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何处问长安 > 第93章 无自立辟(四)

何处问长安 第93章 无自立辟(四)

作者:不窥园主人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2-21 04:53:37 来源:文学城

文旭作为大景永平皇帝的生命,只有十三到二十三岁间的十年。

六岁称帝之后,十三岁亲政以前,他在叔父都仁的手掌中惶惶不可终日。叔父的手掌又大又厚,铜墙铁壁一般,将边境内外连绵不绝的战争,朝堂上下惨烈卓绝的权斗,宗戚的咆哮,臣僚的战栗,因剃发、易服、圈地、投充、逃人牵连而家破人亡的汉民的哀嚎尽数远隔。他端坐龙床,惟拱手以承祭祀,都仁侧坐御前,为他遮挡住殿中密密麻麻的顶戴花翎:那些红顶子撑在装满贪欲、审度与算计的头颅上,车轮一般驶进朝堂。它们起先排得整齐,倏忽错了行列,继而抵牾、冲撞,藏着最不可告人的私心,说着最光明正大的言辞,将那些“不忠不义”的头颅与顶戴一道摘下。剩下的车轮偏了辋圈,断了辐条,狼狈驶出飘血的宫廷,在红墙外“吱呀”一声拐弯,又向摄政王府匍匐而去……

文旭与自己的亲生母亲分宫而居,累月方得一见——叔父手缝间仅存的天光,照亮的却是自己的无能与不堪。都仁每不顾礼节亲至内院,与皇帝生母、当朝太后作尽夕欢饮。“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注23)”,都仁的封号由“叔父摄政王”而“皇叔父摄政王”而“皇父摄政王”,分明果真要做他的父亲了!萨族开化日浅,犹未完全摆脱以血缘为纽带、部族为单元的统治形式。都仁大权独揽,实是当朝之君,然而其意未足,更要以王父之名进入皇统,成为名正言顺的君权的持有者。来日依势定夺,若文旭不可废,则归政少帝,名曰“传位”;若废帝自立,亦是以父废子,不称僭越。文旭感觉得到,叔父的手正在握紧——这只饱经沙场,布满伤痕的手,剥夺了他的耳目之聪、天伦之乐与帝王之威后,就要谋及他的性命了!

那只手遮住了最后一线光亮,突然摊开。

那个在兄长暴亡之后辅佐侄儿坐稳江山、在新朝动荡之际协调各方坚持进取的摄政王,死于案牍鞅掌、戎马倥偬,也死于饮食无度、起居无节。国朝栋梁盛年折殒,皇帝痛悼二月后突然反颜相向,不仅下旨追夺其母子并妻所得的一切封典,还以十四条罪状全盘否定都仁,将他毁墓掘尸、挫骨扬灰。江风吹倒前朝树,文旭排遣去藴积多年的愤懑与苦恨,正要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又见生母已联合那些曾经被排挤打压难酬己志、如今又弹冠傅粉昂扬登场的勋贵大臣,无视业已成年的天子,夺过被都仁集中在手的最高权力的果实,尽情享用起来!

一切尽作“将枉过正”之想。作为萨鞑联盟的坚决拥护者,她们废除了都仁所有关乎委任汉官、遵顺汉俗的决策。言称“汉俗盛则胡运衰”,力主恢复入关前“首崇萨洲”的旧制——权臣在位尚留少帝以喘息之隙,母子之情却如何逃遁于天地之间?文旭生于弓马骑射之家,心性却敏感孤僻。他自幼失学,无人教训,亲政之后,批阅诸臣奏章,常感茫然不解。由是发愤读书,欲从汉家经史中寻求益治之道,然而群臣阻拦之,母后禁抑之,又有祖制成法如利剑高悬,令他赍志难申。所颁政令,大半无法施行,倘有一二可取之策,不是沦为臣属争权夺利的发力点,便是成为他们假公济私的遮羞布。萨人入关不过廿年,百废待兴之际,官风国俗已堕落至斯,文旭察之,怎能不锥心泣血,悔恨无极!

前朝铩羽,后朝暴鳞。亲政第五天,出生鞑靼的母亲即为他择舅父之女为妻。文旭百般抗争无果,终于顺从母意。大婚之后,帝后志意不协,三年分宫而居,一同入宫的五位鞑靼嫔妃,皆不曾诞育子嗣。多年以来,母子间论事龃龉,积而成雠,最终在废后一事上彻底爆发:文旭在母亲面前控诉皇后“处心弗端”、“嫉刻殊甚”、“用度奢靡”,说她“不足仰承宗庙之重”,随即不顾太后及舅家颜面,传谕礼部行废后之事。在这场与拥护太后的王公大臣们旷日持久的对抗中,文旭始终不曾退让。他的性情更加暴戾,周围人行事稍拂己意,即举鞭打骂。其状似疯如狂,每大怒必笑,每大笑不止,则必有大处分。他的身体无可追挽地消瘦下去,短短两月时间,便已形销骨立——文旭用自己的性命做赌,换得母亲不甘的准允。然而废后之诏下达不到半年,太后不顾景太宗博仁“禁止皇族内部□□婚娶”之令,又将自己的侄孙女召进京师,册立为永平帝的第二任皇后!

文旭故技重施,对这位新皇后倍加冷落,三年之后,再次提出废后的要求。

这一次,除却与母亲的较量,还因他终于寻得终生挚爱。他决心甩开一切阻碍,将那顶凤冠捧到可以与他共读蒹葭的宛娘的面前。

永平十三年,内大臣图雅之女入宫为嫔,为天子钟爱,宠冠后宫。这位小名叫作“宛娘”的女子虽为萨人,却师从府中幕僚,自小饱读汉家诗章。它们赋予宛娘一种独特的美,伴在身旁,仿若乘兰舟游于烟雨氤氲的江南水乡。两岸繁茂的花树送来绵绵清甜,却又有哪一株比得上手中的这朵解语花呢。文旭在从未有过的熨帖与宁馨中沉沦,将一片痴心兑作令人咋舌的晋封与恩宠。他们在无数嫉恨的目光中诉说爱恋,在永无止境的纷争中不问春秋。然而彩云易散琉璃脆,大都好物不牢坚。昼夜飘摇的风雨,终究会撕碎须臾的美梦。次年宛娘产下一子,不幸两月而殇。年轻的母亲悲痛欲绝,却不能顾及身心苦楚,在太后的催促下趟风冒雪前往南郊,躬身侍奉偶感微恙的婆母。文旭对母亲的敌视与抵触,太后百倍还于宛娘身上。在她明里暗里的折磨下,体弱多病的宛娘没能熬过永平十七年的冬天。临终之时,宛娘冰凉的脸颊贴着文旭的胸膛,颜貌安整,没有痛苦与怨恨,连残存的眷恋也散去了。“南无——阿弥陀佛——”她念完最后一句佛号,安然阖上了双眼。

失去挚爱的文旭陷入癫狂的深渊。宛娘的葬仪异常隆重,几乎演化为一场天子向其母的宣战。先时为宛娘所阻,永平帝未将第二位皇后废黜。如今也无视她还在位,执意追封宛娘为孝献皇后,并命朝廷二三品大员为之抬棺出殡。他央求最有才学的秘书院侍讲吴藻为孝献皇后作传,并亲制行状,记叙皇后懿媺。在行状中,永平帝明褒暗恨,将太后对宛娘的百般折磨写作由衷嘉许,分毫不忍遽离,将宛娘对太后的畏惧隐忍写作奉养甚至,趋走无异宫婢……行文最后,他还露骨地表示,皇后不幸崩殂,来日国母大丧,竟无人堪为料理。念至于兹,朕如何不五内摧痛,哀伤不已!昔日母子二人在权臣的威慑下相依为命,如今却因一位嫔妃的逝去,儿子要诅咒母亲速死!痴情的天子哪里理会得母亲的训斥、朝臣的劝谏、百姓的议论,他终日坐在寿椿殿中,对着宛娘的宝宫泣涕涟涟。在他的身后,一百零八位僧徒做了整整七七四十九天的水陆道场。忏坛,金刚坛,梵网坛,华严坛,水陆坛,日里铙钹喧天,黄昏烧钱施食,大小官员,上下人等,打鼓吹笛,个个手忙脚乱(注24)。直至最后一日断七,水陆法事告结,已然疲顿的万寿山道场才终于恢复了平静。

夕阳沉坠,山中的枯蓬残枝在一瞬里染上红光,又寂寂然黯淡下去。佛堂之上,泣不可仰的丧主跪坐灵前,守着一炉香灰,满盘烛泪。

“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注25),”一道清音在耳畔敲响,“终日拈香择火,不知身是道场(注26),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注27)。”

文旭回头望去,见是位面生的和尚。

“固知诸法无常,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揵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然而八万四千尘劳苦,更有何人度迷津?”自从宛娘离世,文旭每宵反侧,不得安枕,目下倦极却无睡意,正是性情最反复无常的时候。他兀自言语,突然狠抓自己的头发,痛得在地上打起滚来,“黄金座只是黄金锁,却脱不下旧黄褂,舍不下臭皮囊。一口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

林书桐自殿外折来一扇松枝,击打在文旭的头顶,“还是不醒,更道,更道!”

文旭抱着脑袋左躲右闪,松枝便如急雨般扫过他的前胸、后背、肩臂、腰腿……侍卫正将上前护驾,被皇上高声喝止。等到手中的松枝被全数抽断,书桐才停下手。二人瘫坐殿中,对面大口喘着粗气。

五内之痛外化为皮肉之伤,理智之光总算穿透了脑中迷雾。冷静下来的文旭神情庄穆,显出金尊玉贵的天子气度。“朕想前身的确是僧,”他的目光从大行皇后的宝宫移向释迦牟尼佛造像,又转回书桐身上,“每常到寺,见僧家明窗净几,便低回不忍离去。纵富有一国,千万财富,不在意中,今失妻丧子,别处众生,没甚关情。如是逢缘,当随大师出家去。”

书桐知他长年苦闷,每向空门寻解脱。却不知文旭身为一国之君,竟真敢动起出家之念。“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皇上夙植佛性,何须再向外求?”他盘起双腿,合掌施礼道,“若以世法论,皇上宜永居正位,上以安圣母之心,下以乐万民之业。若以出世法论,皇上宜用作国王帝主,外以护持朱佛正法之轮,内住一切大权菩萨智所住处。如是只图清净无为,抛闪诸般大事,任他万劫修行,也难至诸佛田地——出家修行,愿皇上万勿萌此念头。”

“那便罢了,”文旭的眼中飘过一缕失落,随即又向下弯出苦笑,“不知对朕者谁?”

“不识。”

“山外泉水浊,山内又岂能清净?这世道,真要把人全都逼疯。”江永收起书桐的书信,轻步行至卧房门前。他在檐下站立片刻,听女儿偎在母亲的怀中念诗,“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弊筐(注28)……”

颐儿今年已满七岁,聪敏灵慧,像她的母亲。沈蔚识见高远,她为女儿开蒙,一则不拘于时俗:不用闺塾中常教的《女四书》、《列女传》,也不取市面上流行的《弟子规》、《百家姓》,而是选李太白、白乐天、苏东坡三人诗词中浅显易读者编为一册,既是择华夏上上之文辞而感悟之,也是望女儿心怀天地,莫被当世浮躁的风气与不合理的压迫遮住望眼。二则不限于文学,珠算、几何、天文、地理等有益日用之学,沈蔚亦慨然相授。她曾私下同江永说起两个孩子,称颢儿文才天纵,合该跌宕山水泉石之间,为千古名士,立身词场画坛,则小矣,奔走官场仕途,则更小矣。颐儿敏于数理,合该察万物之理,立不朽之学,埋首辞章典籍,则小矣,藏于闺阁,嫁为人妇,则更小矣。

“易安这是后悔了?”江永坐在躺椅里,朝妻子支颐笑道。

“取舍由我,倒也无甚可悔。只怕某人汲汲忙忙,不领会此番心意。”

“这倒好办,易安但需稍减课业,放颐儿在永面前多打几圈转。见女如见母,老拙便再是心盲眼瞎,又岂有不知承情的道理?”

“父女俩串通一气,到我这儿来耍嘴了,”沈蔚嗤笑一声,“每日五张大字,两首古诗,一章算数,一样都不能少。若是元辅更有妙策,便劳动大驾,亲自教女了。”

“是我不好,竟同当世之酸才腐儒一般,不能身履是事,却空口乱谈不休,”江永歉然一笑,当即认错投降,“往后府中诸事,一切但凭儿辈心意,一切全听家主区处。”

江永回想起当日情景,轻笑一声,惊醒了门前小憩的狸奴。

五言长诗被拆分为二字、三字的音节,平仄交替着在小女的舌尖弹跳。语义承着语义,韵脚押着韵脚,转轮一般向下驰去。狸奴跳上小主人的膝盖,“喵呜”一声打乱了节奏。颐儿一时接不上后面的诗句,看见江永推门而入,连忙欣喜地唤道,“爹爹!”

“这么晚了,颐儿还在用功呀?”

“爹爹你看,这是我写的字!”

江永捧起宣纸细细看过,夸赞道,“颜骨柳筋,个个都好,真是士别三日——”

“当刮目相看!”颐儿一面刮着自己的眼皮,一面高声抢答,逗得夫妇俩哈哈大笑。江永见纸的边角处洇出点点墨迹,又将它翻过,“‘农无谷,不农则肉。农无服,不农则縠;农蔽恶木,不农则渠渠夏屋(注29)’,”他念道,“这是颢儿的笔迹?”

“兄长从徽州回来,送给我一支紫毫。这是他帮我开笔时随手写下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注30)啊,”江永向沈蔚叹道,“吾儿已经长成,往后再不能以孺子视之。”

“只是春闱在即,就怕他在徽州散了心志,日日只顾悲天悯人,将时文制艺全抛脑后。”

“颢儿还不用功呐?他用功得我都没处去,只能回房找你们了。”江永搬把躺椅坐到母女俩身边,笑着把颐儿抱到怀中。

随着江颢年岁渐长,江永特地在他住的小院外单开了扇侧门,一来方便他接待亲友、出外应酬,二来也叫他学着打理院中人事,以备日后独立门户。然而今日下午刚从徽州赶回留都,江颢就让江帆封闭了侧门,捡些常用的物什又搬回内院。他把自己锁在书房,不寝不食,只一味读书习字。母亲前去看他,也仅是貌恭色敬,言辞敷衍。直到从江永处闻得徽州近况,沈蔚才明白江颢的表现为何如此反常。她心中百感交集,嘴上却不依不饶,“谁知他又在用哪门子功?”

江永笑笑,偷偷从袖中摸出一块酥糖。颐儿眼睛一亮,忙不迭接过,正要放入口中,却听娘亲又说话了,“这么晚了,不许再吃糖了。”

颐儿悻悻然把糖放下,嘴巴翘得老高。

“那咱们明天再吃吧。”

“爹爹!你怎么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了,不是说要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吗?”

“可是爹爹也得听娘亲的啊,”江永故作委屈地皱起了眉毛,从女儿手里挖出酥糖,放到妻子面前,“乖,糖先让娘亲保管着,等明天颐儿把《观刈麦》背熟了,再找娘亲要回来,好不好?”

颐儿不舍地点了点头,沈蔚收下酥糖,又把手伸到江永面前。江永见状,只好又赔着讪笑,上交了袖中的所有糖果。

一家三口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不知不觉便已是月上中宵。狸奴窝在床边,呼噜打得比人还响亮。颐儿犯了困,靠在爹爹肩头,说话声渐渐微弱,最后只剩下轻浅的呼吸。“睡了,”江永把声量压到极低,“我把她抱回去吗?”

“就在这睡吧,外面天寒地冻的,别再着凉了。”

“可是她睡这里,我又到哪去睡呢?”

“怎么,”沈蔚停下铺床的动作,转身嗔笑道,“你们爷俩说走就走,剩咱们娘俩相依为命。现在一回来就要赶走闺女、鸠占鹊巢?”

“又是我不好了,”江永把女儿交给妻子,看她被脱去外衣、散开头发,舒舒坦坦地睡在以往自己的位置。江永小心掖好被角,无奈笑道,“夫人与小姐且在此高枕安卧,小的自去偏房,随时听候吩咐。”

更深露重,秋月如霜。一豆烛光悄然推出房门,不消一刻,又悄然转回屋中,搁在床边的几案上。

“颢儿睡了?”

“方才睡下,”沈蔚有些意外,伸手将帷幛挑起,“你怎么还没睡?”

“睡了一觉,醒时正好见你过来。”

江永的声音里犹带颤抖。昏暗的烛光下,沈蔚为他擦去额上的冷汗,“做噩梦了?”

“嗯,”江永往床内挪了挪,湿透的后背沾上半片冰凉。他眼巴巴看着妻子脱去外衫,睡到自己身侧,狂跳的心脏才稍有安定。江永长出一口浊气,说起刚刚经历的梦境来,“我梦见我在一条土路上死命地跑,夕阳压在头顶,把眼前的一切都染红了——火一样的红,烧在两边比我还高的玉米秆上。玉米的叶子枯黄着,又薄又大,伸到土路中间,抓我的胳膊,拉我的衣角。我吓坏了,嘶声喊着爹娘,没人理我,我就接着一边摔跤一边往前跑。”

“发生什么事了,怎么这么着急啊?”

江永努力回想一阵,遗憾地摇头,“我不记得了。”

沈蔚为他顺着胸口,听他继续说道,“我一直跑,一直跑,把太阳越跑越低,把路越跑越窄。玉米叶子从一开始的枯黄变成暗红色、紫褐色,等到变成完全的黑色,路就彻底不见了。我急忙转身,又撞见三个陌生人。他们乌青着脸,手杆挂着纸灯,脚底刮着土砾,一摇一摆地朝我跌来。我被吓得六神无主,只扯着嗓子大喊大叫——这一喊一叫,我就醒了。”

“醒了好,醒了他们就吓不到你了。”

“可后来我又迷迷糊糊睡着了。那三人还没有离开,塔似地堵在路口。我问他们是谁,他们说是赶路回村的农户。我问哪个村子。他们说就是前面那个。我又问他们有没有看见我的爹娘。他们摇头,但说天底下只有一条路,路尽头只有一个村,我爹娘不在路上,保准就在村里。我央求他们带我进村,三人推说天太晚了,要在路边休息一宿,明早再动身。”

“于是我便入了伙。他们在玉米田里辟出一块空地,我就用砍下来的叶子和茎秆生火——茎叶是黑色的,填在火里,熏出的烟又浓又黑。果实外的苞叶是黑的,撕了苞叶,籽粒也是黑的——可并不是寻常的那种墨黑,像是黑得过了头,反冒出些紫来。我本该把它们放到火上烤,可实在太饿了,就直接啃起了生的,”江永回忆道,“表皮很硬,咬在嘴里嘎吱作响,可里面的粒儿却是软的,用不着嚼烂,牙齿和舌头就浸在香甜的乳汁里了。我坐在地上吃了一根又一根,只顾填饱自己的肚子,听不清那三人在说什么。后来我吃完了玉米,烤暖了身子,就把眼睛阖上了。等我再次睁开双眼,天已经亮了。”

“天亮了我才发现,路的前方不是又一截土路,而是条一望无际的血河!”永远不停的奔跑,永远泛滥的洪水,永远淋漓的鲜血,永远寻不到的爹娘,它们持续地拼组着江永的梦境,可从没有哪次如今夜这般悚异。江永的语气陡然急促,“血河卷着白沫和各种颜色的污秽,灌注到田地里。我回身后看,却发现路边栽着的不是玉米,而是——人!”

“人”字重重地砸在沈蔚心口,顷刻震出了一身冷汗。

“茎秆是腿,叶片是手,皮肤被晒得发紫发黑,但身体还没有完全僵硬,而那被苞叶兜裹、被我掰下来放火上烤、放嘴里嚼的物什,正是他们的头颅!我吓坏了,到处去寻昨夜的同伴,可是他们都不见了。在玉米——人丛的深处,我只看到三座新立的坟茔……”

“一定是昨晚颢儿谈论贱民之事,让你将白日忧思引入了梦中。”

“区区三两话语,并不能撼动我心。只是人间地狱趟过多次,也曾见盈路饿殍、遍野横尸。压在心底太久,一朝忆及,哀不自胜,”江永逐渐恢复了冷静,“苟存至今,我怕是真吃过人。”

“这话又从何说起?下次你再做相似的梦,先不着急跑。你到附近找一找我,我肯定也在的。”

江永把沈蔚揽入怀中。梦境是不诉诸嗅觉的,如今却有如兰的馨香萦绕鼻尖——他真真切切地回到现实中了,“好,”他答应道,“找到你,我就不怕了。”

他们相拥而眠不到一刻,江永突然折身而起。

“你干什么去?”

江永一面下床穿衣,一面回答妻子,“我要拟份奏疏,请陛下酌情开豁隶卒、佃仆、乐户、堕民、奴婢诸人贱籍,与齐民一同编列甲户。从此租赋徭役,皆与良同,婚姻流品,无为区别,”他点亮油灯,想出两句要写在文末的官话,“如此,则数百年相沿之陋习一旦廓清,**万姓得共游于熙皞之天也。”

“明日再写不行?”

江永叹了口气,将饱蘸浓墨的毛笔握在手心,“我之明日,不过阖眸张目而已。然万千生民犹陷水火之中,他们如何等得呢?”

注23:引自明末张煌言《建夷宫词》。

注24:引自《茆溪语录》。

注25:引自《五灯会元》卷一〇《清凉文益禅师》。

注26:引自《明觉禅师语录》卷一《拈古》。

注27:引自《华严经》。

注28:引自白居易《观刈麦》。

注29:引自明代诗人李柏《阅耕者》。

注30:引自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3章 无自立辟(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