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皇明皇太孙 > 第370章 拾遗补缺

皇明皇太孙 第370章 拾遗补缺

作者:我喜欢的猪头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2-02-16 13:30:22 来源:转码展示1

虽然现在外头还是漆黑一片,但是皇城这边已经算得上是灯火通明了。

这就要拜老朱所赐,大明朝的早朝一直都是很早的。朝臣们也都习惯了这些,就算是皇帝也都是这般。想要不上朝,正常情况下是没有可能的。

对于朱允煐来说也是这般,赖床之类的实在是太奢侈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不是早朝不早朝的时候,也不是说内阁就可以的。”朱允煐喃喃自语,说道,“到底不是嘉靖,不可能是几十年不上朝也可以掌控朝堂,那样的权术一般人羡慕不来。再者就是这么个情况,实在是朝堂上的事情太多了。”

朝堂上的事情多,勤政的皇帝自然也就没办法想着偷懒之类的事情了,都习惯了。

鸣鞭声响起,朝臣们也都是列班进入奉天殿。而朱允煐也算得上是掐着时间点,龙行虎步的进步奉天殿,当仁不让的坐在了龙椅上,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徐辉祖这个时候站了出来,说道,“起奏陛下,永平侯府谢玉、定远侯府王旭,闹事纵马。”

永平侯谢成,那是朱棡的岳父。而王旭,就是定远侯王弼的五子,也是一个大名鼎鼎的纨绔。

朱允煐表情平静,随口说道,“此事,具有朝廷法度,依律惩处就是。永平侯、定远侯,教孙、教子无方,下令申饬。不拘勋贵子弟、文臣子嗣,俱不可行事无度、嚣张跋扈。”

肃王朱植这个时候也站了出来,“起奏陛下......”

朱允煐连忙起身,表面的姿态还是要有的,“十五叔,这般就折煞侄儿了。”

朱植心里受用,但是还是说道,“朝堂之上,当有法度。”

朱允煐似乎表情尴尬,说道,“十五叔无需行礼,此前三叔家事,自有皇叔督事。”

其实朱植还要比朱允煐小三岁,但是辈分在这里呢。朱植其实也习惯了向朱允煐行礼,主要是有些正式的场合,他需要叙君臣礼,行五拜三叩头。君臣之分,不可不谨。

这就算得上是暂时揭过暂且不提,对于朱济烨、朱济熿,也是有宗人府出面。

宗室、勋贵闹事纵马,这件事情也是不少人都知道的,以前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在朝堂上讨论这些事情,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只不过这一次,只能说朱济熿他们倒霉,被皇帝盯上了。

宗室和勋贵心有戚戚,回家了得交代家里人,这段时间得低调点,可不要再撞在枪口上了。

文臣似乎是有些幸灾乐祸,他们一方面是羡慕宗室、勋贵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是天然的和那些势力对立。只不过这些人在幸灾乐祸的同时,也都是需要小心谨慎而已。

不是说文臣家的子弟就清高、品行高洁,他们家里、族中也有不少纨绔等等。

徐辉祖见有些事情暂且揭过,继续说道,“起奏陛下,重调卫所之事,臣等业已列出条陈。”

朱允煐淡淡点头,随即说道,“好,下朝后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俱入武英殿。”

这件事情还是必须要重视的,哪怕此前也是有着小范围的讨论,但是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有。一言而决的事情,朱允煐也不觉得应该是这么一些事情,必须要慎重。

现在召入五军都督府的左右都督开始讨论,这基本是决定性的。但是接下来,少不了的还是要继续扩大讨论的规模,有些老将,或者说一些个文臣,也会参与到这些事情的讨论当中。

提到这里,朱允煐说道,“曹国公李景隆,负责督造、筹建武苑之事。”

“《晋书》有言,武帝甚重兵官,故军校多选朝廷清望之士居之。”朱允煐平静开口,继续说道,“太上皇平乱世,既有太上皇英明神武,也不能少文臣武将辅佐。”

武苑这件事,在朝堂上下也不是什么秘密,这基本上就是武人的国子监。

朱允煐此前说的‘武帝’,自然是汉武帝了。只不过以前的王朝,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建立军校,没有出现一些个大批量的开始培养一些武将,很多的武将都是自学成才或者家学渊源。

在沙场厮杀建功立业,这也是很多武将常见的上升渠道。

看向梅殷,朱允煐继续说道,“荣国公昔年曾任山东学政,也曾执掌军伍。荣国公老成持重,对于朝堂宿将颇为了解。武苑教习,当为沙场宿将、有军功之士。不拘年龄,武苑当为朝堂培养大将、帅才,朝堂宿将入武苑。”

军校,这就是朱允煐现在在为勋贵造血,或者是为大明开始一个军队持续保持活力的动作。

不少文臣对于这件事情不是很高兴,可是武勋们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开心的。

首先来说现如今的五军都督府,早就不如大都督府时期的风光了。最初的大都督府或者初期的五军都督府,本身就是品级高于文官系统。而那个时候的五军都督府的主事人,基本上都是国公,侯爵在五军都督府都有些不够看。

而现在呢,当初开国的勋贵老的老、死的死,致仕的也不少。再者就是功臣、勋戚的子嗣荫官入职,这也就使得五军都督府的实力开始下降了。

虽然朱允煐也有勋贵的考评,对于承继爵位看起来是有些要求。但是很多人也都明白,这样的一些个考评,真的算不上严格,稍微的练一练或者临阵磨枪,基本上都是可以过的。

而现在闹出来一个武苑,基本上也都是武勋把持,培养的是中高级的将领。这也是要让武勋持续的保持着一些个强势,让他们可以有着更多的活力。

其实不少人也是在私下里议论,这确实是皇帝在为武勋保持活力而准备。但是这也算得上是对于兵权的进一步控制。

毕竟当初的大都督府都改成了五军都督府,就是两权分离,加强了皇帝对军权的控制,不让武将既有统兵权,又有调兵权。

英示皇帝,也是一个有权谋的,和洪武皇帝一样对于兵权看的无比重。

以后的大明朝高级将领,要是没有在武苑学习、培训,基本上是很难爬到更高的位置。皇帝亲任武苑的山长,自然也就是进一步加强对于将领的控制,军队可不能脱离皇帝的控制。

李景隆和梅殷这个时候都是感觉到比较激动的,是感觉到被重用了。

一个是皇帝的表兄,是李文忠的亲儿子。一个是老朱的女婿,最喜欢的女婿。这两位的地位当然特殊,在朝堂上也是比较地位超然的,只是现如今看来,在新皇登基后,一直都没有特别大的表现,没有太多的立功机会。

徐辉祖等人,早就后来居上了,这自然也会让李景隆和梅殷心里暗暗着急。可是现在不一样了,太上皇亲为武苑第一任山长,这个位置也说明了皇家对于武苑的重视。

而他们筹建武苑、确定武苑章程,这就是不折不扣的大事了,以后也可以在武勋这边有着更多的香火情,可以让他们的地位更加特殊,对于传家等等也有更大的裨益。

对于武苑,朱允煐确实是非常重视的。哪怕现在看起来这个军校还没有建起来,估计接下来也需要慢慢的开始完善。

但是好在朱允煐已经开始播下种子了,短时间可能是没办法收获到成效,也不一定立刻能够结出来果子,好在朱允煐有一定的耐心。

他和老朱,是为大明的基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出一些方向性的决策。

不说什么万世之策,也不说现在的政策肯定就是适应以后的变化。但是就现在的情况来看,一些政策还是比较合适的,也是可以有着一定的延续性。

只是希望以后的子孙们不要瞎折腾,不要将一手的好牌给彻彻底底的打乱。

对于武苑的事情,也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一下子确定的。武苑的选址、武苑的教员或者学生,这都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包括武苑的课程安排,或者武苑学子毕业后的安排等等,这也都是需要持续不断讨论的事情。

甚至包括武苑需要的物力人力,需要朝廷拨付的银钱等等,这些也都是需要讨论的。这些的话,自然也就意味着需要进一步的去完善,需要朱允煐和他手下的重臣们进一步的讨论。

本来还说想要多议论一些事情,但是现在在武苑这件事情上讨论了太久。朱允煐也没有着急,不能一下子就抛出来太多的重磅消息,接下来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呢。

内帑和国库,包括所谓的银行,这可不是全部。这一切,实际上也是朱允煐对于大明税制的一些改制。

毕竟此前的大明,对于重农抑商是执行的比较坚决。而朱允煐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对于一些政策的变动。不会矫枉过正,不过也确实需要做些事情。

再者就是对于税收的一些改变,也需要仔细的考虑创收之类的事情。毕竟老朱此前对于商税,某些意义上来说做的还不够。

既然是这样,自然也就需要朱允煐这个新皇帝去拾遗补缺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