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贾家楼 > 第79章 第二十七章 是它非它冥冥有,一句话点醒迷途人。

宋威和义方是怎么回的棣花驿,义方和王金伯伯、陆小青等摩尼教众是怎么告别而去,尚书郎和温庭筠又是如何迎接他们凯旋而归的,这些暂且一带而过。

接着说义方护着段成式一路赶往潭州,众人经过这一劫难,身心俱感疲惫,在棣花驿休整了一天。

夜里天降瑞雪,飘飘洒洒,驿站前前后后的山岭上银装素裹。

翌日,踏着满地的雪花扬鞭启程,清脆的马鞭声透出士气的饱满。

车队刚入商洛县城(商镇),迎面大道旁是一座年久的古墓,“四皓墓。”段成式看来是来过的,博学的他向同伴介绍着,“秦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角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都是博士。因逃避焚书坑儒的迫害,逃至商山。当他们登高一览,见千山苍苍,四野茫茫,泉石青幽,草木含情,由衷赞叹这里是人间净土。便岩居穴处,紫芝疗饥,在商山隐居下来。到了刘汉王朝统一了天下,汉高祖刘邦要废掉太子刘盈,另立赵王如意时,刘盈的母亲吕后经张良出谋划策,请四皓出山相助。偕入汉廷,一语吾主,改变了刘邦废太子的初衷,终使刘盈做了汉惠帝。四个功高盖世的老人,本可以高官厚禄颐养天年。可是,他们却功成身退,重返商山,终老山林,死后便葬在这里。”

温庭筠随声附和道:“嗟尔四皓,避秦隐形。刘项之争,养志弗营。不应朝聘,保节全贞。应命太子,汉嗣以宁。”

成式赞同地说:“曹植讲得好啊。”然后他吩咐大家,“在这儿歇歇脚,我们进去拜祭一下。”

步入园内,青松翠柏遮蔽下筑大墓三座,冢高一丈半,土色迥异,呈粉白团粒。身处庄重典雅、幽静古朴的氛围里,不禁使人肃然起敬。

义方用手数着,“这里怎么是三座墓?不是商山四皓吗?”成式接过来属下递上的长香,“角里先生未葬在这里,终老他乡啦,可这儿的守墓人却多是他的子孙。”

没在城中逗留太久,沿这江岸前行,一水之隔的村落里有座古色古香的祠堂,看得还算清晰,段成式告诉大家那是四皓祠,当年白乐天贬官江州,路过此间留下“卧避秦乱起安刘,书卷如云得自由。若有精灵应笑我,不成一事滴江州”的锦句。

再远就是森林茂密、风景迤逦的商山了,这山秀丽奇特,造型起势活脱脱一个商字,山峦白雪覆盖,冰清玉洁,天地一色。待旭日喷薄,光芒普照,裹金跃辉,令人心动。

越过巍巍少习山,通过武关关口,温先生兴奋起来,清声吟诵:“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真不错呀!”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是牧之的《題武关》吧?义方,你义父的这首诗写得好啊。”同车的段成式欣赏地随口重复着,“这首诗我听牧之说过,是他那年奉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委托去长安,为的是恭贺当朝宰相杨嗣复的大公子杨授喜得贵子,从宣州赴长安的途中,路过武关时有感而发。诗里提到了三闾大夫屈原,再过半日就能在路上看见他的庙啦。”

温庭筠凑趣地问:“你和杜牧很熟吗?你们谁的年纪大?”

“我们是同岁,彼此是世交朋友。”成式平静地回答。

“出了这武关,我们就离开关中了。”温庭筠像是要考考义方,“小兄弟,你能说全这关中东南西北的四关吗?”

义方逐个数着,“武关、函谷关、萧关,还有。”

“还有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大散关,这几处关隘确实紧要。”温庭筠见他答不全补充道。

尚书郎听他如此说也评论道:“是呀,正因为它们重要,相应的抒怀感伤的诗文歌赋也不少啊!正如我的挚友大儒李涉博士所说,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车子渡过滔滔武关河,继续向前进入南商(商南)地界。

马不停蹄过峡口,这里山势渐缓,时不时地能看到平地了,“义方,看那儿,那小山上就是屈原大夫的庙啦。”

向窗外山岗望去,一座古庙屹立山上,段成式看着义方讲道,“这里是三闾大夫扣马谏怀王之处。相传屈原流放于汉北,他听说楚怀王欲到武关与秦王会盟,便在此岗拦住怀王扣马而谏,陈明利害,叩首印血。怀王刚愎自用,不听良言。屈大夫捶胸顿足,仰天长叹,无济于事。后来果不其然,怀王被狡诈的秦王扣留,客死秦国。”

车队驻马,正欲小憩,温庭筠忽然看到山路旁由西向东来了两个人,年长的文质彬彬、端庄严肃、书卷气盛,近四旬的光景。大冷的天只穿单衣,一溜小跑已是大汗淋漓了,而他的外衣袍子却披在身前驴子背上;紧跟其后的是个小伙子,瘦小但却精神十足。

“这个人,搞什么搞?自己的棉衣服给驴子穿着。”温先生在旁讥笑道。

段成式听他这么说也扭头看去,一见便眉头上挑嚷道:“这不是文山老弟吗?你这是耍什么活宝啊?”原来他们是熟人。

“代那!是你呀,长安一别,有年头没见啦。”两人走到一处,手拉着手异常亲切。

尚书郎引他与庭筠相见,彼此见过互通姓名,原来这位是澧州才子李群玉。

“背时啊,从青云驿出来时这驿驴还好好的,可过了南商县城它就不行啦,又打响鼻又浑身哆嗦。没得整,我怕它死在路上,不敢骑了;又怕它冷,把袍子也给它披上了。要等到富水驿才能换呢。”

成式关切地摸着他身上的单衣,“爱心啊,自从在牧之府上与你相识,你向来都是这个样子。”说完吩咐手下找来草帘子,把袍子换下来,抖干净后让他穿上。

那头毛驴看到草帘子,没命地大口啃起来,“它是饿坏了。”温庭筠见它如此,逗得笑出声来,又让人取来草料和豆子。

“文山啊,你这是从哪里来呀?你可比几年前瘦多了。”成式打量着朋友。

李群玉面容憔悴地叹着气,“代那,我能不瘦吗?这半年可把人累死啦!”他长吁短叹地把心里的烦恼述说出来,“去年开春时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裴休来澧州水竹居看我,请我出山入他幕府,说是二哥向他推荐的。挚诚相见,盛情难却,我就跟他回了潭州。人家是毕恭毕敬地尊重,我也得实心实意地卖力气,这不,二个月前石渚铜官窑出现事故,烧制的陶瓷起泡开裂,查不出原因,急得裴使君寝食难安。我便自告奋勇请令外访,带上他,”群玉用眼神指示那青年人,“新任的窑头连庆,我们先去了洛阳的东窑,又访了长安西窑,虽然没有找出问题的根缘,可也开阔了视野,大长了见识。”

当听说段成式也是为铜官窑的事而来,李群玉的眉头舒展多了。

段成式颇感兴趣地问:“你是做了裴休的幕僚了?裴休那人好啊!清廉淡泊,是个实干家。是牧之推荐的你?那裴休一定对你另眼看待,不好好对你也不行啊。杜牧和他是同年进士,更是他大哥裴俦的小舅子,牧之前房还是他们老裴家的侄女,两个人好得像一个人似的。”

“是呀,这多亏了二哥,二哥对我是有知遇之恩,提携之情啊!二十年前在澧州我们初次相见,那时他二叔家的堂兄杜悰出镇澧州做刺史,正巧我堂弟李宣古是他家的私塾先生,二哥来看望兄长,我们不期而遇,可谓是一见如故,惺惺相惜。结伴相偕游历四十六寨,还做诗劝我应举入仕,故人别来面如雪,一榻拂云秋影中。玉白花红三百首,五陵谁唱与春风。可惜我只去了一次,榜上无名,便断了这个考取功名的念头,辜负了二哥的期望啊。”

“人各有志,不能强求,鸟往天上飞,鱼向潜底游,舒心快乐就好。”成式有感而发,“庭筠,你认识牧之和裴休吗?”

温庭筠答言道:“杜牧大名谁人不知,可阴差阳错,未曾谋面,待以后还望段兄引荐。那裴休裴美公我是熟悉得很,我们两家是世交,三年前我从长安去洪州拜望过他,想求他给安排个落脚之处,他人倒蛮热情的,可就是不办实事,太让我失望啦。”

李群玉刻意打量着庭筠的的谈吐举止,不为察觉地浅笑了一下。

“义方,还是你义父实在,对朋友是古道热肠啊!他写的诗是真不错呀,我喜欢那首,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你呢?你学过他的诗了吗?”

义方在旁边听温先生夸赞义父甚是骄傲,心里美滋滋的,这时听温先生问自己,便不假思索地爽直应答:“我不喜欢这首,这首太娘。我最喜欢他的那首,是在你们刚说的澧州写的,我师娘教的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的名字想不起来了。”

李群玉听罢脱口而出,“是二哥的《山行》。”

大家都说要上山去拜拜那位忧国忧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最后带着满腔的愤懑,自沉汨罗江的大诗人屈原。

沿着土坡往山上走,两侧是枯枝老树,草木凋零,很有悲凉沧桑之感。

庙宇不大,就一进庭院,门额上龟裂的木匾刻有阳文“屈原庙”。大殿正中塑有屈原披头散发、面孔朝天的行吟像,好似在疾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大家依次焚香施礼,轮到李群玉时他诚挚地祷告,“我李群玉居住沅湘,崇师屈宋,仰慕先贤,宁静致远。望先辈助我排除万难,报效桑梓。”

成式在他身边仰头看着三闾大夫的塑像,轻声安慰道:“莫要心急,俗话说众心齐, 泰山移。何况我们还请来两个制瓷高手呢。”

另一边的温庭筠也说:“段兄说得好啊,我们一起想办法,众人同心,其利断金。”

众人下山上车,这回义方主动上了后车,让老三位在一起叙叙旧。

“箱底,嫩往里动一动波,给小盆友腾个地方。”义方靠轿门坐下,刚才说话的是个年长的老人家,胖胖的一张大脸没有胡须,重重眼袋的眼睛总是笑咪咪的。

另外的那位比他年少几岁,像是胖子的须发全跑到了他的脸上,鞋底脸平平的白得似一张宣纸,神态安静严肃。

“小盆友,嘎嘎问嫩,这几天嫩搂着个小秧子睡,艳福不浅啊。”那为老不尊的老爷子凑近了挤眉弄眼的。

鞋底脸看到义方难为情的样子,一抖身子嗔怪道:“老蕨叽,唆皮。没个正经的,嫩还是想想铜官窑的正事波。”

老爷子不耐烦地冲着窗外说:”嫩以为恰面样个?等到那儿具体看了再说,俄是老鞭子。累的卵死,睡一觉波。”他倒是心宽体胖,闭上眼睛便打起鼾声。

鞋底脸无可奈何地摇着头说:“他可真是心大!小盆友,俄这个箱底可不简单,他祖上霍仲初被高祖皇帝下诏,名下霍窑所制瓷器悉数进御,使俄们昌南镇的瓷器一举名扬天下。虽说俄们昌南是后起之秀,由百年前从浙江辞官而来的制瓷先祖赵概开基,后有何稠制出琉璃瓦大放异彩,可谓人才辈出啊。”

“嫩们陶家也不比寻常啊,嫩先人陶玉推陈出新,陶窑出品的陶器体薄色润,誉满京城,人称假玉器。”霍老爷子的瞌睡被车子颠簸给弄醒了,捂着嘴打着哈说,“原先陶器只是单色釉,汉朝才有了黄绿双色釉,贞观之治以后厚葬之风日盛,多彩的唐三彩大行于世。俄大唐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大江南北,黄河两岸,所建陶窑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总体讲有南北之分,南青北白,邢窑白瓷,越窑青瓷。俄昌南窑结合青白之精,创出青白瓷新品,独树一帜。”

“贵在创新,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走,早晚是要摔跟头,被淘汰出局的。”陶师傅赞同地补充道。

走了一路唠了一路,提到制陶他们两个是侃侃而谈,有说不完的故事。每当说到兴致处,那粗糙、长满老茧的大手示范揉搓着。

在富水驿住了一晚,早起又发轫了,约摸快晌午的时候,车队进了内乡县城,这天、这地、这空气,义方莫名地倍感亲切。

“都下车休息,吃了午饭再走。”段成式的声音在前面响起,并向着后车走过来,“霍师傅、陶师傅,二位想吃些什么?我们刚才还在讲,这次去铜官窑救急,就指望你们啦。霍师傅,您德高望重您先说。”

正在下车的老爷子有些受宠若惊了,扶着辕杆谦虚客气地问:“尚书郎,俄呀?”

“老爷子想吃鹅了!”他向着跟过来的李群玉、温庭筠征求道,“今天咱们吃大鹅好不好?”

那两人笑着回复,“行,就吃大鹅!”挑了一处城里最大的饭庄,看招牌是陶朱公大酒楼。

“走,到范蠡他们家吃鹅去。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陶朱公真乃高人啊。”

进得店内分桌入座,小二献上香茶,小嘴巴巴地报上菜名,热情得体,使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段成式笑盈盈地看着他,“不亏是商圣范蠡家乡的买卖,就是有一套。”

炖大鹅端上来了,成式为两个陶工各夹了一支鹅腿,“还要烦劳二位,鼎力相助啊!”二人又是受宠若惊,点头哈腰地感谢着。

温庭筠也随着尚书郎敬了一轮酒,“段兄呀,这里真是陶朱公的家乡啊!”

“那当然啦,你没看到酒楼入口处范蠡的塑像吗?像供财神一样供着。”尚书郎自己夹了一块鹅肉美滋滋地嚼着,“这笨鹅好吃,香啊,你们看那盘边的雕花,雕的是多精致呀。”

一旁侍立的小二哥自豪地介绍道:“官人真是好阅历,一吃就知道这是吃水草放养的笨鹅。长年长在溪水中,吸日月之精华,采自然之灵气。”

宋威也大加赞美,“河里的鹅是比水泡子养的香,不光有水草吃,还有虾呀,小鱼呀。”

此话一出,段成式、李群玉等人是抿嘴的笑,小二哥也是笑得扭过脸去。

宋威一脸茫然地问:“怎么我说错啦?”

段成式不再笑了,认真地解释说:“将军一看就是驰骋疆场,久居市井,深宅高衙里的人,未在乡村里待过。那鹅是道士变的,吃素不吃鱼虾,这还有个典故呢。”

“典故?说来听听。”宋将军好奇地请求着。

“说来话长,我简短地说一说。传说,商朝末年,姜太公辅佐周武王拯救天下苍生,率领大军去讨伐昏庸无道的纣王。军队到了新郑一带,离商朝国都朝歌只有五百余里。未料到天降暴雨,行到梨河时,河水泛滥,冲垮了桥梁,无法前进,便找能工巧匠,砍树造桥。此地有个妙玄观,观里有个空明道长,一世修行,法力高深。他还有个叫悟真的小徒弟,一天,道长要外出云游,把最为重要的几卷道书交给悟真,说最高深的法术全在这里边了,学会以后就可以治病救人、斩妖除魔。一定要练习九九八十一天,方可开天眼,修成不败之身。在修炼中只能喝水不能吃饭,悟真练过辟谷功,不吃饭并不是什么难事。哪知这座山中有只青狐,正是迷惑纣王的狐妖妲己的妹妹,它先变成美艳少妇到妙玄观里烧香哭诉,说是上山采药遇到地痞调戏,要讨云扫保护自卫,小道士不为其所动;一计不成,又生二计,它又装做老汉哭倒在大殿上,慌称野狼咬住了他孙子的一条腿,幸亏猎人搭救,想借云扫去灭恶狼,小道士又没上当;青狐气急败坏再扮成空明道长来骗他,这回道士上当了,中了遮眼法,错信青狐把修桥的工匠当成了狐狸,便出手打到水里淹死很多人。事后明白了,也晚啦!他悔恨之极要上吊自尽啦。还是太公网开一面,念动咒语,悟真又活了过来,只是变成一只全身长满白羽毛、脖子长长的怪鸟,头上还有像道士一样戴着的道冠。太公让其到河里去继续修行,祈求那些冤魂的宽恕。因为是道家弟子,它只吃素不吃荤,所以从不吃鱼虾。当地百姓都知道悟真大意做了错事,谁也不施舍它饭吃,它经常吃不饱喊‘饿,饿’,人们就给起了个名字叫鹅。”人们都静静地听着,像入定了似的。

“无稽之谈,荒谬的很!”尚书郎笑着摆着手。

每个人对不同的细节有联想,感兴趣,义方庆幸地自语,“孩子太幸运啦,被狼叼去了,还能救回家,我的家在哪儿呢?”

伙计佩服地讲:“官人知道的真多,博学多才呀!”

温庭筠讨好地说:“这才哪到哪儿呀,我们尚书郎肚子里的故事多着嘞!”

伙计还在讲:“我们菊潭山好,水好,这儿的鹅肉质鲜美,细腻不柴。”

“你说啥?这里是菊潭嘛,不是内乡吗?怎么是菊潭呢?”义方从没这般粗鲁过,忽地站起来大声问道。

搞得店小二一愣,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地回答:“怎么啦?我们这儿是内乡,也是菊潭,原来叫菊潭,现在称内乡。”

义方还是不敢确定,追问他,“是南阳菊潭吗?你们这里有个虎狼坡吧!”

小二哥吃惊地看着他,“是南阳菊潭啊,小哥虽然是外地人,可知道的还真多,虎狼坡就在城北。”

庄义方一屁股坐到椅子上,“我不是外乡人,我是本地人,这里是我的家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