

他扯过我的手,浑浊的双眸霎时老泪纵横:“孩子,是我对你不起啊。当日你劝我莫要轻举妄动时我没有听你的,现在却要你来偿还我的恶果啊。但即便如此,老夫还是有个不情之请,当日策问死时,曾拉着寡人的手交代,说徒错此人,乃有倾世之才也,若不为用,则必杀之!可是孩子,你也在我眼底长了这么多年,我怎舍得杀你?可如今,如今我却要寡廉鲜耻地恃恩挟报,你就看在我当日留你一命的份上,答应我一件事,你日后到了秦国,莫要为那秦人稚渠所用!”

我定定地听完这一切,良久,才看着问了一句:“王上,您以为,这真的是我可以选择的吗?”

我的一切,从来都由不得我选择。他对我的这般要求,也无疑是要我去送死。

更何况,便是我真的一身傲骨,宁死不屈。以晋国如今的状况,也怕是朝不保夕了。

“那你来稷下许多年,是否知道,你的师父季子也从鹿吴山上下来了。”晋君见我没有断然答应,便又从手中拿出一封书信,是季子的字迹,“也是在策问驾鹤不久,他料到了策问会逼我杀你,所以为了你的性命,自囚于别宫,若有朝一日你归顺他国,首先没命的,便是季子。”

恩威并施,一向是王上最拿手的把戏。

我回过神,似是想求证一般,疯了似的往外跑,跑去别宫,那里重兵守卫,隔着凛冽寒光,我还是看到了被幽禁在此的季子,他手持着书卷,发间好似又添了几缕银丝。

时至今日,我再无颜面见他。

踏上去往秦国的马车时,稷下罕见的下了一场大雨,我望着那垂落的银丝,才恍惚发觉,原来惊蛰已至,万物复苏。后来,我再回想起这一天时,总是后知后觉地发现,这一天,也是稚渠给我的新生。

我在马车里不停地回望,那渐行渐远的都城,终究只存在于我的回忆里了。

抵达郢都之后,稚渠亲自从驿站将我接回,带着我到了秦国的皇宫。我也随着他踏进了那个肃穆庄严的殿宇,这里与晋国分别太大,色调大多以黑为主,让人一眼望去便心生敬畏。而稚渠,他也换上了黑色的绣金龙袍,成了秦地最高贵的王上。

将我安置好后,他便兴奋地向我诉说着他的打算,说从此以后一定若有我的辅佐,秦国一定会万代永昌。我看着他,一直沉默不语。

他发觉出了我的不对,转头看向我,眯起眼睛问:“先生可是有什么想要问孤的?”

我跪坐在案前,看向对面的他,问出了我的疑问:“稚楚君,是如何亡故的?”

稚渠的眼底闪过一丝惊讶,像是没料想到我会问这个问题,但他还是回答了我,“我原以为你会问,为何千方百计地把你接来秦国呢。你猜的不错,是我做的,是我杀了兄长。”

我不可置信地问道:“何至于此啊?”

“因为他碍了我的路。”稚渠说,眼底似有悲怆,但更多的是决绝,“有兄长在,我永远也实现不了我的冀望。兄长是骁勇善战,可他终究只是个帅才,做不了帝王,他一昧地征战,扩张土地,可却不知如何治理,造成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先生不是也看出来了吗,秦国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孤可以,孤能做到,而且孤要做的,是天下之主,这条路上,总会有人牺牲,总会有鲜血。”

“即便是从小待你如父如母的兄长,你也在所不惜吗?”

他坚定地看着我:“在所不惜。”

我摇了摇头,“徒错对王上的青眼感激不尽,但我为晋人,恕难为您所用。”

“先生,你难道也只是想在晋国那区区方寸之地委身吗,你胸中既有如此抱负,我当为武王,你即是姜尚,先生,江流激荡,舟行此处,何不渡为啊?”

晋国是我的母国,季子是我的师父,对于稚渠的知遇之恩,我何以为报?

“先生,你可知,孤这渠字何来?孤原本名为稚祇,取这渠字,便是希望以我为渠,迎四方门客。”他说道,站起身睥睨着我,“先生,孤会等来您答应孤的那天的。”

后来他每日都来我这里,不是批阅奏章,便是同我下棋,直至有一天,他将我接出皇宫。那辆马车并不华丽,甚至稍显破旧,驾车的也不过是一个老仆,马车驶出皇宫,稚渠对我道:“秦国向来风景相宜,先生何妨一看?”

我听他的话向外看去,这一路上风景确实好看,但我看到更多的,是路边的乞儿,是横尸的饿殍。马车驶过一个老妪身边时,我实在忍不住叫驾车的老仆停了下来,走下马车,将腰间的环佩解下递给她。

稚渠不知何时也下来了,站在我身后冷冷地看着,我转过身,正对上他平静的眼神。

“先生,这种情况您看的还少吗?”稚渠道,“在您的晋国,怕是比我这大秦还要多吧。”

我知道,我怎能不知?

马车又开始行驶,我还是向外眺望着,直到到了郊外,到了当日的射鹿台才停了下来。老仆退守到一旁,只留我和稚渠二人。他同我拾阶而上,在射鹿台上远眺着,“先生,你今日既愿以环佩救一人,为何不愿救天下的苍生黎民?”

我哑口无言,这时,竟不知我的这一身才学,于我而言究竟是福是祸?我当然想,可这里是大秦啊,可我那师父还被困在别宫啊,可我还答应了那晋君,要还他不杀之恩,难道为了我的冀望,全都要背弃了吗?

不,这不只是我的冀望,也是天下的苍生。

我虽拜季子为师,可在此之前,那些仁义礼教也早已浸染了我的耳目。我自放不下一个读书人的倨傲,想要同稚渠扭转乾坤,改变这乱世,想要造福桑梓,后世流芳。可我同样无法放下一个读书人的清高,我焉能将季子置于滚水之上,焉能成为一个背信弃义的小人,焉能让我的母国深陷险地?我知道,我不如他果决,我既拿不起,也放不下。

稚渠步步紧逼:“先生,总会有人的,总会有人来寂灭这割裂的乱世的,你有济世之才,孤有治世之能,那个人,为何不能是你我?”

我看着他,想必我的眼中此时亦是凄惶一片,终究,我摇了摇头,往后踉跄了两步:“王上,求您……求您赐徒错一死!”

我看清他眼底升起的失望,他却仍没有逼迫我,只是叹了一句:“回去吧。”

到底是我负了稚渠,是我对不起他的知遇之恩。

(柒)

郢都也下起了大雨,连绵不绝的,像极了关中。在这样大雨如注的天气里,我收到了来自稷下的信,是季子给我的,季子死了。

饮鸩自尽,好解我后顾之忧。

我看着老师那熟悉的字迹,除却他亡故的消息,便只余一首小词。

风悲兮马鸣,路悲兮人行。山悲兮我停,我悲兮子宁。

我明白,我身上所背负着的,不止是我自己,还有他,那也是他的夙愿。那夜,我找到稚渠,将一切缘由告知于他,我跪下向他叩首,言道:“错,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尔,能得王上相知相许,此生无以为报,无以为憾,惟愿倾尽错平生所学,以效王上!”

他扶起我,声音都在颤抖,我知道,我们二人这为这夙愿,早已割肉剔骨,他弑兄登位,我背信弃义,我们两个或许会遗臭万年,可那又如何,我和他此番,功在当代,泽被千秋。

那夜过后,我不再是关中徒错,而是秦国卫错,卫,是秦国的大姓,也是精卫填海的卫。

那年惊蛰的雨下了许久,蛰伏多年的生物一朝破土,万物复苏。

后来如何了呢?后来,那青袍如草,白马如练的日子已经远去了,我与稚渠都不再年轻,他统率七国,贵为天子,连同我的母国,连同晋国。我那远在关中的父亲听闻我已高坐秦国相首之位,被我气吐了血,卧榻西去,死之前口中还在不断重复着四个字,悔不当初,悔不当初啊。我悔吗,在那阴冷的牢狱里,稚渠又问起了我这个问题。

如今,他为帝王,我为囚徒。

我再次向他叩首:“臣,何以悔之?”

那年,我站在他的身侧,看着各国的君王匍匐在他的脚下,不住地想,千古一帝也不过如此了吧。我为秦国修订法度,约束群臣,让百姓朝有所得,暮有所归,我实现了我的夙愿。

可这还不够,藩王割据,封君各占一方,这种陋习已经沿袭百年,这便是隐患。我怎能让稚渠辛苦合并的天下,再次割裂呢?

于是在他上朝时,我毅然上表,请求废除藩王封君的制度,让一州一乡,一郡一县全都登记造册,上下相衔。废除所谓的分封,让那些有封地的贵族只得食邑,不掌实权。一颗石激起千层浪,反对我的声音层出不穷,甚至有激进者,当场对我斥骂。但同时,支持我的也不在少数,那些士族,那些学子,门客。

这一次,稚渠没有再像往常一样对我说:“卿自决之。”

他犹豫了,这样无疑是和所有的贵族相抗衡,这样的我,焉能在他的庇护下苟延残喘?那夜,我找到他,以死相谏,稚渠深深地看着我,他当然知道这分封的弊端,也想剔除这块毒瘤,可是这条路,道阻且长。

可在我的力劝之下他还是同意了,那些被召回京的贵族皆将我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一些腐儒也拿什么礼崩乐坏背离祖制指责我。可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我相信,这是我的宿命。

少日出门,便又看到有一老者在我府前席地而坐,身旁围了一圈他的学生,他坐在中间,在我的府前痛骂着我,仿佛只有这样方能彰显他的气节,他的风骨。

小厮小心翼翼看着我的脸色,问了一句:“大人,要不要派人将他们赶走?”

“不必了,”我淡笑了一下,又忍不住咳嗽了两声,“让人杀了吧。”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些碍了我路的腐儒,我同样会清扫。

我在门前立木,将老者尸体悬挂而上,如我所料,天下大怒,甚至有些人打着清君侧的名号起兵谋反,稚渠无奈,只有将我下狱来平息众怒。

在那阴冷的狱中,我看着如今的稚渠,他仿佛更瘦了,也黑了许多,而我又何尝不是呢,这些年,我已饮惯了秦国的烈酒,也已说惯了秦语,唱惯了秦歌,我已为这大秦,倾尽一生。稚渠问我:“为何杀那老儒,若非如此,那些人又怎会……怎会将你逼上绝路?”

我笑了笑:“那些反叛的封君,很多已被镇压放逐了是吗?若非如此,新政的推行也不会这么快,陛下,我老了,我没有多长时间了,秦有今日之盛景,乃是吾与陛下多年来拔雪寻春,烧灯续昼,难道陛下想要重蹈当年田氏取齐,三家分晋之覆辙吗?我不能看着那些蛀虫蚕食我大秦之伟业,我要为大秦扫清一切障碍。”

二十年前温和的我,是绝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的,这些年,我越来越像稚渠了。倒是稚渠,反倒变得和我一样心软。“可是卫错,既如此,便只有以你之性命平定诸公之怒火!”

我抬起头看着他的双目,平静地开口:“既履危亡之运,必有去故之悲。当日陛下许臣宏图一展,臣也愿以精卫填海之心效忠陛下。臣此一生,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若无陛下知遇之恩,也不过潦草而过,困顿而终。臣之旧疾,早已药石无医,如今既能以臣此贱命换大秦万代千秋,此生何憾啊!愿陛下,赐臣一死,以息众怒!”

我等不到了,我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身体,早已是行将就木,我等不到大秦徐徐图之的那一天,便只好用我的性命为其铺就一条坦途。

夜色流转,更长漏永,时不我待。

饮下鸩酒的那一刻,我还是不自觉地回想起了从前,我乘风雪上鹿吴,又于寒夜焚诗书,可是幸好,上天让我遇到了稚渠,让我这一身才学,得有所依。

结草衔环,何足以报?

阖上双眼之前,我仿佛听见了稚渠沙哑着嗓音在我耳边低吟浅唱,他不会什么歌,唯一会的,便只有那首: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

惊蛰的雨还在不停地下,春雷响彻寰宇,又是一年新春好,又是一年万物复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