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献给校报:荷塘蓓蕾》
2015年高考报志愿时,我本想报自己最擅长的英语专业,因父母劝导选了新闻,内心忍不住吐槽:还不如报汉语言文学!
父母的话让我哑然失言:“你还记得自己初中采访你们朱校长的壮举?”
回想起刚上初中那场吃了熊心豹子胆的举动,我至今都觉得那时的自己勇气可嘉。
2009年后半年我升初中,因写作可以,学校成立了校报,在新一届初中各班里出了两位同学加入这个新团队。
班主任派了我及我同桌,一个人是不咋样,但字写得很好看,又会画画的超级学霸。
学校的刘书记和我们这群只有十二三岁的小不点儿们,在新盖教学楼的一个十分气派的会议室里开会。希望我们充分发挥个人所长,争取把首期校报办出来,给我们安排了任务,要我们对校报的名称、各专栏的设置都思考一下,下次开会时通过集体商讨来拍板。
不久后我们现场开会,每个人都提出自己所想的报纸名字,最终由大家举手表决。
同桌和我关系一直不好,我每说出一个用心想出的报纸及设置专栏的名称,他都带头撺掇着其他男生一起做“呕吐”的表情,搞得我险些当场和他开战。
最终,校报采用了《荷塘蓓蕾》这个我觉得俗气的名字,而非我想的《碧舸扬帆》。
随后定分工,主管自然是刘书记,其余都是编辑或记者。定下六个幕后编辑加六个跑街记者,即每个班的两人,一人是编辑,一人是记者。我同桌举手抢了幕后编辑的岗位,反应迟钝的我稀里糊涂地成了记者。
我被同桌耍奸计“堕落”为需要“跑街”的记者,刘书记笑眯眯地对我们这不幸的六人说:“加油,记者是一个很能锻炼人的机会。”,并下了采访任务,被采访对象由自己定。
最怕与人打交道的我愁得心烦意燥,同桌犯贱幸灾乐祸,称我平日胆小如鼠,说话结巴,能采访得了谁?被他一激,我摞下狠话:“别瞧不起人,信不信我采访校长给你看!”
口舌之快的代价是血淋淋的,我宁死不能丢面子。在闺蜜的帮助及鼓励下,壮胆到校长办公室,怯生生地说明来意,校长竟欣然同意,预约好时间,不久后正式采访……
负责拍照的闺蜜讲,我采访朱校长时表现得相当泰然自若,语句流利,毫不怯场,具体问的记不清了。
结束后离开校长办公室的那一刻,我两腿一软,软泥般瘫倒在闺蜜身上,连连喘气:“我的妈啊,成功了!”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朱校长,是我人生中第一位被采访对象,撰写的报道以对话方式开展,题目是《小姜与朱校长的对话》。
此举不光让刘书记很赞赏,开会时当众表扬了我的勇敢。更重要的是,能看到同桌被惊得目瞪口呆的憨憨样子,我心情十分舒适!
第一期圆满结束,开头很好。有了采访校长这种重量级大咖的经验,接下来采访老师或同学就信心满满。
第二期,我采访了我的小学数学老师,姓李。虽然我数学不好,但李老师温和耐心,常鼓励我放下对数学的恐惧……时至今日,我的数学还是弱项。
刘书记建议我继续用《小姜与XXX的对话》为题目,因为我采访校长震惊全校,首期《荷塘蓓蕾》还贴在校门口,连我路过的父亲都看见了,直言我胆子够肥。
自此,校报采访专栏基本被我一人垄断,“小姜”也成了名副其实的记者代号,与李老师的采访也是《小姜与李老师的对话》。
我是一个老爱突发奇想的人,某次竟采访自己,写了一篇《左脑与右脑的对话》,暗讽部分同学的抄作业行为。我也逐渐爱上这份副业,尽力当好一个小记者。
可惜我的校报生涯初二就结束了,初三有高中升学压力,我们这一批人集体退休,换新一批初一生接手。初二时我坚持投稿,写了《青春,一串紫色葡萄》及《上帝是女孩》等散文按期在校报上刊登……
“跑街小姜”升级为幕后了,初一的采访事业对我是难以忘怀的宝贵经历。
距离2020年结束还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十多年前初一时光的校报《荷塘蓓蕾》也沉淀在日渐朦胧的记忆中。
我也慢慢认可了那个小时候很看不上的俗名,其实取得甚好,有一种小小荷塘,蓓蕾澹澹,月色皎光,静谧绽放的清新。那亦是我们年少时最纯粹、最美好的青涩岁月。
在此,仿照台湾女作家林文月老师翻译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的和歌时,自创的三句式和歌,拙笔为我们的校报《荷塘蓓蕾》献上一曲中国风和歌——
清池荷兮蓓蕾漫
浴月含露嫩色浓
田叶碧舸兮盛梦绽
姒月喵
2020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