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见鬼,反派坑我[穿书] > 第78章 斗术法(8)

见鬼,反派坑我[穿书] 第78章 斗术法(8)

作者:残叶莫愁红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08 01:36:27 来源:文学城

寅时初刻,天未晓。

忍着凉意早起洗漱,院内院外嘈杂纷扰,丫鬟小厮来去匆匆。

时值吴宗明新逝满三年,阖家去往两京东北方伏龙山为其立碑。

骆美宁不曾候到丹珠自都京城隍查阅亡人案簿复返,却等来奕奕有神的尹锦素。

......

“道长。”尹锦素在门外轻叩了二下,半晌未得应答,干脆推门而入。

四目相对,跨步进门中,她笑道,“您醒了啊,怎么不听见回话?”

朔风卷入,寒意惊人,凌露为霜,黄叶凋落。

骆美宁仍旧不答,一双眼在她面上逗留少顷,直看得尹锦素浑身不自在。

尹锦素虽被觑得心虚,可该办的‘大事’就差临门一脚。

她不得不大起胆来,掩了门,将怀中拢着的丧服朝骆美宁那处一耸,“今日上山,得套上这些...吴夫人同我嘱咐过,念你昨日替她幺女做法事过于劳累,特地遣锦素送来呢。”

“多谢,劳烦郡君往返。”

骆美宁这才扬起个淡笑,接了她递来的丧服,“吴夫人可有说什么时辰出发?”

“都说了,道长唤我锦素便好,怎么处得越久,却越客气了?”

瞧她回复了往日亲近模样,尹锦素这才松了口气,“吴夫人说您更了衣,便一路去东面临街的门处相会,彼时,套上车马便可出发。”

都京盛京二城之内,三品官员及以上的大家院子可朝大街方向开门,吴府在临街处辟出一方平地养马,以便驾马乘车外出。

骆美宁应是,她此前洗漱完便更了衣,念在吴宗明生前不爱佛道一类、又忌鬼神之说,便挑了件寡淡的常服着身。

那夜差人以**之法问过话后,昙鸾并未将事挑明。

昨日,由她牵头给吴皙秀所办的超度法会上,她邀了府中亲众,无论大小、各个拿着蒲团跪拜,昙鸾硬是搂着她前前后后哭了五六次,遂央得今日同上伏龙山为伴。

虽说是为伴,可尹锦素身上的缌麻,布料细腻、颜色均匀,一看便是远亲亦或近朋才会用的五等丧服;

而她拢在怀中递予自己的,则是二等孝服:粗麻齐缞,常为孙子、孙女为祖父母所着。

道人行法事而常奔丧礼,骆美宁自认认得齐全:昙鸾嘴上不说,可心思却都在明面儿上摆着。

“这衣服粗糙,套在外面都怕会划破您的好料子。”

尹锦素亲热热地凑上来,给骆美宁将齐缞套上身,又佯装‘无意’,失手打落了她头上挽发的一根素簪。

“哎呀,瞧我,马虎得不行!”

尹锦素‘惊叫’了一声,‘哭兮兮’地弓着身子去地面寻找,却只是将素簪悄悄收入丧服袖中,苦笑道,“找不到了,怎么办?”

骆美宁亦垂头找了片晌,叹道,“罢了,反正是支粗雕木簪,值不了多少钱。”

“那能是钱的问题?”

尹锦素红了脸,‘慌忙忙’又从怀里摸出根旧簪,“总不能叫您散着头发吧?正好,锦素这处有枚旧簪,虽不起眼,可今日恰替吴老立碑,正适合素的。”

“呵。”骆美宁溢出声哑笑,她也不应,只是任由尹锦素重新替她挽了发。

头顶发间的簪并非没有颜色,细细辨来,老旧破碎的簪花透着灰扑扑的红与绿,却也只够近看辨别。

尹锦素满意地笑了,她替骆美宁稳了稳簪柄,“挺好,我瞧着比之前那个好。”

“立碑罢了,辨什么好歹?”骆美宁旋身看向尹锦素,“郡君可还有什么需要准备的?”

“哪有?”她已是迫不及待,扯了骆美宁的腕子,“都说莫要以郡君相称,这一路北上,莫非道长还同锦素生分了?”

“怎会。”骆美宁不卑不亢,“既无他事,你我便动身吧?”

言罢,二人相携往东面近街的侧门去。

......

-------------------------------------

这厢梅园,顾氏携了学堂告假一日的幼子吴盛铭,对吴沛远道,“盛然啊,你去主院瞧瞧祖母,娘与盛铭去门口等。”

“是。”

吴沛远受了令,径直往主院大步行去。

昙鸾跪在正院佛堂前摆弄这自己的念珠——微微敛着眉目,一粒粒拨着,不过小半晌功夫,三通那颗稍大些的便已在她手中绕过了九圈。

吴沛远未近院子,昙鸾便已从脚步声听出来人是谁。

待近,吴沛远见祖母正礼佛参拜,他倒也不急,只披着一身斩缞服,虽刀砍粗麻布四面漏风透着其内的中衣,也不减其身姿如松之清俊。

终三拜、问讯。

昙鸾不回头,却问道,“宗明年逾八十离世,是喜丧么?”

“当然是,祖母。”

吴沛远只当昙鸾念及旧事,忙抱了拳,弓着身于她背后轻声答复。

昙鸾笑道,“老身今年年岁几何?”

“方将过了八十-大寿,您老还受了城中百姓的长寿面呢。”

“老身若走了,不也算是喜丧?”昙鸾站立都不甚稳当,却日-日都跪拜礼佛。

她扶着供奉佛像的案桌缓缓起身,拒了吴沛远前来扶她的手,“无论如何,与老-二、老三、小四比起来,老身都算喜丧了。”

“祖母哪里话?”吴沛远蹙了眉,“您是有福之人,定会长命百岁。”

“哈哈...”昙鸾干笑两声,“老身虽每日跪拜这佛像,却也知晓它并不能保佑我们一家。”

她唏嘘道,“你说可不可笑,曾经多难时不信佛,年老却靠这个来逃避。”

寒风卷得门窗咿呀直响。

见昙鸾不着外衫,双目含泪得如此站着,吴沛远虽心惊胆战,面上却不敢显露,只挈了一旁的斩缞服侍她换上,“日光暂且未至,夜里凉得很,这斩缞虽粗糙,却可保暖。”

昙鸾笑着受了,将粗麻布披在身,双眸直愣愣得瞧着吴沛远头顶的白帽,“皙实不在家,这些日劳你操心了。”

“祖母哪里话,亏盛然是您嫡长孙,还需要见外么?”

昙鸾攥紧了他的胳膊,“前些日帮你挑的那些人家,你可有瞧上的?”

吴沛远默了默,“还是由祖母同娘亲做主吧,盛然自然相信您与母亲的眼光。”

“你倒是不衷于此事,竟无一个喜欢的?”昙鸾了然,又笑,“也好,我们吴家自你祖父发家起便只有一妻,只望你也......”

“谨记祖母嘱咐。”

“你母亲与你说过吧,那赓蕙道长同你小姑容貌之相像——老身试了她一试,皙秀坠亡的时日、地点均能对上。”

吴沛远眉尾挑了挑,他已猜到昙鸾想说什么,可这一类事又如何令自己主动开口?只得顺承应声,“原来那是小姑的女儿,竟然做了女黄冠,倒是可惜。”

“火居道人罢了,又不曾出家。”昙鸾拍了拍吴沛远的手臂,“祖母有一事相求。”

曾经帮女儿千挑万选却选了个歹人,好在吴沛远从小就养在她身边,知根知底,除了人稍冷些,全无不-良嗜好,他既已应了不纳妾的诺言,还不如...还不如趁她还在世之时,趁早为皙秀之女寻好退路。

“怎敢?祖母莫再如此对我!”吴沛远有些恼火,“您若有吩咐,孙儿定赴汤蹈火。”

“那老身也不避你...老身虽未同赓蕙言明,可她是吴府血脉、我同你祖父实打实的外孙女,”昙鸾淡笑,“你二人虽非青梅竹马,却是顶顶亲的表兄妹,老身...自然想着亲上加亲。”

吴沛远琢磨了许多种应答,却难挤出一字合适的来。

他被母亲引着瞧了赓蕙道长几次,可也就仅仅是多见了几面。

“盛然安心,你若不喜,祖母定不乱点鸳鸯。”昙鸾抬步,朝佛堂外慢悠悠地迈开步子,“只是先同你说一声,你也好心中有数。”

“哎——”吴沛远叹了口气,“全凭父母安排。”

他在朝为官,即使真娶了妻,妻子平日亦是留在吴府侍奉老人。

屋内人嘛,能有什么特别之处?娶谁区别不大,不若寻个昙鸾喜欢的。

“盛然也懂,树大招风...再者,赓蕙这孩子她有勇有谋,不输这些两京城中养大的千金们。”

二人一面说,一面朝东面府门前行,待两人合计好说词、念头,便已见到搭建马棚那院正中的三架舆车、一队人马。

......

除吴沛远与昙鸾二人外,其余人均已至车畔。

“伏龙山路远,去一趟得一二时辰,”昙鸾将眸光扫过院中众人,“顾氏、苏氏两人一架...也辛苦郡君与赓蕙道长同老身挤一架了。”

余一架舆车拖货与杂物,吴沛远与吴盛铭骑马而行。

骆美宁跟在尹锦素身畔,分明发觉自己身上那种受人打量的目光多了一道——顺着去向而望,恰见吴沛远翻身上马,垂着眸子睨着她瞧。

点点头便算是行礼,她未曾多想,跟随尹锦素钻入车架。

吴府舆车较她们曾乘坐的轻量舆车大上许多,其中甚至有晌歇的小榻,相似那个她们因仓皇而落在溢州驿馆内的。

“坐这边来。”昙鸾稳住身形,朝骆美宁招招手,又拍了拍身下的软垫,“丧服可穿得习惯?”

“只要能穿便行,还挑什么习不习惯。”骆美宁回首瞥了眼尹锦素身上整洁的缌麻,“说来,本道寡缘少亲,没什么机会穿丧服,这也是托了您的福。”

昙鸾见骆美宁在自己身侧端正坐好,又不忍将尹锦素一人落在旁边,又拍了拍自己另一侧空位,“郡君也来。”

吴宗明当过老昭王的老师,若严格算来,骆美宁比尹锦素长一辈,尹锦素也数不得什么远亲。

可多年不曾来往走动,就算与她幼时相近,也不算什么亲密了,难得她还能与自己不做疏远之状。

“莫非是吴夫人照顾我?”

尹锦素贴着昙鸾落了座,心中多少有些怡然自得。

无多时,眼神又没落下来,她该捉住那只游隼给叔父回个话的,至少问问暗七如何了。

昙鸾听完尹锦素的话只是笑,“您是皇亲国戚,怎能不照顾您?”

言罢,又含了满目期待去瞅骆美宁,“您这么说,赓蕙道长可要怨老身亏待于她了。”

“哪敢。”

“那赓蕙道长说说这些衣裳有何区别?”

昙鸾有意为之:让尹锦素着五服中最末等,就盼着她能主动提出,让她解惑。

骆美宁佯装糊涂,“不是特别清楚。”

给人做超度,奔丧不知凡几,丧服是必修课之一。

昙鸾瞅她乖巧懂事、默默垂首的模样,又暗暗可怜她一番:半路出家的道士,全然干不好这行,还需家人庇护。

心中千万念头,又觉得直接在舆车中认亲不妥,忙调转回话题,“自是不敢给锦素郡君穿差的,您不是进京说亲呢么,切莫让老身坏了你的好事。”

“哎,什么好事坏事,若寻不到合适的,就这么也罢了。”

......

舆车拖着一行人,吴沛远驾马在最前方,一身斩缞孝服,守城官立于城墙之上,恁远便能瞧见。

城中分明大都人未醒,可不知何处喊了一声,“给宗明大人立碑哦!”

不时,街坊中走出些许行人相送。

昙鸾自飘起的门帘、窗帘缝隙间瞧了清楚,她嘱咐骆美宁与尹锦素在车中呆好、莫要抛头露面,自己却掀开一半帘门,来到车架前盘腿而坐。

她也不多说什么,拿了念珠串默念佛号——等到了坟头,就不做这些吴宗明不喜之事了。

......

黎明十分,天未放亮,舆车车顶还缀着两盏掩风灯笼。

即使如此,其中灯火仍被风撩得来回闪烁。

过两京之内石板长桥,往东北方向的华顺门去,一连过三道关卡,畅行无阻。

仍有乡亲在舆车后徒步相送,有不少唤着‘粥济娘娘’的称号。

华顺门不似昨日正南方向的普成门外那般拥堵,见不到多少氓流的身影,零星几个,稀稀拉拉的,成不了气候。

待到天明时分,官兵再轮值一次,只怕这些零星氓流也无了。

出华顺门一二里,长孙吴沛远给弟弟使了个眼色。

吴盛铭所乘之马顿时慢了速度,他逐步落后,缓缓行于昙鸾所在的舆车旁侧,悄声道,“祖母,进去吧,天冷了,风大着呢。”

一连两次不得答话,吴盛铭也不恼,继续劝第三回。

昙鸾终是睁开了半敛的眸子,瞥了吴盛铭一眼,“躬身缩脑的,成何体统?”

“吴老太太,您真固执。”吴盛铭眨眨眼,挤出个笑来,“这不是我要来的,是兄长做的主。”

“嗯。”昙鸾喷-出道鼻息,目不斜视,“我晓得了,你到前面去领路,不许再回转。”

“好好好,您真是我的亲祖母。”吴盛铭哼哼了一句,“若是别的老太太,我得笑她被风吹得直流鼻涕。”

昙鸾下意识往鼻底探去抚了抚,小声骂道,“你这个…”

“诶诶诶!”吴盛铭及时打断,一溜烟儿跑了,“我可是您亲孙啊!”

昙鸾无奈,再往后瞧:有许多受过她施粥的贫民正徒步送着车马。她忙从舆车车架上起身——可偏偏盘坐许久,双腿发麻,一个踉跄。

骆美宁早在吴盛铭打趣时便时刻注意这处了,她探手一扶,正正好稳住昙鸾的上半边儿身子。

“嘿,这倒好!”吴盛铭刚要打马回转,就瞧见祖母被人一双手稳稳当当地接住了。

再透过门帘缝隙一瞅,竟还是个不曾见过的小美人。

他松了只拽缰绳的手,朝她递过来比了个大拇指。

骆美宁猜到他是顾氏的第二子,才从学堂告假回来,忙朝他回了个礼。

昙鸾看在眼里,稳住身形。

她掌着骆美宁的手背,朝随行舆车的城中百姓道,“回去吧,有一队侍卫保护,冬月里莫忘了来粥棚喝粥。”

昙鸾自己茹素,可每年冬月却会给城中百姓施碎肉粥,富者随喜功德,贫者分文不受。

逢年夜,粥棚还会借无家可归者聚众过年,图个团圆、图个吉利。

徒步贫民还想相送,却听吴盛铭高声呛道,“你们都走暖和走出汗来了,让祖母在车外陪你们吹冷风。”

此话一出,其后百姓面面相觑。

“吴盛铭!”

骆美宁感觉自己手背被猛地一薅,皮都皱了,她琢磨:若是昙鸾手里有拐,肯定往吴盛铭那边飞去。

可偏偏这话最管用。

跟队百姓没一会儿便散尽,还有人辞别后不忘嚷嚷,“粥济娘娘进车里去吧,二郎说得对哩。”

骆美宁笑了。

“小仙女,快把祖母扶进去吧,我怕自个儿近前去扶会遭打。”吴盛铭对上骆美宁抬起的一双眸,眨了眨眼。

骆美宁也不急,只是劝,“您仔细些,莫摔了...要不我去寻件外裳给您搭一搭,晨间外头怪好闻的。”

说着,骆美宁就要出来陪着。

这可倒好。

昙鸾努了努唇,“有劳赓蕙道长,扶老身进车吧。”

帘门一闭,分隔两边。

吴盛铭不忘在外喊一声,“真好,你这个固执的老太太,不听自己人,专听外人的话。”

“盛铭!”

这次一声暴喝,却非昙鸾所出。

吴沛远生气了。

“哥,您别气,我这不是…”

“行了,夫子怎么教你的!亏你还当过伴读!”

“…老古董。”

“你到后面去。”

“怎么?嫌我跑马比你快?”

“今日祖父立碑…别逼我生气。”

“好好好,您是大哥,您说的都对。”

随着两人交谈声渐远,尹锦素噗嗤一声笑了出来,“你们家二朗真有趣。”

昙鸾余光瞥了尹锦素一眼,“有些小聪明,爱耍嘴皮子,郡君莫见笑。”

“哪敢哪敢。”

昙鸾见她打量着尹锦素的神情,忽而问到,“郡君可有心仪人选?”

骆美宁知道这是要牵红线呢,她眼观鼻鼻关心,默不作声。

尹锦素只道好事将近,即使没那个心思也不忘追问两句,“吴夫人可是要替我相看?刚刚的二郎多大年纪?不是还在学堂念书?”

昙鸾敛眸不言。

吴盛铭做过一段时日的太子伴读——可当今圣上的太子已换了三位,这几年又迟迟不立。

亏他聪慧装病,不然如今,说不定还要替二郎备份纸钱。

“老身哪里来的能耐替郡君大人相看?”她笑道,“亡夫已逝三年,老身也不想这车厢内太过沉闷。”

尹锦素追问,“有些好奇呢。”

“你说二郎?”

昙鸾目光左右梭巡了一阵,愈发觉得骆美宁稳重,不愧是吴府闺秀。

“嗯嗯,便是二郎。”

“快加冠了。”

“诶,原来比我和道长姐姐都大。”尹锦素笑了,“瞅着挺小。”

正说间,一阵飞沙走石、马蹄踏地之声遥遥而来。

昙鸾大惊,撩开帘门便朝远处遥望:但见拿打头的旗帜上绘有一个淞字。

“吴淞王的车架!”

吴淞王?

吴淞王反了?!兵马离两京如此之近?

“怎么回事?”她惊声朝前方马背上的两个大孙子唤道,“可要改道?”

吴沛远却端坐马背之上,见昙鸾双目恐惧,忙令吴盛铭再替他传话。

“用我的时候倒是不嫌了。”

吴盛铭嘀咕了一声,打马回转至舆车前,“祖母,大哥让我告诉您莫慌张,陛下前两日发了起兵勤王的诏书,吴淞王他是来驻兵两京外,守城池的。”

大兵挪动必耗粮草,国中粮食吃紧...如此看来,那造-反的河间王怕是快要兵临城下了。

“行了,苦脸老太太快进车里吧。”吴盛铭挤了个笑,凑近小声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淹,惹不起,也有办法躲得起。”

昙鸾还真苦着张脸——笑也满脸皱、哭也满脸褶,到底还是老了。

骆美宁忽而问了句,“哦?原来诸王无诏不得入京啊。”

“小仙女还挺博学。”吴盛铭正愁没话逗昙鸾,便顺势接下,“小仙女把老太太扶进去吧?还是一块儿到车外坐着看风景?”

尹锦素听吴盛铭热情得不像话,忙撩开窗帘瞅着吴盛铭狠狠瞪了一眼,心中的畏惧转而成了满腔愤慨:莫非你这小子,还想跟我叔父抢人?

吴盛铭莫名其妙被横了下,便合拢了咧开的嘴,依然不恼,只是递出个笑容。

“行了行了,知道你嘴巴利索,快去陪你大哥,莫要再回返了。”

“谨遵祖母命令。”吴盛铭正儿八经地朝昙鸾行了一个礼。

昙鸾也再次回到舆车里,心中却已有了万千盘算。

......

--------------------------------------

吴淞王行军路上,远远便收到斥候来报,只说前面大路上有家奔丧的,架势瞧上去不小,有几分威风,是个大户。

吴淞王已六十有三,原本是个有勇有谋的将才,只可惜六十那年大病一场,身体不如从前,须发也皆白尽了;自受到起兵勤王的诏书,是否领兵援京,他多有犹豫,可念在旧情难去,仍是应了。

吴淞王觉得自己多亏了皇兄照拂,才能不算远离两京,只在淞水下游,快马来回一日便可返京。

多少亲王外放,驻扎远疆镇边,又被连年削弱,权利下放,他却还能领兵作战。

这是什么?

是信任!

是浩荡皇恩!

这浩荡步兵一路顺水而上,原本忐忑的心情却逐渐好转。

吴淞王安逸久了,他觉着自己的那场大病便是安逸出来的,这回领兵回两京,便是家里的半个侍妾都不曾带在身上,就琢磨着为昭夏打场胜仗。

......

不久,又有斥候来报,那户奔丧人家乃两京之中吴沛远一家,今日去往伏龙山为已故三公之一吴宗明立碑。

吴淞王虽姓尹,却被册封吴淞之地,虽对吴宗明印象已淡漠,仍道是同字有缘,下令全军不得侵扰一家,否则君纪处置。

他又派了自己的副将前去同为首的吴宗明打交道,心中甚至有股隐秘的期待。

皇兄迟迟不肯立太子,难道心中真正意属的,是他的兄弟?

是自己?

罢了,现在先在两京之内拉好关系,静候东风。

......

吴沛远早早瞅见乌泱泱的一伙人,又知晓皇帝远传的勤王诏书,他便打了马绕边而行,正好双方互不打扰。

可两方相向而行,未过一小半,便有人跑马而至:三十多岁正值壮年的大汉,腰间稳稳挎着把大刀,横冲而来。

吴沛远只得勒马。

“在下厉姜,乃吴淞王手下副将,不知沛远兄可愿进王爷车架一叙?”

吴盛铭在一旁,露出个为难又苦闷的笑,仍不忘先拍马屁,抢答道:“厉兄勇猛,早闻威名,只可惜我兄长身为嫡长,早已立誓,定在祖父忌日这天替他将碑立好,伏龙山里此处若慢慢跑马还得一个时辰,杂事诸多,只怕耽搁一番,整整一日办不完事儿。”

吴沛远应了声,他本就冷面,无半丝笑容,仿佛仍在孝期一般,“望厉将军恕罪。”

厉姜左看右看,只觉得他一身斩缞确实不那么赏心悦目,将人带去吴淞王处也不体面,便允了他们先行离去,约定改日再相会。

.......

---------------------------------

车厢之内,难得骆美宁主动开口,“难怪一直问郡君亲事如何,一直没得准话,原来,昭王无诏也来不了两京.....”她长叹一声,“我道你太可怜,粥济娘娘她经年在两京之中,又是可靠长辈,不若就请粥济娘娘替你保媒算了,粥济娘娘觉得呢?”

昙鸾心烦意乱,又怜爱着骆美宁,便应了声,“倒也可。”

尹锦素冷汗连连,她觉得自己的谎言似乎有一瞬间被勘破,忙细细密密地观察骆美宁神情上的端倪,半晌,又觉得她一切如常。

她心中哀嚎:叔父啊,亏我那般维护你,可这差事,当真没你琢磨的那么好办!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8章 斗术法(8)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