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贾家楼 > 第10章 第八章 大旱蝗虫遮天日,恰是无情胜有情。

车上的小义方倒是蛮精神的,他东瞧瞧,西望望,那原本富足之乡,因连年的干旱,河水枯了,树叶黄了,走了半天,天上连一只鸟儿都没有见过。

前车的黄巢支着身子,躺在麻袋上笑嘻嘻地看着这小家伙,自从逍遥和义方把他从大扁担下抢救回来,他对她们那是千恩万谢,感恩戴德,一口一个侠女、小英雄地叫着,这不又没话找话地逗他。

“小英雄,你真是精力充沛,虎虎生威啊。哥哥我来问问你,你学过《周礼》吗?”看义方摇头他接着说,“《周礼》,儒家十三大经之一,是西周周公所著,里面写道‘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哪六艺呢?礼、乐、射、御、书、数。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今小英雄武功盖世,气度翩翩,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啊,可不知这数的技艺如何?好,我出道题试试你。听好了,有一辆三头牛拉的车子,车子上有一个车夫,和三个坐车的客人,拉的不是粮食,是人啊。这三个客人每人分别背着一个大口袋,每个口袋里装着三只大猫,喵喵。”逗得义方咯咯直乐,也把车上的其他人给吵醒了。

“你们说什么呢?”逍遥揉着惺忪的睡眼坐起来问道。

黄巢一脸歉意地解释着,“看,把女侠给吵醒了,我们在算术呢。”

逍遥从玉山出来后,对秃鬓角子的态度着实改观了许多,她听说他们在算术也来了精神,指着自己急声说:“算我一个,我跟梅里得月酒楼的账房先生学过算数,你往下说。”

黄巢自己都搞不清楚,看见这二位就情不自禁起来,滥美之词似滔滔江水喷涌而出,“好女侠,你真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文武兼备,巾帼女英雄啊。”

这大拇指无意识地自己便扬了起来,他把前面的又重复一遍接着说,“每只大猫还背着三个小猫,每个小猫背着三只小老鼠,这老鼠是这小猫的干粮。车走了三天,终于到了目的地。我现在要问这时一共有多少只角?”

这几个人开始搬动手指头,嘴里数着,眼睛翻着,忙得不可开交。还得是逍遥什么事都抢在头里,“我知道了,一共二百七十二只脚。”她信心十足地看着黄巢。

黄巢惋惜地说:“太遗憾了,女侠你再琢磨琢磨。”

“不对呀,小励子你算是多少?”她用胳臂肘撞了下励儿。

“干什么?逍遥姐,把人搞乱了,还得重算。一只脚,两只脚……”

德儿看着师弟们掰着手指的样子想乐,从腰间摘下算袋,倒出竹子算筹,放在膝前纵横地摆起来。

义方伸着小脑袋看过去,“大师兄,你算出来了吗?我也会这算筹,师娘前几日教我啦,凡算之法,先识其位,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满六以上,五在上方,六不积算,五不单张。”

德儿几下就算得了结果,胸有成竹地问黄巢道:“黄大哥,小老鼠是干粮吧,那是一百六十四只吧?”

黄巢笑着摇了摇头。小方义紧缩眉头问黄巢:“这里面没有瘸子吧?”

“没有。”

逍遥抢着问:“袋子没破吧?”

“袋子好好的。”

谁也不说话了,都在绞尽脑汁地思考着。

黄巢偷偷捂着嘴笑,提高了调门心灾乐祸地说:“谁要是算出来了,等一到洪州,我请他吃米粉蒸肉,算不出来,可别吃不到馋掉了下巴呦。”

“黄大哥,米粉蒸肉好吃吗?”励儿一听这话,立马来了精神。

逍遥瞥了他一眼奚落道:“看把你馋的,那肉有什么好吃的?反正你也算不出来。”

励儿咽着口水埋怨着自己,“哎呀,分心啦,又乱了,还得重新来!”

黄巢晃动着大脑袋,像是要把每个人的胃口都吊起来,吧嗒着嘴继续介绍说:“女侠不爱吃?还有藜蒿炒腊肉,那才香呢,那藜蒿是鄱阳湖的草,洪州人的宝。”

励儿又忘记了手上的记算,笑呵呵地瞅着黄巢傻笑。

“要不还有鱼,鳅鱼钻豆腐,又叫貂蝉豆腐,把锅里添上水和小泥鳅一起炖,水慢慢烧沸了,泥鳅在热汤中急得无处藏身,钻入冷豆腐里,结果还是逃脱不了烹煮的命运。据说,这雪白晶润的豆腐象征着貂蝉的冰清玉洁,泥鳅则可比董卓的奸诈狡猾,但终归逃脱不了司徒王允为他设计的连环套。人的生命轨迹有时像老天爷安排好了似的,你多么努力也跳不出这个圈子。”

义方忍不住大声央求:“到底是多少啊?黄大哥。”

逍遥也嚷着太难了。

黄巢翘起大拇指和小指晃了晃,“六个。”

瞬间是一片哗然,“怎么能呢?”

黄巢立起双手竖在大脑袋顶上,“哞……”

大家如梦初醒,异口同声地喊道:“噢,你说的是这个角,不是那个脚啊!”

在这欢声笑语中他们已来到了信州(上饶)府城外,越往西走,越触目惊心,空气中弥漫着干燥的气味,夹带着浓浓的土腥。田野里、山岗上,凡是应该有绿色的地方,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干涸的渠道龟裂得张着口子,经过一座座村庄,无一不是一片破败的景象,人去屋空,断垣残壁,凋敝不堪。走出几里地也寻不到一个人影,偶尔能看见的是动物的白骨残骸。

信州那高大的城门就在不远处了,原本是旌旗招展的城墙上只见寥寥数人,唯有那破旧的旗子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

东城城门紧闭,吊桥高挑,护城河外到处是难民们支搭的棚子,哭叫声、叹气声、咒骂声交织成人间炼狱。

靠近护城河搭建的木台最是突出,台下围着几个兵士,个个手持刀枪肆无忌惮地谩骂着,一名长着大尖下巴的小吏正趾高气扬地挥舞着皮鞭,驱赶着拥挤的人群。

台上六口大锅冒着蒸汽,锅下的干柴噼啪作响。难民们排起长长的队伍,一人一勺,搀扶着,趔趄着,茫然地向前挪动着,几千双眼睛死盯着那军爷手中的粥桡子,粥太稀了,可那是难民们赖以维系的命啊!

突然台前起了骚乱,似乎还动起手来,踢打着,咆哮着,只听那小吏破口大骂,“老子们吃干的怎么了?你个穷鬼还说三道四的,想造反呀?嫌这粥稀,不喝你给我滚蛋。我这信州城还给你碗米汤,你再往西去,永修、龙安、南昌县还拿不出这个来呢!”他左手抽累了,换右手抽,地上的两个人躲避翻滚着,一旁的军士呲着牙讥笑着,围观的难民们都怕惹火烧身,木然地静默看着不敢言语。

粮队远远地停下了,仙芝和秦爷带着黄巢几个人走过去,人群中一位六旬的老者无奈地叹了口气,悄声责怪道:“这前街太岁真是太没人性了,人都是肉长的,干什么下这么重的狠手啊?大灾之年,乡里乡亲的就应该互相体谅,难道他的心黑了不成?”

站在他身边的王仙芝气愤地问:“这个狼心狗肺的东西,就没人管管!”

老人轻蔑地斜了他一眼,怪他不知深浅冷冷地说:“谁管?你以为你是谁,谁敢管?他原来就是我们信安县衙前街的泼皮,因为寻衅误伤了人被关进了大牢。嗨,活该人家命好,他堂姐刚好嫁给了饶州司仓参军为妾,经他姐夫打通关节得以疏通,没几日便从牢里捞了出来。还被信州衙门征用了,搞来搞去,现在是州里负责侦缉逮捕的不良帅,你看他那小人得志的样子。”

这时候从难民堆里走出一人,瘦高瘦高的,脸上泛着黄,像一只枯树枝上的蚂蚱。他低声下气地给那小吏鞠着躬,陪着笑脸恭敬地说:“官爷啊,别跟这些小民一般见识,您贵人有大量,心胸开阔得能行船,就把他俩当个屁给放了吧。谁不知道您前街的蒋五爷,侠肝义胆,宅心仁厚呢。”

他的几句话把这蒋太岁给说乐呵了,冲着这位频频点头,满意地夸奖道:“这位老兄说得极是,我蒋某人本不想和这些贱货执气,这是他们自找的,该打。”

说完把鞭子往那两个人的身上一摔,骂了个滚字,拉着那人的袖子走上台去,向麻木的人群大声宣布,“这位兄弟,喔,兄弟贵姓啊?”

“小人姓柳。”

蒋太岁点了一下头,郑重其事地宣布道:“从今天起,这位柳兄弟就是付监棚了,我不在的时候他就是我,你们都得像孝敬我一样孝敬他。”台子下的人群发出稀稀拉拉的回应声。

眼看着太阳偏西了,仙芝显出焦急的神态,凑近兵士想打听一下,那兵士爱答不理地告诉他,这城门只有正午时开一个时辰。为什么?怕难民进城引起混乱。

城是进不去了,没办法,只能在城外将就一宿了。这郊外的夜晚还是很凉的,借着难民燃起的火堆,伙计们三两个人靠在一起相互取暖。

一个孩子哭着向父亲喊着饿,旁边的尚君长看不下去,掏出块干粮递了过去,那父亲感激得颤抖着手接住,连连作揖感谢。

君长问他:“老哥,这蝗灾闹了多长时间啦?”

“哎,从去年秋上就开始了。起初是几个月滴雨不下,鄱阳湖都旱得见了底。后来也不知从哪儿飞来一群大蝗虫,远看像一片乌云遮天蔽日的,飞近了呼呼有声,密麻麻地落在田里。可是,这蝗虫并没有大吃大嚼,不大一会儿,竟然飞走了。我们还很庆幸,都说这场灾难算是躲过去了。没想到过了不久,我们却发现一夜之间田里长出了无数的小虫子,就像在地上铺了一层毯子。这虫子像吹气似的越长越大,吃光了庄稼、树叶,有的连树干都咬断了。惨啊!”

君长接着问:“那虫子什么样?”

难民好像又见到了那可怕的一幕,用手比划着给君长看,“这么大小,谷穗上、枝叶上爬满了蝗虫,大白天吃得哗哗响,地上也到处都是,每迈一步就能踩死十几只。它们的颜色奇异,浑身漆黑,身上长着黄色斑纹。这虫子大小一样,都是半寸长,只会跳,没有翅膀,不会飞。最叫人吃惊的是它们跳动的方向相同,若是向北跳,齐刷刷地走过十几米,又齐刷刷地逆身向南跳,好像有谁在指挥它们。遇到土沟,里面灌了水,也挡不住它们,一如既往地向前跳,前面的停下来,后面的就撵上去,越聚越多,顺坡滚下,再密密行行地爬上对面。”

“那你们就没想点办法吗?”

那难民抱着膝盖,摇着脑袋心灰意冷地说:“怎么没想办法?我们全村的人都上地里去捉,太多了,怎么捉得过来?又在地头燃起火堆,那虫子到处都是,自己往火里蹦,根本没用;还有人出主意拿土埋,刚开始时还真见少,可没几天,这虫子成百上千地从土里钻出来,比之前的还多,没办法只有烧香祈求神灵的保佑了。粮食吃完了,庄稼绝收了,只有投奔城里来,找条活路啊。可这信州薛刺史怕难民太多出现民变,硬是不让我们进城,在城门口设置粥棚,一天两顿稀汤寡水地对付我们,这哪天是个头啊?”

对面向火堆添柴的尚让一直听着,这时实在憋不住了,狠狠地摔下柴火棍愤愤地说:“要是我就冲进城去,他刺史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这位难民大哥的脑袋摇得更起劲了,压低声音像是很了解内情地说:“人家当官的管你的死活啊,今天晚上刺史在垂香楼给他爹办寿,这几个当差的早早得就把棚子关啦,都进城打溜须去了。你不进贡上司能关照你吗?这叫礼尚往来,官官相护,所以他们才这么有依仗,无法无天的。前几天,就有人传这监棚的蒋太岁偷着把救济粮给倒卖出去了,就有几个不服气的去质问,还动了手,可后来不都给押到城里大牢去了吗?人家上面有人,这城里有兵,谁闹就抓谁。”

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世道谁都看得清,围在火堆旁的众人谁也不言语了,只有那篝火里的木柴噼噼啪啪不计后果地爆响着。

天大亮了,城门开了一道缝,看棚的几个官吏一步三摇地蹩出来,可能是昨晚寿酒喝多了,一个个没精打采地懒散走着。

难民们已经自觉地排起了长龙,眼巴巴地等着开棚放粥,只听蒋太岁高声叫道:“都散了吧,散了吧!今天没米下锅,等米运来了再发。”

这一嗓子在人群里反响不小,像往滚烫的油锅里泼进了一瓢凉水,可不是一个人在忿怒地质疑,群情激昂地大喊着,“粮食没了,哪儿去啦?”

有人再也无法忍受而怒吼道:“你让这么多人喝西北风啊?你们是酒足饭饱了!这些老人孩子怎么办?”

更多的人怯怯地央求着,“蒋老爷,行行好,给我们催催吧。”

这太岁呲着牙不耐烦地应付着,“好了,好了,这粮也不是我说了算的,说给就给,哪儿都缺粮,等等吧,克服一下,理解万岁。”

还没等他话音落地,身后的那只蚂蚱大声帮着腔,“百姓们,粮食真得没有了,蒋老爷和你们一样着急。”

蒋太岁赞同地点着头,人群中传出啐地声,“马屁精。”有人看不惯地骂道。

蚂蚱接着说:“但他着急的不是粮食什么时候来,着急的是什么时候卖粮钱拿到手,他呀,他把粮食给卖了!而且这已经不是头一次了。”

“你放屁!”太岁气急败坏地抡起了鞭子。蚂蚱抓住他的腕子只轻轻地一掰,咔嚓一响,在场的人们听得真切,随后是鬼哭狼嚎的求饶声。

蚂蚱紧抓着他的手腕逼问道:“你说,粮食是你卖的吧?”

太岁还紧咬牙关矢口抵赖,“有什么证据?你血口喷人。”

那蚂蚱轻蔑地看了看他,抬头远望,会心地一笑说:“就知道你们这些当官的无耻到了极点,净瞪眼说瞎话,提上裤子就不认帐,你抬头看看。”

只见顺着护城河开来了一哨人马,这一百多人清一色的白袍外套麻衣,脚蹬草鞋,肩背长弓,腰插短斧,手持标枪,队列整肃,动作敏捷。白色旗帜上写着“等贵贱,均贫富”六个黑体大字。

有眼尖的难民嚷道:“摩尼教锐金旗的人。”

队伍的最前面是一个女子,骑匹白马,背后斜挎两柄长剑,英姿飒爽,清艳俊秀。离着很远就听她在喊,“沧浪师兄,这粮车让我们截住了。”往队伍的后面看,是一大车满满的粮食。

看到那粮食,这蒋太岁像霜打的茄子,蔫了。早有脾气火爆的百姓冲到他跟前拳脚相加,就听他哭爹喊娘,不多时便没了动静。其余的士卒被扒光了衣裳绑在棚柱上,也是一顿爆揍。

这蚂蚱,不!这柳沧浪,脚尖轻提上了高台,望着义愤填膺的群众高声怒吼,“大家不要激动,粮食追回来了,我们马上开饭。老天爷不让我们过好日子,官老爷不许我们过好日子,我们自己可不能不过好日子。今天我们就要进城去,也坐在垂香楼里吃喝。我们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等贵贱,均贫富。”

他一指那面白旗向女子吩咐道,“隐仙师妹,把旗帜举高了。善为光明,恶为黑暗,而光明必会战胜黑暗。我们是一家人,就要相互帮衬,没有越不过去的沟,也没有翻不过去的坎,大明尊派遣光明使者来拯救世人的灵魂,最终将指引我们走向光明、极乐的世界。”

台下有人发出抱怨,“说得容易,这护城河虽说干了,可还这么深,这么宽。四周的城门紧闭,城墙又这么高,还有士兵把守,我们除非生出翅膀飞进城去。”

“是呀!”其他人也有同样的看法。

柳沧浪自信地向大家笑了笑,用手一挥,那个叫隐仙师妹的女子拔剑命令,“旗主有令,进城。”

几名教友取下长弓,拉弦放箭,几支飞箭带着长绳飞过护城河,准准地射中河那面的羊马墙。

跟上几个人将长绳扯紧,随后余下教众依次踏绳过河,几起几纵便来到城墙之下,又用同样的方式攻上城头。

城上雉垛后的兵士发现他们后,也曾拉弓放箭,敲锣示警,但却被飞来的标枪吓得抬不起头来,等对方的斧头对准自己脑袋的时候也只好投降了。

讲的没有行动快,一会儿的工夫,信州城的城门被打开了,一声唿哨传来,柳旗主接过师妹递来的长剑,带领数千难民冲进城去。

仙芝和秦靖等人为如此轻易就夺关进城深感震惊,吩咐伙计们整理车马也准备入城。

刚要扬鞭催马,猛见得从身后来了一拨队伍,战马潇潇,旌旗招展。

为首的骏马之上端坐一人,面色红润,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大耳有轮,眼下密布阴骘纹,着观察使官衣,神采奕奕,气宇轩昂。

他身后是银甲骑士,个个精神抖擞,英姿矫健,紧跟在后的是十来辆装满粮食的马车。再往头上看,两杆牙门旗上绣着“江南西道观察使”,正中是斗大的“敬”字。

人喊马嘶转眼间队伍来到近前,这观察使勒马踏踏,俯身相问,“老客,那摩尼教众全都进城了吗?”仙芝仰头颔首。

官人回身喊道:“高骈。”

伴着马踏銮铃之声,一员小将外挂银制山文甲,手提横刀,驱马上前。

官爷一指不远处躺在地上的官吏,急声命令他,“快看看还有没有救?”

“是,遵令。”他收起长刀翻身下马,俯身查验后高喊,“世叔,这个小吏还有气!”

观察使立即唤过医官救治,又叫人把柱子上的士卒放下来。

这老天爷就是这么淘气,让好人不长寿,坏**千年,也可能是和巴比伦通天之塔最终没能建成是同一个道理吧。

不多时,这前街太岁缓过气来,辨清了是官军到了,平添了许多气力,哭哭啼啼,连滚带爬地跪到官人马前,气急败坏地控诉道:“官爷,官爷,摩尼恶徒带着难民造反啦!”

这观察使闻听这话眉头紧蹙,传令下去,“进城!”

仙芝的粮车尾随着军队进了信州城,这太阳高照下,城里街道两旁的店铺四板紧闭,户户关门上杠,原本热闹的街市静得出奇。

向前走,十字大街的东北角上便是刺史衙门。邋里邋遢的六扇门前那对石狮子没精打采地瞄着来人,黑漆斑驳的大门洞开着,大门对面照壁上砖雕的宝瓶让人铲去了半边。

衙前街上到处是乱丢的杂物,借着风势打着滚任性旋转,大门边八字墙下靠卧着一个老叫花子,乱发遮面,手里捧着一只水瓢,像是灌了不少的老酒,醉眼朦胧地喝着唱着,“堂上明镜高悬,声声执法如山,有钱的人支使着小鬼,还在推着那磨盘转。有钱能枉法,百姓难申冤,衙门口门朝南,贪官他还在贪,告状就这样难。任凭你有的是理,任凭你有的是冤,脏官他却善恶不分,是非颠倒不能秉公断。权势能遮天,有理也难伸冤,告状就这样难......”

官爷令小校把醉乞丐叫过来问话,那花子笑嘻嘻地端着瓢,小心翼翼地边走边说,“白推,白把酒弄洒了。”来到马前,大咧咧地望着官人。

“老人家,你们薛刺史呢?”

“啊?”

旁边的小校重复着,“观察使问你,你们刺史在哪儿呢?”

老叫花子这回听清了,“啊,刺史啊,他带着太爷、太奶奶、大太太、二太太、三太太、还有不知道几太太、外加小姨子,夹着大包小裹,赶着马车,领着长史、司马、六曹向西跑了。”

这回观察使提高嗓门问道:“那些难民,你看到了吗?”叫花子两手齐摆,“不用这么大声,我听得见,他们砸了衙门就去了垂香楼。嘿嘿,那些衙役、皂隶、士卒啊,没跑掉的都被那些穿白衣裳的捆到牢房里去了。”

观察使从怀里摸出几个铜板赏给他,他乐呵呵地伸出双手接着。一枚钱滑出手掌,情急之下见他左脚向上抡踢,脚尖正接住落钱直接送到右手里。这一手把在场的人们看愣了,都以吃惊的目光看着他。

老乞丐用余光觉察到周围的异样,脚下一滑,扑通来了个大屁墩,手里的钱扬了一地,这洋相引得众人一阵哄笑。

官爷关切地让人把他扶起来,乞丐咧着嘴揉着屁股回话道:“没事,谢谢官爷。”

便一瘸一拐地弯腰拾着铜板,嘴里还念念有词,“这钱是清官给的,干净。要是贪官给得,求我我都不要,谢谢观察使喽。”

此时观察使正指挥着手下进衙门去解救被押的官员,听他这么说好奇地笑着问:“老人家,你认得我吗?你怎么知道我是清官呢?”

老乞丐微微一笑答话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你敬昕是个清官,是个好官,谁不知道呢?小孩子都会唱的歌谣‘潭弹腿,大洪拳,搁船尖顶摸着天,道士走出天师府,洪州大官迎进来,为民的好官没几个,六个菩萨保平安’。你不就是那洪州的大官敬昕吗?你身后的粮食不是官粮,救灾的粮食还没到,是你自己掏腰包买的吧?你把自己家的地都抵押出去了,这还不算清官啊?洪州城里设祭坛,请来第二十代张谌张天师,为民求雨,消除蝗灾,你能不是好官吗?”

他踏拉着鞋头也不回地向西走了,还清晰地念叨着,“清者自清浊自浊,污泥深厚奈莲何?君若修此莲花性,飞身可上莲花座。”敬昕听着好像他是在说自己,深思着歌词略有所悟。

不一会儿,被困的官吏被解救出来了,见到敬昕是一个劲的诉苦,“大堂上明镜高悬匾被砸了!”几个衙役喊道。

“刺史的家被抢空了!”一个皂隶嚷着。

士卒们默不作声,观察使问是不是受了虐待,一个血性的士卒骂道:“这些当官的真不是东西,平日里咋咋忽忽,不可一世的,可刚听到风声,就顾头不顾腚的先溜了。”敬昕又是一番安抚。

队伍过了十字街口,向前走不太远,就远远地望见垂香楼外人山人海的,似庙会一样热闹。

楼前支起了炉灶,街道上摆满了桌椅,难民们有围坐方桌吆五喝六的,有三五成群盘坐地上的,还有独自一人狼吞虎咽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满足,像过年了似的。

看到官兵赶来,人们呼的一声全站立起来,又呼的一声让开道路分列两旁,胆小的拔腿就跑,胆大的还拿不定注意观望着。

马队说到就到,待人们看清楚来的是观察使敬昕时,欣喜地围拢过来,兴奋地奔走相告,“观察使来了!”

离着老远,敬昕甩鞍下马,迎着众人笑盈盈地招着手,身后的官兵也下马牵缰向前步行。

“乡亲们,吃饱了吗?”几个老人走在头里,上前给他作着揖,敬昕紧忙拉住老人那枯槁的手臂,平易近人地安慰着,颇为愧疚地自责道,“老人家,我来晚了,让你们吃苦啦。”

他招手叫来酒楼店主,和气地叮嘱着,“这些百姓的吃用记在我的账上。”

“观察使,不用了,没有什么花费。”店主小心翼翼地回答,“粮食是他们带来的,这猴头、熊掌、海参、鱼翅也不是小人这儿的,就炖炒一下。大灾之年,乡里乡亲的,这点绵薄之力小人还是有的。”

敬昕带着赞许的目光点了点头,然后询问摩尼教徒的去向。众人七嘴八舌地禀告他,“观察使,他们可是好人啊!”

“观察使,可是他们让我们吃上饱饭的呀!”

“观察使,他们没停留,只留下这面旗,就向西边去了。”

敬昕顺着众人手指的方向看去,酒楼的入口红漆柱子上插着一面白旗,白旗上那“等贵贱,均贫富”的黑体字迎风舞动着。

难民中有人说道:“这面旗是那个柳旗主插上去的,临走时说,谁也不许动,动了就是逆天,怎么动就会得到怎样的报应。”

听到这话,气煞了一位军爷,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几步上前,抡起横刀一道寒芒,旗杆应声折断。

“高骈,慢来。”敬昕想拦已经来不及了,责备地瞪了他一眼,转身向难民们喊话,“父老乡亲们!我敬昕来迟了,大家受委屈了。但我还是那句话,这大灾大难还得我们自己扛着,只要我们不放弃,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爬不过去的山,也不会有趟不过去的河。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大家先吃好,吃饱,然后各回各处去抗旱抗灾,这回捉住的蝗虫要就地深埋或直接焚烧,如果大家愿意可以放在袋子里,攒足了拿回城里,可以一升虫换一升米,哈哈,你们愿意采取哪种方式呢?”

“当然是第二种了!”人们哄笑着。

难民经过敬昕的鼓舞,好似泻了多日的皮囊子重又一口气吹鼓啦,重拾信心陆陆续续地离开了。

观察使走到仙芝他们跟前,满怀希冀地商定粮食留下,粮款待他筹措后再付,并征用车队运送粮食,仙芝等人商量后决定留下来一起抗灾。

都说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秦靖他们与这帮贩粮的兄弟依依惜别,互道珍重,独自向洪州去了。

车上的几个人还回味着多日来那其乐融融大家庭的感受,为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见而遗憾。这最遗憾的是励儿,嘟囔着黄大哥的那顿什么米粉蒸肉,什么貂蝉豆腐都泡汤了。

这时天上掉下来雨滴,而且越下越大,车夫放下了围帘。在这久旱的江西大地上,是多么渴望一场瓢泼大雨的降临啊,就像每个人的心中都渴望着一种萌动,一种对改天换地的期待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