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寄相思 > 第7章 去世

寄相思 第7章 去世

作者:汽水软萌糖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6-17 09:50:24 来源:文学城

季宅坐落于崇州府余庆镇,先秦时期这里只是一座盐埠,后经朝代更迭,逐渐成了崇州重镇,镇名取自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余庆镇分为余东、余中、余西,因盐而兴,文人聚集,属扬州府书画派一分支,传承至今。

余庆镇有三大名门望族,分别是余西季氏、余中曹氏和余东陈氏,掌管着此镇的命脉。

季蕴出身于崇州府余西季氏,闻家中祖母季老太太提起,由于前朝哀帝暴虐,战乱四起,家祖避难至崇州,原先只是一名卑贱的灶籍小厮,后因有功,搞起了运盐生意,这才成就了如今辉煌的季氏。

季氏现任家主是季蕴的伯父季惟,季惟是家中的长子,家业理应由他管理;姑母季愉是长女,嫁至扬州府知州李况;而她的父亲季怀是次子,生性善良昏懦,不适在商场上打交道。

季惟无奈便打发他去打理盐铺,这令母亲张氏十分不满,可惜她再不满也不敢真到季惟的面前置喙,在无外人时,张氏则对季怀动辄打骂,痛恨他的无能。

在如此环境下成长的季蕴,迫切地想要逃离这个令人窒息的家,遂她自幼在季老太太的教导下埋头苦读,终于考入了江宁府的崇正书院。

所谓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季蕴心怀憧憬地踏入了崇正书院后,她的师父秦观止却时常针对她。

从运盐河的渡口上岸时天色将明,季府的小厮已在等候迎接。

季蕴上了车舆,经过南门,进入了镇内,镇内建筑较集中,白墙黛瓦,屋脊两头高高翘起,呈水牛角状。

过往行人众多,其街绵亘,必是商贩往来如云之地,盐铺、米铺、酒肆、茶馆以及丝绸铺等。

看着熟悉又陌生的街道,季蕴的心中不知是喜还是忧。

张氏身边的孙老媪坐在一旁,同季蕴讲了季老太太如今的情势。

她颤颤巍巍地讲道:“今年开春老太太身体就不大好了,总是卧床,原以为只要养一阵子就能好的,想不到前几天突然恶化,每况愈下,梧娘子眼瞧着情状不对,便急着给娘子你写了信寄到江宁去。”

“祖母如今如何了?”季蕴急忙地询问。

孙老媪摇摇头,季蕴见状心顿时沉了下来。

一路无话,车舆停在了季宅的大门处。

季蕴在云儿的搀扶下下了车,映入眼帘的是古朴典雅的如意砖雕门楼,松鹤砖雕门楣,上面的匾额提着‘钟灵毓秀’四个烫金大字,两侧则是精致雕刻的浮雕,檐下各悬挂着写有‘季’字的灯笼。

进入门厅后,小厮引季蕴入门,经过前花园和游廊,来至前厅。

坐在正堂的是家主季惟与主母于氏。

季惟神情肃然,他内穿中单,外穿深色的襕衫,于氏面若观音,她梳着高髻,身穿紫府色的菱形菊花纹褙子。

而季蕴的父亲季怀与母亲张氏则坐在下首。

季怀相貌温雅,他身着素色的襕衫,张氏梳着高髻,身穿联珠菱纹花朵纹的褙子,她神情欣喜地盯着季蕴瞧,拿起帕子将眼角的泪珠拭去。

季蕴瞧见亲人,登时眼含热泪,跪在了他们的面前,哽咽道:“孩儿不孝,离家三年,今日归来特来拜见父亲母亲,伯父伯母,请原谅孩儿的不孝。”

“好孩子,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季惟的下巴已蓄起了浓密的胡子,愈发不苟言笑,他语气沉重地说道。

“蕴娘,既回来了快去宁寿堂看看老太太罢。”于氏瞥了一眼张氏,扯起嘴角道,“你二姐姐也在那儿呢。”

“是。”季蕴轻声应道,便站起身来,慢慢地退出前厅。

张氏也跟着站了起来,眼眶微红,道:“家主,请容妾身先行告退。”

“去罢。”季惟考虑到张氏思女心切,通情达理地挥了挥手道。

“多谢家主。”张氏微微欠身,退出前厅,跟在了季蕴的身后。

“母亲,现下还不是说话的时候,孩儿先去瞧瞧祖母。”季蕴打量着三年未见的张氏,一时鼻子微酸,只觉得她似乎变得与从前不同了,变得熟稔又陌生。

“好,母亲陪你一同去。”张氏颔首将眼角的泪水拭去,脸上出现一丝笑。

一行人穿过垂花门进入了内宅之中,她瞧着家中各处似乎未有太大的变化,只是此时周遭都仿佛沉浸在悲痛之中。

走至宁寿堂时,季老太太的房中已经围满了女使,老远就闻见了萦绕在院中的苦涩的药味。

季蕴一时生出怯意,踌躇地走进屋中。

她穿过人群,只见一位年轻娘子神情悲凄地坐在季老太太的床前。

年轻娘子头戴团冠,珍珠排钗缀在乌发间,她内穿赪紫色的抹胸,搭配白色的窄袖短衫,外穿丁香色的满庭娇纹样的长背心,下身则着淡色的两片裙,浑身带着一股温婉的气质。

“蕴娘,你可回来了。”季梧闻声便抬头,她面容清丽,眉如远黛,一双盈盈如秋水般的眼眸泛着泪水,染红了眼尾。

“二姐姐,祖母她……”季蕴来不及同她寒暄,脚步踉跄着上前,望向挣扎病榻的季老太太。

“祖母有时昏睡,有时清醒,郎中说怕是不大好了。”季梧愈说愈伤心,拿起帕子啜泣起来。

季蕴跪伏在季老太太的床前,她此时还在昏睡着,满鬓银丝,两颊凹陷,胸脯微弱地上下起伏着。

“祖母,祖母……”季蕴见此潸然泪下,轻轻握住季老太太的手。

季老太太的手的温度是凉的,季蕴不停地摩挲着,妄图将手捂暖。

昏睡的季老太太恍若闻见有人在呼唤她,便悠悠地转醒了过来,她睁着浑浊的眼眸,目光平和地看向季蕴。

“祖母,您醒了。”季蕴登时止住了哭意,脸上挤出一丝笑来。

“蕴娘,好孩子,回来了。”季老太太轻轻地拍了拍季蕴的手,一脸慈爱地看着季蕴,仿佛从前在家中时季蕴脾性顽劣,偷跑出去时被她抓个正着时,她也是这样慈爱地望着季蕴。

“祖母,孙女回来了,孙女回来看您了。”季蕴抓紧了她的手,泪水像决了堤的洪水似的从眼中流淌出来。

“不要哭,不要哭,蕴娘,生老病死不过是人间寻常事,不值得哭。”季老太太神态平和地张开嘴安抚道,对于死亡她未有恐惧,而是泰然接受,心中唯一记挂的就是远在江宁的季蕴,现下她硬拖着一口气见到了季蕴,心愿便已了,她缓缓地道,“你能回来瞧我,我很高兴,死之前能瞧见大家都在,我很高兴。”

季蕴闻言如幼时般将额头贴在她的手中,泣不成声。

“老太太不好了!”站在床前的王媪惊呼道。

季蕴忙抬起头,满脸泪痕地看着季老太太,她已经是气若游丝,她似是还想说些什么,口中正在微微痉挛。

许是闻到季老太太即将不行的消息,季惟极其家眷皆匆匆赶来,乌压压地跪了一地,人群中时不时传来了悲伤的啜泣声。

“祖母,祖母!”季蕴神色慌乱地呼唤着她。

“别哭,哭得跟个小花猫似的。”季老太太挣扎着伸出另一只手,神情柔和地在季蕴的脸旁抚摸,颓败的身躯颤抖着。

言罢,季老太太登时一怔,随即便都平静了下来。

一时间,哀哭声响彻满屋。

不知哭了多久,季蕴感觉到自己被人扶了起来,是张氏,季蕴趴在她的怀里恸哭起来。

季蕴倏然想起幼时张氏与季怀争吵激烈时,黑心的媪婆留她一人在屋中。

她实在饿坏了,偷跑出去在家中茫然地走着,走至季老太太的宁寿堂。

当老太太得知她还未用饭心疼坏了,连忙命仆妇为她准备吃食,抱她坐到罗汉榻上,满脸心疼地道:“小蕴娘,以后饿了就到祖母这儿来。”

后来季老太太把张氏与季怀叫来,狠狠地责骂了一通。

张氏只敢在季怀面前张狂,面对季老太太时,她有些心虚地道:“家姑,这也不是儿媳的错,谁能想到那些个杀千刀的媪婆连蕴娘用膳都不记得,待儿媳回去后将她们打一顿再赶出府去。”

“混账!”季老太太气得重重地拍了茶几,指着张氏的鼻子毫不客气地斥责道,“听你这话的意思,是怪我多管闲事?自你成了我家的新妇后,家中就一日未曾消停过,你有没有为人母的自觉,蕴娘是你的孩子,不是我的,现下孩子饿得两眼昏花,跑到我这儿来讨吃食,我是瞧着她可怜,才叫你们夫妇二人过来,你看看你说的是什么话?”

“母亲息怒。”季怀连忙躬身赔笑道。

“还有你,我稍后再来训你,你且等着。”季老太太恨铁不成钢地瞥了一眼季怀,看向张氏冷声道,“我不怕得罪你,你左右是不满家主安排的差事,你们院子里发生的那些事情我不是没有耳闻,我本打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现下既闹到了我跟前了,我就不得不管,我告诉你,你们不好好养孩子,那就不必养了。”

“家姑,这是何意?”张氏闻言登时一惊,抬起头问。

“蕴娘往后就养在我屋里头了。”季老太太道。

“这怎么能行!”季怀走上前,神情讪讪地说道,“母亲现如今年事已高,孩子年纪小不懂事,万一不小心冲撞了您又如何是好,还是让儿子把她带回去罢。”

“我看蕴娘倒是比你们夫妇二人懂事得多。”季老太太冷嘲一声道。

“家姑是错怪儿媳了,蕴娘到底是儿媳亲生的,怎能真的不疼惜她呢!”张氏跪在地上,委屈地啜泣道。

“多说无益,我就是告知你们一声,可不是与你们有商有量,你们且回去自己好好反省罢。”季老太太闻着张氏的哭声,神情不耐烦地挥挥手道。

张氏只好站起身来与季怀悻悻地退出堂前。

年幼的季蕴正蹲在门后偷听,见张氏与季怀出来时,她忙拽住张氏的手,抬头小声唤道:“娘。”

张氏被训得一肚子气,现下连照顾女儿的权利都硬生生地被夺走了,自然是没有好脸色。

她垂头睨着季蕴一派天真的模样,冷声道:“你小小年纪心思就如此重,现在好了,你往后就是别院的人了,你还唤我娘做甚?”

季蕴脸色刷得一下就白了,双眼渐渐弥漫着泪水。

“你跟孩子说这些话做甚?”季怀立马伸手扯过张氏,小声斥道。

“还不是你无用,这一切都赖你。”张氏勾起一个交织着愤怒与嘲讽的冷笑。

“这又如何赖到我的头上,你真是个泼妇。”季怀欲言又止,压低了声音骂道。

张氏闻言冷哼一声,抬脚离开宁寿堂。

季怀望着张氏离去的背影,再转头看向满脸泪痕的季蕴,摇头叹道:“何至于此,何至于此啊?”

说罢,他拂袖而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