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金石情录 > 第6章 第01章 : 一入藕花深处(05)

金石情录 第6章 第01章 : 一入藕花深处(05)

作者:虚室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5 08:30:18 来源:文学城

1-5

汴京城里尺地寸土与金同价。多数京官无法在京置宅,是以典房和租房者居多。不是自家私邸,自然也无人将钱用在捯饬修整上。而李格非的僦居“有竹堂”却被打理得一派幽胜。

位于经衢之西的“有竹堂”,面积不算轩敞,只有二进小院。李格非于元祐三年作太学学官时租得此宅,闲暇时便在南轩洼地栽种了数根竹子。此后经年,他离京外放,于今年初被召还回京,再租此宅时,南轩处已是新篁成片,直指云天了。

仲春时节,风轻水软,修竹砌傍的庭院翠色涟涟,呈出一派清新幽静之景,澹泊其中浑然可避车马喧嚣。

彼时李格非已下了朝,正入门走过石子漫的甬道。夕阳透过竹叶间隙斑驳错落地洒在他身上,一身绿色朝服竟似沐了斑竹的风雅。

管家忙迎上来道:“老爷辛苦了!您看,家里还需要再添置些什么?”

李格非道:“娘子来了,且听听她的意思吧。”

管家点头道是,又不胜感慨道:“这下可好了!老爷一家总算可团圆了。”

李格非脱下朝服换上了直裰,解颐道:“是啊~ 这么多年娘子她一人照顾儿女着实辛苦,也该让她自在一些了,迒儿定是长高了些,照儿……”

说到女儿他不由怔忡,默了片刻,问:“这两日可有信件?”

“有!” 管家马上想了起来,“今日上午来的,递夫说是从齐州寄来的。”

言罢,管家转身去书斋拿了信来。

李格非拆开了信件,信是女儿写给他的感恩谢书,自女儿六岁起,每年的花月初五,无论他人在何处都会收到女儿铭感五内的蓼莪诗。

花月初五,这个日子,他又如何能够忘记!

一张苍白的笑脸在他记忆深处悠然回转。

元丰七年丁卯初五,是女儿的诞日,亦是他与爱妻天人永隔之日。

想起故人来,他不由叹出了幽深低徊的一息。

“老爷,太平车都备好了。”

听到小厮禀告,他忙收敛了心思,“好,这就出发,去码头接人。”

广济河水自永顺门流向汴京外城,再由善利门东流济州,下接济水,因黄河泛滥,水道渐趋浅涩,运力也大减,不过元丰七年注了河水,又经过一番疏浚后水量即增。

一开春,官艘贾舶便在这条河上往来穿梭地热闹不歇。

夹河岸边的垂柳已是葱葱茏茏,青枝绿叶间飞燕唧唧喳喳地闹着春意,都门渡口为接风饯别之用已设了几处帐篷。

酉时将至,相逢别过的人已散尽,只剩寥寥几人零散地分坐在了两边。

临水席间坐着一青年,他垂眸望着手中的茶盏,似乎在等什么人,意态甚是聊赖。

忽然一阵风猝然扑面,再睁眼时他面前落下了一道人影。

“道甫,不好意思。有事耽搁,让你久等了。”

被唤作道甫的青年忙起身一礼,“哪里,任伯兄雁塔题名,愚弟都没去道贺,已是失了礼,今日上任定武,我不来相送就说不过去了。”

谢克家字任伯,今年中第。他面前的青年,是他姨表兄弟,当朝礼部侍郎赵挺之的仲子,名思诚,字道甫。

他二人年龄虽不相近,言语上却很投契。

“客舟出发还要等上一个时辰呢,来,坐下来陪我喝一杯。” 谢克家笑着向赵思诚道。

跟着谢克家的厮儿很是机灵,“小的这就去沽酒,佐酒的菜…… ”

“买只烧鹅来。” 吩咐了厮儿,谢克家转向赵思诚笑道:“我记得贤弟就好烧鹅这一口,春鹅秋雏,这时节鹅肉最是肥美。”

一炷香的工夫,厮儿沽来了一壶酒。

酒盏相碰,浊酒入肠,兄弟二人说起话来却清白如水。

“若我所料不差,那日你没来向我道贺,是在跟姨丈怄气呢吧…… ”

谢克家拍了拍赵思诚的肩头,开解道:“你也当理解,做父母的哪个不希望子孙功名在身。”

“我与家严这点龃龉,也瞒不过任伯兄。” 赵思泛起一抹苦笑道。

“家严一直对我去年没考解试大为不满,听说你及第了,莫名其妙朝我发了一通脾气,话里话外尽在讽刺我相形见绌,那日又刚好……”

他挠挠额头,道:“罢了,不说这些。”

烧鹅一端上来,谢克家便掰开了鹅腿,递到了赵思诚的盘子里。

“你素喜读书,论杂学未必比我少,可科举与学问终是别路,四姨父虽在诗赋上不减秦七黄九,不也因摒了王氏经学,弃了科举嘛,如今的科举,不专《三经新义》,便与及第无缘。”

天色将晚未晚,赵思诚的俊颜却黯沉了一色,“其实愚弟我不是因为被家严说了两句才闹情绪,我是不大想入仕,如今这官场实在不令人向往,就算我本人不在仕途,因家父,也不得不与知交保持距离。”

望着盏中如蚁尸般漂浮的渣滓,他郁然一叹。

“非在官场都尚且如此,入了是非渊薮之地,不知还能否做个寻常人。”

赵思诚口中的知交,谢克家也略知一二。姨父赵挺之于元祐年得到过宰相刘挚的提拔,姨母与刘夫人有同乡之谊,两家隔壁而住,门挨门,院接院的,简直亲如一家,刘挚的长子刘跂与赵家兄弟也亲如手足。

谢克家道:“听闻刘公被贬了,不知刘大郎眼下是何情形?”

“殃及于党争,他也随乃父去了新州。” 赵思诚恻然一叹,低声咕哝了句,“明摆的报复……”

谢克家转顾左右,见四下无人,问道:“同文馆那里倒也传出些轶闻,不过听你这口气,刘公此番是遭人陷害了?”

赵思诚垂眸半天不答,却问,“任伯兄可知元祐年的车盖亭诗案?”

“略知一二。” 谢克家饮下一口酒,幽幽道。

“先帝崩后,宣仁太后垂帘,朝中官员陆续换成了太后觉得可靠的旧党人,新党宰相蔡确被排挤出京后在车盖亭提了首诗,因内容涉嫌谋污东朝(宣仁皇太后),旋即就被贬到了岭南…… 政局一旦有变,首当其冲的必然是党魁。”

顿了一顿,他续道:“不过也是应了那句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话。当年新党得势,搞出个乌台诗案,让反对新法的苏东坡命悬一线,元祐年旧党陆续回朝,如法炮制出了车盖亭诗案,也算是对乌台诗案的现世报了。”

谢克家一面说着,思索着问道:“这…… 刘公被鞠狱可是与车盖亭诗案有关?”

赵思诚闷声一嗯,“说起来……”

话到关节处,他眉头一蹙,端起盏来一饮而尽,空盏落下,闻来他一声长叹。

“哎~ 皆因姑丈的一封信,刘大郎才跟着乃父蒙了难。”

谢克家闻言惊得半天没咬出一个字来,良久,他将上身向前倾了倾,追问道:“你是说邢大人参与了此事?”

邢大人——邢恕,正是赵挺之的妹夫,赵思诚的姑丈。

赵思诚悻悻然点了下头。

“那封信里是不是涉及到了官家?” 谢克家揣测着又问。

赵思诚低低道:“信是文及甫(太子太保文彦博之子)寄给姑丈的,信上说刘公欲图不轨,曾协助宣仁太后预谋废了今上,改立雍王为帝。”

“刘公作为旧党首臣,弄权是必然的,但是……” 谢克家手中端着的酒盏放了下来,眼中透着疑惑,徐徐摇首。

“图谋废帝,恐非属实。”

赵思诚应以一声哂笑,“自然是子虚乌有……哼,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如今的党争搞起人来是愈发没了底线。”

他自斟了一盏,仰首饮尽,酒盏重重落下,内心壅滞却不得排遣。

赵思诚默然不语,心里却是百转千回,意绪难平……

有些话就是面对关系笃厚的表兄亦是道不出口的,身为人子自然是要避亲者忌讳。

刘跂随乃父去新州的那日,他本要去相送,不料却被父亲断喝一声。

“这么大了,还不识时务?官场之内,势利所在,君子之交,不切实际,该割席时当割席。”

望着父亲铁青的脸,赵思诚忆起了多年前煌煌高堂里的煌煌之言。

“你们去了刘府,一定要遵刘府的向学家风,要向大郎多学多问,刘大郎学问人品可谓一流,人生得遇良师益友是件幸事,切莫错失良机……”

刘跂堪当一夸,器识弘旷,不仅精于易学,还懂金石,擅音律,更抚得一手好琴,性情也相当随和。

父亲怕他兄弟俩沉湎于清玩雅趣,只让他们读有益仕途经济的“正经书”,直到遇见了刘跂,始知学问不只在正经书上。

弟弟受其影响,更是迷上了金石。

他也从俗拙少年长成了略通雅道的青年,这些变化皆有赖于刘跂拳拳在心的引导。

他尤其爱看刘跂那带有鼓励意味的一笑,也不知这些年他有没有笑过……

赵思诚只觉心里堵得慌,正要举盏一饮而尽时,谢克家一把将盏夺了过去。

“欸~ 别这么喝!吃点佐酒菜。”

见赵思诚搛起一块肉送入了口中,谢克家满意地笑了笑。

赵思诚心头为之一暖。“看我,说是来为你饯行,却尽在这里发呆了。”

他提起注子,先为谢克家斟上一盏,又给自己满上了一盏。

“此去经年,不知何日能再见,愚弟,一祝表兄身体康健,二愿表兄仕途顺遂!”

二人相顾一笑,双双仰首饮下了盏中酒。

放下酒盏之际,赵思诚想到了弟弟,遂道:“德甫(赵明诚,字)原也是要来相送的,奈何他们太学院今日有仲月论试,脱不开身。”

谢克家笑道:“告诉他,我心领了。唉,他最近过得如何?”

“最近他比我还糟糕。”

“哦?……” 谢克家露出一丝讶然。“他怎么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