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贾家楼 > 第71章 第十九章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夏暑消尽,秋意渐浓,转顺间已经过去三个月了,义方与义妹平日里除了游山玩水,就是舞枪弄棒,和逍遥姐学学轻功,私下里两人揣摩揣摩武艺。

酒楼的生意是不懂的,也没那个兴趣,倒是励儿乐于此道,跑前跑后,勤勉有加。

这不,趁着天黑前,两个小的又在后院揣摩起打狗棒法了。自从四目师兄教会他们打狗八法,绊、劈、缠、戳、挑、引、封、转的口诀已是熟记于心,狗吠不惊、恶狗拦路、扫打双犬、雷击狗头、反截狗臀、压肩狗背、拨狗朝天、獒口巧夺八式是施展起来出神入化,得心应手。不仅如此,两人又依口诀联手创出三十六路棒法,挑字诀演化为棒挑癞犬、歹挑狗身、捣乱狗窝、挑拨狗爪;封字决拆解成压扁狗背、饿狗拦路、犬牙交错、母狗护雏;转字决扩展至恶犬回咬、快击狗臀、丧家之犬、黄狗追尾、幼犬戏球;绊字诀分别是獒口夺杖、拨狗朝天、横打双獒、鸡飞狗跳;引字诀包括有引狗入寨、棒迥掠地、斜打狗背、摇头摆尾、群狗争食;戳字诀创新出歹戳狗臀、狗急跳墙、蜀犬吠日、狗眼看人;缠字诀巧构思斗犬十弄、棒打双犬、死拉狗尾、狗咬狗骨、老狗乞怜;劈字诀奇妙想棒打狗头、穷巷赶狗、疯狗咬喉、落水打狗。每一诀里都蕴涵着千变万化,奇招妙式,再加上绿玉杖的无坚不摧,四两拨千斤的威力,真如同龙入大海,鹰击长空,盖世武功,势不可挡。

“师弟!你那卖金鱼的朋友来了。”二师兄从酒楼后门探出头来。

闻听之后两个人高高兴兴地奔向大堂,见食客出出进进,熙熙攘攘。

自从门口的马屁股被掉过去后,这贾家楼的买卖是出奇的好,此时正是饭点,整个酒楼几乎要坐满了,只有楼梯旁的桌子还有空位,光王李怡正坐在那里。

如今已是深秋季节,那顶大草帽换成了葛巾,薄汗衫变为粗布长衫,颌下的胡须又密又长。

“光叔,你早来了,怎么坐这儿?快到里屋去。”义方亲密无间地拉着李怡的胳膊。

“不用,我吃素。一个馒头,一杯茶,一蝶青菜,足矣。在这里坐吧,看到你们我就开心啦。”义方还是拉着他往里面让着。

“你们不坐啦?劳驾借光,我们坐这儿。”说话的是一个四十开外严肃稳重的员外,“二叔,实在是人多,咱爷俩就坐这儿吧。”

从员外身后笑呵呵地走来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家,他个子不高,花白的胡须,胖得富贵慈祥,“行,仲郢呀,人太多啦,有地儿就行,就坐这儿。”

义方看了认得,忙热情地问候道:“柳老学士,您好。”

“小伙子,你认得老夫?”柳公权眯起眼睛凑近了细瞧着。

“晚辈是前些日子在灞桥认识您的,相遇时我和许浑先生在一起。”

“哦,额想起来了。老夫柳公权,虽然年近古稀,耳也背了,眼也花了,年前额这脚还不利落了呢,可额这心里明镜似的,什么都不糊涂,那天你是和许浑在一起的,好像还有位比你个子高点的小伙子。”

他一眼看到光王,非常惊奇地说,“这不是那个卖金鱼的吗?我说看他眼熟呢,像是个久别的故人,这下清楚了,是我买过你的金鱼呀。”

老人更加高兴起来,“大侄子呀,这里都是朋友,全不是外人。你这买卖做得不错呀,门匾写了吗?老夫愿意献丑挥毫。”他毫不见外地问义方。

“二叔,人家已经写了,进门时我看过,是白敏中的字。”

老学士不无遗憾地嘟囔着,“有啦,白敏中的啊,马马虎虎,先将就用着吧。”

他又看了看旁边站着的李怡,“你贵姓啊?可会写字?”

光王低声回答:“姓王,略懂一些。”

“那还得精益求精,去练习,去临摹,不久的将来指不定会写出个王体来。”柳公权诚心诚意地教导着。

“赵蕃,两年未见了,你出使黠戛斯回京啦?这是有客人啊。”随着柳仲郢的一声问候,大家抬头向楼梯上望去。

近处楼梯上正经过几个人,引路打头的是位官人,紧随其后的是七八个外邦异族,“呀!是谕蒙啊,幸会幸会,你这是微服私访啊,哈哈哈。”

那官人又看到了柳老学士,十二分恭敬地问候,“柳老爷子,身体还是那样硬朗啊?晚辈这里给您施礼了。”

“不客气,老夫还礼了。”寒暄几句,官人带着外邦客人去了楼上雅间。

“仲郢呀,那人是谁呀?我这模模糊糊地没看出来。”老学士坐下后悄声问侄子。

“二叔,看你们聊得那么热络,我还以为你认出来了呢。那是太仆卿赵蕃呀,带着几个外邦使者来用餐。”

老人恍然大悟道:“赵蕃啊,额说听声音这么熟悉呢。对,他刚刚回来的,昨天进宫面圣时额见过他。携带着李德裕起草的《赐黠戛斯可汗书》,出使黠戛斯一走就是两年多,千山万水,艰苦跋涉,累得是又黑又瘦,够辛苦的。”

“二叔,和他一起的是黠戛斯使者吧?”

“应该是,说是阿热裴罗可汗的心腹大臣注吾合素,那几个是不是长得黑发黑瞳,不似回纥人的长相?”柳仲郢点点头,老学士看他肯定接着讲道,“那就对了!长得有些像我们汉人,据说是当年被匈奴俘去的骑都尉李陵的后裔,论起血脉,他们和皇室都是陇西成纪西汉名将李广之后。此次来朝一是确定可汗的封号;二是阿热裴罗上表天子请求出师,愿乘秋膘马肥之际出击,一举剿灭残喘于黑车子的乌介可汗余部,彻底扫清北方威胁。正如李陵所说‘人之相知,贵在知心’,皇上是以诚相待,他们也是推心置腹,肝脑涂地。不像汉武帝,偏听偏信,杀了李陵全家,连为李陵辩护的司马迁也下狱受到宫刑。”

说到此处,柳公权动了感情,激动地吟诵起当年李陵送苏武归汉时的即兴之作“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催,士众灭兮名已溃。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二叔,那封号确定了吗?”

老人苦思冥想了一会,把封号一字字地吐出来,“宗英雄武诚明可汗。”

“不要拦我!我要砍死他们。”正当义方三人走到里间的入口,从里面不顾一切地冲出一个手持剔骨刀的老头子,他赤发绿瞳,身板厚实,奋力挣脱开众人,奔向楼上就要以命相搏。

眼看一场血案就要发生在顷刻之间,义方本能地气运丹田,勃发于指端,无形的气珠直射老头子膝下的足三里穴,咚地一声那人单腿跪在了楼板上,几个伙计一起上去把他架下来。

贾和闻讯赶到,“药师傅,你这是怎么了?跟谁似血海深仇的?”

这时的回纥师傅手里的剔刀被夺去了,可两只眼睛还充满了杀气,“仇人!灭族之恨不共戴天。楼上的黠戛斯人,是他们抢占了我们的牧场,屠杀了我们的同胞,尤其是那个带头的注吾合素更是双手沾满了回纥人的鲜血。”大家竭力地劝慰着,连哄带拽地把他硬拉进后厨。

“嗬,小兄弟,好身手啊!”邻桌有人在夸赞。

定睛一看是右手边散座上的五位军爷,别看他们年岁不大,可个顶个的英姿飒爽,气宇轩昂。

说话的是次座上的黑衣将军,“你这弹指于无形,全凭内力气功,小小年纪了不起,能不能告诉我你使的是何种功夫啊?”

义方爽朗地看着青年将军,“弹指神功。”

“咦,这功夫我好像在哪里听说过呀。”军爷微微皱眉苦想起来。

“高骈将军,是在九华山。”

“对!是几年前在九华山。哎呀,你认得我?你是那射伤温老大的童子吧?啧啧,过得真快,你都长这么高了。你这功夫射人于无形,好深厚的内力呀,可与你的年纪不符啊。”

义方大方地回应道:“不瞒将军,我这内力多亏了赵归真道长的金丹和茅山孙智清掌教的内功心法,可现在还没练到火候,近处的尚可,离远了气力就不够了。”

身边穿着白色衣裳的年轻人兴奋地问:“高将军,你们认识?”

高骈笑着回答:“宋威兄,你看这世界是多么小,之前是在池州九华山,如今是在长安贾家楼,虽远隔千里,可像转瞬之间两个人又碰到一块啦。”

他招手让义方坐在他身旁,顺手斟上一杯酒,“小兄弟,上回是擦肩而过,这回可要促膝长谈喽。”

六个人端起杯子为相逢初见共饮此杯,经介绍才知道正座上表情冷峻的是高骈的同僚,比其大几岁,被一口一声兄长地称呼着,名子叫做周宝;另两位穿锦衣的是北衙右神策军步军队正张璘、梁缵,白衣军官是南衙右武卫校尉宋威。

“高将军,你不是在江南吗?怎么到京城来了?”

冷峻高傲的高骈解释道:“自敬昕观察使离开洪州以后,我就回长安神策军谋职了,现在是个小小的右厢步军校尉。”

方脸大眼的宋威插嘴夸赞着,“高老弟又谦虚了,你不仅刀马娴熟,武艺精湛,箭法更是百步穿杨。去年圣上到云阳狩猎,是你一箭射死了扑袭王才人的豺狼,真是当世英雄啊。”

高将军笑了笑,“宋哥,你总是夸奖我,保驾护主本是我们禁军的职责,不值得炫耀张扬。”

“嗥哟,留白相,高哥就是低调。小兄弟,知道吗?高哥是渤海高氏的后裔,南平郡王高崇文的孙子,出自名门望族之家,前途无量啊。”同桌的张璘敬慕地介绍道。

“什么有量无量的,古来男儿当自强,从文就要兴业安邦,持武就要拓土开疆,即使入不了凌烟阁,也要像高仙芝那样力抗大食,威振吐蕃,尽扫四夷,怛罗斯一战虽败犹荣。莫笑胡人无名将,至今葱岭仍留痕,我想当年高将军说出此话时是何等的激情盎然呀。”

他目视窗外,眼神是那么的专注深沉,“下雪了!今年这雪来得比以往早了些呀。”

大家都向外面望去,宋威附声说:“是早了些。”

义方问那姓张的队正:“兄台,听你的口音是浙西人吧?”

“噢,听出来了,我是苏州人。小兄弟,我这口音这几年改了不少了。看你是北方人,怎么对苏州这般熟悉呀?”魁梧的将官好生意外地看着义方。

“我虽是长在泰山,可师母家是苏州的,听你的语调很是亲切。”

“是这样啊。我原来是苏州陆翱府上的家役,后来进京经老御史陆宾虞的推荐入了神策军,我这辈子就认个死理,靠谁不如靠自己,真真实实地做人,干好每一件事,我是个小老百姓,想靠也没的靠。就像义玄师父跟我说的做人要有自信,莫向外觅,相信自己就是佛。”

义方比他还要意外,“兄台,你认识义玄师兄?”

张璘听义方这么问,知道他是跟和尚熟悉的,“听你这话也认得义玄禅师?不错,几年前我们是同船从苏州来京,相识相知的,禅师那可是大德高僧啊,有修为,有志向,我看他必将成就一番事业。他说是去泰山接个孩子,是护国公秦琼后人的徒弟。”

“对呀!师兄奉希运大师的吩咐去泰山,接的是我啊。”

“是吗?你看看这世界有多小,说来说去又说到一起去了。”高骈再次感叹着。

义方笑着起身告辞,进里间找光王李怡去了。

“宋兄,还是来我们神策军吧。南衙十六卫已是明日黄花,江河日下了,时下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土崩瓦解,土地全都集中在豪强大族手里,搞得百姓流离失所,府兵无处可招。德宗时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就证明了这一点,你们十六卫,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已今非昔比毫无战斗力,徒有虚名,仅为仪饰之用。”

“嗨。”宋威长叹连声,“高老弟,我们相识一年多了,你还不懂我的心吗?恋旧啊!装备、待遇、名气、就连这衣裳的质地都不如北衙禁军的好,但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右武卫虽说大不如前了,只能做些表面文章,壮壮声势罢了,可我舍不得离开它。你们神策军原为哥舒翰将军在西北创建的戍边军队,吐蕃进犯长安时由宦官观军容使鱼朝恩率军保卫东逃陕州的代宗,因护驾有功成为禁军的一支,经多年打造凌驾于左右羽林、龙武、神武北衙六军之上。我清楚去神策军必定是大有作为,前程似锦,可我自知没有与统军太监相处的本事。”其余的三个朋友点头表示理解。

高骈沉思后说:“不瞒宋兄,我也有离开京城去边疆历练历练的想法,不能像金丝雀蜗居在笼子里浪费光阴。据我看这世道不安生啊,官吏贪腐,苛捐杂税,横征暴掠,民不聊生;再加上蕃镇作大,任意妄为,蔑视朝廷,相互勾结;还有吐蕃、南诏、党项之蛮夷蠢蠢欲动,早早晚晚是要祸害天下的。到那时正是有志男儿为国报效的大好时机。”

宋校尉也有同感地说:“是呀,国家衰退,政体不振,到处是怨忿疾苦之声,我辈应敢于力挽狂澜,为皇上分忧,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有一句名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久未开口的小将军梁缵被宋威的慷慨陈词所感染,大声地诵着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个人不约而同地向楼外放眼望去,望着纷飞的雪花,只听高骈振振有词,“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