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锦衣辅国 > 第276章 边墙3

锦衣辅国 第276章 边墙3

作者:岁在丁巳的鱼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2-02-17 11:14:30 来源:转码展示1

正所谓,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审时度势,谋定而后动,则天下无不可为之事也!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越是这等时刻,越是考验一个人的气度与底蕴。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遇险境而惊慌失措,处逆境而怨天尤人,遭危难而自暴自弃,这样的人,岂会有所成就?

“对了,”张璟有些生硬的转移话题,“令师仍在辽东?”

水静居士闻言,脸上有些无奈,摇头苦笑,“倒是让都督笑话了,家师此时仍在辽东,贫道劝告数次,皆是无功而返。”

张璟闻言,也不知该说什么才好了,水静居士的这位师父,还真是闲云野鹤,居无定所,都一把年纪了,还是这么四处漂泊,也不知都忙活些什么。

辽东乃是军镇,几乎全是军户,百姓极少,在那种地方传道,无疑是难上加难。

不过,这是水静居士的私事,张璟倒也不好多说什么。

“明日就是除夕了,”张璟有些惆怅,所谓除夕,旧岁至此夕而除,次日即新岁,故称,若是在京师的话,张璟除夕的一大早就要去祠堂祭祖了,然而此时身在边镇,却是没这个条件,只能摆放先人排位,意思一下了。

本朝太祖于应天府建了祭祀自己祖上四代的太庙,自此,国朝上至官员,下至百姓,祭祀自己的四代先祖。

至于守岁,这个习俗也是早已有之,晋周处《风土记》言:“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可见早在东晋时期,就有守岁的习俗了。

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平日还不如何,到了这个时候,张璟真是抓心挠肺的思念远在京师的母亲、妻子何妹妹以及薛彦君、萍儿、佳儿等人,当然还有李锋、齐亮等虽是下属,却是并肩战斗的战友。当然还有袁彬这位尊长。

往年,除夕、春节这两天是小慧儿最开心的两天,有新衣,有好吃的,还有压岁钱。如今家里条件越来越好,自己这个哥哥却不能陪着小慧儿一起守岁了。

母亲今年虽然才三十九岁,但这个时代不论是生活水平、还是医疗水平都还差得远,如今虽说家里的生活条件大有提升,除了自己这个儿子不能膝前尽孝之外,倒也没其他烦恼之处。但说句大逆不道的话,自己远在延绥,万一母亲有个闪失,自己回都回不去。

惆怅归惆怅,无奈归无奈,但如果重来一次,张璟还是会选择仗义执言,不为其他,只是个人原因,不想于少保这等于人民、于国家、于民族有不世之功的民族英雄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罢了。

仅此而已。

可以看作是张璟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坚持,正如于少保所说,要留清白在人间。

水静居士敏感的发现了张璟的怅惘,也知道他为何如此,但还能怎么办?张璟这等流官可比不得卫所里的世官,整个家族几乎都在一起,白天正常上值,晚上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

既然出镇地方,张璟就已经有了与家人暂时分别的觉悟,只是,遇上这么一个特殊的时刻,心里不免多想罢了。

水静居士从小便没了家人,虽然师父待她如亲人,但她师父经常不在身边,所以,此时却没有张璟那么多愁善感,无他,早就习惯了罢了。

对于水静居士这等身如飘萍的人而言,家人是个奢侈的词语,而且时过境迁,加之当时年幼,此时的她,已经记不清双亲的音容笑貌,只记得父亲和母亲相继病重时,握着自己的手,那恋恋不舍的目光。

虽然以往的记忆已经模糊,但深夜梦醒之时,双亲那饱含期盼与不舍的目光,午夜梦回之时,仿佛穿越了时空一般,犹在眼前。

张璟心细,从自己的情绪中脱离出来,立即便发现一向坚强、达观的水静居士目露愁思,唉,自己好歹还有家人陪伴,而水静居士幼失怙恃,师父也经常不在身边,定然是比自己更加愁苦。

“居士莫愁,”张璟伸手,握住了水静居士有些冰凉的素手,温声安慰道,“往者已往,来者亦可思矣,璟愿与居士共勉之。”

水静居士闻言,抬头望向张璟,眼波如水,温柔缱绻,一切已在不言之中。

林大娘正好端着茶送来,待看到二人情投意合的样子后,脸上不由露出欣慰的笑容,端着茶盘,蹑手蹑脚的离开了,年轻人的事儿,她这个老婆子就不掺和了。

转眼到了除夕这一天,张璟与榆林卫的一干将领开始给士卒们发放新衣以及饷银,过年嘛,辞旧迎新,当然得有点新气象,饷银之外,张璟做主,延绥镇的士兵,不论是卫所指挥、佥事,还是千户百户总旗小旗,还是普通士卒,每人二两银子的加饷,算是讨个彩头。

对于卫所的官员们而言,二两银子不算什么,但对于普通士卒而言,这二两银子或许就可以为妻子儿女做上一袭新衣。

一片感恩戴德之声自然是免不了的。

张璟心里也高兴,士卒用命,将帅一心,这是作为一名统帅最希望发生的事情,张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或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做的不够好,但总会慢慢改进,越来越好。

在士卒们一片感恩戴德的声音下,张璟回到总兵府,见了林疏桐后,张璟倒是初次见她做俗家打扮,不由一愣,漂亮是真漂亮。论容色妍丽,薛、林二人不相上下,饶是张璟后世见惯了各种精修图的眼,也仍有惊艳之感。

林疏桐今日已换了常服,上袄下裙,不再做道家打扮,少了一丝清冷,多了一丝光华,花钿绣袄,真是光彩照人,“既承君子不弃,妾身侍奉君前,再以道服示人,便是不尊了。”她这个所谓的居士,不过是为了方便的权宜之计罢了,如今得托良人,自然也就恢复原样了。

张璟点头,心里飘过一个词,不过,说了林疏桐也不懂,笑着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

惊艳之意一去,张璟马上就开始心疼自己刚刚花出去的六万多两银子了,嘴里不住的念叨:“六万多两银子啊!六万多两,要是都用在修筑边墙上,得修多长的边墙啊!”

林疏桐看得好笑,拉着他在一旁坐下,忍不住笑着安慰道:“都督何以做此态耶?士卒用命,熙熙然以効其力,乃为将者之根本也,今都督以货币结士卒之心,士卒必多为都督之用者矣。”

“姐姐此言甚是,”张璟叹气,“但修筑边墙,所费靡多,朝廷若不出钱,仅凭延绥一镇,钱将安出耶?”

“修筑边墙安边之要事,朝廷岂会坐视?都督不必担忧,况有中丞与都督联名上书,朝廷必不能等闲视之。”林疏桐劝道。

“但愿如此,”张璟笑道,“今日是除夕,我去看看方、崔等几位先生,几位先生因我之故,而不能与家人团聚,皆我之过矣。”

林疏桐点点头,“都督去看看也好,不过,几位先生既应都督之请,便已将家事放下,甘附都督之骥尾。”

“话虽如此,还是得去看看,今晚让厨房多做几个菜,酒也敞开了,让几位先生好好放松一番。”张璟起身,一边往外走,一边说道。

以方言为首的幕僚也拿了张璟送来的红包,算是意外之喜,在一片“见过都督”、“见过东翁”的问候声中,张璟抱了抱拳,“有劳各位,有劳各位,这一年多蒙各位支持,本镇事务并无疏漏之处,士卒用命,民心安定,皆诸位之功也。”

跟幕僚们聊了几句后,张璟告辞,幕僚们自然有自己的庆祝方式,张璟在这儿,他们反而不自在,所以,说了几句后,张璟便离开了,反正今晚好酒好菜都管够,也足够他们乐呵了。

此时天色已经黑了下来,去年的这个时候,他正在衙门当值,前年的这个时候,他则在街上巡街。再往前,就是未曾入职的时候了,也就那个时候,才能够一家人坐在一起,团团圆圆的,虽然那时日子苦一点,但一家人至少可以安安稳稳的在一起,日子虽苦,也无甚盼头,但就是觉得不一样,起码不像现在这般,冷冷清清的。

现在日子倒是不苦了,但其中的钩心斗角、波谲云诡,又岂能一言而道尽?其中的凶险,不足为外人道也!

回到自己的东院,林疏桐在林大娘的指导下,亲自下厨,整治了一桌酒菜,她厨艺一般,整治几样小菜还行,这等大席面就力不从心了,但心意在这儿呢。再者张璟也不是个挑嘴的,有的吃就行,某些人那种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做派,他反而不习惯。

他本来就是小门小户出来的,世家豪族的钟鸣鼎食,他缺乏这样的底蕴,而爆发户的铺张靡费,他又过不去心里那道坎儿。

所以有口吃的就不错了,根本没那么多讲究。

第二天是元旦,先秦时期叫“上元”、“元日”、“改岁”、“献岁”等等;两汉时期则称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时期又叫做“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唐宋元明时期,称为“元旦”、“元日”、“岁日”、“新正”、“新元”等。

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元旦,是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新中国的时候,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所以,此时的元旦,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前宋大政治家王荆公的《元日》诗作,可以说是写元旦的诗作中,最有名的一首了。

倒是王荆公诗中的“屠苏”有点意思,一般都解释成“屠苏酒”,这种解释是大众化的、最为广泛的解释了;但似乎也有人说,应该把这里的“屠苏”译为代表家园、房屋的“草舍”才符合诗人的原意。

其实译作什么都一样,这首诗如果只看表象,不外是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万象更新、一元复始的景象。但结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就让人不免多有联想了。

本诗作于王荆公初拜相而变法时。熙宁二年,王荆公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这年新年,王荆公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要说本诗没有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凝聚其中,似乎也是说不过去的。

我们虽然厌烦做阅读理解,比如“我家门前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非得附会出各种各样的内涵意象之类的,倒是大可不必。当年鲁迅先生写这篇《秋夜》的时候,不过是受了挫折后的颓唐罢了,至于有多少内蕴,不至于。

算了,不扯了,又扯远了……

张璟与林疏桐虽未及于乱,却也彼此心照,因此,简单的一餐饭,却是吃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对于林疏桐而言,是终于有了依靠的安定;对于张璟而言,却是难得的闲暇时光。

过了今夜,虽说有几日假期,但榆林处于前线,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鞑贼来南侵怎么办?所以,该戒备还是需要戒备的,没有轮值的士卒可以不用操练,过几天难得闲适的日子,但戍守的士卒却轻松不起来。

张璟这个总兵官,虽不需要身先士卒,但也不能心安理得的啥事都不管了,起码得巡视一番,让士卒们知道,咱们这些当官的,可也不是尸位素餐的。

这顿饭吃的只是个气氛罢了,张璟不善饮酒,林疏桐自然也不会劝酒,她给二人各自斟了一杯自酿的桂花酒。

张璟没多喝,她倒是因心里高兴而多喝了两杯,真是“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她平时都是端庄自持,张璟何时见过她此时的模样?所谓秀色可餐,不外如是,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