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镇杨家村的老于家做了一种新式的犁,叫曲辕犁,听说很是好用,这十里八乡的都到于家去买曲辕犁,听说这种犁一个人就能操纵,小巧方便,比原来的犁便利多了。”
“曲辕犁?可是这样……”
曲松林见过曲辕犁,在江南。那里田地狭长窄小,直辕犁不好转弯,就有人改良了犁具,没有想到,在这北方还有人能做出来。
曲松林按着自己的印象大概画了一下,书童击掌赞道,“就是这样,大人真是大才啊,您都没有见,就知道是什么样!”
“行了,油嘴滑舌的。”曲松林被书童夸张的表情逗乐了。
“奴才嘴笨,能逗笑大人也够奴才高兴几天了。”显然,这书童与曲县令关系很好,才能这般玩笑。
“你刚刚说是哪家?”
“杨家村于家。”
“可是做豆腐的于家?”曲松林惊奇道。
“是啊,大人您怎么知道?”
“……这曲辕犁,不会又是那于家小娃想到的吧?”
“大人,什么于家小娃?”
“就是上次,子彰来的那次……算了,你不知道。”
曲松林觉得上次自己已经算高看了那个于家小娃,没想到,他还能带来更多的惊喜。
“本官也很久没有出巡了,国朝重农,圣上都要行亲耕礼,如今正值春耕,本官也当下乡间亲自考察一番。”
曲松林这般决定,第二日便带着几个县衙小吏微服出巡。
他从临近县城的村庄出发,向西河镇巡视,发现靠近西河镇的村子都用上了曲辕犁,有几家合用的,也有自家购买的。这曲辕犁果然方便,在北方这样的大块平原上也能有作为。
曲松林有些遗憾,自己毕竟不曾亲身经历过农事,也不知一件农具能带来这么多便利,若是早知道,自己定然早日将曲辕犁引进到昌平县。
“大人,这曲辕犁确实不错,以前要四五个男人才能耕作的田地,如今一人便能耕作,节省出来的人力,又能开垦一些新的田地,长此下去,我昌平县定然物阜民丰,远离饥馁之苦。”县衙的主簿姓林,乃是昌平县当地人,对家乡最是有感情。
“不错,此物确是济世之物,本官定然会上表朝廷,向其他州县推广此物,你等都有功劳。”
“大人谬赞了,这都是大人牧民有方。”
“是啊,此化育之功也,大人有如此功绩,何愁不能更上一层楼啊。”
这些小吏功名止于秀才,此生也没有更进一步的机会,只希望自己的主官前程大好之时,能提点自己一二。
他们却不知曲松林的想法,他并不想升职回京,只想在外任职,能为生民做一些实事,不负此生抱负。
况且,“本官只是举人,来昌平县不足三年,便是再大的功劳,也不可能顺利升迁的,你们不要抱太大的希望。”
几人终于巡视到杨家村,刚进村就发现,这杨家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曲辕犁,难道每家都买得起?曲松林拦住一个农人,问道,“老伯,这曲辕犁可是你家买来的?”
“不是,不是,我哪有钱买啊,这是于家借给我们的。”
“哦,怎么借?”
“于家是好人啊,于老头看我们没有钱买,就说有需要只管上他家借,只要还的时候没有损坏,便分文不取。”
“这于家当真这般好心。”有小吏不信。
当即,有几个农人围上来,七嘴八舌道,“那是当然。”
“于家人好,不光是曲辕犁,还有豆腐,他们家都想着我们这些乡亲。”
“于家收我们杨家村的豆子比其他地方还要高一些。”
“是啊,要不是于家,去年的大豆怕是都贱卖了。”
“去年,有人倒卖于家豆腐,挣了好多银钱。”
……
曲松林听村民的话,越发好奇了。
“不知于家在哪里,我们想去看看。”
“我带你们去,他们家就在那边小山坡下。”
有好心的村民在前引路,曲松林一路上看到杨家村春耕的景象,似乎比其他村子更多了一份生气。
于家,虽是农忙时节,但于家雇佣人耕地,一家人都在家做曲辕犁,曲松林到时,看到于家院子里堆得的满满的木料。
“于家老三,你家有客人来了。”村人看到于连双在门口忙碌,便喊他开门。
于连双听到呼声,出门便看到县令大人站在自家门口,他见过县令大人两次,但都有其他人在旁提点,如今只有自己直面县尊,吓得他手脚都不知该怎么放了,连忙将几人迎进来。
“大人快请,还请大人恕罪,草民家里窄小,委屈大人了。”
于连双请曲县令上座,又给几位小吏搬了椅子,毕竟,这也是自己平常接触不到的大人物了。
“你自去忙,把你小侄唤来,本官有话问他。”曲松林觉得还是跟于舒文说话比较自在,这些农人见到自己就诚惶诚恐的,话都说不利索。
这话却吓到了于连双,于连双双膝一软,跪倒在地,“大人,可是小侄做了什么错事,他还小,不经事,还请您饶他一次。”
于家人也被吓到了,都伏地请罪。
曲松林无奈,让书童将于老头李氏扶起来,对其他人道,“你们都起来吧,不必担心,本官只是想问他曲辕犁的事,你只管唤他来。”
于连双闻言,只得行礼退下,去叫于舒文,于家众人也都各自退下,暗暗关注堂屋。
舒文没想到自己还能见到这位县令大人,恭敬地行礼后,安静的站在厅堂中央,等着县令大人问话。
曲松林看着于舒文,这小娃又长高了,自己儿子与他相差一岁,不知如今有多高……
“那曲辕犁可是你想的主意?”
“回大人,小子只是提了一个想法,具体的都是祖父和大伯、父亲做的。”
“也是在书上看到的?”曲松林打趣道,显然他还记得《淮南子》的事。
舒文知道此物还是在前世课本上看到的,这里的历史与前世有些微差别,他也不知什么书上有,县令大人可不是自己祖父,他看过的书定然很多,自己可不能露馅。
“回大人,小子没有在书上找到曲辕犁,但是小子见过村头推磨的碾子,那碾子就是弯的,小子就想,既然碾子是弯的,为什么犁不能是弯的?原先的直辕犁,又大又笨重,还容易断,若是能把它变得小巧,是不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小子便是这样想的,跟祖父说了我的想法,祖父很支持,这才有了曲辕犁。”
“你已进学,当以读书为第一要务,怎么能分心在这些庶务上呢。”曲松林如今已经不这么想了,这些庶务才是富国利民的良方,但于舒文还小,他还是希望他能够专注于学业,待科举有成,再想这些。
舒文不知县令大人的想法,但他有自己的打算,“大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其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想要实现富国利民的伟大抱负,就要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最终,实现天下太平。
“大人,小子认为,这些不是分心,而是积累,身边的事物,正是与我自身息息相关的,若连身边的小事都注意不到,如何能注意到国朝的弊病,从而革故鼎新。”舒文正色道。
曲松林万万没想到,一个刚刚通读四书的孩童能说出这样的话,如今朝堂之上,世家与皇帝斗得正欢,这孩子若能通过科举走上朝堂,不知会掀起怎样的浪潮。
“你说得很好,可见你是真的理解了‘止于至善’的用意。”
舒文这才知道,这番话只是考校,他虽然说的大义凛然,但也不免心中忐忑,怕因此得罪父母官。
“你如今四书读到哪里了?”
“回大人,小子刚刚读完《中庸》,正在学习《论语》。”
哦,这速度倒不算慢,“既然在学《论语》,我便考校你《论语》中的一句话,子曰:‘弟子入则孝’。”
舒文接到:“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是孔夫子对弟子的教导,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瑾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去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不错,这也是本官对你的勉励,望你戒骄戒惰,勤加努力,早日取得功名。”
“多谢大人厚爱。”
如此,曲县令的私访圆满结束,不光找到了曲辕犁这样对耕作有大用处的好工具,还见到了昌平县的学子。
如果小可爱们觉得这篇文章还能入眼,就请动动小手指点个收藏哦,以后有更新就会第一时间提醒!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4章 当堂对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