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贾家楼 > 第52章 第二十八章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当迎春花那一串串金黄色的小花,如璀璨的金星缀满枝头,遍布山野岭巅的时候,是否忆起白居易的那首“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凭君语向游人道,莫作蔓青花眼看”呢?

就在这山前山后开满迎春花的百丈寺的大殿旁,四目和尚带着两个少年正演练着打狗八法。

“四目师父,借你的尺子使使。”义方把绿玉杖交给身边的义弟。

“善哉,手握金刚钻,何用求他山之石呢?我这木匠用尺子,渔夫用钓竿,屠夫用剔骨刀,脚夫用扁担,兵器可因地制宜,信手拈来,我看你那绿玉杖正是上乘的防身之物。”

义方听他说得在理,便与小弟轮流使这玉杖练起来。还别说,收效奇好,玉杖长短适中,轻重得心应手,操练起来套路更加流畅,招式尤为凌厉。

“嗨,不错呀!盛公子耍的轻盈飘逸。义方虽略有逊色,但也雄浑有力,各有千秋吧。”四目和尚点评着。

知客行者引着个和尚匆匆而来,三人仔细端详,来人正是道明师兄。都在暗想“他不在洪州,来百丈山有事吗?”

“阿弥陀佛,师兄安好,来百丈有事呀?”四目开口去问。

道明顾不上多讲,只说了句,“出大事啦!”便拐进方丈院去了。

一柱香的工夫,道明带着琼俊又急急地走出来,“光叔,你们这是要去哪儿呀?”义方焦急地问着。王爷紧锁双眉,黯然神伤地回答:“义方、盛公子,咱们再见吧,我要跟道明师兄去高安黄檗山,官府马上要派人来抓捕我,我暂时去避一避。时间紧急,烦劳你们代我向小莲姑娘告别,我走啦。”

“道明师兄,怎么回事呀?”四目急切地问上座和尚。

“阿弥陀佛,一言难尽呀!六扇门的耳目真是灵光。裴刺史冒着风险密告我师父,派来的官差到洪州了,说是查到了琼俊的隐藏处,要江南西道协助抓人。还说邓州香严寺被剿平了,智闲师叔畏罪潜逃不知踪影,据香严寺里向官府通风报信的和尚猜测,光王可能躲藏在百丈寺。师父让我带他火速离开,去黄檗山躲避一时。”

四目、义方、小弟依依不舍地将两个和尚送出山门,说来也巧小莲正从山门前经过,“公子你又要走吗?”王爷的大手不顾一切地握紧了粉嫩的纤手,悲喜交加地说:“小莲,我也不知道我们何时才能相见,还能不能再见,但我有一句埋藏很久的肺腑之言要说,我喜欢你!”“公子我也是!”

“小莲,实不相瞒,我是个逃难的王爷,皇上是紧逼不舍,我是四处躲藏,不一定哪天就得身首异处。这次又被人查出行踪,六扇门的官人已经奔百丈山来了,危险迫在眉睫,我只能去黄檗山躲避。小莲,此事不要对任何人说,也别说认识我,保重吧!”

“公子,你带我走吧!”

“不行啊!我都不知道路在何方啊,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颠沛流离的生活呢?我不能牵累你个姑娘家。”

一对有情人难舍难离,可时间危急呀!道明不住地劝慰道:“琼俊,也不是生离死别,快走吧,夜长梦多呀!”

姑娘也抹去泪水催促着,“公子,快走吧,我等着你。”望着他们渐渐远去,那琼俊和尚还不时地回头招着手。

寺里传出急迫的钟磬之声,“阿弥陀佛,寺里发生什么要紧事啦?钟敲得这么急呢。”四目往大殿奔去。千余名僧侣黑压压、密茬茬地聚在大殿前,长老在八大执事与四大班首的簇拥下登临狮子座,先三秉拂尘,然后念道:“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大悲咒》,众僧宣微妙法,齐颂经文。

经文诵毕,这才宣布召集本意,“阿弥陀佛,传来个不好的消息,朝廷已下令没收天下寺院财产,庙里的一切都得充公。也就是说百丈寺自怀海大师建寺以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劫难,将会是无庄无田,无仆无犁,无屋无榻,无盐无米,清灯无油体外无衣,梵吹无磬经诵无鱼。想我佛教曾历二武灭佛,百折不挠,却越砺越坚,佛门弟子从不怨天尤人,四大皆空唯是吾心。人之罪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在于其心,佛法也是如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心性本空能生万法。三祖僧璨受足具戒时恰逢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僧璨随二祖慧可南遁隐居,往来于司空山和天柱山之间长达十五年之久,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今上毁佛法,魔由心生,善恶一念,非社稷灵长之福也。然出家之人应四海尚大,何恋一巢,弘扬佛法,任重道远。……”法正长老侃侃而谈,激扬顿挫,发自肺腑。

会后由各堂执事发放盘缠,遣散徒众自寻归处,义方和小弟也和僧人一起依依惜别地下山了。

“四目师父、义方。”还未走到“不二坊”就听有人高呼。

见是天乞会的三位头领,三爷刘从简最先开口道:“大事不好了。我们在集市上正闲来无事,突听有人高喊‘额是光王,不能就这么完咧’。一看是琼俊师父和一个胖大的和尚,他们正被一伙官差捆绑着。再看官差里有相识的是县衙里的捕头,说是陪着京城来的钦差上山来抓人的。那大官看上去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的样子。还有个为虎作伥的势利小人,在前后指手画脚地幸灾乐祸。”

二爷刘庆补充说:“他是长坪村的孔里正,那捕头是他的大舅子。”

“对,说是什么亲戚。”三爷点着头继续往下说,“我们想先把他们稳住,就在茶铺子请他们喝茶歇歇脚,寒暄间弄清钦差是京城六扇门的人,领头的是个不良帅叫红绦郎君孟寻常,说琼俊是逃亡的王爷。我们为救和尚在茶里做了手脚,趁他们毫无提防蒙翻了,捆到林子里面。”

“药是我下的,那个钦差头子还算狡猾,若不是我使偷梁换柱之术把药藏在指甲里,就被他察觉啦。”二爷还心有余悸地自夸着。

大爷在一旁不以为然地揭穿道:“你什么偷梁换柱之术,若不是那个哗众取宠、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孔里正,你能如此容易得手?”老乞丐直截了当地切入正题,“多余的话说多了也没用,琼俊我们已经给救了,他们想来早离了新吴地界。我们上山就是要告诉你们一声,并且这百丈山我天乞会是待不住了,准备往浙东投奔我三弟的好朋友裘甫去。兄弟们!就此告辞,友谊长在,后会有期。”大家一同下山,互道珍重,各奔东西。

两个少年向北而来,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日摆渡过江去对岸的黄州,盛公子忧郁地望着江水问:“哥,你看这江水多无情啊,一去不复返,错过了就不会再有了,你说我们的感情能永驻吗?”

“小弟,你胡说什么?时间是一去不会回转的,正如圣人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我们的感情是陈年的老酒,越酿越醇!不是这长江之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那么虚空不着边际。要是水,我们也要做黄河之水‘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永世相亲相近。”

下了船寻得刺史府,杜牧、义方父子相见自是欢喜非常,千言万语难表相思之苦。义母裴氏端庄贤淑、大家风范,当她初次见到义方时便一把搂在怀里,声泪俱下地唤着:“这不就是俊之吗?我的儿又投胎转世了!”

杜牧一旁安慰道:“夫人呀,我说得没错吧,像,太像了。你也别过于激动,注意你那身子。”可不是,夫人刚刚生产就受了湿寒,体弱无力使人心焦,但看着膝下五岁生龙火虎的二子曹师,怀中嗷嗷待哺的三子祝柅,又是极大的安慰和满足。

这日,在义父的带领下孩子们出黄州西门汉川门,在路上不时有僧尼往城外散去,杜牧平静地对孩子们说:“积郁成怨,积怨成殇,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今天的树倒鸟散,就是昔日大肆扩张、贪得无厌的结果。寺院免税免徭役,诱使出家为僧和投机取巧的农民越来越多,导致国家赋税枯竭,僧俗矛盾激化,大唐的基业如置风雨之中。当今皇上英明睿智,不拘泥于陈腐旧规,披荆斩棘,雷厉风行。自去年起连下圣谕,先是令天下僧尼中犯罪和不能持戒者尽皆还俗,接着是没收寺院财产。招招击中要害,收效势必立竿见影,有识之士皆拍手称快。”

车至大江之畔,望北有石山岩壁赤红,陡峭如刀削,登缘其上,长江一派尽揽无余,其气势欲扭转乾坤之天地,其涛声望颠覆亘古之星辰。原在府里还文绉绉地作着“岂为妻子计,未在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商”《郡斋独酌》的忠臣雅士,面对这浩瀚苍茫的江水也心潮澎湃起来,放眼一观朗声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意犹未尽地向义方说着,“方儿,我那酒囊呢?”

义方马上递过去前几日到木兰山游玩时带回来的好酒,杜牧拔出塞子,仰头连饮几口,“这歧亭杏花村的水酒好醇啊!”

“义父,这天底下有多少个杏花村啊?我看你到个叫杏花村的就给人题你的那首清明的诗。”义方接过酒囊放在鼻子下闻着。

“孩子,那首诗其实不是我写的,是我赢来的。要问杏花村有多少?那可多了,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头有美酒,店里有美人。可论起酒的品质,景致的幽雅,尤其是相应的心境,能配上这首诗的却没几个。只是它们离黄州有些远啊,这眼前赤壁的大江之水若是用来酿制美酒,架上周公谨的大火烧之,再借来孔明的东风吹旺,那酒将会更烈更美!”

辞别义父,离了黄州,沿大江逆水东归。青山阡陌依旧在,一江春水空逝怀。夜到京口金陵渡,船虽泊住了,可两个兄弟却争执不休,为了什么呢?还不是,义方要送义弟回嘉兴,而盛公子执意要和老哥在一起,这两个人坐在船头一边喝茶,一边还在你有来言,他有去语呢。

“慈悲啦,小善信,能给口水喝吗?”

义方没有回头,还在喋喋不休地劝导着,“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母亲在我小的时候就过世了,我就一个爱比山高的老爸,可那爱像看不见顶的大山,高得让人都喘不过气来。”小弟做出窒息的样子。

“慈悲啦,小朋友,能给口水喝吗?”

义方还是没有回头,还在锲而不舍地开导着,“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父之美德,儿之遗产。你就不想家,不想你父亲吗?”

“我怎么不想!若不是他拉郎配,我能离家出走吗?我这样回去了,不是前功尽弃,抱恨终身吗?我就跟着老哥你,你去那儿我就去那儿,永远和你在一起。”

“慈悲啦,小祖宗,能给口水喝吗?”

义方心思放在小弟身上,那顾得上其他,还要继续劝下去。

讨水之人忍无可忍低吼声:“小赤佬,婆婆妈妈,没完没了地劝个什么?娶了她不就好了嘛。”将云扫搭肩,上去一把提起茶壶,咕咚咚仰头就喝,随后递于同伴。

这突发的事情把两个少年惊呆了,睁大眼睛瞪着来人。这是个道人,身高七尺许,头戴道冠,身著八卦丝条道袍,两肩担日月圆形,前后心镶阴阳太极图,白布长腰褡,福字双脸挂,面色红润,寿星眉,慈悲目,目光神锐,准头端正,四方大口,双耳垂轮,颊下三缕美髯,左髯上有一颗红痣。他身背桑弓,斜挎七星连珠桃木箭,看有六旬的年岁。

他身后还跟着的个年轻道士,只是道袍紧紧巴巴的,不和身形,但五官淳朴,一团正气。

“再外,你把茶壶打一打好啦。”说完就要离去。庄义方纵身跳下船来,张开双臂大声呼喊得更是吓人,“外公!”

道士吓了一跳,瞩目观看辨认出来,喜出望外地搂住义方蹦跳着大笑道:“是三儿,我的小三儿呀。”这人正是秦靖的老泰山、东晋谢安的后裔、瓦岗寨英雄已羽化登仙谢映登的后人江湖人称袖里锦绣的谢吴天。

爷俩几年未见,促膝而谈,方知老爷子要溯水而上,经巫山峡入蜀,取道北上陇西崆峒山,一来要探访广成子的仙迹;二来是送弟子飞虹子归乡。

“三儿,这是你爷爷我新收的徒弟,我给他取名飞虹子。刚入门一个月,这道袍都是我原先的,还未改好将就着穿了。”

两个年轻人相互见礼,老爷子慈爱地看着他们接着说,“我给你变个戏法,你别看他穿着我的道袍,可他却是个和尚。原本在嵩山少林寺出家,可赶上朝廷没收寺庙的财产,僧人们四处遣散,他无处可去,又无度牒。饥寒交迫之际正好遇上老夫,经我点拨愿入道修行。“老仙公随手摘去道士的道冠,露出光亮亮的脑壳,老少两个道士会心地大笑着。

义方也把义弟介绍给外公,家乡、经历、人品只要他知道的和盘托出。

老仙公捋着长髯笑眯眯地听着,待他讲完夸道:“你小子也不错呀,变的戏法不比外公我差。”他忽然伸手将盛公子的帽子摘下,手一拨打,一头如墨的秀发顷刻顺滑下来。“你是要告诉阿爹,别看她穿着男儿装,可她却是个女娃子吧。”然后老爷子捂嘴大笑。

他是笑了,可义方傻了,盛公子哭了。

“义方怎么回事?你不知道她是个小娘仵?小赤佬,这可能吗?”他又回过头来哄着女孩子,“小娘仵莫哭了,阿爹就是弄堂里拑木头直来直去的人。阿爹辫子扎得可好了,我暖恩小的时候都是我给扎得。”哄着,劝着总算是不哭了。

小弟变成了小妹,再想一起闯天涯那是不可能了,在大家的开导下姑娘同意回嘉兴。老爷子放心不下,无奈地对弟子说:“无上天尊,飞虹子呀,咱爷俩得晚些去陇西啦。先送小娘仵回嘉兴,谁让我手欠摘人家帽子呢。”

飞虹子无所谓地回应道:“乃地很!师父,谁的帽子你都敢掀哦,动不动就拿我这秃老亮开玩笑,给人家变戏法,这回儿搞砸了吧!咱们这叫老公公背儿媳妇朝山呢。”

老爷子不解地问:“怎么讲?”“吃力不讨好呗!”

第二天,在薄雾淼淼的码头上,又是一场相送离别、难舍难分的场景。姑娘从怀里掏出一个精致的荷包,红色的面子上绣着一头金黄的麒麟,“阿哥,我们在一起夯拨锒铛也没几天,我不想走。”

义方又细致掰芽地劝她,姑娘把荷包递给他,“你留着做个纪念吧,闲话一句,你一定来嘉兴找我呀!我还要和你一起去牛郎织女家呢。”眼泪像掉线珍珠般止不住地淌下来。

“一定的,我一定去嘉兴看你!”说完他取出绿玉杖递给义弟,“这玉杖子你替我收好,等我去看你时再还给我。”

姑娘一把抓起义方的胳膊咬了一口,“哎呀,妹呀,这是干吗?”

“给你作个记号,你是我的!”姑娘娇羞柔声说。

船开了,船上的姑娘、老爷子和徒弟飞虹子向岸上的义方招着手,向东而去越来越远了。

“悲哉,悲哉!小伙子,送嘠里人呀?为何这般黯然神伤啊?相欢千日好,终有一昔别。我看你这悲恸欲绝的样子,也触景生情想起当年我在宣城做太平令时,于谢亭前送别友人的伤感。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他也向江上望去,“看不见啦。小伙子,在下许浑,就是这润州本地人,现辞官闲居在家。看小老弟气宇轩昂,英姿飒爽,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啊!可否赏光,随老哥到家中一叙,好包?”

庄义方见这位雅士相貌不凡,举止稳重,言谈质朴,为人豁达,甚有一见如故的感觉。礼貌地问道:“先生,您家住哪里呀?”

许浑扬起手来一指,“不远,就在前面的小山楼。”两人相偕而行。

离他们不远处站着一对老夫妇,一边观看着一边感叹着,那老太太突然抓起老头子的胳膊也咬上一口,“哎呀,哎呀,你疯啦?疼啊!这是干吗?”

“给你作个记号,你是我的!看你以后还朝三暮四不?”老太太理直气壮地高声说,“你看人家依依离别之情有多深呀,让人羡慕啊!”

“羡慕?羡慕!这坐船走了倒是更让我羡慕。你快回山阴吧,烦死了。看你把我打扮成什么样子?就差拄根棍子啦,走之前赶快把我的妆卸下去。”

“不行,你是怕贺儿笑话你吧?别做梦娶媳妇啦,人家和大虔晃情投意合,郎才女貌,是天生的一对,你就别当招人烦的青蛙,妄想吃天鹅肉啦。”

“她看不上我就算了,那我也不在你这棵枯树枝上吊死!”

只气得那皱纹堆累的老太太直跺脚,眼泪都涌出来了,“海马屁打仗,螺丝肉搞酱,除了我,看谁能看上你?撵我走,不行,就是不行!不是我一路陪着你,你早就被官府的鹰犬叼去了。这一路上我们假扮夫妻,同房同寝,到地方了你又不要我啦,这往后让人家怎么见人,怎么嫁人呀?忘恩负义,没良心的东西。”

老头子自知理亏,歉疚地哄着,用手给她擦眼泪,“啊拉晓得,侬咯对我好,侪听侬的好伐?”

老太太打掉他的手扑哧笑出声来,“你最坏啦,瞅你那傻样,看看捏古古,实在老师傅。乖乖地,雇条船跟本姑娘回千秋观,见嗲嗲去,别吃着碗里的还惦记着锅里的。牵杀杀,呆咕咕,偶欢喜侬。”

请支持品读第三部《渭水泱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