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贾家楼 > 第85章 第三十三章 阴差阳错终归一,百年好合永相依。

一艘小福船由长安广运潭渡口驶出,沿永通渠入黄河,顺流而下。义方在白马津渡口上了岸,一路向东,过浑州城直奔泰山。

这天,他到了乾封县城(泰安),已经能望见泰山那层峦叠峰、凌空高耸的山峦了。

当走在城中时,原本冷冷清清的街道上忽然热闹起来,从店铺、住家、巷子里涌出来许许多多男女老少,他们呼朋喚友,争前恐后地向县衙前奔去,像约定了似的,那里也响起震耳欲聋的爆竿锣鼓之声。

义方也被这欢天喜地的气氛感染了,一把拦住从身边跑过的小伙子,“老师儿,这是发生了什么喜事?整座城的人都出来了。”

那小伙子胳膊上挎着个篮子,上面盖了块土布手巾,里面装着鼓鼓囊囊的馒头。“么事?大喜事!嫩白拦着,俺老娘让俺赶紧把这篮子么么送去,去晚了该挤不进去了。”说完,他一溜烟地跑远了。

“小小子,嫩撒么么嘛?”身后有人问义方,他回头看是个老太太领着个小孙子,正慈祥和蔼地冲自己笑呢。

“老奶奶,你们这是去看什么呀?”

“和尚!徂徕山里迎出来的老和尚,说是在山里隐藏修行两年啦,没吃没喝的,还要躲避官府的捉拿,真是不容易呀。前几天皇上又传下圣旨,可以信佛了,不杀僧人啦,县令老爷派车子把老和尚接出山来,俺们这是去迎接他们。”老太太手里捻着十八子念珠,和义方边走边说,抬头已来到了县衙前,这里早已挤满了百姓。

前面是锣鼓班子,正吹打得热火朝天;围拢的善男信女,有摆开香案红烛的,有点放爆竿的,有顶礼膜拜的,有供奉鲜果糕点的,人们的脸上满是喜气洋洋,像迎接凯旋的将军似的。

没等多久,听有人高声呼喊,“大师他们来了!在那儿呢。”

只见从远处晃晃悠悠地赶过来一驾牛车,吱吱嘎嘎地像在唱着无所谓、不改初心的歌。

车子停在县衙前,先下来两个衣衫褴褛的中年和尚,他们想去搀扶一位古稀老人,可那老和尚虽是身形瘦小枯干,身上的僧衣实在是太破烂不堪了,但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烁着洞察秋毫、顽强不屈的坚毅神采。

他自己跳下车来,抖了抖披在肩上的草衣,菜色的脸庞洋溢着胜利的笑容,双手合什虔诚地恭颂佛号。

县令带着县丞、县尉等一干人笑容满面地从衙门口迎出来,大声赞叹道:“大师受苦啦!早听说徂徕山里隐遁着佛家宗师,今日才得以相见,果然大师是名不虚传,仪法庄峻。想这些年来,有多少高僧大德在刀枪的威逼之下,脱去袈裟,放弃信念,随波逐流,甘心阡陌。唯有大师不忘本源,绝尘离世,岩栖涧汲,草衣木食,不易僧仪,乃真僧人也!恕下官学识浅薄,大师是哪一宗,天台,律宗、净土还是密宗呢?我想无论是哪一宗门,师父都将是声名远播的。”

县令的一番美誉不仅赢得了百姓的共鸣,欢呼雀跃声一片,更有县丞树起拇指夸奖长官讲得恰如其分。

可那进士出身、通过铨试之科、吏部注官的县尉很是瞧不起这墨敕斜封的县令,在一旁不冷不热地说:“明府,你应该看得出来,师父身上的粪扫衣已说明了一切,他一定是禅宗的苦行头陀。”说完,他抖开随手不离的纸扇,不热的天呼哒呼哒地扇起来,那扇面上题着金字“雁塔题名”。

那县令被说得面红耳赤,为挽回脸面补救道:“我也看师父是禅宗的,听您的口音是本地人,大师是神秀祖师的几代传人啊?”

县尉闻听嗤的一声,颇带讥讽地说:“明府,是看他是本地人,北方人,就认定是北禅宗的和尚吧?错了,不是北方人就信北宗,南方人就敬南宗。我早些时候就听进山搜捕的衙役讲过,南禅宗的从谂师父隐遁山中,不就是这位高僧吗?”

县令十分尴尬地瞅着县尉,虽心里恨恨地诅咒着“你怎么不去死呢?”,可面子上还表现得从容淡定的样子,“我怎么没听人提起,你也不告诉一声,大师,您是南禅宗慧能的弟子呀!”

“阿弥陀佛,老衲确实是本地人,也确实是南禅宗的弟子,然南宗北宗是一家,只是认知不同罢了。神秀祖师讲的是一切佛法,自心本有;我六祖求的是以心传心,教外别传。”

有百姓问:“大师,什么是心传?”

老和尚认真地与他讲解,“我禅宗自释尊在灵山会上拈花,迦叶微笑为宗门滥觞,正道**是无法用眼睛看出来的,只有涅槃寂静的心才能领会。实在的法相其实是没有法相,这是微妙玄通的法门,不立文字,无须死读经文,以心传心,这就是心传。”

又有人问:“师父,做头陀僧苦吗?”

老和尚会心一笑,双手合十,“怎么不苦?可苦中有乐,苦尽甜来。头陀苦行在我并不以为苦,反而感到很快乐,我不为衣愁,不为食忧,没有人间的得失,感到清净解脱的自由。佛陀说过,将来佛陀正法的毁灭,不在天魔外道的破坏,而是在僧团的腐化与崩溃。要弘扬佛法,让真理之光永照着世间,则必先要巩固僧团,要巩固僧团,就必须过严肃的生活。”

那带孩子的老太太问道:“老师父,你隐于山林,感到寂寞吗?”

“善哉,女施主,贫僧以无上之心与天地接,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以众生为眷属,以万物为法侣。修行无止境,岁童儿胜我者,我即问伊;百岁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他。一衣一钵、芒鞋拄杖。以平常心是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达此境界,寂寞何有?”

县丞打趣地猜测,“大师父,说实话,你现在最想要的一定是丰盛的斋饭喽!”

老和尚笑着摇摇头。

“大师要的准是干净整洁的僧衣。”县尉紧扇了几下扇子,像是料事如神,能未卜先知。

老和尚还是摇摇头。

县令似想到了,肤浅地拍手道:“你们都错了,大师是要美美地睡上一觉。好,我让人把城南的破庙子收拾出来,临时搭个窝棚,迎请大师住锡。”

老和尚的头摇得更猛了,“阿弥陀佛,这些都不是贫僧想要的。我也不会在此长住,别看我年纪大了,可我的志向是弘法天下。至于我眼下最想要的东西,善信、文远你们应当知道,而他们是猜不到的。”

从谂大师与两个徒弟心心相映,相视一笑,不言而喻。

“是喝茶去!”三个和尚惊异地瞪大眼睛,见一位少年站在人群中冲他们笑着。

“奇人,神啦!能看穿人的心里所想,小施主,这读心之术可否教一教贫僧。”老和尚艳羡地端详着义方。

“什么读心术啊!从谂大师,你不认得我啦?八年前在百丈山我们见过,我是泰山秦靖的徒弟庄义方啊。”

老和尚虽已年近八旬,却无老态龙钟,头脑混沌之状,经义方提醒顿时想起往事,“善哉,是秦施主的小徒弟呀,想起来了,没变,还有小时候的模样。”久别重逢,爷俩自是互述衷肠。

义方关切地询问大师今后的打算,从谂大师也没个头绪,到处都是破庙残寺,师兄弟们也是各奔东西,下一步准备向赵州去,随遇而安吧。

离别了从谂大师,义方加紧脚力,半天就回到了国公庄。

不出所料等着他的是怒气冲冲的师父,和一顿劈头盖脸的责怪。有师娘在中间打圆场,义方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只是低头不语,任凭训斥就是啦。

在庄里待了数日,按照与孟家的约定,秦靖带着义方南下,经旱路到楚州,再乘船沿运河直去嘉兴。一路上义方拿定主意,到了孟家说什么也要讲清楚,这门亲事不能成,千方百计要把婚事给退了。再就是找到盛家,说服师父上门提亲,誓与义妹盛山接为百年之好。

水路无事,既无山贼水寇劫掠,也无藩镇鏖战阻隔,长话短说,船家小心绕过嘉兴西门外的三塔,将船泊在城南春波门外的渡口边,爷俩离舟上岸。

望着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波光粼粼的滮湖水面,义方触景生情,想起那年在船头与义妹行八拜之礼的往事,不由得幸福地笑出声来。

“义方!别傻笑了,进城吧。”师父在前面召唤着。

嘉兴小城座落于青山绿水之间,依河伴水,柔弱祥和,处处散发着江南灵气。城中十字大街人流不息,做买做卖生意兴隆。

秦靖并未来过嘉兴,也没拜访过山盛堂,辨不得方位,想找个本地人问问。抬头见街头开着一个大质库,高高竖立的朱红旗杆,严密结实的木制栅栏,还有一人多高柜台后高高在上的质库先生。

秦靖走近了还没等开口,先生面无表情地问道:“主客,侬做色拉?要典当什么呀?”

秦靖没有听懂,愣了一下,那先生不耐烦地又问,“有眼啥个事体啊?”

还是不懂,秦靖只好开门见山地直接来问,“掌柜的,请问山盛堂怎么走?”

那先生倒是听明白了,冷冷地回答,“侬从掰搭过去到哀面,穿过第二条弄堂就是啦。”

“什么是掰搭?什么又是哀面呢?”看到师父听得糊里糊涂的,义方探过头去问。

“侬夹心言话讲得来口伐?勿会。我去拿柯店主寻得来好啦。”质库先生起身向后面喊着质库店主。

应声出来的是个穿得随随便便,豁了颗牙的中年人,手里拄着根檀木手杖。

他从店门里踱出来,和善地打量着两个外乡人。“江北的?听不懂我们夹心话?”

秦靖作揖施礼,说明要去水麒麟的山盛堂。

店主眼睛一亮像是有所触动,“又一个打听孟家的。山盛堂很好找,过到对面向西去穿过第二条弄堂就看见了。”

师徒两个问明白后,再次施礼谢过。

师父大步流星地走过街去,义方故意放慢速度,偷偷地低声问:“你们这里有没有叫盛山的姑娘啊?”

“盛山,你是说她吗?也住在那边。”店主指着秦靖去的方向。

义方过到路那边还在招手再见,“再为!”质库店主也扬着手回应,还不忘与凑过来的质库先生说,“这段日子怎么都来找孟家?上回还拿着画像,说是叫盛山,当时还把我弄愣了,水麒麟的囡五不省心啊。”

秦靖师徒两人到了山盛堂,水麒麟孟乐山自然是热情款待,儿女亲家,实在亲戚。

老英雄对义方更是高看一眼,左端详右细看乐得合不拢嘴,寒暄多时该是小姐出来相见的时候了,孟堂主向身边的徒弟使了个眼神,“活狲,快去把你师妹叫出来。”

哪知猴子去不多时,慌慌张张地跑回来,上气不接下气地回禀师父,“不好了,师父!绣楼的门锁被人砸坏了,师妹她跑啦。”

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水麒麟是火冒三丈,在亲家面前更是羞愧难当,无地自容。“这丫头太不懂事,都是我惯的!老大、老二,都跑哪儿去了?”老堂主急三火四地喊着。

“师父,您是被气糊涂了。大师兄、二师兄都去给雇主送货外出了。”铁猴子在跟前提醒道。

“好,那就是你吧,带上师弟们给我四下找,一定把她追回来。”猴子不敢耽搁,领着在家的十几个师弟一窝蜂地跑了出去。

秦靖在旁边开导劝解着,水麒麟自责道:“女儿大了翅膀硬啦,大人的话听不进去,总是说娃娃亲没感情,小小年纪懂什么感情?我把她从外面骗回来,锁在楼上,想让她收收心,可没想到被人劫跑了,这一准是那个有感情的小子做的好事。”

这意外的插曲使得秦靖也很是为难,多少还有些埋怨自己,娃娃亲是真的仓促不靠谱吗?

这突如其来吵吵闹闹的一幕来得太及时了,暗自开心的是在冷眼观瞧的义方,“伯父,小姐说得在理。强扭的瓜不甜,娃娃亲双方谁也不认识谁,就强加于人绑定终身,两个没有感情的人生活在一起能幸福吗?我看,咱们这门亲事还是不结的好,以免把小姐逼得太急离家出走,更担心闹出人命来。”义方不知哪儿来的勇气,将心里话和盘托出。

“义方,不得胡说!”师父严厉地训斥他。

“我没胡说,师父,虽然都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我和义妹两小无猜,一见钟情,是谁也离不开谁的,我决心已定非她莫娶,还望老堂主、师父成全我们。”

“你,你好有出息呀!”气得为师的差点一口气没喘上来,师父是千个不孝百个不行,徒弟是据理力争,雷打不动,反倒是孟堂主来解劝他们师徒俩了。

义方见和师父讲理不通,自己的犟劲也上来了,转身跑出山盛堂。他漫无目的地向西走着,不知不觉出了西关,心事重重地来到三塔之下。

这砖塔下有座庙宇,题的是龙渊寺的名头,这三个字正和义方此时此刻的心情,就是龙潭虎穴我为了义妹也在所不惜。

他义无反顾地走进大殿,想要看一看龙王。刚跨过门槛,迎面是一声惊喜的呼唤,“庄阿叔,侬是来接娘娘的吗?娘娘就在里面,快进去吧。吾去雇条船,送侬和娘娘回长安。”

“莫急!”没等他多说,那孩子冲他点点头,急匆匆地出了寺院。

义方听义妹盛山在里面,像久旱逢酣雨似的欣喜若狂,一头扑了进去。大殿里只有一位姑娘,在白龙王的神像下,虔诚跪拜的正是他朝思暮想的心上人。

一声娇呼,一阵心颤,一对爱人,一拥难分。多少爱恨交织,多少魂牵梦扰,多少望眼欲穿,多少千言万语,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这时的义方夺眶的热泪已与义妹那断线的珍珠合在一起,湿得是一塌糊涂了。

“我父亲反对我们在一起,我决不屈服指腹为婚的娃娃亲。莫急后悔帮阿爹骗我回来,他把关我的锁头砸坏了,准备帮我回长安找你去,那个家我是再也不打算回去了。”

义方用手给她擦眼泪,“我也和师父、女方老人说清楚了,娃娃亲不能算,我这辈子非你不娶!”

“我也非你不嫁。”两颗火热的心紧紧地扣在了一起。

“家是要回的,我们一同去,去见你的家人,我要正式提亲。”义方意志坚定地握紧姑娘的手。

自从庙里出来,义方和盛姑娘的手就没分开过,肩并肩地返回城里,在西关城门口遇到了四下寻找他的师父,又是好一顿数落。

秦靖看着这对小情侣可怜兮兮、相亲相爱的样子,不禁心软了,叹了口气,“走吧,我已经和人家说好啦,娃娃亲不做数了。现在去她家,师父为你提亲去。”

得到师父的认可,两个小青年欢喜的不得了,盛姑娘像一只雀儿似的蹦跳着走在头里。

“阿爹,你怎么来了?”刚走过一条横弄堂,前面的姑娘是一声呼唤。

“蠢丫头,我怕你跑到天边去,不要阿爹啦。”来人鼻子一酸是老泪纵横,像小孩子哭哭啼啼,“阿爹不强迫你了,你愿意和谁好就和谁好吧。那门娃娃亲已经退了!”父女俩搂在一起哭得是昏天黑地。

秦靖拍着来人的肩头,“老哥哥,喂,先别哭了,盛山是你的闺女?”

那人泪眼迷离地抬起头,“秦兄弟,徒弟找到了?你看我们这门亲事弄的,孩子们不同意,离家出走,要死要活的。尤其我这丫头任性不迁就,还请你谅解,这门亲就作罢吧。但有一样,你必须答应我,跟我回家多住几天,我还有许多话要跟你聊聊。还有,义方这孩子不错,我要收他为干儿子,你不能拒绝吧?”

秦靖好像明白了什么,瞅着姑娘不解地问:“老哥哥,你这姑娘是姓孟还是姓盛呀?”

“姓孟啊!孟德兰。她母亲姓盛,你怎么知道的?”水麒麟大惑不解地反问道。

秦靖豁然开朗仰天大笑,“这对傻孩子,搞了半天是对磨人精,瞎折腾。老哥哥,你不仅收了个干儿子,更得了个好女婿。”老堂主听得是不解其意。

那边风风火火地赶来一群徒弟,为首的铁猴子慌里慌张地报告,“师父,家里出事了,出大事了!”

“你个活狲,干什么这么不稳重?找你师妹你找不着,还是秦师叔和义方帮的忙,家里出什么事了?”孟乐山对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也很是关心。

“来了个太监,带着一大群护卫。说是从长安来的,还是皇上派的,特为给游骑将军庄义方送新婚贺礼。”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齐刷刷地落在义方身上。

“义方,你什么时候成了游骑将军?”

“孩子,皇上送你的新婚贺礼怎么送到我家了?赶快向太监钦差们解释清楚,我们两家的娃娃亲不成了。”

德兰早弄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娇羞地摇着她阿爹的胳膊,眼瞧着庄义方,“阿爹,他就是我说的结拜大哥。”

“啊!是他,这怎么又转回来啦?我的囡五呀,你能不能做事情有板有眼的,让阿爹省省心。”

在山盛堂的大门外是鼓乐喧鸣,彩带飘扬,当地官员悉数恭候,四方邻里闻声聚集。

“庄将军!可把洒家等急了。”说话之人小模小样,净面无须,小单眼皮眨吧眨吧地看着这边,他正是大内勾总管。

义方躬身施礼,道声辛苦。“不辛苦!大喜事。皇上吩咐洒家来送贺礼的,一共三份,说是孟家小姐一份,盛姑娘两份,你娶的即是孟家小姐,又是盛姑娘,所以就是三份。把东西抬上来!”大太监向手下人命令着,“这第一件贺礼是三对百年的高丽山参,是新罗的贡品,稀世之宝;这第二件贺礼是三幅朱仙镇木版年画,吉庆有余、龙凤呈祥、五子登科,讨个吉利;第三件贺礼是,令孜啊,快把它抬上来!”

勾太监向随从们喊道,十二个公公,四个人一伙,从马车上抬下三只盖着红丝绸的大酒瓮。

“干爹,好大的酒瓮啊!这红绸子都能做两身衣服啦。”打头的小太监长得干净乖巧,看他未曾开口三分笑,话音未落四季春,满脸堆的是喜庆,说出话来让人舒坦。

“令孜啊,说得好,洒家就取你刚说的这个好字。这酒瓮大吧?还用你说,猴崽子,咱们皇帝啥时候小气过,特别还是给庄少爷送的新婚贺礼。”勾太监飘飘然地自赞道,“三大瓮兰陵美酒。皇上说了,告诉义方,莫忘扬州东关利津渡口的初次相逢,一生缘分,一世知己,朕和你永远是光叔和小义方,这是当今万岁的原话。”

两旁的官吏百姓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都在猜测这小伙子和皇帝是啥关系,不一般啊!

“第四件是三幅字,皇帝亲笔御书,展开让庄少爷看看。”又由六个太监将字画打开,三幅字分别用隶书、篆书,行书书写而成,均是斗大的“合”字。

就听那尖细的娘娘腔解释着,“这三个字是皇上一气呵成的,还说见字如见人!愿你和盛姑娘阖家幸福,白头偕老。”这话一出口,呼啦跪倒一大片官员,口称万岁,行三拜九叩之礼;其余围观的百姓也在士兵的呵斥下跪地磕头。

大太监盛气凌人地高声说:“这四件贺礼总的来说是一句祝福话,百年好合!”他又面向姑娘的父亲和秦靖,“皇上的贺礼都来了,你们什么时候张罗婚事呀?”

老堂主这才听出了眉目,这皇帝和两个孩子的交情可不一般,“还没定呢。”

“洒家看就定在今日吧!”勾太监大包大揽起来,别看他在宫里主子面前唯唯诺诺的,可面对这些小民是信心满满,趾高气扬得很,“选日子不如撞日子,就现在布置喜堂,皇上让我把完婚之物都备齐了,大家动动手就可以了,这也是万岁的意思!”

这么一说,谁还敢有异议?人们一起动手从车上卸东西,红烛彩带、锅碗瓢盆、桌椅炉具,所有能想到的、用得上的,就连新人的礼服也置备齐全啦。

小太监田令孜忙里忙外,张张罗罗,是满头大汗,刚指使手下的小小太监铺好红地毯,又招呼御膳房来的厨子赶紧生火起灶,还不忘吩咐刺史、别驾、长史、司马们进大堂照顾客人。

爆竿齐鸣,张灯结彩,山盛堂孟家是欢天喜地,高朋满座。

莫急闻声慌里慌张地跑回来,被眼前的热闹给闹懵了,站在大门口向里面探头探脑起来。

忽然听背后有人在问他:“小朋友,这家在讨老婆呀?”

莫急扭头看是一位长者,身材略矮,着布衣大袍,古铜肤色,敦实健壮。他身旁紧挨着位妇人,一张哀怨惨白的圆脸,头扎包头巾、身穿拼接衫、腰束作裙、作腰,小腿裹卷膀,脚着百纳绣花鞋。

那妇人也跟着说:“这春季里办喜事真好,风和日丽,心情舒畅。”说完她忽又眉头紧蹙,暗自悲伤,“我们家小青要是不丢,也该谈婚论嫁了。”长者赶紧劝导抚慰她。

“莫急,猪色色里,站在那里做什么?快进来,去把这些帖子发出去,让阿公阿婆都赶紧来,说是皇上吩咐的,不得耽搁。”小伙子颠颠地跑过去,接过喜帖,“猴叔,今天是娘娘和谁成亲呀?”

“还能有谁!泰山秦英雄的小徒弟,原来他不姓杜,姓庄啊!闹来闹去还是同一个人。你快去,别误事。”莫急是心里的大石头落了地,喜滋滋地跑去发帖子去了。

那两个老人正相搀相扶地爬上牛车,待老婆坐稳了,长者又望了一眼欢歌笑语的孟府,一副看开了的样子低声吟出,“桃李傍檐楹,无人赏春华。时情重不见,却忆菖蒲花。”

诵完他挥着短鞭,“得得、咧咧”地驱牛向前。那肥硕的小母牛迈着欢快的跨步奔向回家的路,它不时悠然自得地扬起鼻翼,在明媚和煦的阳光里嗅着春天的气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