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金骨传奇 > 第30章 山中寻友

金骨传奇 第30章 山中寻友

作者:木杉557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11 13:15:14 来源:文学城

虎缶一行人在西牧住下,静待北砀山中子昭和甘盘的从人出山。虎缶叫牧尹告知西牧中所有牧人仆役,一旦见子昭或甘盘的从人出山,便即飞马来报。虎缶还不放心,叫虎负、邓斛和虎爪各带一奴,分三班守着出山之路,日还未出便出值守路,直到天色全黑才许下值归来。

自从那夜虎缶询问曾淇私情之事,这两日曾淇一大早便开始忙里忙外,前日更是从牧尹处借来木桶,讨来牛乳,带着女奴整日炮制乳酪,见了虎缶也不说话,虎缶出言询问便只是应答一声。至于虎负、邓斛和虎爪三人,除了守着出山之路静候子昭从人外,便是饲马饮马,或是坐在车边谈天饮酒,顺带看守车马及车上的贵重礼物。

在西牧静候三日,虎缶见曾淇犹如出水之蚌,撬不开嘴,自己一人在牧中东游西逛也早已厌倦,守着偌大的牧场和连绵不绝的青山,年轻好动的虎缶岂能安坐室中。抵达西牧第四日,虎缶一大清早便叫上虎爪,从牧中寻两匹骏马,背弓挎箭,骑着马去四处射猎了。

西牧临近河邑,周遭水土丰美,田庄村落不少,人口稠密,因而飞禽走兽稀少。虎缶在西牧附近射猎两日,只猎得飞雀和小兽若干,未得尽兴。于是虎缶射猎之地越来越远,除了进北砀山射猎之外,还驰马去数十里外的野鄙之地和大河河畔射猎,有两日追逐猎物奔驰太远,竟然来不及归西牧,便与虎爪宿在了外边田庄中的人家,倒也逍遥自在。

如此逍遥了几日,这日虎缶起身,看着枕边装有商王授予的错金铜节的木匣,记起自己尚身负王命,掐指一算,已经在西牧候了八日,也不见子昭从人下山。心道:河邑那邑长言说太子与贤者的从人少则二、三日,多则七、八日便会出山,如今已有八日,却不见一人从山中出来,西牧四周如此开阔,若是有人从山中出来,牧中这几十双眼睛岂能瞧不见?

想到此处,虎缶心中有些焦急,虽然王命凿凿,令其赴河东兆各都邑征兵募卒,王命中并未限定覆命的时间,但迁延太久也不成话。更何况出殷都已近十日,虎缶一行人还在与王命全不相干的河西兆,御史身负王命,却在距离殷都百余里的地方整日安坐休憩、驰马射猎,若让都中的重臣史官得知,参奏到大王那里,少说也是轻慢君命的罪过了。

曾淇已经连日不来伺候更衣洗漱,虎缶也不愿叫那粗手粗脚的女奴来伺候,自己穿衣着裳,套好深衣,随便洗涮一下,便出门寻西牧牧尹去了。

虎缶一行人鸠占鹊巢,牧尹这些日子挤在牧人房中,整夜在磨牙鼾声中不得安眠,大清早尚在衾中酣睡补觉,反正牧正赴殷都公干,牧尹便是西牧话事之人,无人敢搅扰他的清梦。

当然,外来的虎缶敢扰牧尹之梦。虎缶将牧尹唤起,询问子昭与甘盘的从人何时出山。牧尹睡眼惺忪,披上深衣言说月前方见攸几与羊井出山一次,以前太子殿下未来之时,贤者及从人三、四月方才出山易换粮盐一回,以此推之,估莫还需二、三月方能得见其人出山。

虎缶闻言大惊失色,道:“听闻河邑邑长说,贤者从人七、八日便出山一次,怎地又成了三、四月?”

牧尹笑道:“大人休听那妥亘胡言乱语,贤者居所在山中三、四十里,脚程快者往来一次也需一整日。若在山外邑中延宕几刻,出山之人还需在外借宿一宿。路途艰辛遥远,岂能七、八日便奔波一趟?妥亘岂有在下通晓贤者之事,上次太子殿下入山求贤,三日不出,妥亘率河邑邑行倾巢而出找寻不着,最后还是在下带人在山中寻得太子。”

虎缶连忙问道;“哦,那汝可知贤者与太子在山中居处所在?”

正自洋洋得意的牧尹立刻面露难色,道:“小人是在山间小路寻得太子殿下,故而不知贤者居处所在。不过,想来贤者居所当距小人寻得太子之处不远。”

虎缶闻言,便已猜出其中情由,定是那妥亘怕我命他征集人众进山寻找太子,故而出言诓我。但此时虎缶也顾不上思谋与妥亘算账,一心只想寻到子昭,便又询问牧尹道:“上次汝能在山中寻得太子殿下,此次汝能助吾寻得殿下否?若能助吾一臂之力,必当奏禀大王,保尔仕途升迁不辍。”虎缶现学现用,效法那妥亘之术,先诓画个大饼给牧尹。

牧尹顿时睡意全无,来了精神,其在西牧中担任牧尹日久,常被牧正欺压,苦于朝中无人,拔擢无望。今日遇到虎缶画饼,不管是真饼还是假饼,自然摩拳擦掌、精神百倍。

牧尹正在苦思冥想寻人计策之际,一牧中奴仆背了一竹背篓牛马干粪进屋来放,是牧中人众收集牛马粪后,晾干堆积以备入冬做生火取暖之用。

旋即有一牧人跟进室内,弯腰伸手捏捏牛马干粪,抬手就是一鞭抽在背粪奴的背上,口中骂到:“这偷懒耍滑的贱奴,整日行事无一件妥帖。汝捏捏这粪,内里还未干透,若是生入火中,熏死汝这贼奴。将汝执去斩手断脚,献祭祖宗都是亵渎祖宗神灵,要降下灾祸。”

背粪奴赶忙将粪饼一一捡拾入背篓之中,背出室外重新晾晒。那牧人兀自叫骂不休,顺手又抽两鞭在背粪奴腿上。

牧尹不为所动,当是熟视无睹。忽然挥拳猛击大腿,叫道:“鄙人已有妙计,必能寻得太子殿下。”

虎缶大喜,忙问:“阁下也是智计百出,快来言说,有何计策。”

牧尹计在心中,不免得意,高声道:“鄙人妙计就在这未晾透的干粪之中。这牛马干粪若是晾晒干透,点燃之后便能取暖烹饭。若内里晾不干透,则点燃之后便会生出烟雾。再在火上加一些半干草木、朱砂墨粉,便可生出浓烟。天气晴朗之时,令人在山中小道点燃几缕浓烟。贤者与太子殿下定能望见,除非太子不愿见人,否则必循着烟柱来见。”

虎缶亦击节道:“果是妙计!”

于是立即行动,可怜那挨了几鞭的背粪奴刚将未晾透的牛马粪饼一一晒在地上,就又得令,要其拣选半干粪饼装入背篓中,说是殷都来的贵人有大用。

虎缶亲自带队,牧尹在前引路,虎负、虎爪及虎府三名丁壮奴仆随行,再带上西牧中三名牧人、五名奴仆,一共十五人。众人带足干粮及引火之物,叫五个壮奴背上五只大背篓,里面装满半干粪饼和半湿草木枝叶,整装停当之后便准备出发进山,意欲放烟引得太子现身。

临及出发之时,虎缶心中记挂曾淇,担心她整日待在牧中烦闷,便让虎负去唤曾淇,叫她也跟随进山。虎缶口中言说让曾淇帮忙点火生烟,实则想让她进山散散心。曾淇被虎负叫来,几日未见,虎缶见她清瘦了一些。曾淇并不说话,见到虎缶微微作一礼,默默跟在队伍之后。

于是众人在牧尹指引下进山,往上次寻得子昭之处快步行去。不一会儿进得山中,顿觉凉爽几分。初进北砀山,山道尚且平缓易行,曾淇在后望见虎缶深衣外的腰带在身后扭结,于是加快脚步赶上去,叫住虎缶为其整理扭结的腰带,结完之后便又默默跟在后面。

牧尹一边行走,一边用手杖指点山路,言说寻得太子之处须行山路三十余里,在翻过此山之后的另一座大山之上。于是,虎缶下令众人加速前行。虎方位于山地丘陵交汇之处,虎邑附近也有大山,故而虎缶、虎负、虎爪与众奴倒是不惧怕山路崎岖难行。只是曾淇女儿家,幼时少有进山玩耍的机会,到得殷都后更是日日身居侯府,自是无多少登山跋涉的经历,因此跟着众人早已腿脚酸痛、气喘吁吁,只是曾淇凭着一股倔犟虎气,咬牙坚持,紧紧跟在众人之后。

下午时分,在山路上艰苦跋涉大半天之后,牧尹带领众人来到上次与子昭相遇的山道。众人分为五拨,每拨相隔二、三里,在绵延十余里的山道之上点燃撒了朱砂墨粉的半干粪饼,生出五道冲天浓烟,直入云霄。

虎缶一行人带的粪饼和引火之物颇多,不断添入火堆之中,浓烟升腾不绝。饶是如此,烧了半个时辰也未见有人循烟而来,虎缶心中不免有些担忧,怕贤者居所距离山道甚远,子昭等人望不见烟雾。

正忧愁间,虎爪引着一名身着麻布衣裳的清瘦青年来到虎缶面前,报说此人循着虎爪所放的浓烟来到,询问是何人在山中放火。来人自称是贤者甘盘之徒。

虎缶大喜,忙与清瘦青年行礼问候,互通姓名之后得知,来者正是攸几,按入师门先后算得上子昭的师兄。一番寒暄之后,虎缶言明来意,便欲请攸几引路,一行人赴贤者居住之处拜望甘盘及太子殿下。

攸几听闻,拱手作礼道:“吾师隐于山林,唯恐世人叨扰不休,故而吾等皆尊师命,不敢贸然引山外之人进入师傅居处。还请诸位在此稍待,在下禀明师傅之后,再来迎迓诸位。”说罢,攸几问清虎缶一行十六人分别是何人后,飘然自来处返回。

虎缶自知不能不请自去,其他人等更不敢硬跟着攸几。不过,寻人之事已经有了眉目,就不必再生黑烟了,虎缶叫众人扑灭火堆。五拨人皆聚在虎爪原来生火之处,取出干粮清水食用充饥。

虎缶等人在山道边等了小半个时辰,攸几方才返回,躬身行礼道:“小人禀明各位来访之意,太子颇为欣喜,师傅和太子有请虎君及从人前去鄙处一叙。只是陋居破旧不堪,唯恐招待不周,便不请西牧来客入内了,请各位勿怪。”

客随主便,更何况自从子昭在河邑及西牧大动干戈寻访贤者以来,贤者甘盘大名在河邑一带传开,众人自不敢违拗贤者之意。牧尹志得意满、喜气洋洋地与虎缶告别,率领西牧之人下山去也。

作者按:

《礼记·礼运》:“故礼义也者……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也。”窦原意是指人头上的孔穴,情窦初开则是指男女成年,爱悦之情萌动开通。

上古女子的始婚年龄一般在十五岁左右,男子始婚年龄一般在二十岁左右。《礼记·内则》云:“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墨子·节用上》云:“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云:“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

女子十五岁的始婚始育年龄的俗定,与女性月经初潮的性成熟生理发育现象是相应的。男子心理和生理发育一般要迟于女性,在二十岁左右,其性衰退则普遍晚于女性。《周易·大过》云:“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这两句话就是在论述老夫少妻相配的优点,而老妇配壮男,虽无过失,但也没有好处。显然,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早已觉察男女性成熟和性衰退方面,存在着发育年龄迟早的生理差别因素,因而逐渐确立了符合生理和心理发育规律的大男配少女的婚俗。

商代的婚育年龄也贯彻了大男配少女的原则。如藁城台西和西安老牛坡等地商代遗址,均发现一些贵族墓葬内,墓主为壮中年男性,边上殉有青年女子。

此外,上层权贵往往占有多个小妻小妾,甲骨文称为“小妾”(《小屯南地甲骨》1060)、“小妃”(《甲骨文合集》2867、651)、“小母”(《甲骨文合集》651)。

商代奉行族外通婚,开后世同姓不婚的先河。夫妻的小家庭通常只能依附于大家长制下的家族组织群体而存在,婚姻受血缘亲族集□□统的支配,宗族与外姻的亲属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由此直接导致其宗亲和姻亲两大亲属集团的社会力量整合,产生十分有效的凝聚作用,即所谓“古者婚姻为兄弟”。因此,商代贵族常利用这种婚姻制度,追求其更高的政治目的。

商王室与异族方国间的政治联姻,甲骨文中屡见不鲜,如:

贞?允其取女。(《甲骨文合集》14755正)

丙戌卜,争,贞取效丁人嬉。(《甲骨文合集》3097)

贞勿取妇奻。(《甲骨文合集》880反)

上述诸辞中的“取”意同“娶”,甲骨文中凡言“取女”皆指婚娶。此类卜辞中大多记载贵族女子婚姻中的命名,最常见的为“妇某”,其命名规律主要有以下三类:其一,命名以女子所出母族的族氏方国名;其二,女子若持有领地封邑者,以领地名命名;其三,以女子在母族的个人私名命名。

臣属于商的各地族氏方国,亦主动嫁送女子与商王朝,利用结姻亲的方式,稳固双方的政治关系,甲骨文记载有:

丁巳卜,?,贞周以嫀。(《甲骨文合集》1086正)

妇井来女。(《甲骨文合集》667)

“以”字有进贡含义,“以女”、“来女”是向商王朝进贡本国或本地某族氏的女子。凡此族氏方国,向商国嫁送女子,有的出自政治义务或自愿,但有的则迫于王威,如甲骨卜辞记载:

呼取女于婪。(《甲骨文合集》9741正)

上述卜辞中,“呼取”有强制命令的意味。

商代贵族婚姻,娶女和嫁女,有王朝与各地族氏方国间的,有族氏方国与族氏方国间的,有方国内部各大家族间的,有以王朝为中介而各族氏、家族或方国间的。形式有单向娶女或嫁女,也有双向互娶,体现了多层次、多方位和错综复杂的特征。不同国族间的政治联姻,是当时家族本位的族外婚制高度发展的产物。

参考文献:

宋镇豪.商代社会生活与礼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0).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0章 山中寻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