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有多重视这些旧勋贵呢?勋贵们几乎全部不降等袭爵一代都是小事,他还将勋贵们的世子安排到了他一手养大的太子身边。
摆明了,等太子登基勋贵们还可以再兴盛一代。
因为给的足够多,勋贵们倒也没闹什么幺蛾子,让太上皇更加信任旧勋贵们。
然后就不出意外的出意外了,先太子,义忠亲王老千岁他坏了事!
可能因为太子是和他患难与共过的皇后唯一留下的血脉,可能是想到了自己在当太子时的悲催遭遇,太上皇对亲手抚养长大的太子那是真心疼爱。
所以太上皇刚登基就开始给自己的太子增加砝码,将勋贵的世子们召进东宫给太子当伴读当属官,让清流之首的张家给太子当太傅。
为了让这两方人能全心全意的辅佐自己的亲亲太子,还为张家的嫡长女和贾家的嫡长子定了娃娃亲,可谓是为年幼的太子考虑好了方方面面。
然后,太子一天天的长大了,新的皇子们一个一个出生了,太上皇的心思也开始慢慢的有了变化。
他发现,进入朝堂的太子身后的实力实在有些太强了,甚至威胁到了他这个帝王。
所谓天无二日,太上皇死后当然愿意把自己的皇位留给太子,可太上皇那时候正龙马精神呢,并不想早早失去手上的权柄。于是他开始扶持其他的儿子们制衡太子,美其名曰磨砺太子。
太上皇的态度在这里,皇子们自然慢慢的生了野心,而太子在兄弟们乃至父皇的逼迫下慢慢就崩了,最后只能选择孤注一掷。
太子虽然赌输了,但他拖了三个皇子下水,让明面上和他作对的三个皇子同样犯下了谋逆大错。
之后又以一条命为代价,让太上皇记起父子俩曾经的亲密时光,给他的妻妾子女留下了一条后路。
等太上皇伤心完,也就开始了秋后算账,张家身为老师居然没能教好太子,全家一起下狱。
而勋贵们虽然在太子叛乱的时候有人救驾有功,但你们府里都有人在太子身边当差,居然没有事先发现,是蠢笨不堪还是有了反心,自己选一个吧!
勋贵的势力因此再次大受打击,而且太上皇经过这次变故发现他顾念着以往的情分对勋贵老臣们实在是宽和太过了,这些人手中的权利有些过重,必须得想办法限制了!
之后太上皇便开始对勋贵们下手,以义忠亲王叛乱的名义再次剥夺了八公手里的权柄,只有南安郡王那时刚好在和茜香国打仗,不好随意更换主将留住了军权。
不过这些开国勋贵倒是没有闹起来,一来经过太祖的一系列操作,勋贵们的军权其实受到了根本性影响,余威尚在,但权柄确实缩水太多,已经没有了掀棋盘的能力。
二来太上皇后宫里可有不少勋贵之女,尤其是备受他宠爱的甄贵妃,虽然外面总说甄家是靠着甄老太君当太上皇的乳母这才崛起。可实际上甄家当年也是开国功臣,身上也是有爵位的。
而且甄家虽没能取得公侯这样高的爵位,可甄家自开国起便帮助皇帝控制着整个江南,可谓是是不折不扣的帝王心腹,太祖皇后将太子守寡的乳母赐给甄家家主当继室,其实就是在帮着太子拉拢江南势力。
别看甄家爵位已经到头了,但论实权便是四王都不及甄家。
所以哪怕太子不行了,勋贵们仍旧可以选择支持甄贵妃所出的六皇子荣王,有着这么一个念想,早已被富贵膏梁腐蚀的勋贵自然不会选择狗急跳墙。
之后太上皇就开始玩起了跷跷板,用几个儿子当棋子玩平衡,等到中风了,这才选择了四皇子雍王为帝。
而选择雍王原因嘛,除了这位皇子向来爱护百姓,和越发**的朝臣不睦,是个收拾烂摊子的好人选。再有便是这人手里的嫡系势力确实不太多,还能让他这个太上皇继续掌握权柄。
当然了,侯晗茵和迎春说这些事情的时候尽量说的客观,那些猜测的话侯晗茵是没有说出口的,但这也让迎春大为诧异。
因为迎春敏锐的在其中看到了和荣国公府有关的信息。
“茵姐姐,先大太太的早亡,还有敬大老爷的出家,是不是因为义忠亲王?”
侯晗茵点头,“敬大老爷作为勋贵中少有的科举人才,早早的就入了詹士府,是义忠亲王的心腹。
而先宁国公刚好掌管着京营节度使,这里面的问题你应该能感受到。所以虽然最后先宁国公在铁网山叛乱中顺利救驾,并为此捐躯,贾敬也不得不选择出家避祸。”
“其实不光是敬大老爷,你父亲赦大老爷也是一样。他虽算不上出色,但却是义忠亲王曾经的伴读,在东宫领着一个龙禁尉的职位,和先太子的关系亲密。
虽然这次叛乱赦大老爷完全不知情,但先荣国公还是选择放弃长子,将荣国府的人脉全部交给二老爷,过世前还用最后的遗泽给政二老爷求官。”
“别看工部在六部中向来不受重视,但以荣国府前几代的履历,荣国府曾经督导海船修建,在工部该是有些人脉才对,所以荣国公贾代善对于二儿子这个继承人可谓是费了心了。”
“只可惜这位二老爷在庶务上实在是……有着贾家几十年的人脉居然只升了半级。”
侯晗茵说到这里摇了摇头,这一位的能力其实没比他那废物大哥好什么,好在这一位在红楼原著中或许是长时间读四书五经,倒是还有着一些传统士大夫的作风,人品倒不似他大哥那样低劣。
侯晗茵发现自己跑题了,立刻将话头转回来,“也是因为这个,满朝都对荣国府将正经袭爵人排挤到一边的事情只当不知。”
“至于张家,太上皇那时正满心愤怒,哪怕张家老太爷这个太子太傅早已致仕,张家主脉仍旧全部被流放,连亲近些的旁支都受到波及被贬官。
而张夫人那时刚好怀着第三胎,丈夫地位一落千丈,娘家那时还满门获罪,本就心力憔悴,偏偏那时大房的嫡长子,身体本就不好的贾瑚病夭,张夫人怀胎五月流产,而后血崩而亡,只留下当时不到两岁的贾琏。”
说到这里,侯晗茵摸了摸鼻子,小声道:“外面有传闻张夫人乃至贾瑚的死都可能有猫腻。因为张家获罪后不到一年,太上皇倒是冷静了下来,想着张家在清流中的声望,为了自己的名声选择赦免了张家。
而张家的主脉归京后第一时间却很反常的选择和姻亲贾家形同陌路,两家直接老死不相往来,连贾琏这个亲外孙张家都不管了。”
说实话,这也不怪外人猜度,这事实在是诡异的很。
张家是世代书香,而且人丁兴旺,虽然里面难免有平庸无能之辈,但基数大、教育好,成才的更多。
太上皇赦免张家后,张家的官职虽然没有了,但是功名可都在,慢慢的总会起来。这种情况下,选择和曾经的姻亲抱团才是正理。
而贾家那时候刚失了下一辈最优秀的贾敬,眼看着要青黄不接,正需要寻找中坚力量,两方该是一拍即合才对。
看偏偏两家虽然没有闹起来,但明眼人都知道两家闹翻了。若是贾家鼠目寸光也就罢了,可看贾家将嫡女下嫁探花郎,将军中的力量转给王子腾,让他得以接替宁府的京营节度使之位,可见贾家其实很懂得和姻亲旧故利益交换抱团取暖的。
所以这种决裂的态度就很奇怪,而张家如此不客气,声势更加浩大的贾家却只是将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这就更让人觉得贾家心虚。
而能让两家翻脸无情的,也只能是张夫人的离世了。
迎春的手颤抖了一下,“先太太为贾家生儿育女,就这样轻易的被舍弃了。贾家啊……”
侯晗茵倒是没有选择安慰迎春,她说的这些都是外面知道的消息,但其实她这里还有更加确定的信息。
张夫人的死确实不是意外,她就是被活活逼死的。
至于侯晗茵为何知道那么久远的秘闻则从侯姑姑这里说起,前文也说了,侯姑姑虽然成了贾赦的小妾,但却是被人坑害的。
张夫人出身张家,品行正直,所以对侯姑姑向来怜爱尊重。
而侯姑姑本就恨贾家哄骗了她,等到知道亲娘因为她成为妾室这事郁郁而终后更是恨上了贾赦,对于贾赦向来不上心,反倒更亲近张夫人。
这本该是立场对立的妻妾两个处的和亲姐妹一样,所以在张家落难后,侯姑姑对张夫人和贾瑚贾琏兄弟极为上心。
也因此,侯姑姑在张氏最后的时间里成了张氏最亲近的人,也因此知道了一切的真相。
首先是贾瑚的死,他的死可以说是意外,也可以说是**。
贾家的下人们向来踩低捧高,眼见着张氏失势,便开始对张氏所出的孩子不上心,贾瑚本就体弱,这才一病没了。
而张氏的死亡,那就是彻彻底底的谋杀了。
首先,张氏和贾赦的关系虽然看似和睦但实际上情分平平。
张氏作为张家的嫡长女,是一个被精心教养长大的,四角俱全的才女。
而贾赦,哪怕年轻时候那也不过是个皮相不错的好色纨绔,可以对标一下红楼里的贾琏,还不如人家贾琏心眼正。
这样其实并不匹配的夫妻俩结为连理,张氏自然不可能和贾赦有什么心灵共鸣,而贾赦那好色花心的性格也注定了他不会为了妻子停留。
所以贾赦房里从不缺少侍妾通房,没有生出庶出子那只是因为贾代善希望张家帮助荣府彻底转型,压着贾赦给通房们避子汤罢了。所以贾家人都知道张氏这个大奶奶是靠着公婆的看重才能立足。
而张家败落,张氏瞬间从能给贾家带来未来的长媳成了连累贾家的罪人,贾代善和贾母连自己亲生的大儿子都舍弃了,怎么还会舍不得儿媳和一个没出生的孙辈。
当然了,作为国公和国公夫人,贾代善和贾母自然没有选择下毒之类容易留下破绽的做法。
作为长辈想要磋磨死一个身怀有孕,又刚刚经历丧子之痛的儿媳妇简直太简单。
打着看重的名义让人立规矩,管家,用无数琐碎的事情让人心力交瘁,然后再示意下人们冷待欺辱对方,生病后“来不及”给人求医问药。
不到半个月,张氏肚子里已经成型的孩子就这样生生的流了下来,而张氏则因为延误治疗血流不止。
侯姑姑眼见着这样张氏怕是要不好,所以一边帮张氏一边求贾赦看在孩子的份上救救张氏。
但是贾赦是什么人,你不能说他一点亲情不念,毕竟书中宝玉中邪时贾政都放弃了,贾赦还在出主意。
但这点感情远不及他对自身利益的看重,一个他本就不在意的妻子,一个没出生的孩子,及不上他已经摇摇欲坠的世子之位。
张氏最后可以说是绝望而死的,而她在死前,只来得及求侯姑姑,若是有朝一日张家脱困,将她的死因告诉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