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锦衣辅国 > 第275章 边墙2(恭祝各位读者老爷除夕快乐!)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如何改变这一态势?

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但是,以张璟这点浅薄的阅历和官场经验,无法给出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改变一个国家的体制岂是那么好摸索的?这根本就不是一个人能够做成的事情。比如我党,那是用多少英雄的鲜血与生命,多少志士的聪慧与才智,几代人的艰难与挫折,才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特色道路。

况且,制度这东西,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比如卫所制,你能说大明太祖借鉴前朝的军屯,而创建的这套制度不行吗?至少在明初,这套制度还是行之有效的,问题出在后来者并没有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将之与时俱进罢了。

再加上执行的人出了问题,再优秀、完美的制度,也会变样的。

更何况张璟再厉害,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强如武侯,为报先帝知遇之恩,事必躬亲,把蜀国负在肩上,艰难前行,不也是天不假年,功败垂成,最后星落五丈原吗?正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到了后来,反而有某些别有用心者说丞相专权独断,不肯放权,不肯培养人才等等。我们这些普通人都知道的事情,难道才高如丞相者,会不知道?

会不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会不知道培养人才?这些人却不知道结合当时的大环境去观察、分析问题,在那个时代,知识被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所以,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个顶个的强悍,兼资文武,出将入相。

但是,若是想从平民中发现人才,不是说没有,概率实在太低了。平民连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何谈成才?

所以,丞相想要人才,就需要世家大族点头,心甘情愿的让自家子弟出仕。然而,问题又来了,益州士族本来对蜀汉王朝的认同度就低,加之他们压根就不支持丞相的北伐。所以,他们怎么可能让自家子弟出仕,为朝廷效力。

看看蜀汉的投降派是哪些人就知道了,对于益州人而言,谁做皇帝都一样,只要能够保证他们本身的利益不受损失就好。

荆州、元从的人才越来越少,东州人才也逐渐凋零,而益州本土的人才又不支持,能怎么办?

若是有时间,丞相自然可以先整合内部,可惜,丞相缺乏的恰恰就是时间。

为了先帝遗志,为了克复中原,丞相就只能事必躬亲,只能往死里使用元从系和荆州系、甚至是东州系的人。问题是这些人如无根之木,只会越来越少。而不像益州本地士族,扎根本土,根深蒂固,底蕴深厚。

我是亮粉,一说到丞相,话就多了,打住,说小张。

小张只是个普通人,没丞相的经天纬地之才,所以,做不了那么多事情,最多也只是力所能及而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张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他既没那个本事,更没那个必要。

到了那座山就唱那座山的歌,此时鞑贼是大明的祸患,那么张璟做的就是把这个祸患消除掉,至于其他的,张璟只能说尽力而为,为后人创造更好的条件,就算一时之间做不到,起码把这枚种子播种下去。

如果后人还是走了那条老路,那也是活该!活该你们不中用!路都替你们铺好了,你们不走,又能如何?可惜的是百姓跟着受苦,官僚们改换门庭,反正也不影响他们继续升官发财,或许这便是他们的底气之所在。

不论谁在位,治理国家,总是需要人的。至于名声?改朝换代而已,这些人有的是办法把自家洗的干干净净。

总兵府西院,前院是总兵府的幕僚们办公的地方,除了大厅是会客的地方之外,其余的房间都被分配了出去,平时一人一间,有公务需要大家聚在一起商讨,就会在大厅会面,倒也不错。

不论衣食住行,张璟都没亏待这些人。除了总兵府本来的属官之外,其余的幕僚肯来延绥这等苦寒之地就已经十分不错了,张璟若是再苛待,谁还愿意留下啊,去哪儿不比西北这等苦寒之地好?

张璟来到紧挨着大厅的一间屋子,推开门后,便笑呵呵的跟一个四十多岁的、文士打扮的中年男子打招呼,“方先生,边地苦寒,比不得江南的好风光,先生可还适应否?”

方言闻声,从满桌的文书中抬起头,见是张璟,连忙站起来,笑着拱手,“原来是东翁,一时不察,望东翁恕罪。”

张璟不以为意的摆摆手,“先生这话可就令某无地自容了,时间长了,先生就知道,某最烦那些繁文缛节。”

这位老先生是张楷为他介绍的,精通土木之学,不仅如此,还有举人功名,只不过这位老先生醉心于自己的研究,无意汲汲于功名,所以,并未应试,就是这个举人,也是被家里人念叨烦了,不得不考的。

相比于功名,方言更喜欢研究学问。张楷当年巡按福建时,与之相识,相交莫逆。张璟要修筑边墙,张楷便亲自手书一封,将这位老先生给千里迢迢的请了过来。

不得不说,这个时代的某些文人,颇具古之“士”风,老先生接到好友的信之后,二话不说,收拾了一下行囊,带着几个徒弟就来到了延绥。

仅凭这个,张璟就得对这位老先生礼敬有加,无他,尊重这位老先生的人格。更何况,这位可是有真本事的!

对于有知识的人,张璟当然要厚待,就算是千金市马骨,这个礼贤下士的样子,也得做出来。更何况比起那些只知功名富贵的所谓读书人,张璟更尊重这些有自己的追求、也能够潜心钻研自己的业务的科研人员。

埋头苦干的人总比那些夸夸其谈,汲汲于功名富贵的人更加值得尊重。

“明年开春便要修筑边墙,先生有以教我否?”张璟笑问道。

“只看舆图,只能观其大略,想要做出详细的规划,还需实地考察一番,”方言并未居功夸大,而是实事求是的说道,“待我研究完舆图之后,望东翁能派人随我一起,沿路勘察一番。”

张璟点头,这才是做事的样子,不过这位方先生年纪也不轻了,这一路奔波下来,他一个生龙活虎的年轻人都有些吃不住劲儿,更别说是这位老先生了,所以仍不知劝道。“先生此言虽是正理,但这一路上,路途遥远且不去说,但是路况极差,先生跋涉下来,怕是吃不消啊。”

“不若先生将弟子派出去,先生的弟子定然也是高才,做点勘察的事务,想必也是大材小用了。”张璟着实不想让这位老先生风餐露宿的,吃那个苦头,修筑边墙的规划可全在方言身上,万一这位老先生有个好歹,岂不是前功尽弃?

这是公。于私而言,老先生真的累病了,张璟也心中不安呀。

“这个……”方言沉吟了一番,“我的几个弟子倒是能够胜任,他们已经尽得我的真传,只是,不亲自去看看,总是不放心。”

“反正修筑的时候,先生也得实地指导,皆是再两相对照一番,料想也无大碍。”张璟劝道。

“再说,再说,”方言笑道,“我先看看东翁勘测的舆图,再作计较。”

见方言如此说,张璟便不再多说什么,要出去勘察,起码得上了二月,还有一个多月呢,现在还不急。

离开西院,张璟来到东院,水静居士这几日倒是难得的有了些许闲暇,一则张璟总兵府的幕僚已经整合完毕,不需要事事都让水静居士盯着了,二则延绥镇也上了正轨,不似之前,百废待兴,什么事儿都要操心。

张璟回来的时候,水静居士正在打谱,张璟发现,或许聪明人都偏爱围棋?他家里的几个人,妻子刘静怡、薛彦君,再加上水静居士,都爱对弈,哪怕没有对手,自己一个人,也以打谱为乐。

反观张璟,他对围棋不能说一窍不通,但也仅仅知道一点基础知识,让他与人对弈,别说水静居士这等高手,就是大大咧咧的萍儿,他都下不过,完全就没长这跟弦。

“打扰居士了,”张璟笑呵呵的坐到水静居士对面,丝毫都不见外,二人彼此间真没必要见外,且不说彼此间已经是完全绑定的关系,就说彼此间虽未明言,却彼此心知的那丝情意,也无需见外。

水静居士头也不抬,一手拈着棋子,眼睛紧紧盯着棋谱,应是在琢磨棋局的走势。

“居士,”张璟看了半晌,突然问道,“不知居士有没有听说过一副楹联,关于棋局的。”张璟也是突然有感而发,这也是他肚子里不多的墨水了,记得是莫愁湖的楹联,具体是谁写的,他可是半点都不记得了。

“何联?”水静居士依旧头也不抬,轻声问道。

“名利乃空谈,一场槐梦,试看棋局情形,问谁能胜?古今曾几日,半沼荷花,犹剩郁金香味,慰我莫愁。”

水静居士拈着棋子的手突然一顿,将棋子放进棋盒里后,闭目深思了一会,方才叹道:“此乃何人所作?贫道倒是首次听说。”

说罢,水静居士点点头,然后又摇了摇头,“过于消极了,岂不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乎?都督若已追亡逐北,功成名就,有此感慨,倒无不妥,”说着,水静居士抬起头,直视张璟,“都督此时正当建功立业之时,岂可如此暮气沉沉?”

“呵呵,”张璟干笑一声,“我也是偶尔听说,据说是应天府莫愁湖的楹联,怎么,居士不知么?”

“哦?”水静居士疑惑的眨眨眼睛,沉思了一会后,又摇了摇头,“莫愁之传说,多有流传,至今仍无定论,不过应天府莫愁湖所载之楹联,倒是未曾听说此联。”

张璟闻言,知道是自己闹了个乌龙,这阙楹联,此时应该尚未问世,当下也不好解释,只得说道,“或许是我记错了,居士也知道,我肚子里墨水有限,有所谬误,倒也难免嘛。”

他之所以记得这副楹联,倒不是因为此联多么文采斐然,这阙楹联其实有些雕琢,更如水静居士所言,暮气沉沉。但有一点,那种淡然的情绪,却是跃然纸上。前世的张璟只是一介平民,争权夺利的事儿与他毫无关联,粗茶淡饭也好,餐餐有肉也罢,不过是做好自己罢了。

远离纷争,笑看人生,做好自己的事情,有自由、有尊严的活着,就是一生。正因如此,对这副楹联,他也算是有感而发了。

然而现在则不行,他身为一镇总兵,本身荣辱则决定了无数人的生死前程,所以,这等消极的态度,最好还是不要有的。

“都督虽受一时之挫折,远离京师,然都督年刚弱冠,便已位极人臣,掌一镇之兵事,号令所出,三军莫敢不从,威势赫赫,有志丈夫,当如是也!”或许是怕张璟意志消沉,水静居士轻声劝道,“都督又何必拘泥于一时之得失?”

张璟点头,水静居士的好意,他自然心领,但他真没这个意思,不过是见水静居士在哪儿打谱,心有所感,突然想起之前的一副楹联罢了。

不想却被水静居士误认为自己有消沉之态,不过,事已至此,张璟倒也不好解释什么了,水静居士也是一番好意,也就是自己人,要是换了别人,谁管你怎么样呢。

若说对于自己此时的境遇,张璟毫不萦怀,那倒是有些夸张了,只是张璟倒也能够正确的认识眼下遇到的挫折。

人生不如意者,十有**,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天选之子,一辈子一帆风顺,毫无波澜。普通人总会遭遇困境,甚至是险境,总会面临危机,甚至是绝境。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尽量做到心如止水罢了,纵然遇到石破天惊的大事,就当作是对自己的考验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