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小的来了,不知大人有何吩咐。”
“外面是什么味道,很是清香,掌柜的,你不厚道,有好菜不知道给本官上一份。”
曲松林话语虽不客气,但脸上却带着笑意,显然并不生气。掌柜的也放下了心,笑道,“这是小店今天新得的一种吃食,叫‘豆腐’,是乡下人自家做的,刚刚正在给客人们试吃呢,也不知道味道好不好,哪里敢拿到大人的面前。”
“你这小老儿,莫不是怕本官不给你饭钱,这样的味道,怎么可能不好吃,拿一盘来,本官尝尝。”
掌柜的立刻叫小二去拿一盘,自己在县令大人面前赔笑。
待新菜上桌,青白相间,很是好看。
“这菜,看着就清爽,子彰兄,你尝尝,我们这山野小味能不能入口。”
陆文博拿起筷子,夹了一块,却看不出这是什么做的,吃到嘴里,入口即化,满口清香,“味道不错啊,子檀快尝尝。”
曲松林也吃了一口,立刻举著再夹,两人你一口我一口,根本停不下来。
“掌柜的,这是什么做的,为何如此美味!”
掌柜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做的啊,只能告罪,叫来于连双。
于连双根本不知道面前两人是怎样的人物,本能的低下头,不敢直视对方。
“回大人的话,这是用大豆做的,是我家侄子在书上看到的。”
“哦,大豆还能做出如此美味的东西,是什么书上写的?”
于连双哪里知道是什么书,只能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曲松林也不为难他,便道,“你说你侄子看到的,你侄子在何处,可否带来让本官见见。”
“回大人,我家侄子在西河镇,到县里要一天路程,还请大人恕罪。”于连双惊出了一身冷汗,生怕得罪这位大人。
“无妨,那便改日再见。”
曲松林不屑为难这些底层的劳苦百姓,况且,“这豆腐,你家中还有多少,本官也买一些。”
“大人,小人家中每日都可以做新的豆腐,您若需要,小人明日就给您送来。”
“这豆腐还能做什么菜?”
“还有红烧豆腐、油炸豆腐、豆腐鱼头汤,很多种呢。”
“嗯,明日送豆腐之时,带你家小侄子来,本官看看。”
“是,大人。”
几人退了出去,陆文博不解,“你怎么对一个小娃如此感兴趣,几次三番要见他。”
“也不是对他感兴趣,我是真想知道那本书叫什么,若能有些新鲜吃食,不论是对外售卖还是吸引外来人口,都是一项收益啊。”
昌平县距离府城很近,有官道直通,但却没有什么有特色的产业,无法吸引外来人口,经济也没什么起色。为官一任,总要有些作为的!
“子檀贤弟深谋远虑,我不及也。”看到曲松林并没有消沉,还记着早年许下的理想,陆文博很是感动。
“如今的我,也只能用这样的方法了。”若是以前,自己向来是不屑商贾之事的。
第二天,于连双果然带着舒文来到县尊大人府上,曲县令已吩咐过门房,他们被直接引进来,等在偏厅。
直到此时,于舒文还是有些迷迷瞪瞪,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
昨天三叔回到家,说是县令大人要见自己,舒文并不认为,一个豆腐能引起县令大人的关注,他百思不得其解,不过,却没有拒绝的权力。
两人等了半个时辰,等到了两位年轻的公子,正是曲松林和陆文博。
“小人见过县尊大人,给大人请安。”
“不必多礼。”
曲松林一眼就看到了厅中的小娃,也就五六岁的样子,跟自己的儿子差不多大,难道是他发现了豆腐的做法,还是,这其中有什么缘故……
“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
“回大人,小子于舒文,今年六岁了。”
“你读过书?”
“是的,大人。小子在西河镇常夫子的私塾读书,已有两年。”
怪不得说话有条有理,面对自己也不怯场,“这豆腐的做法,你是在哪本书上看到的?”
“回大人,西汉淮南王刘安所写《淮南子》,其中记载了豆腐的做法,小子和家人试了很久,才做了出来。”舒文很是庆幸,这个世界的历史和前世差别不大,直到近些年才有所不同。
“原来是《淮南子》!”曲松林有些失望,《淮南子》自己也看过,其中并没有什么济世良方。
不过能够从《淮南子》中发现有用的东西,这小娃很聪明啊。
“你才六岁,蒙学读完了吗?”
“回大人,小子已经开始读四书了。”
哦?六岁读四书,比之一般书香门第的孩子也不错了。
“好好读书,本官等着你来参加县试。”
曲松林拿了几件自己常用的文房四宝送给舒文,勉励他。
“多谢大人厚爱,小子必定勤加用功,争取早日取得功名。”
待两人走远,陆文博笑道,“这小娃,到是口齿伶俐,毫不怯场。”
“是啊,不过这昌平县已经多年没有出过举人了,也不知这孩子将来能走多远。”
曲松林又笑道,“怎么样,这乡野之地的美味也不错吧。”
“自有一番风味,我在京城都没有吃过,真难为他能做的出来。”
这样的吃食方子必定是世家勋贵不传之秘,没有人会拿出来给别人分享,以至于,陆文博还是第一次吃到豆腐。
舒文自是不知自己走后,县令大人和陆文博的一番对话,也不会知道,今日没有开口的那位公子,将来与自己还有更大的渊源。
县城酒楼在试吃之后终于下了豆腐订单,于家的豆腐作坊也上了正轨。不是没有人打豆腐秘方的主意,但这件事过了县尊大人的明路,没有人会为了这点利润惹了县尊大人的眼。
西河镇的大豆有了新的出路,于家豆腐作坊收购大豆,价格比其他地方都高,周围村子的农人很是高兴,便是不卖出去,也能用大豆换豆腐,这豆腐比肉还好吃呢!
秋收过去,农田里的活也没了,杨家村就有人想办法到外地收购大豆倒卖给于家,或者拿着于家的豆腐到外地售卖,心思活络的人都过了个好年。
如今“于家豆腐”,已经成为昌平县的一大特色,有人特意从外地赶来就为了吃于家豆腐。
也有人看出了豆腐的商机,刚过完年就从府城赶来找到于家,想要买豆腐秘方,这人正是府城首富钱万里。
于家众人不知所措,他们从没有接触过这么大的买卖,而且,如果把秘方卖出去,自家岂不是断了收入,但又不敢明言拒绝,自家可得罪不起钱老爷!
直到舒文下学回来,两方人还在扯皮。
于家人见到舒文就像见到主心骨一样,如今舒文已经七岁,因着每日锻炼,个子开始抽条,看着又高又瘦。他穿着一件青色道袍,风度翩翩,文质彬彬,与周围的泥坯土房有些格格不入,但又奇妙的融合在这样的环境中。
因着这两年的曲辕犁,豆腐,都给于家带来了一大笔收入,于家人都不拿他当孩子看了,有什么事,舒文也能说上话。
“钱老爷,豆腐的事情,您跟我说,我能做主。”舒文听三叔说了现在的情况,直接开门见山。
钱万里却有些惊奇,这家里这么多大人,却叫一个孩童跟自己谈生意,莫不是不想卖给自己,想用童言无忌来拒绝……
“你真能当家做主?”
“钱老爷只管说,只要你的条件开的合理,豆腐方子就卖给你。”
“栓子……”于连双有些不乐意,他为了豆腐作坊,把县城的活计都辞了,若豆腐方子卖出去,自己怎么办。
于老头瞪了他一眼,他也讪讪的闭了嘴,先听栓子怎么说。
钱老爷看出了于家的眉眼官司,但他时间很紧,不能一直在这里耽搁,若能尽快成交最好,他才不管于家人怎么想呢。
“我打算出二百两银子,买下你的方子,日后,所有的豆腐都是我钱家做的,你们拿着二百两银子,也不用再辛苦做豆腐,你觉得如何。”
“钱老爷说笑了,您莫不是看我年纪小,以为小子好糊弄。”二百两就想买断,真是无商不奸,舒文含笑反击。
钱万里有些不自在,这价格跟豆腐的利润比起来,确实不算高,但自己也没有让于家吃大亏啊,“你们家的豆腐作坊每日能做多少斤,一个昌平县的市场都吃不下,多长时间才能挣到二百两银子,小兄弟你可要算好这笔账。”
“钱老爷不必替我担心,于家多久能挣到二百两,我能算的出来,钱老爷的生意遍及大江南北,因着豆腐能挣多少,想必钱老爷也清楚。”这钱家是府城首富,必然不是只做一地的生意,豆腐不易储存,要想卖到外地,必须在当地搭建豆腐作坊,如今的于家还没有这么大的能量。况且,物以稀为贵,只有钱家有豆腐,叫多高的价,都会有人要。
况且,“年前,京中有一位公子到昌平县,吃过豆腐后,惊为天人,他回到京城还特意写信过来,想要买我家的方子。所以这方子,我已经卖出去一份了。”价钱是县令大人送的文房四宝。
这小娃真不好糊弄,而且这于家看着不显眼,却与县令有过交际,不好明着得罪,“那你说,你想要什么价格,说个数吧。”
“钱老爷您看,这豆腐可不是只有一种做法,还能做豆浆、豆花、腐竹、豆皮。”
钱万里听得眼都亮了,从不知这大豆还有这么多吃法。
“这些东西,我都会,钱老爷是想只买豆腐方子,还是要更多的新鲜花样。”
“当然越多越好啊。”什么东西时间长了都会腻,还是要时不时有点花样。
舒文也不再卖关子,“做豆腐的方子,您给我三百两,这些豆浆、豆花之类的,就当搭头,我送给您了。”
这小娃看着精明,莫不是个傻的,这价格分明对自己更有利啊,这些新鲜花样算一百两也不算亏……
“不过……”
不过?果然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