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贾家楼 > 第81章 第二十九章 起死回生施援手,湘江东岸尽红焰。

好像通人气似的,马儿也无精打采地往前走,离开这生育自己的故土,义方的心里就像钻进去几个小兔子,百爪挠心的不是滋味。

但路还是要往前走的,人生就是这么五味俱全,阴差阳错。

入邓州,过穰城,渡襄水,离襄阳,再经荆州的荆门、江陵府、公安镇,至岳阳。千里迢迢,历经艰险,铜官窑就在眼前了。

窑区沿湘江而下,延绵十里,炉窑林立,遍地陶场,龙窑拱起于山坡之上,其势逶迤壮观,气势恢宏。谁能想到?这里几个月前还是熊熊火焰映红半条湘江水面,品样繁多、实用美观的瓷器流水般运向四方,马驮舟载,人声鼎沸,热闹非常。可现如今是被迫停业,冷冷清清,没了生气。

走进铜官,传说三国时,铜官为吴国和蜀国的分界线,吴将程普与蜀将关羽约定互不侵犯,共铸铜棺为誓,故此地取名铜棺。后因铜棺叫起来不雅,便改称铜官。

踏着麻石古街向镇里走,两侧的店铺大多是经营陶瓷买卖的,昔日琳琅满目的货架上已是空空如也,店主伙计没精打采地萎靡在柜台后面。

踏过吴楚石桥,前面是所寺院,“代那,那是云母寺,是为关老爷的义母修建的。这山门外的港湾叫做铜官潭,出事之前可是舟帆拥塞呀。”

确实庙外是一处渡口,但已找不到樯橹的踪影,水面上只有几枝随风摇曳的芦苇。

李群玉又介绍说:“代那,当年垂暮的杜甫杜工部浪迹天涯,在此遇大风受阻,泊船在这湾里暂避。见铜官遍山壮丽的烧瓷情景,由感抒怀写到‘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没想到现今的铜官破落到如此地步。”

从街后传来鼓乐之声,“有办喜事的吗?”段成式翘首观看。

群玉顺声望去,“哦,那是泗洲庙的方向,不会是婚庆嫁娶,今天也不是拜祭舜帝的日子。说不好,不如我们过去一探究竟。”

转过街去,远远地在山岗之上显出一座殿宇,垣墙粉白,红柱绿瓦,檐牙高啄,勾心斗角,轻烟缭绕,鼓乐喧天,好不热闹!

听李隐玉讲那里是泗州庙,早先这庙是建来纪念西域何国入唐高僧僧伽大师的,大师在佛教典籍中被视为救苦救难观音菩萨的化身,有求必应,非常灵验。

后来又成了铜官方圆百里陶工们的心灵寄托之地,里面供奉着祖师舜帝,使其香火更盛。

沿台阶而上,庙前有一对三人合抱的古樟,状如华盖,覆盖着一块平展的空场,主殿对面有一石磊戏台,台上堆着家伙,戏子们刚刚咿呀完戏文,坐在台边休息。

大殿里里外外站满了百姓,专有一位微微驼背的老人大声起势,宣读祭文。所有人都肃然起敬,寂静聆听。等到老者读罢,高唱叩拜,黑压压跪倒一片,百姓们虔诚无比地三叩九拜。

正在这时,腾腾山响从坡下上来一群年轻人,“让让!”这些愣头小伙急匆匆地从段成式身旁走过,七嘴八舌地在私下议论着,

“二嗲嗲能听我们的吗?”

“那个老顽固,犟得很!”。

带头的两个壮实青年直奔祭台,其中一人高声喊道:“嗲嗲,你们整天这么搞有用吗?劳民伤财的。你还是帮我们看看这新烧出来的瓷器,找找问题在哪儿吧?”

那微微驼背的老人大发脾气,吹胡子瞪眼地厉声喝道:“大虎,弹开!不许在祖师面前污言秽语,大不敬。”

另一个抱着瓷瓶子的青年也请求说:“二嗲嗲,您还是帮我们看看吧,这次又失败了。”

“啊也,再让你们烧上百次千次也是搞驼不清,毛那金刚钻就别揽这瓷器活。宝宝,不是二嗲嗲说怪话,你嗲嗲,我大哥,若不是把着烧窑手艺这么紧,将窑把子的地位看得太重,他一闭眼走了,撂下个乱摊子,弄得后继无人,能有现在这个结果吗?”说得那孩子无言以对,低头不吭声啦。

“嗲嗲,说那些沉芝麻烂谷子有用吗?还是想想眼前吧!都几个月啦,一件成品也没制出来,大家都快揭不开锅了,试烧找缘是头等大事,烧香拜佛能当饭吃呀?”

这爷爷对自己的孙子是特别的来劲,吐沫星子横飞地大声训斥着,“几叫的,乱港什么!你小子就是个恩菜,别在这里给我拌式样,我们家出了你这个搞大路的,真是祖坟被水淹了。敢在你嗲嗲面前指手画脚的,弹开!”

那做孙子的只气得脸红脖子粗,呼呼喘气,“我晓得您时刻子瞧不起我们,可我们还干点正事,而您呢?从年轻时就整日的打流,不务正业,您哪怕学一点大嗲嗲的手艺,我们这铜官窑也不至于到今天。”

孙子的一番激烈的指责,老头子的脸面挂不住了,他一把夺过侄孙儿手里的瓶子,恨恨地摔在地上,摔得是瓷片乱溅。

众人是双方劝解着,怕祖孙俩再这么下去,冲突要升级啦。

有眼尖的发现人群背后段成式等一干人,“李官人回来了!连庆回来了!”

那两个青年紧走几步,上前拉住李群玉的手,充满希望而又忐忑地问:“李官人,寻到解决的法子了吗?”

李群玉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双手拉着他们,欣喜地看着大家,之后却抱歉内疚地回答:“我和连庆去了几个窑场,也问过许多有经验的师傅,可没能找出问题的根结。”

听到这话不光青年人,就是站在后面的老头子及全体百姓都黯然神伤,唉声叹气起来。

“不过,朝廷派来了专门解决此事的尚书郎,他还带来了昌南窑的高手,这下我们铜官瓷窑有救啦!”这话就像久旱的大地听到了春雷,人们雀跃了,欢呼声响成一片。

身着便衣的段成式被百姓包围住,他面对的是一张张充满希望热情的笑脸。“铜官的乡亲们,你们好,我是尚书省的段成式,朝廷知道你们的瓷窑出了问题,特此派我来帮助大家解决。查明瓷器次品连出的症结,其实烧瓷之事我是外行!题字讲故事我还将就。但大家别急,我们请来了昌南窑的霍师傅和陶师傅,他们可是制瓷大师呀,名气大着咧!我想不多时问题就会解决的。”

他笑盈盈地看着人们,“还有,皇上还让我带来了五车的西窑瓷土和赈济专款,这下我们可就后顾无忧啦。”

百姓们是三呼万岁,感激涕零。李群玉又将老头子引荐给成式,方知这位是刚过世的窑把头的亲弟弟,“老哥,您的大名本官已经如雷贯耳了,在来的路上文山跟我讲到您,说您为人豁达,好善乐施,居仁由义,是铜官侠骨柔情之人。这瓷窑重振大计还要仰仗您的主持啊。”

老头子经他这么大加夸奖,背也直了,气也顺了,精神头顿时高涨百倍,“官人过誉啦,老朽,毛能把祖宗的技艺学到手,真是惭愧呀。这铜官的事不就是我们自己的事嘛,老朽一定鼎力相助,毛问题!”

真是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不几天的工夫问题就找到了,龙窑那熊熊火焰重新映红了半条湘江,品样繁多、实用美观的瓷器又似流水般运向四方,古镇里恢复了货源充足,马驮舟载,人声鼎沸,热闹非常的旧貌。

段成式不愧是高瞻远瞩、心思缜密之人,他又让两位师傅将烧瓷的工序技法悉数传于这里的年轻人,确保铜官窑业的长治久安。

这么一晃,就已冬去春来,桃花满枝了。要走了,回京了,自然是上顿答谢饭,下顿回敬宴,主客之间几个月朝夕相处、通力协作的浓浓情谊全在里面啦。

就是临着出发前的一大早,铜官的陶工们也不放过,名为送行宴,碗碟落落,杯盏韾韾,呼兄唤弟,暖意融融。

酒过三巡,二爷爷醉眼迷离地发现两位师傅不见了,“啊也,师傅们去哪儿啦?”

温庭筠也是面红耳赤地回话,“刚刚出去,如厕吧。”

二爷爷不依不饶地命令道:“不行,今天不喝透不让走。孙子,去!把师傅们找回来。”

大虎乐颠颠地跑出去,到外面的茅房去寻,刚走到矮墙旁,就听里面霍师傅在说:“箱底,俄早和嫩说过,都说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俄不让嫩把昌南的绝活都教给他们,对吧?等着人家超过俄们,俄们喝西北风啊!长点心眼吧,俄是老鞭子,听俄的没错。”

隔壁里嗯了一声。“可这几个孩子真是烧瓷的好材料,一点就透,一教就会,尤其是那连庆可以用聪明绝顶来形容。若是在俄们昌南镇,俄真有心收他做徒弟,把青白瓷的绝技传给他。”霍师傅说完叹了口气,隔壁又是嗯了一声。

大虎听到这里心里不是滋味,掉头往回走,进了大厅,爷爷问他:“师傅们呢?”

“就来。”说完便一屁股坐下,整个酒宴他一言不发,低着头喝着闷酒。

宴毕,人们扶着拥着将钦差送出去,高高兴兴地攀上车,扬鞭催马绝尘而去。

李群玉望着车队走远了,留意到大虎情绪不对,便问原委。

大虎将所闻所想细说一遍,群玉感慨地说:“不为奇,可以理解,自家的宝贝怎能轻易送人呢!我们自己要争气,不能让人家瞧不起。东窑西窑以三彩出名,昌南窑以青白瓷见长,我们不能依葫芦画瓢,老是比别人晚一步。”

他沉思良久,若有所思,“我有个想法,能不能在瓷器上款识题诗、绘画造型,使原本的单调呆板变得生动起来,你们琢磨琢磨。”

“这个主意好!”青年人都认同这个想法,对李群玉的奇思妙想赞叹不已。

“李官人的主意好啊!这种工艺起个什么名字呢?”有人在问。

就有人提议,“叫釉下彩吧!”

“好,就叫釉下彩!我要在第一件瓷器上写上‘天下第一’四个字,也扬眉吐气一回。”一个小伙子骄傲地说。

另个青年也兴奋地讲:“我要写上‘天下有名’,让我们的瓷器远销万里。”

李群玉被此情此景所感动,眼望遍山火红的瓷窑,即兴赋诗道:“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回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