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贾家楼 > 第56章 第四章 举足四顾无落处,一篓老酒解心愁。

这滑县的白马津渡口真称得上是南北的枢纽,东西的咽喉,南来北往,东经西过的商旅过客是形形色色,络绎不绝。街道两旁停满了等待上船的车辆货物,毫不夸张地讲这蜿蜒的长龙都快排到镇外面去了。

宗权三人与渤海国遣唐使团的四十几人在路上相遇,一路结伴西来,彼此已是称兄道弟,甚是热烙。越往渡口边上走越是道路拥堵,水泄不通,车队远远地被迫停下来,大之萼带着林押衙和秦宗权挤入人群去找空船。转悠了多半晌,兜了几大圈,三个人垂头丧气地回来了。

“真别扭!”林押衙一脸的晦气。

“够戗!”王子也郁闷地说。

“不中!”宗权跟在后面不住地晃着脑袋。

大家围拢过来一探究竟,就听王子细细道来,“我们问过了,近期内是没有闲船了,每条船都塞得满满的。说是南下的旱路被阻住了,一伙强盗在南面瓦岗寨占山为王,杀人越货,气焰嚣张,故此人们都选择走黄河或永济渠水路,一时人满为患,一船难求。”

正当众人交头接耳,毫无头绪之时,林押衙突然翘首呼喊道:“金老弟,你怎么来这儿啦?”

人群中正行进之人听到呼喊猛然回头,同样惊喜地大叫,“是林大哥啊!多年不见啦,真是他乡遇故知呀。”

两个大男人各自向空中一跳,张看双臂,你给我一拳我给你一杵,彼此“呛拨楞呛”地嘻哈笑骂着,相互追逐撕扯着,就差骑到身下擂上两拳啦。

宗权兴奋地指着他俩对侄子们说:“新罗人!他们肯定是新罗人,汉人见面没有这么激情四射的。”就听两个好朋友满嘴说的是异族话。

亲热过后,林押衙将那人介绍给大家,“这是我楚州的好朋友,勾当新罗所译官金正南。几年不见啦,没想到在这里碰巧遇到了。”大家互相寒暄问候。

林押衙关心地问道:“金老弟,你到这里来是公出还是私事呀?”

正南笑着回复他:“林大哥,您真是说笑啦。干我们这行的,哪里有自己的时间啊?除了公出就是公派。这不,半个月前是送一拨完山州的去苏州,这后半个月又招待一伙金城的去涿州,刚折回来又要去汴州(开封)接帮松岳的赶往楚州,一天忙得脚打后脑勺,没有拾闲的时候。我是早晨下的船,听说去南边的旱路被歹人截断了,就想再坐船绕个大圈去汴州,可整个渡口没有一条闲船,船家说要等得等上十天半个月的,急得我像肚子里有只小老鼠抓心挠肝的。没办法想找个住处先歇歇脚,寻了一上午也没找到一间空房,到处都是爆满。”

林押衙也紧皱双眉说:“我们所面临的是与老弟你同样的难题,西无路去,南不敢去,东回不去,让我们如何是好呀?我这心里像十五桶打水七上八下的。”

“打竹板,响叮当,这位大爷你莫心慌。豆腐自有卤水点,听要饭的给您说端详,天下三百六十州,您想去哪儿都畅通。”众人惊异地抬头观瞧,对面走来一群人,一个大人带着一大帮孩子,高高矮矮,胖胖瘦瘦,丑丑俊俊,参差不齐,那大人手持竹板敲打着。他们的衣裳虽打有补丁,可也是板板正正,干净整齐。

虎头虎脑小声向身边的林押衙问道:“押衙,他咋说自个是要饭的呢?不像啊!穿得比我都利整。”

金译官接过话告诉他:“他们真是叫花子,只是黄河北岸邺城净衣门的人。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无二样,不像街面上的乞丐衣衫褴褛,肮脏不堪,一根棍子一个破碗,走东家去西家的讨食。这净衣门是靠使些相面、杂耍、说唱来出噱头,讨巧的,以此讨要赏赐,有时还充当中间人,调停帮派纠纷,得来的财富大家平分,不准私藏自留,是和一般的江湖术士、民间艺人截然不同的。在河东的势力很大,门里花子头江湖人称赛师旷赵颐方,侠肝义胆,足智多谋,是个人物,这几个净衣叫花子今天怎么跨河过来了呢?越界啦。”

义方不懂地问:“怎么乞丐要饭还有界线呀?”

“当然有各自的地盘了,譬如我从楚州到涿州,就要经过大大小小的乞丐帮会不下几十个,你要顺顺利利地办成事必须知会他们,比各州府衙门还难对付。而且他们各自为政,忌讳越界,否则就是一场你死我活、为生存利益引发的大战。”译官好似老江湖讲得头头是道。

“惠而好我,携手同行。那就哪儿也不去,和我往北走,大家讨饭去,岂不快哉?”那边的净衣乞丐走近了开腔笑道,“玩笑啦。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几位大爷,一看你们就是财大气粗、怀慈悲心有身价的大福大贵之人。您看我这一大帮孩子,全是孤儿弃子,拉扯这么大不容易,行行好,赏几个钱吧。”

王子大之萼未作迟疑,招呼手下给了他五十个钱。见到赏钱那汉子喜上眉梢,鞠躬感激后说道:“大老爷,也不能让你们白破费呀,我带这几个小的在这里演几个小把戏,就图给您献上一乐。”

只见这位三十几岁的汉子,肤色白皙,脸颊瘦削,浓眉鹤目,耳高于额,相貌迥异,眼光如炬。他冲身后的大孩子一点头,那鹤立鸡群的少年放下肩上的挑子,从前面的筐里捧出个椭圆的巨蛋,笑嘻嘻地递了过来。

这孩子虎背熊腰,气雄力壮,眼神里透着玩世不恭的神情,“师父,这龙蛋给您。”

白皙汉子接过巨蛋向周围的观众讲解说:“我这龙蛋是我爷爷的爷爷随齐桓公灭山戎孤竹国时带回来的,众位今天算是开眼了,这蛋天下独此一颗,别无其二。那位朋友说了,什么孤竹国没听说过呀,我提两个人您就知道啦,伯夷和叔齐,他们就是孤竹国君的儿子,互让王位仁孝双全,你看他们来了。”

他侧身让开,像棵大树般挺立一旁,几个孩子自动圈出个见方的场地来,其中两个半大的挪着疲惫不堪的步子走上来,“个,俺饿类!”罗锅驼背、个子稍矮的做饥饿痛苦状。

另一个身挺略高的摇头晃脑地作诗云:“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死,俺欲归附难!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叔齐,山上的野菜都被俺们挖光了吗?”

“可呗!”

“天上的小冲儿也被俺们打得绕着走啦?”

“可呗!”

“吃乱臣周朝的粮食是可耻的,俺们坚决不能吃大米干干!”

“可呗,个,俺们就等着饿死在这首阳山不咋?”

略高的四下寻觅着,突然发现师父手里的大蛋,不敢确信地对稍矮的说:“弟弟呀,恁瞧那树叉上是个鸟蛋吗?”

“可呗呀!比鸟蛋大。”

“鸡蛋?”

“大。”

“想起来了,俺在孤竹国的时候看见过,这是龙蛋,快去取下来正好充饥。”

“中,呢俺洋儿去呀啊。”那孩子做兴奋状跑过去,从师父的手里取来大蛋。

扮作伯夷的孩子挠着头说:“无火无盆的怎么煮熟啊?”

“个,俺有。”只瞧他滴溜转身,别人还未看清是怎么回事,他已是左手持盆,右手握烛了。

就听围观的百姓中有人窃笑嚷道:“这小子事先把盆藏在背上啦,看他的罗锅没了。”

那个虎背熊腰的大孩子笑着走上来,把大皮囊中的水倒在盆子里,“今天俺们不用挨饿了,有蛋吃类!”略高的把蛋放到盆里。

稍矮的一吹蜡烛噗地燃着了,他握着它在盆子下晃三晃,神奇的是水咕嘟嘟地沸腾了,“中了!煮熟啦。”他放下盆子,用力去吹灭烛火,可那蜡烛吹灭后立即复燃,反反复复,顽强不屈就是不灭。

“愣头青,给俺,俺来!”略高的抢过来,使劲吹去,呼的一声,喷出一尺长的火舌,吓得在场的百姓不禁惊叫,他也做怕怕状。

孩子中有个胖胖的小家伙跳蹦过来,夺过蜡烛仰头顺势放入嘴里,片刻又拽出,可还是在燃烧,气得他用双手合拍,顷刻间手中的蜡烛已是无影无踪了。离着一丈开外的师父同时将手指一捻,瞬间手中多出了那节蜡烛,又一捻蜡烛变成了一把刀子,他走入场中热情地邀请道:“我们平日里净麻烦大家了,为了感谢你们慷慨施舍,在下无以为报,就用这龙蛋略表寸心吧。”他熟练地剥去蛋皮,刀起如飞,片片匀称,然后让孩子们托着盆子分于众人。

“是真蛋,这味道像鸡蛋,不赖呀!”品尝后大家都有同感,齐说像是鸡蛋,吃了是不能白吃的,盆后还伸过来请求施舍的双双小手。

“龙蛋也吃了,再配上美酒那可就珠联璧合啦。”花子头笑着对众人说,他向虎背熊腰吩咐着,“劈山儿,拿老酒来。”小叫花子应声从前面的筐里又捧出个硕大的酒篓子来,笑嘻嘻地递了过去。

中年人打开封口一阵酒气飘香四溢,他伸出右手向空中一翻一抓,一对酒盏突现掌中,放下酒盏各个斟满,夹起一个一饮而尽。

“乐极伤头白,更长爱烛红。相逢难衮衮,告别莫匆匆。但恐天河落,宁辞酒盏空。明朝牵世务,挥泪各西东。这么多年还没遇上旗鼓相当的对手呢,哪位朋友愿赏脸与我喝上几盏?可话说在头里,我这酒可烈性啊!”见场外观众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要较量一番。

渤海国遣唐使团的人也不例外,随着一声“嗯那”的答应,众望所归下推举出来一位黄发白面、睡眼惺忪的汉子,他充满自信地欣然受命。大家都交头接耳地称赞道:“李将军能行,他是营州之乱契丹头领李尽忠的后人,天生的海量,在我们国内是屈指可数的。”

那汉子大大咧咧地缓步上前,吧嗒吧嗒嘴,看面相若有一滴甘露流入唇齿,便会极快地从头顶竖立的根根发梢蒸腾出去。他无所谓地吐出一句,“什么酒?”

“好酒!开坛十里香,飞芳千家醉的衡水酒。”

“嗯那。吻喝惯了营州的大高粱酒,你这酒有没有劲呀?”他不屑一顾地撇了眼盏中的酒,无所谓地又问:“怎么喝?”

花子头郑重其事地双手将酒盏奉上,又倒满自己的一饮而尽,“一对一地喝,不在多少,为的是以酒会友。”

那李将军轻蔑地摇着大脑袋,不以为然地否决道:“吻那儿都是三个对三个的连着整,喝时是不许歇气的,你行吗?”

“可以,我先来。”叫花子将三盏酒眉头不皱一下地一气痛饮,把空盏亮底示于众人,“您请吧!”他放下酒盏扬手示意。

将军满意地回应着,“嗯那,吻那疙瘩都阵整。”随即轻巧地夹起酒盏,潇洒地三盏一蹴而就,喝得快摔倒得更快,啪嚓一声躺在地上不省人事了。

同伴虎头虎脑心有不甘地叫嚷道:“磕碜!三盏就败下阵来了,上不了台面的家伙。”

他急忙和其他人连托带拽地把醉汉扶起来,那将军的舌头像刚被酒虫子咬去一截,口齿含糊地嘟囔着:“劲大!嗯那,劲真大。”

虎头虎脑拿起酒篓子闻了闻,又捧起来往里面细看,用怀疑的口吻自言自语地说:“酒没有邪味啊,篓子里面也没有隔层啊,怎么一喝就撂倒了呢?”

花子头笑言道:“兄弟,怀疑我下了手脚吗?哪儿能呢!不信你尝尝。”他泼掉盏中残酒,重新满上递过去,那虎头虎脑还真来者不拒,咕咚咚连饮三盏只是面颊微泛红润,其余依然如故。

“好酒啊!芳香秀雅、醇厚丰柔、甘冽爽净、回味悠长,这衡水酒真乃酒中极品啊。”他志得意满地傲视众人,提高嗓门敞开心扉,“我从这酒里找回了自信,自从在登州踏上大唐的土地后,每每遇事不是被人侮辱非议,就是被人恶意中伤,想我父亲在渤海国也是位列三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叱咤风云,那是说一不二的角色。可我还要受窝囊气,看别人的眼色,从今天起我不是过去那个窝窝囊囊的公子哥啦,我也要顶天立地做一番事业。”

“倒上,我再来三盏!”虎头虎脑又是一气呵成连干三个,“乌大少,你贼眉鼠眼地瞅我嘎哈?你瞅啥!瞧你那熊色,别搁我面前得瑟,我不怕你!”

“怎么事儿?喃是不是喝高了?还真不善乎啊,敢呲楞啦,把我骂毁了,呲楞得细碎细碎的,喃酒壮怂人胆了是不是?”

“你骂谁是怂人?信不信我削你!”

“就骂喃了,喃雪我个试试,熊包蛋。”

一个没拉住,虎头虎脑直扑上去,抡拳便打,“想立棍,我就不忿了,削死你。”

“干恨吗?彪样儿。”对方起先还只是招架退让,挨了几下后恼羞成怒大打出手,“喃个潮乎蛋子,嗷嗷什么?我草,扇死喃。”

在众人的劝解拉扯下两人终于罢手不打了,王子大之萼训斥道:“丢人!渤海国的脸都被你们丟尽了,回去看我怎么收拾你们。”

他转身对叫花子内疚地道歉,“兄弟,打扰你们做生意了。我们渤海国虽处北疆蛮荒苦寒之地,民族复杂,性情各异,但自大圣明武高王大祚荣创立渤海国以来,深受儒家文化熏陶,也是讲求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孔孟之道的礼仪之地。没想到今天我这几个手下诡异反常,迷失心窍,有失大体,让你见笑啊。”

听他这般客气,叫花子安慰道:“什么买卖?我们不过是会些雕虫小技的乞丐,总感到脏兮兮地把手一伸太直白了,弄点杂耍、相面、说唱还委婉些。给多给少那是您的心意,耍好耍赖就是图一乐呵。至于丢不丢人得全怨我这酒篓子,酒能乱性,哭笑睡闹千奇百怪,能力不同,各有高低,一泡尿撒出去后酒醒了,心头的乌云也就散了,也不当见笑不见笑的。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他们这么闹腾,咱们也不可能如此推心置腹地谈话啦。”

“也是啊。”王子略微释怀地点点头。

花子凑近了问道:“兄弟,看你眉心紧扣处愁云不展,似有难心之事。”

大之萼不禁另眼相看,忧心忡忡地叹了口气,“你既然看出来了,我也不藏着掖着啦。我们是奉渤海国郡王大彝震的指派,去长安朝贡学习的遣唐使团,经千辛万苦由登州入唐,可没曾想来到此地却举步维艰,南去的道路被强盗堵住了,水路又是拥挤不堪,进进不得,退又退不得,让我们如何是好,你说能不犯愁吗?”

那叫花子看他这般无计可施的样子反倒笑了,“你不早说,这有何难?别人可能无法办到,可对于渤海国的使节那是小菜一碟啊。”

“噢,此话怎讲?还望兄台快些指点迷津。”王子抱拳请教道。

叫花子不紧不慢地说:“这白马津的乞丐都归一个人管,这个人在黄河之南,汴州以北那是响当当的人物,忠义诚信,威风八面,黑白两道都吃得开。他手下和字团子的徒子徒孙成百上千,团结骁勇,势力之大官府也敬畏他们三分。你可以求助于他,要是别人这档子事他是不会管的,拿多少金银全不放在眼里,人家有的是孝敬例钱,那镇南首屈一指的高大院落就是他的家。将心比心,不管也能理解,一来是怕伤了道上朋友的心,惹来不必要的罗列;二来是怕官府讹诈,借口通匪充当替罪羊,岂不因小失大,得了芝麻赔上寒瓜吗?”

看王子面露遗憾,叫花子更贴近他耳语道,“可你就不同了,这家伙嗜马如命,尤其是宝马良驹,这个你刚好有,送他一匹,由他保你南去,不是万事大吉了吗?”

大之萼喜形于色回应道:“这个不难,如果真能得此人相助,那可是幸运之至啊!不知他如何称呼呀?”

乞丐嘴角划过一丝不易觉察的坏笑,一字一顿地告之,“团头大爷黄草鞋黄南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