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何处问长安 > 第64章 乌啼屧廊(一)

何处问长安 第64章 乌啼屧廊(一)

作者:不窥园主人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5-22 12:32:42 来源:文学城

沈蔚生下女儿后不久便发起高烧,木炭一般被点燃,无所顾忌地向外倾泻热量。凉巾覆于额上,难唤神之清醒,温水喂入口中,不减唇之焦干。她的面色在淋漓的汗水下变得灰白,偶有一丝风来,即如炭屑般簌簌打起寒颤。江永将沈蔚紧紧揽在怀中,无助地看着苦药一碗碗灌进妻子口中,锋针一根根刺入妻子指尖。他的心脏随着那声声喘促的呼吸慌张地跳动着,大脑里只剩下一片空白。

“哗啦——”

“哇——”

摔碎的瓷碗惊哭了刚刚出生的小女儿,也把江永从汗漫的忧惧中唤醒。“怎么毛手毛脚的……”他瞪眼看向惴惴不安的始作俑者,话一出口便察觉自己失态。他忍住心头燥意,努力放缓了语气道,“去看看炉上还有没有剩余的汤药,重新给娘亲端一碗过来!”

颢儿将烫红的手指藏在身后,红着眼睛向外跑去。

江永觉得自己仿佛被推下了绝壁,房中的哭声、低语声、脚步声,都像是急速下坠时萦绕耳畔的风啸与鸟鸣。直到郎中说那些猛火急煎的汤药总算起了作用,如今妻子大汗收敛、四肢回温,基本已经脱离了危险,他才感觉有绳索自山巅垂下,堪堪助他悬停于半空。他心下稍松,挪动疲软的四肢向上攀登,然而随后沈蔚的三次复烧、两回吐药又几乎将他的努力化为泡影。江永自幼受修齐治平之业,秉敬远鬼神之心,可那天他竟也在道末途穷处双手合十,祈求诸天神佛允他身代妻子之苦。好在上天终于垂怜,当沈蔚从昏迷中悠悠转醒,正与床边的江永四目相对。

江永动情地抚上妻子的脸颊,小心翼翼地为她揩去热泪、捋顺发丝。他的唇角颤抖,喉咙发紧,什么都说不出来,只有那双永远澄澈的眼睛泛起涟漪,鼓起波浪,卷起千堆雪,最后在一口如释重负的呼气中倒出泪水,洒在沈蔚湿润的颈间。

江永太累了。他撑着最后一丝气力等妻子醒来,随即便倒在床上昏睡过去。因之,江府谢绝了除江流和煜阳一家外所有人的探访,同袍至交再想一睹江家千金的风采,也只能先呈贺礼以待时来。江颢的心里夹杂着获得妹妹的欣喜与险失母亲的余悸,恨不得无时无刻不守在娘亲和妹妹的床头。他心不在焉地坐在书房中,默默数着夕阳落到了第几条窗槅,忽听墙边的自鸣钟“当当当”响了十下,立刻坐直身体,一脸恳切地望向夫子。白老先生就住在江府偏院,自是了解府中之事,“今日的课便上到这里,早些回去看你娘亲吧,”他没有拖堂,也不忘叮嘱江颢,“晚上记得温书,明日再背错字句,为师非打你戒尺不可!”

江颢连连称是,向夫子深鞠一躬就拉着江帆跑回后宅。然而时间太不凑巧,江颢来到父母卧房时,正看见娘亲将刚刚哄睡妹妹放进摇篮。娘亲朝他招招手,他才蹑手蹑脚地潜进房间,坐在娘亲身边小声问道,“娘亲,您今天身体好些了吗?”

“娘亲已经好多了,”沈蔚靠坐在床头,亲昵地帮他理了理跑乱的襟袖,“颢儿这几日自己照顾自己,有没有按时吃饭睡觉?”

“嗯,”江颢用力地点点头,转头盯了会妹妹,又引颈看向床榻内侧,“娘亲,爹爹还没醒来吗?”

“爹爹太累了,让他踏踏实实睡一觉吧,”沈蔚将床头柜上的汤碗往儿子的方向一推,道,“今天你瑛儿姐姐送来一大碗鸡汤,娘亲喝不完,颢儿把剩下的喝了吧。”

听说又有好吃的,江颢不由眼睛一亮。他看了眼汤里的鸡腿,想了想又问道,“娘亲,鸡汤也可以给新来的妹妹喝吗?”

沈蔚以为他说的是方才睡下的小女儿,笑道,“妹妹刚出生,现在还不能喝鸡汤呢。”

“不是这个妹妹,是蕙儿妹妹。”

沈蔚有些惊讶,“蕙儿妹妹?徐叔叔家的蕙儿妹妹?”

见颢儿点头,沈蔚当即从床头坐起,“蕙儿来了?那徐叔叔和婶娘也应该来了吧——我怎么没听家里的人说起?”

“徐叔叔和婶娘都没有来,蕙儿妹妹是华伯伯带回来的,”经娘亲这样一问,江颢也察觉出有什么不对劲,“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于是沈蔚吩咐江颢和江帆去华安处问清原委,随后又将华夫人请来,仔细询问蕙儿的情况。待她同蕙儿打了个照面,安排好照顾孩子们起居的人手,江颢和江帆也完成任务回来了。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把皇帝听信诬告、江永朝会受质、承业罹难诏狱等事件拼凑完整,沈蔚听出背后血雨腥风的搏杀,呼吸一时因江永身临险境而收紧,一时又随他处境的改善而松缓,如此交替数次,额上已是冷汗涔涔,“蕙儿妹妹的爹爹娘亲都不在了,你们要好好照顾妹妹,可不许欺负她,”沈蔚哽咽着嘱咐道,见两个孩子都懂事地点头,心下稍感安慰,“我让厨房重新炖一大碗鸡汤,你们端过去和华悦妹妹、蕙儿妹妹一道吃,好吗?”

打发走两个孩子,沈蔚又心疼地看向身边的丈夫。江永依然在沉沉睡着,眼窝与腮颊深陷下去,唇周生出密密的胡茬。她俯下身去想将他眉间拧出的“川”字抚平,不意竟将他从梦中惊醒,“易安,你怎么坐起来了?躺下再休息一会吧。”

曾经沐汤蹈刃、百折不挠的勇者声音中带着未散的湿气,想来在梦里又行过了一道道雨幕。“我这几日躺得久了,坐起来会舒服一些,”沈蔚轻声道,“家中一切都好,你再睡一会吧。”

江永没有拒绝。他揽过妻子的腰肢,重又阖上双眼,“你不要走。”

“我不走。恒之,我绝对不走。”悠悠世路,乱离多阻。能给出这句承诺的,恐怕也只有沈蔚了。

佛说一念三千,当神识抽离于现实而陷入梦境,便无法预知这一念会落入三千中的哪一个世界。不知是因为徐承业的死牵动血脉与理想传承的游丝,还是因为又做了一个幼弱却坚强的小生命的父亲,江永也在梦中与自己年轻的父亲相见。那是一个大雪的清晨,他们坐在阶上观竹。

那场雪下得很大,缘甍冒栋,平墀塞阑,身侧的父亲尚未在诏狱中受尽捶楚鞭扑,仍旧意气风发、壮怀激烈。他像极了汉时的贾生,胸有文章千篇、兵家百万,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而进策治安,见贤圣逆曳、方正倒植则吊赋屈原。奈何宣室不问苍生,敲碎唾壶也难止中涓窃政,一朝命丧囹圄,喈喈鸡鸣终没于如晦风雨。身后的世界劫火洞烧,于他而言终不能顾矣。

江永已经比去世时父亲的年纪还要大了,若要把前半生的经历编成年谱,也会比父亲的厚上许多。梦里的他没有想起父亲日后凄惨的结局,但覆满霜雪的心性却不再是少年了。父亲指着门前数竿被雪所压覆地的修竹,考校他道,“‘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后面是什么?”

江永继续往下背,“‘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注1)……’”

这是他少时同父亲经常做的交谈,问过辞章文典,再论修身洁行。江永果然见父亲满意地点点头,又对他说道,“永哥儿,你看到这片竹丛了吗?遇大雪摧残却伏而不倒、困而不折,为造化强抑而身不肯屈、意不肯安。君子处厄,当如此竹啊!”

他将手连同无限的期许拍向长子的肩膀,语中未曾带上一丝颓唐,“待云销雪化,太阳呈晖,此竹必能再振干宵凌云之气,重展高节挺特之姿。即使为父中道捐身,你也定能看到东风解冻,阳和启蛰的那一天!吾儿,勉之!”

他不知短短四年之后,便有奸官残吏持镰斧而至,对这片竹林且戕且桴,不竭不止。他们没有等到春和景明,永远沉睡在寒冬的躯体被卑鄙的蝎蠹咬噬,剥出的森森白骨被垒作它们的丰碑。呜呼哀哉,天地何心!江永没有回应父亲的鼓励,只是长久地凝视那片竹丛,只觉那厚有尺余的积素也压上了他的双肩……

“恒之,恒之……”沈蔚的声音一点点拨开梦境的迷雾,像是有只手在江永耳边轻轻抓挠。江永醒了,看见妻子的眼中满含热泪。

他立刻紧张起来,“怎么了?是不是女儿生病了?”

“女儿很好,她刚刚吃饱已经睡下了——是煜阳方才来过,”沈蔚见他急起,忙按着锦被防他着凉。待江永在床头坐定,才低声说道,“胡元秉昨日在武昌起兵造逆。恒之,你恐怕又不得安闲了。”

“八方风来,漫天雨下,纵娴手掌舵亦难稳操千斤之船,何况满朝之糊涂尚书、荒唐宰相耶?弃黄淮而御胡军,殊不知元秉起兵以清君之侧,不敢与今上为难,若北虏南下,则宗社可虞!”钱文斌自公署回府,阖家老少已经在花厅恭候多时了。他充耳不闻晚辈的拜年道贺,只有萧瑟风声在耳廓回荡,充目不见满桌的珍馐美馔,两滴浊泪落进屠苏,浮荡起的是月前黄树涨红的脸颊。“不,”大发不满之后,彼时的黄树忽然停下了脚步,看向文斌的双目迸出火星,“非是辅臣蒙蔽若此,实乃卑鄙之尚书、奸宄之宰相不以天下苍生与泱泱华夏为念,窃国之公权行己之偏私。若北兵至,此辈犹可议款,然若元秉至,则必遭除戮——两相权衡,宰臣舍江北黎庶而‘自求多福’,哈哈哈,果真是朝之桢干,国之柱石!”

北风穿牖,由“糊涂”而“卑鄙”的礼部尚书钱文斌不由额头冒汗。黄树年少气盛,见家国愈危,愈觉衮衮诸公昏聩无能,丝毫不为父执及夫子所讳——然而他说的确属实情。胡元秉交好东林、结怨薛冯已久,有因门户之见被排挤、驱逐、陷害的东林、复社分子拜入莲幕,却无足够粮饷、衣被、战马拨于朝廷。楚镇居于长江上游而不满下游之南京,本有处高临下之势,兼又士子居间煽动而乱军,部下四处就食而难制,武昌早已如候燎之积薪,待沸之汤鼎。可叹朝廷不知抚御人心,反而要厝火于积薪之下,彻底将楚镇逼向反叛的道路:半月之前,元秉上疏自请致仕,并荐其子代掌兵权。朝廷无视其背后的试探之意,竟允其前者,以荣官厚赐召胡帅入京,却另派将领接管武昌,不欲令彼父子相承而藩镇坐大。元秉本就是“我宁山头望廷尉,不能廷尉望山头(注2)”的人物,见试探落空,岂不知虎落平阳则性命危浅?彼时方值顺军压境,元秉急于避其锋芒,遂以为先帝太子鸣冤、清逐君侧恶人之名发兵南下。沿线守军闻风而降,令楚军几入无人之境。

钱文斌刚从内廷归来,薛青玄力排众议尽撤江北防线之时他就在现场。众人坚称“淮扬最急,应亟防御”,在薛冯口中却成“此皆元秉死党,游说之言不可听”。二人平日阋墙于内,存亡关头却能外御其辱——可惜他们真正在意的却是个人之荣辱而非家国之兴废。林又汲非愚非痴,分得清轻重缓急,“胡元秉虽不该兴兵以逼南京,然看他本上意思原不曾反叛,如今还该守淮、扬,不可撤江防兵。”却未想薛青玄对他的话也置之度外,“不是这样讲,宁可失国于虏,不可失国于贼!”当朝元辅高声面斥道,“有异议者当斩!”薛冯手中有三镇兵马,林又汲再擅制衡权变之术,此刻也无力回天。他不再说话,默然看着内阁首辅将帝国这辆疲敝的马车驶向悬崖,只等在最后那声坼天裂地的响声中粉身碎骨。而包括钱文斌在内的满殿文武被薛氏的气势摄住心神,人人缄口咋舌,面面相觑时只看见对方眼中的悲怅与悲怅的自己。

“贾似道弃淮、扬矣。”散会之后,工部尚书汤问棘这般叹道。钱文斌将此言咀嚼半晌,口中已满是崖山海水的苦咸,如今受弟子质问,他愈发想在落水将溺之际抓住一根浮枝,“宣景和约之墨未干,彼安能遽失大信于天下?”

“萨人若真如先生所愿,遵守和约、讲信修义,曾少卿怎会命丧北境,江公又何须三次议和?”黄树嗤笑一声,“更何况景军虽依照和约撤出徐州,却结营于归德窥视江左,一俟我朝北守稍疏,必将趁势南下、饮马长江。彼时我等欲求偏安江南,岂可得乎?”

“昔年赤壁三万,淝水八千,一战而安江左。如今京城二十万驻军,三镇数百万兵马,北兵纵有投鞭问渡之心,也无平定擒吞之可能。”

“京兵皆城狐社鼠之辈,三镇尽土鸡瓦犬之流,使其当胡马金戈之锐,无异以寸莛扣巨钟,徒增笑柄耳,”黄树不以为然,“江北可倚恃者唯程公一人,可叹程公至忠,难挽天倾,只能做楚之屈子、宋之天祥了!”

钱文斌的面色更加灰败,“好在顺犹未灭,北兵尚存后虑,恒之在川,楚镇无敢恣肆……待川军顺流来援,定能剿跳梁之贼、解君父之危!”

“若学生处江公之位,恐不会率兵驰援。”

“什么?”

栋宇将焚,燕雀仍巢堂中,仿佛以为江水沄沄,虽远必至,却不知祸之及已也。黄树随父出海多年,眼光早非文斌此类燕雀可比,“调动大军诸事繁难,贼逆可劫掠民间,官兵却需押运辎重,逆贼可随心杀戮,官兵却需谨慎待虏。何况北有李鼎,南有定洲,元秉又留兵下游,江公若领大军出山,川蜀何以御冲?‘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注3)’,还不如稳坐蜀山观虎斗,其后另举宗室也好,自立为帝也好,总胜过来趟南京这潭浑水。须知赵桓丧命五国、林儿葬身鱼腹,皆人主有意为之也。”

韩林儿乃元末红巾军领袖韩山童之子,麾下众将据河南,荡山东,略关西,虽有暴戾纠纷之气象,实蔽遮江、淮十有余年。待宣太(河蟹)祖林元乾大败友谅、稳固江左,便以林儿位尊难以发付,暗令手下在迎其回应天途中将船凿沉。不久元乾称帝,肇启大宣百年基业,而此事亦因于太(河蟹)祖名声有损而不述于史册——本是讳莫如深之事,此刻却被黄树从容论及,钱文斌不由大瞠其目,唤他的表字道,“成森慎言!”

黄树知夫子游宦半生只养得一副鼷鼠肝胆,若再句句紧逼,恐有欺师太甚之嫌,遂连忙俯身致歉,“是学生失言,千祈先生宽恕。”

钱文斌这才神色稍霁,“君臣大义无所遁逃于天地。老夫素知恒之为人,他必会星夜兼程、火速赴援的。”

谁知黄树没有忍住,当面又是一哂,“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注4)。’今先生责江公以‘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注5)’,岂非倒置前后因果,曲解圣人之言?今上者昏昏,唯知敲剥天下以供己身之乐,更有猥鄙小人近侍御前,庸碌贪官专擅国柄,故兵有改换门庭之心,民有与日偕亡之愿。兵者,护国之器也,民者,载舟之水也,以此兵御敌,此民奉君,焉有不横遇倒戈、翻覆舟楫之理?”

“事到如今,只能寄希望于江公存爱民恤物之心,愿经危蹈险救苍生于水火——只怕仍是来不及,”黄树无视钱文斌愈发苍白的面色,继续说道,“若事至卒无可为,大宣末路当与《宋史》无异:溃散之兵大掠民间,狡狯之官欺上瞒下,庸懦之君落荒而逃……先生径直查阅便是。倒要看咱们这位皇上可有赵构之气运,能得神人点化、乘泥马渡江!”

黄树之言犹在耳畔,未曾想一月之内竟逐一成为事实。执政者长于保宠邀禄,却拙于秉公谋国,胡人将南下牧马,犹粉饰太平以欺瞒天下——薛青玄、冯渊与黄潜善、汪博彦何异?治兵者长于侵扰百姓,却拙于抵御外敌,北兵未至阵前,已先望风披靡——韩文谈、吕严之流岂非今日之杜充?还有弘光帝日闭宫门狂饮醇酒,夜召优伶寻欢作乐……君王无德至斯,又如何能“绍奕世之闳休,兴百年之丕绪”?钱文斌饮尽含泪的美酒,叹道,“这恐怕是大宣最后一个新年了。”

柳氏在一旁问,“那我们呢?”

钱文斌投箸四顾,茫然不知何言。

弘光十一年十一月底,胡元秉起兵反自武昌,除在江西九江遭遇总督袁攸的阻击外,一路长驱直下,势如破竹。薛青玄惊慌失措,在腊月二十四日的朝会上一意孤行,尽撤江北守兵,强令各部西防,又顾虑扬州反对,更请弘光帝手召程言入援。程督师率兵离汛,抵燕子矶时听闻胡兵大败,又速领旨还防。彼时元秉暴毙军中,其子胡靖接任帅位。胡靖年少,无法压服众将,只能眼睁睁看着几十万乌合之众因势力之争瓜剖豆分。驻守庐、六的郑朗趁机来攻,与川军对胡靖形成夹击之势。胡靖势单力薄,难敌腹背强敌,在被围困于九江半月后率众投降,头颅被斩落于袁攸的灵前。

然而元秉之乱虽被镇压,江左之防也因之溃散。程言分兵徐、泗,驰扼江宁之时,驻扎淮、扬及凤、寿的兵马犹有十余万人。总兵吕严、韩文泰听闻景军南下,即刻请兵入卫,未等朝廷回复便率军渡江。苟且无耻如朝廷,也觉此二人乃无耻之尤。南京本已下旨,“凡逃军南渡,用炮打回,不许过江一步。”却不知韩文泰使了什么通天手段,竟让薛青玄更改成命,调自己过江,却让吕严回防扬州。吕严闻此大怒,他在南窜之时便已大掠淮安,返回途中将乡野城镇再篦一次,席卷所有辎重投降了景朝。此前大宣已失徐州,孙守本旧部弃城南逃,迁入扬州犹不能止,又带着全城的牲畜舟楫希图渡江。驻守京口的总兵、黄树的叔父黄鹏驱兵掩杀,命丧大江者不下万人,余卒北走投降萨人,成为荷戈南向的前锋主力。而薛、冯竟以大捷奏闻,仍率百官上表称贺,恍未见此时江北唯剩扬州一座孤城,城中备御单弱,粮饷不继,只等敌戈挥断雉堞、胡马踏碎烽橹而已。

程言频以血疏告急,皆不报。十二月二十日,景军环薄城下,至二十九日城陷,各镇援兵无一至者,唯兵部职方司主事何刚、提督总镇刘肇基各率百人赶到,几日后在城中力战而死。

与此同时,大江对岸的金陵城仍是一片歌舞喧天。朝廷严密封锁了消息,仍令元元黎庶如鱼游于沸鼎,燕巢于飞幕,而他们却早已知晓情势之危急。弘光十二年正月初一,林又汲从朝夕燕乐中抽出身来,召六部九卿及武职勋臣入宫,商议迁都事宜。首都乃宗庙陵寝之所寄,阁部大臣无一人敢当弃守之责。故而满殿谔谔,皆言不可。林又汲冷面静坐良久,忽而叹道,“少不得大家要做一个大散场了!”

于是他反身走回后宫,继续串戏去了。

注1:引自《诗经·卫风·淇奥》。

注2:引自东晋将军苏峻的典故,东晋将军苏峻不听朝廷征召,疑庾亮欲害己,勒兵自守。朝廷遣使讽谕之。峻曰:“台下云我欲反,岂得活耶?我宁山头望廷尉,不能廷尉望山头!”乃作乱。

注3:引自《邶风·邶风·旄丘》,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批评卫国君臣不救黎侯的诗,大致是写流亡到卫国的人,请求卫国的统治者来救助,但愿望没有能够实现而非常失望。此句意为:身穿狐裘毛茸茸,乘车出行不向东。卫国诸臣叔伯啊,你们不与我心同。

注4:引自《孟子·离娄下》。

注5:引自《国语·越语下》。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4章 乌啼屧廊(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