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贾家楼 > 第91章 第六章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送走了许浑,他要回润州老家的。秦靖和杜牧带着三个小的策马沿橘水南岸东行,奉约赶往韦兆牛相爷的老宅子。

踏上樊川大道,出村不远见右侧一片屋舍,看似哪家高官爵爷的私庙,可不嘛,走近了看清那花岗石的庙门匾额上赫然雕刻着“杨氏家庙”四个大字。

门前大柏树下拴着两匹高头大马,不住地甩着鬃尾,庙门是半开的。

“有人来啦?”杜牧勒马寻视。

“这是谁家的家庙?姓杨。”秦靖上下打量着庙门。那庙门石雕石刻甚是讲究,一看就是高权显贵所有,只是有些年久失修灰突突的,像落魄在市井的贵妇人。

“有人吗?”牧之并未下马大声地呼喊着。可能是院落深广喊了几声并没有人回应,“义兄,这是前宰相杨嗣复的私庙,看这外面拴着的马,这庙里一定来人了,我们进去看看吧。”几个人甩蹬离鞍,系好缰绳,牧之推开另半扇木门跨了进去。

庭院是前堂后寝的格局,绕过一字照壁,第一进院子里摆放的是石坊、石碑、石柱。二进院子是五间九架的样式,中有藻井,殿有回廊,明屋三间为堂,素土夯实成基,遍布三多九如的图案。正殿斗拱角替,格花漏窗,制作朴素但不失庄重,檐角伸展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这时从后院转过几个人来,前面三位主人打扮,正讨论得兴致盎然,不时地让身后的庙祝记下来。

“二爷,这柱子是不是需要漆一下,眼看要到清明了,别让外人笑话。”

“是啊,二爷,这石雕石刻也该刷洗了。”

是两位四十左右岁的中年人正对个三十多岁的男子建议着。

“老大、老二,你们说得在理。”年轻长辈虚心聆听赞同道。他从外表上看有些奇怪,脑袋微低看着地面,总在回避着别人的目光,就像怕人家认出来会伤害他似的。

“二哥哥!你怎么有空到我们这儿来了?”其中年纪稍长的那位猛然看见了杜牧他们。

“老大、老二,你们什么时候来的?怎么没到我那瓜州村坐坐?”

还是稍长的那位亲切地说:“是想去讨杯水喝,可赶时间啊。快到清明了,祭祀的事还得落实,一会儿还要到韦兆老相爷的庄子上贺喜去,二哥哥你们这是去哪儿呀?”

“我们同路!二爷也一起去呀?”杜牧向低着头的长辈问道。

“不去!我哪儿也不去,就在这庙里呆着。”那被称作二爷的整个身子向后躲着,好像怕有人把他抓走了。

待大家走出庙门,只听咣当一响,大木门从后面重重地关上了,“安子,把门栓插牢啦!”院子里传出二爷的吩咐声。

杜牧给大家引荐,这才知晓这两位是前宰相杨嗣复的公子,老大杨授、老二杨损,受父亲影响尚未考取功名,更别提入仕啦。那庙里二爷虽然年龄不大,可辈份不小,是杨嗣复的老堂叔。

“秦英雄不要见怪,他是我爷爷杨于陵的堂弟,几年前受了刺激。牧之不是外人,是我们的亲哥哥,他知道我太爷杨太清死于安史之乱,那时我爷爷杨于陵才六岁。多亏叔叔抚养成人。太叔公有个儿子就是庙里的二爷杨玄思,还有个女儿老姑奶奶可了不得,是文宗皇帝的娘娘杨贤妃,可惜卷入宫闱纷乱,被赐死了。我这二爷也受其牵连,差点送了命,落下病根怕见生人,从此在这庙里闭门不出。”

杜牧在一旁表示同情地叹着气,“文弱之躯怎能经得起如此惊吓。老大,想你杨家最早也是崛起于戎马,这几代下来弃武从文了,多了儒雅博学,少了英武霸气。”

“谁说的?不尽然,我父亲行二,生了我们哥五个,杨授、杨损、杨技、杨拭、杨捴,再加上我那四位叔叔的分支,大大小小出了十多个进士,阳气不足,全是文弱书生。唯独他有个儿子继承了先祖的遗风,一口九耳八环刀刀法娴熟,武艺出众,年纪轻轻镇守潼关。”杨授指着弟弟自豪地说。

“您说的是金刀杨溥吧。”

“你们认识?”杨家老大瞅着义方惊喜地问。

秦靖、杜牧和励儿、义方齐声回答道:“我们都认识!那可是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材啊。”

继续前行,过了橘水北上,出了杜曲,乡间是清风微拂、莺燕啁鸣。远远的山坳处,一片桃林掩映出几幢茅舍,竹篱围起的小院简朴雅洁。“那里就是桃溪堡,三扣柴门的地方。”杜牧遥指告之。

在那里,茅舍前支有一个茶摊,舞动的茶旗下坐着十几个茶客,有的闲情逸致,细细品茗;有的谈笑风生,高谈阔论,看上去茶水生意尚可。南来北往的过客都要驻足片刻,喝茶事小,进那院子里看看却饶有兴趣。

你问看什么?一样的荒郊土屋,用竹板茅草搭成低矮三楹;而不一样的是柴扉上墨迹题诗一首,靠近了读出“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更有多事的男女将篱笆门关起,男的居外,女的藏内,男的洪亮地喊:“绛娘!绛娘!口渴了。”

女的捂着嘴嘻嘻地笑答:“公子,那你就进来喝吧。”

一位老者足有七十岁开外,手里提着大水壶从屋里走出来,看他的穿着打扮不像是山野粗人,倒像是威风八面的资深官员,稳重祥和中蕴藏着书卷之气。

“开玩笑,崔护和绛娘初次相见怎么知道她的名字?胡闹。”他推开门到外边抹桌子去了。

“老汉,这边来,走渴了,沏壶茶。”是杜牧几个人到了,挑了张外侧的桌子坐下。

他四下观瞧这小屋、这小园,和起伏环绕的小山,有一句没一句地和身旁背对着自己,正抹桌子的老者搭讪,“老汉,你这买卖可以呀!南来的通途要道,外加这爱情故事,崔护的一首《题都城南庄》就值了银子啦。”说完冲着同伴哈哈大笑。

“买卖还行。杜小子,要是把你那首牧童遥指杏花村也写上去,我这儿就可以搭灶台开酒肆了。”

这话说得杜牧张大了嘴巴,定睛看那转过身来的老人。“杨,杨老伯,这是你家的买卖?”

杨家兄弟也起身施礼,“杨伯伯,杨授。”“杨损,有礼啦!”

“你们两个和杜小子怎么聚到一起啦?这是要去哪儿呀?”老者先问起他们。

“杨伯伯,我们是在路上碰巧遇见,同路去韦兆牛相爷庄子上赴宴的。”杨授礼貌地回复道。

“噢,思黯今天请客吗?怎么没和我打个招呼?”

“杨老伯,二公子牛丛生儿子,今天办百日宴席。”杜牧压低了声音说。

“好啊!这个牛僧孺,和我还见外吗?一会儿我也去讨杯喜酒,这叫不请自来。”随后捋着山羊胡子嘿嘿地笑。

“杨伯伯,你又是倒水又是擦桌子,堂堂国子祭酒,怎么客串茶博士啦?”杨家老大不解地问。

老者搬过个凳子坐下,“客串一下茶博士有什么不好?举手之劳,成人之美。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他往摊角处一努嘴,“看!一个浓情,一个蜜意,两人正入佳境。”

“那不是项斯吗?”杨授看来是认识他。

杜牧也嬉皮笑脸地问道:“老伯,那个就是您捧上天去的项斯呀?”

老者得意地首肯着,望过去的双眼里满是情有独钟的欣赏与疼爱。

侧耳细听那三十多岁的男子说:“你个小丫头还真得聪明伶俐,见多识广。好,我再考考你,我出一首诗,你来猜猜说的是什么?”他正了正胡服的腰带,又用中指和食指轻敲下幞头,好像突然迸发出灵感,浓情地笑着朗诵道,“黯黯严城罢鼓鼙,数声相续出寒栖。不嫌惊破纱窗梦,却恐为妖半夜啼。”

那姑娘樱桃小嘴一抿,长睫毛的大眼睛滴溜一转,脱口而出道:“是大公鸡?”男子点头说是,自是一通赞誉。

“大才子,你再来个难点的。”看她那心醉神迷的样子,很是陶醉于彼此的逗来逗去。

“好,再来一首,你猜是什么?结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浅。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更软。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长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说完男子横过头去,喜滋滋地看着正在思考的姑娘。

“是,柳树!”还是没有难住俏佳人。

“大才子,这些都是你写的吗?”

“哪里!都是出自向绛娘讨水的那位岭南节度使之手。”

姑娘深情地注视着男子,柔声请求道:“大才子,为什么用别人的呢?你也写一首让我来欣赏欣赏,好吗?”

娇滴妩媚的眼神早已征服了项斯,他抬头眺望这山山水水,诗情画意尽在唇齿之间,美词锦句妙语连珠,“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娟子!怎么不照顾客人?又偷懒啦。”教训人的是位上了年纪的归来客,他农夫装束,手里挎着土篮子,篮子里是粘着泥土的青菜。

姑娘见到他,立刻起身迎上去,麻利地接过篮子。

老翁又指使她道:“拿去溪边洗洗,待会熬汤吃。”

姑娘柳枝般乖巧地奔下坡去,临走时不忘向男子眉目传情的一瞥。再看那聘聘婷婷,风姿绰约的腰身,即便是柳下惠也该按耐不住了吧。

“先生,孩子不懂事,让您受累啦。”老翁点头陪笑地凑上来,抢过老者手中的热水壶。

“老哥,没什么,也帮不上什么忙。”杨祭酒弯腰贴在对方耳边神秘地说,“你生了个好闺女,我那傻徒弟一眼就相中了,他,现任润州丹阳县尉,大才子!可惜房中冷清,这次回京来看我,走到这儿遇到你家闺女,正如李复言续写牛僧孺的《玄怪录》中定婚店一节,月下老人红绳系定,似命里注定不能自拔。他看上你闺女啦,特意让我这师父来说合。”

“你那徒弟叫李复言?”老翁并没有想象中的兴奋,是十分的冷静,看上去习以为常了。

见他没听明白,老者提高嗓门,“不是!李复言是另有其人,我说的徒弟是润州丹阳县尉,项斯。”

“他单相思啊!可别思坏了身子,我姑娘可以说在十里八村的是这个。”老翁骄傲地竖起大拇指,“提亲的快踢破我家门槛了,里正的小儿子,东村的何秀才,杜曲的禇财主,县尉的小舅子,求亲的太多,可招风啦!”

“小妮儿,白跑!木牛事。”

“那菲攉的俺全身。”

“不赖,这闺女欣下了没有?”

是一队军爷,十多个人咋咋呼呼地撵着娟子姑娘飞奔。

“不要脸!我在溪边上洗菜,他们凑过来污言秽语的。”她委屈地向父亲说道。

“你们这些当兵的,怎么无法无天?光天化日之下竟敢调戏良家妇女。我们可是好人家,由不得你们胡来,我上衙门告你们去!”老翁气往上撞,冲上去理论。

领头的黑汉子扬手就是一个嘴巴,打得老人一个踉跄,“老家伙,你嚷嚷什么?我们像猎狗似的在这儿围堵私盐贩子,没白天没黑夜的,这刚刚捱到日子可算到期回家啦。就和你家妮子玩笑了几句,可倒是好,被她攉了一身的菲,告我们,去呀!妨碍公务,与私盐贩子同罪。”一通训斥把老头子的气势打压得荡然无存。

“老黑!把人家吓坏了。”从后面土道上匆匆又走来三四十个兵士,为首的这位长得是黄灿灿的一张脸,剑眉狼眼,大耳垂肩,生得魁伟,长得豪迈。

“宗权老弟!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呀?你不是在许州嘛,怎么来京城啦?”秦靖随后大步上前,紧紧握住壮汉的手开怀大笑,他忽然想起,拉着军爷向大家引荐,“他是我兄弟,两年未见啦!兄弟,这些都是你的手下吗?”

来人正是秦宗权,他也同样兴奋异常,激动地摇着大哥的手,都有些结巴了,三个小的亲热地拥在左右“宗权叔叔”地叫着。

“大哥,我是许州都团练派进京稽查犯私盐的,我带的是团练兵的一队。宿卫一个月今天刚好到期,正去城里尚书省兵部与另几队会合,好交接返乡。真没想到,走到这里与大哥遇上,太难得啦!”

秦宗权还紧紧地握住秦靖的大手,兴奋地摇晃着,“兄弟,你升迁啦?”

“哪儿的事?还是小小的都统,没根没梢要想升迁,这辈子没指望啦!”宗权颇有些心灰意冷的神情。

大家坐在一起唠了一通家常,因有公事在身只得就此别离,秦宗权招呼着兵士向北而去。

“这帮兵痞子,野蛮无耻!我和县尉很熟的,明天看我不去告你们。”老翁看士兵们走没影后来了本事,他回头惊讶地问道,“娟子,洗的菜呢?”姑娘这才想起溪边的菜篮子,脸颊绯红地撇了项斯一眼,轻盈地跑下坡去。

“项斯呀,这婚姻之事是急不得的,姻缘天注定,水到渠自成,俗话说船到桥头自然直。莫急莫急,当年那个超凡脱俗、淡漠红尘的项斯哪里去了?慢慢来,正如我外公韦应物说的‘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他耐心地开导着自己的学生,可看项斯还是一副忐忑不安、欲言又止的样子,老者索性激励弟子,“庸才!男欢女爱是寻常之事,若是真的情有独钟,就去敞开心扉,何必束手束脚地错失美好姻缘。我堂姐夫柳宗元不是说过‘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吗?他是被贬永州身不由己,你个大活人没约没束的,还能让尿给憋死。错过这村就没这店啦,像我父亲讲的‘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啊。”

一席话点醒了有心人,杜牧上心地问道:“对啦!老伯,您堂姐夫是柳宗元对吧?”

“牧之,你外任刺史走的地方多了水土不服吗?这记性还退化啦!柳宗元是我大伯杨凭的女婿,你是清楚的呀。我父亲杨凌上面有两个哥哥杨凭、杨凝,当年是很风光的,人称三杨。为此,我外公很是器重父亲,把大女儿许配给他。我二伯父更是不简单,”

牧之心里有事怕他唠叨个没完,从中打断了他的话,“杨大爷,这些我都听得能倒背如流啦。我是想问你姐夫是不是有句‘宗元曩者齿少心锐,径行高步,不知道之艰’的话呀?”

老者凝眉苦想,点头肯定道:“有,是他在柳州写的《上门下李夷简相公陈情书》里的一句话,谈起这李夷简可不是善类,说我大伯生活腐化,贪赃枉法,由于他的诬陷老人家由京兆尹贬为临贺尉。原本是政敌死对头,可宗元为能重返京都降低身段,想得其援手帮助。唉!真是有病乱投医啊,拎着猪头拜错庙门的弱智。还有那个与他一同永贞革新的程异,更是个貌似清廉,翻脸无情,人品庸下的小人。一再打压他的武元衡也不是什么好东西,都应该向徐晦学学,那才叫有情有义。”

杜牧又插话拦住老人那千头万绪的回忆,“杨老伯,您说,能用‘径行高步’这四个字刻在金锁上,不是柳公的欣赏者,就是至亲旧故。”

老者频频点首称是,他充满感慨地说:“我这堂姐夫命运多舛啊!刚结婚三年表姐便去世了,没有留下子嗣,有一个女儿和娘还是外室生的,十岁时在永州病死啦。他在永州结识了马雷五的姨娘,也没明媒正娶,生了两儿两女,大女儿殷贤,大儿子周告,小儿子周七。在赴任永州没多久老母亲卢氏也病故了,多亏他堂弟柳宗直和表弟卢遵跟随着,略有些许寄托,可没想到宗直年纪轻轻死在柳州,才三十三岁呀。宗元过世时把孩子托付给好友韩愈、崔群、刘禹锡,老大由禹锡抚养,周七跟着卢遵。”

杜牧见他又跑题了,忙把话茬引回来,“老伯,柳公文采出众,华章精美,一代文豪大儒。我这义子庄义方出生时有一金锁,正面刻着‘径行高步’四字,背后是个庄字,想必他的父母也是极爱柳公之人。”

老者眼光一亮,捋着山羊子神秘地说:“这金锁应该是一对,另一把上刻着‘齿少心锐’和一个吴字。”

杜牧和义方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喊出,“您怎么知道?”

义方兴奋地禀告义父,“义父,公公说得对!忘了告诉您了,去年在内乡寻到了当年制锁的伙计,他说另一把锁上刻的是有个吴字,给了父亲朋友的小侄子。”大家把渴望的目光交织在老者身上。

老者不急不慌地倒了盏茶,吹去水面上的碎叶子,“我也是听吴武陵说起过。那时他也被贬到永州,与宗元相交甚笃,意气相投。武陵虽是性情强悍暴烈,却是个重情守义之人,他遇赦北还后,曾极力向裴度申辩,使朝廷下旨招回宗元,还真说动了宪宗皇上,可惜堂姐夫没那个福气,圣旨到时他早咽气了。”大家都等他说金锁的事,可又拐到了别处。

杜牧眨着眼睛问:“老伯,你是说那把锁是在武老爷子手里?”

“他是这么说的,那年他被贬潘州,特意到内乡拜访一位挚友,也是在永州时结交的老朋友,宗直的内弟姓庄。去时正赶上朋友生第二个儿子,见他前来非常高兴,打了对金锁各自一把,分别刻着宗元的‘齿少心锐’与‘径行高步’,背面是姓氏。武陵性格开朗,在永州时常和宗元探幽访古,你们读过《小石潭记》吧,那里面就写着武陵、龚古、宗直,还有宗元的姐夫崔家的两个小伙子。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老者又陶醉在叙述精美的山水之间里了。

“我们不如去拜访吴武陵先生,他可能知道义方父母的去向。”德儿提议道。

“上哪里拜访啊?吴老师已经过世十多年啦。”杜牧失望地告之。

义方刚才还激情澎湃的心又消沉了,义父替他急迫地问询,“杨老伯,您老知不知道那把锁的下落呢?吴老爷子的小侄子究竟是谁呀?”

老者经他一问,惋惜地摇着脑袋,“也没了,是原江都县尉吴湘,去年夏天因为贪赃被正法了,年轻轻的可惜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