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谢惜十二岁。
谢家是这上京城里最显赫的元勋显贵,谢惜自幼便过的是金堆玉围的豪奢生活。
但她倒不似别的高门女儿那样娇气。
虽谢家到这一代,只剩下二房一门从军,但无论哪房子弟,却仍旧自幼学习武艺。如此开国十二年,谢氏一门仍旧保有将门虎气。
谢惜用九节鞭最好,挨打多了,比别的姑娘家都皮实。
谢惜武艺好,却也爱美。京城高门的贵女之间,时兴什么样的衣裳头面样式,她总能赶在最前头,所以虽然年纪小,仍处处受各家兄姊们的夸赞。
那时候,同龄的姑娘家,属她风头最盛,最招人喜欢。
所以那时候,各家都说,杨八郎最是好福气。
杨简虚长她三岁,那时已是十分高挑的个子,眉眼长开之后疏阔清举,面目又英俊,是个十分意气的少年郎。
他自也是年轻一代里优秀的儿郎,岁数再长大些,只怕比他那些兄长都有出息。
只是每每听到这话,他都笑得十分开心,直接了当地接口:“能娶十一娘,自然是我的好福气。”
杨简不傲才学,不傲武艺,不傲家世,不傲相貌,偏偏傲于与谢惜早早定下婚约,青梅竹马长到今日。
谢惜是个俗人,喜欢杨简这样明目张胆的偏爱,喜欢杨简偏爱她带来的虚荣。
最关键的是,她的确喜欢杨简。
谢惜每日练武,每日习书,每日至少要与杨简见上一面。
那时候的杨简,虽还是个不必肩负责任的小公子,却也要跟随兄长出去交际。杨家有兄长是太子伴读,杨简偶尔也去东宫。太子欣赏他,常点名叫他一起。
许是觉得很久没有带谢惜出去玩,杨简那日特地在东宫告了假,回来约她次日上山去。
谢惜不在乎山上景色好不好看,但那日仍然满脸开心地答应了。
那是个春日的黄昏,暮色温柔,清风徐徐。杨简看见她笑,自己也轻松了些,拍了拍她的肩头,叮嘱她晚上早些睡,明早他来接她。
第二日来的不是杨简。
却是杨简的大兄杨策。
他穿着官服,手里拿着圣旨,腰间挎着佩刀,拦住了身后的官兵,命亲卫上前叩门。
他以一种来拜访世交长辈的礼貌姿态走进了谢家的大门。
杨策恭恭谨谨地将圣旨递给了谢夫人,这才道:“伯母,定谋冒犯了。”
谢惜不知这算不算是杨家大兄最后的善意,但他这一举动,确实拖缓了官兵抄家的速度,也给了母亲时间。
她身边的于妈妈冲到后院,把谢惜刚穿上的骑装脱了下来。
谢惜的侍女秀书,是这位于妈妈的女儿,见到于妈妈满脸的慌张,还并不明白为什么。
但于妈妈没有多说,直接将秀书的外衣脱了下来给谢惜穿上,一边让谢惜把头上的钗环都取下来,一边又让秀书穿上谢惜的衣服。
她拉着两个人的手跑出来,迎面遇到官兵。
于妈妈一点犹豫都没有,把谢惜一把推进仆从堆里,而后紧紧抱住秀书喊道:“你们这些兵油子!竖子!不许碰我家姑娘!”
谢惜一步没站稳,被身边的奶娘扶了一把,听见于妈妈这话,奶娘立刻对着谢惜的背一顿好打,将她按到了侍女和仆妇的后面。
一边打还一边骂:“蠢货!怎么不知道带你家姑娘从后面跑!”
她从地上抹了一把灰,抹到谢惜的脸上,深深地看了她一眼,转身扑过去和于妈妈一起抱住了秀书。
她狠狠推开那些士兵:“反了,反了,我家姑娘也是你们能推的!”
那士兵恶狠狠地把奶娘推到地上,骂道:“呸,老泼妇!你谢家才是反了,陛下下令要抄谢府,你不想死就老实点!”
秀书似乎是吓到了,但是听到这话,仿佛是突然冷静了下来。
她用一种异常坚定的口吻道:“圣旨可让你推搡伤人?我是谢家十一娘,我在此处,难道我的仆从会跑吗?”
秀书自小跟着谢惜读书练武,见惯了世面,此刻板着脸,竟平白生出三分威严。
那士兵啐了一声,推开她们进屋去了。
谢府此刻已被团团包围,院子里的人逃不出去,被兵士们一起押到前院。
谢夫人稳稳地站在前院正中,面上一点慌乱和惧色都没有,反倒是杨策,垂首低目,侧身站在她斜对面。
不像是来抄家的武官。
倒像是来被长辈训斥的小辈。
听见众人脚步声,二人一齐回头看了过来,谢夫人见到秀书,一眼便明白怎么回事,秀书直接开口道:“母亲!”
谢家百年望族,此时堆了乌压压的一群仆从,杨策快速扫了一眼,没看见谢惜。
而后他道:“放谢姑娘过来。”
杨策这句话坐实了秀书的身份。
谢夫人将秀书的手握在手里,颤抖着轻轻拍了拍,目光又移到人群前,看见于妈妈对她点了点头。
谢夫人的手在抖,秀书感觉到了,反过来拍了拍谢夫人的肩。
“母亲,十一娘在呢,不怕。”
谢府成年的郎君,要么在战场上,要么在朝堂上,此刻要么死,要么下狱,也等不到他们回来。
如今将主子聚齐,也不过是群女流幼子。
四房主母站在一起,未有惧色。
几个幼小郎君,满面怒色,却不见哭泣。
另还有两个没出阁的姑娘,此刻扶着各自的母亲,脊背挺直。
谢夫人长长舒了一口气,问杨策:“杨大人,不知要将我们押去何处,请带路罢。”
她不必在这里等着官兵汇报。
谢家百年门楣,便是抄家,一时也是抄不完的。
杨策沉默了一瞬,恭恭谨谨对各位长辈拱手弯腰,行了一礼,而后侧身让路,伸手请谢夫人先行。
谢夫人侧目看了他一眼:“我家六娘,嫁与了你家三郎,你还记得吗?”
杨策回答道:“三郎夫妻今日在家中,不曾出门。”
谢夫人彻底放心,跨出了大门。
那是谢惜最后一次见到自己的家人。彼时她想冲出人群,被奶娘捂着嘴,狠狠地按在地上。奶娘并不壮硕,此刻却用尽了最大的力量,竟将她一个习武的年轻姑娘狠狠制住。
他们这些下人的命轻贱,不必斩首,被挨个点名对了簿子,就拉到了街口发卖。
奶娘抱着她,说她是自己的孩子,要买便要一起买走,可是人牙子哪里会听?
于是谢惜最后登上南渡的大船时,是自己一个人。
她头发乱成一团,却仍从发间看到了那些人牙子打量自己的眼神,当晚,她默不作声地将指甲咬豁,把自己的脸挠了个稀烂。
第二日,又将一贯吃不了的花生粥,喝了整整一碗。
她年轻,却丑陋,满身红疹,这才保住了清白。但因为难卖,又险些丢命。
谢惜病得去了半条命,硬撑着爬起来,扛着沙包走了许多步,同买家说自己有劲。
最后,常州的一个富户将她买了回去,当作了粗使丫头。
那富户的夫人病弱,每日都要喝药,她便被派遣每日去药铺抓药。
药铺的老板也看诊,身边带着个小徒弟,见她可怜,叫小徒弟拿她练手试药,时间久了,竟真把反复发作的红疹和脸上溃烂的伤口治了个七七八八。
富户的儿子是个纨绔,注意到她伤好之后有几分姿色,便打起了她的注意。
谢惜厌恶的不行,推拒几次,软硬兼施,毫无作用。好在夫人偏听偏信,认定是她勾得自己儿子神魂颠倒,很快就又叫人将她卖了出去。
这一次,谢惜突然想,不能这样了。
卖到哪里都一样,日子只有越糟,没有越好。那么多人护着她活下来,不是为了让她不知哪日死在哪处。
她得好好活下来才行。
谢惜辗转过很多地方,用过很多计谋,自己跑过,也主动被人卖过,一张身契历经波折,中间还重新办了几回,到最后,终于在疏失和波折之下,撇清了罪臣家奴的身份。
虽仍是奴籍,却好办多了。
大昭贸易繁荣,各地都有赶赴上京的商队,她聪明玲珑,多的是办法。
繁记的二当家南下做生意,瞧见她敏锐聪明,颇懂衣料锦缎之物,账目也算得又快又准,问她愿不愿意来帮自己的忙。
这就是她等到的机会。
她从上京到常州,用了七天。
她回到上京,足足用了七年。
这位二当家是个善心人,说繁记没有奴籍,所有雇佣的伙计都是良民,也除去了谢惜的奴籍,给她换成良籍。
那个时候,她奴籍上的名字,已经几经辗转,改成了明玉。
二当家说这名不好,给她改作了鸣玉。
她早过了逢人遇事都挑三拣四的年纪,欣然接受了这个名字,来到云裳坊做个普通的制衣绣娘,给京城官眷制作衣裳。
京城妇人们的穿衣风向一天一变,好在她打小就是感知此道的翘楚,很快就摸清了门道,得了张夫人的青眼。
日日不歇,夜夜熬油。她辛苦了整整一年,终于也熟识了些有头有脸的京城官眷。
她长大了,脸上溃烂又愈合,如今能皮肤平整已是难得,有些浅疤,拿些脂粉倒也能遮掉,不怕冒犯到这些胆小的官眷。
她先前还挨过打,鼻梁断过,如今反生得高直,与从前那精巧的小翘鼻不大一样了。
如今,这城里已没有能认出她是谢惜的人。
周鸣玉回到云裳坊,将张浮碧的舞裙取了出来,铺在绣架上,巧手叠了几折,又用炭笔轻轻画了几道,便上手裁剪。
她特地取了水白色的料子,又取了几种丝线,混合起来绣制,费了七八个日夜,最后衣裳补好,裙摆仿佛是天晴月白下的浅墨山水,动起来流波滟滟,仿佛清风掠水,月色轻晃。
周鸣玉十分满意,亲自叠好放进箱子,连着张浮碧另一身裙子,收好送去张家。
张浮碧看见舞裙,满面喜色:“母亲前几日还来检查我舞艺,怕我在端王妃面前表现不好,反冒犯了人家。我留心着插话,才没叫她问到这裙子。今日裙子补好,我可不怕了。”
周鸣玉笑道:“听说端王夫妇好闲游,好热闹,平易近人。三姑娘是小辈,留心献艺是好事,岂会被王妃怪罪?”
张浮碧连忙道:“周姐姐,缝补这舞裙,是为了应对我母亲。她前些日子找你给我制的那件新衣,你可别做得太漂亮了。”
周鸣玉故作疑惑:“怎么说?”
张浮碧道:“我听闻那位端王妃,每日闲得无事,在封地时就喜欢给小辈做媒。我如今十五还不到,不想嫁人,怎好在她面前出风头?”
周鸣玉口中道:“知道了。”
心里却道:那可不行。
她不仅要做得好看,还要叫张家的女眷都出尽风头。
她非要叫这位印象里一直引领京城时尚风向的端王妃一眼就注意到不可。
端王世子未随父母前往封地之前,曾做过太子伴读。此番端王夫妇回京,宴请众人,他的同窗没有不到之理。
那位如今官拜从三品大理寺卿的杨家大郎杨策,不会与他毫无往来。
她若不攀上端王妃这位命妇,如何能再接触到这些勋贵之家?如何能好好瞧瞧这些杨家儿郎,如今都过着什么日子?
若不如此,她怎好将这些骗子一个一个拉下水来,好好偿还她谢家满门的血债?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第 2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